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讲美苏争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讲美苏争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讲美苏争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讲美苏争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讲美苏争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概览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随着世界各种力气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头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线索1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线索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头,西欧、日本快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线索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快速增加,俄罗斯国力得到复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第16讲美苏争锋一、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美苏同盟关系裂开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冲突日益加剧。3.美苏实力均衡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美苏“冷战”的表现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2.政治上(1)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起先的标记。(2)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3.经济上(1)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支配,利用经济手段限制西欧。(2)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4.军事上(1)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3)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记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图示构史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材补缺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头中期以后,美苏争夺起先具有全球意义,在亚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剧烈的意识形态色调,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三、美苏“冷战”的影响1.消极影响(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②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导致国际局势惊慌①1950~1953年,美国参加朝鲜斗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斗争。②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务。③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斗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斗争。2.主动影响(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开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阅历,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归纳总结“冷战”下的国际关系考点一冷战的起源和发展冷战与“热战”(1)“冷战”是指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干脆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限制权。(2)“热战”是指在“冷战”的大环境中实行的军事行动,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的扩大。例如:朝鲜斗争和越南斗争是“热战”,但又均属于“冷战”的范畴。这是因为朝鲜斗争和越南斗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苏没有干脆交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国与中国、朝鲜、越南均干脆交战,对于中美、美朝、美越是“热战”。针对练1(2024·江西赣州高三期末考试题,25)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斗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事实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峻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指责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斗争”()A.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B.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C.双方都在目的上具有一样性D.根本缘由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答案B解析北约和华约,仅是两大阵营在军事领域对峙的体现,故A项错误;斗争是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反映,基本手段就是除“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故B项正确;从目的上讲,美国是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标,故C项错误;这场斗争根本缘由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故D项错误。“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支配的异同(1)相同点①背景:都出现在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支配提出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逼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救济,也包括军事上的救济经济救济支配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实行隐藏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记着冷战全面起先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原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限制西欧考点二两极格局1.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指的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精神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起止时间是1945~1991年,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它以苏联的解体为结束的标记。2.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国际格局。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相互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气: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冲突: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其内部也有分歧和冲突,但最终仍要听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针对练2(2024·广州高三调研测试题,35)20世纪五六十年头,美国对外救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救济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限制的企业;救济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殊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C.扩大马歇尔支配的范围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头”的时间信息可知美苏“冷战”,结合材料中美国救济资金扩展到政府限制的企业,救济重心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可知美国意在扩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气,从而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故A项正确。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主动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惊慌局势,避开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退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肯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建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影响①打上了深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调,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担心静。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绽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惊慌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家国情怀——珍惜和平,敬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美苏冷战对峙,威逼着人类和平。美苏争霸,加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它们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对相关国家进行政治、经济限制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剧烈呼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敬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材料一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运用外交和武力威逼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限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头后期起先,两国关系再度重新惊慌,其缘由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常见的干脆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斗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美苏争霸过程的特点。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外交和武力角逐相结合;既有缓和,又有惊慌;在全球范围内争霸。材料二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困一些的集团绽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很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经常是比较贫困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要求:分析材料,概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材料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惊慌化的主要缘由,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主动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辩,闻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苏联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志向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辩始终未停息。——摘编自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观点思索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美国与冷战爆发的关系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角度2苏联与冷战爆发的关系角度3全面相识冷战的爆发答案角度2:苏联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角度3:冷战的爆发有历史必定性,美苏都有责任。材料冷战指的是从1945年至1991年间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所进行的激烈对抗。这两大洲的巨人间没有发生干脆的武装冲突,因而“冷战”这一描述是很精确的。现在,一切都已过去,其结果已众所周知,假如把这一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英]约翰·W·梅森《冷战》发觉问题: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其表述侧重于冷战的主动后果。思索: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动身点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冷战不诉诸武力避开了新的世界大战。1.(2024·课标全国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挡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其次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白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挡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在“苏俄”;20世纪30年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支配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故解除B项;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技巧点拨]解答漫画题时,读图是关键环节。有的考生把这幅漫画读成了苏联人在庆祝自己经济建设的成就,在载歌载舞,这样就大错特错了,从装束来看,这些人是西方人。2.(2024·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救济欧洲复兴支配,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支配,要求该支配即使不能得到全部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支配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同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A解析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支配“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马歇尔支配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解除B;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解除C;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解除D。3.(2024·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50年头中期,美国一位闻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支配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头中期”,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美国的宣扬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所谓的“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4.(2015·课标全国Ⅱ,35)假如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当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C解析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干脆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缘由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化”,故D项错误。1.