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材料二: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D.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座(节选)相裕亭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等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汪福所扳罾的那个小岛,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不是沈家的呢?他汪福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在人沈家的小岛上搭起草棚,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情。沈老爷或许就是一时兴起,想停车看看风景。刚才,若不是汪福那一番作揖求饶的话语,沈老爷没准都不记得河对面那片绿油油的秫子地是他家的。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言外之意,求沈老爷宽容他这一次。以后,他不敢再来了。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汪福这才“扑通”一声,跪在沈老爷马车后面的烟尘里,接连磕了几个响头,以谢沈老爷的大恩大德。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芫荽、菠菜和过冬的小麦。其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少,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肥大。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儿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沈家没有人认识他,拦他在大门外,直至马夫出面,与大太太说了来龙去脉,汪福这才有幸见到沈家的大太太。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处的门槛儿。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就先把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有一回,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汪福有了钱,便注重穿戴,去沈家前,他着意要在河边多洗几遍手。天气不是太冷时,他还要在河中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呢。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后来,沈老爷在城里娶了四姨太,汪福便很少见到沈老爷。沈老爷喜欢在四姨太那边过夜。但是,此时的汪福,仍然把他种植的蔬菜瓜果送到沈家。沈家大太太对他不薄。汪福挑去青菜、萝卜,大太太却回馈他大米、油盐。有一年冬天,大太太还把沈老爷穿过的一件灰棉袍赏给了他。那时间,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就此,汪福断了财路。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福下意识地作揖,并求饶“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让汪福的卑微,一下子灵动起来。B.沈老爷施舍般地说了一句:“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河心岛的“主权”有了不言而喻的意味。由此可见,沈老爷的城府深不可测。C.起初沈家的显贵,让汪福没敢坐椅子。到后来,他与沈家人混熟,情不自禁坐到椅子上,这前后的行为反差,表现了汪福身上反抗意识在苏醒。D.文中汪福的卑微低下、小心翼翼,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鲜明的阶级形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暗线是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B.汪福忘形地坐到椅子上的行为,让大太太觉得其“气度不凡”。运用了反语,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现有等级秩序的挑战。C.作者善于用细节雕刻人物,文中多处的动作描写以及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小说充满戏剧化的张力。D.从看椅到坐椅,这一人物行为方式的