(2024·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34)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气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A.充溢了意识形态色调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意识形态……从属于利益”可知美苏冷战是利益的争夺,故A项错误;通过在美苏争霸中,“意识形态……从属于利益”及“是传统大国的行为”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过程中存在“利害关系的大小”,与冷战的不均衡性无关,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2.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担当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实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见美国()A.遏制苏联,担当领导世界责任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C.开展救济,阻挡经济萧条扩散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遏制苏联,故A项错误;从材料“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可以看出美国想利用复兴西欧的机会提升美国的领导地位;材料强调救济西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输出民主,故D项错误。3.(2024·福州一中5月模拟,34)下表是关于冷战史探讨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主要学派观点“正统学派”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实行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修正学派”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实行防卫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后修正学派”特殊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化的意义。“新冷战史”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动身,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说明冷战的起源。A.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探讨的困难性B.新冷战史的探讨方式最为合理精确C.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D.冷战起源是冷战史探讨的主要内容答案A解析对于“冷战”的起源,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历史探讨具有困难性,故A项正确;“新冷战史的探讨方式最为合理精确”这一表述不精确,故B项错误;各种学派的沟通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冷战史探讨的主要内容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故D项错误。4.(2024·三明模拟,35)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据区)起先币制改革,运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A.德国的正式分裂 B.两个占据区形成默契C.美苏争霸的形成 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德国正式分裂的标记是民主德国的成立而非苏占区和西占区不同货币的发行,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苏联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是对西占区发行“B”记马克的被迫回应,而非二者之间的默契,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格局正式确立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苏占区和西占区发行不同的货币,完全是在苏美两国的操纵和默许之下完成的,故D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南宁模拟,35)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头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头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70年头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好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会,是冷战发生的缘由,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头,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起先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D.冷战学术探讨体现时代不断变革答案D解析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在材料中存在争议,而不是无法探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是否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故B项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在冷战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探讨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D项正确。2.(2024·昆明一中模拟,35)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及免于恐惊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惊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A.标记着冷战的起先B.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来C.具有意识形态色调D.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答案C解析标记着冷战的起先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项错误;杜鲁门的“三大自由”不是自由主义的回来,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故B项错误;“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和当时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具有意识形态色调,故C项正确;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24·上饶模拟)岳建勇在《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细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实行的措施是()A.实施“马歇尔支配” B.发动朝鲜斗争C.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D.加强与加拿大合作答案A解析依据史实不难得知,马歇尔支配是美国细心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发动朝鲜斗争属于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遏制而非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并没有反对和排斥社会主义的意味,故C项错误;美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属于20世纪90年头的史实,并非是战后初期,故D项错误。4.(2024·大庆模拟,35)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救济支配,批准运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救济项目,签署了一份关于在刚果共和国发展农业的合同,通过刚果多种工艺学会在刚果发展农业教化和扩展项目。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旺盛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D.消退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答案C解析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美国救济非洲,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发展,与苏联冷战对抗,故C项正确。5.(2024·宜宾模拟)从1960年到1978年,苏联政府严格限制的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应用数学等探讨领域大大领先同时期的欧洲甚至美国,专利独创转化速度也世界领先。这一局面形成的干脆缘由是()A.军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B.苏联政治制度的优越性C.适应了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D.欧美各国更加注意民生答案A解析据材料“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应用数学等探讨领域大大领先”可知涉及军事相关的工业都发展很快,结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史实得出军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A项正确。6.(2024·北京昌平区模拟,35)下图是20世纪70年头初的苏联宣扬画,图中“苏联”对“美国”说:“最好别惹我!”它反映了()A.西欧和日本冲击美国霸权地位B.苏联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D.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态势答案D解析漫画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头在美苏争霸中苏联起先处于攻势而美国处于守势,这是因为此时苏联通过勃列日涅夫改革军事工业发展快速,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越南斗争和欧洲的崛起和日本的发展的冲击,实力受到减弱,故D项正确。7.(2024·泸州模拟,35)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救济,美国可在这一地区运用武力,以应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意味着()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C.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D.马歇尔支配在中东地区重演答案D解析马歇尔支配是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重要措施,据材料“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救济,美国可在这一地区运用武力,以应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可以得出马歇尔支配在中东地区重演,故D项正确。8.(2024·潍坊模拟,35)1956~1961年,印度“二五”支配时期,苏联对印度救济高达8.3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支配经济救济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联对印度救济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据材料“苏联对印度救济高达8.3亿美元,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可知苏联极力拉拢印度,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9.(2024·安徽“皖南八校”模拟,35)麦克阿瑟主导的对日改革,以1948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8年后减缓了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B.战后经济急需复原和发展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D.协作马歇尔支配正常实施答案A解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在二战之后,随着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战胜,美苏两国失去了在战时同盟的基础转而走向对峙抗衡,美国转而起先扶植日本使之成为亚洲反共桥头堡,故A项正确。10.(2024·合肥模拟,35)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终归变更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联合国的成立B.朝鲜半岛的分裂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D.世贸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二战之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变更了世界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可以充分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上表现出来,故B项正确。11.(2024·青岛模拟,35)漫画《谆谆训诲》(下图)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人民说:“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漫画所表达的是()A.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B.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C.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D.“滞胀”危机影响重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军备竞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使人民变得贫困,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故B、C项错误;漫画并未涉及“滞胀”问题,故D项错误。12.(2024·汕头一模,35)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扬。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见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以得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宣扬主要是针对苏联,通过反苏宣扬使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从而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俄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就意识形态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起先。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这两个事务的全部影响。——摘编自[英]约翰·W梅森《冷战》材料二在外交政策的制订上,苏联缺乏平安感,相反,美国很有平安感。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须要平安保障,但是,他们对此的说明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平安”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平安”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摘编自[英]约翰·W梅森《冷战》材料三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必定导致分裂和冲突。“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将来世界政治轴心”。不过,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旧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运用所学学问,论述材料一划线句子的观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苏美两国具有不同平安感的缘由,并举例说明苏美两国是如何维护其自身“平安”的。(3)分析材料三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举例说明“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答案(1)观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冷战”事实上起先于1917年。论述:“冷战”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1917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结束欧洲的国家体系,重建新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917年起先,美苏两国之间就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绽开对抗,所以说,“冷战”事实上起先于1917年。(2)缘由:美苏两国经济发展程度与综合国力不同。苏联经济发展程度相比美国较弱,且之前沙皇俄国时常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侵扰。措施:苏联:1947年9月,苏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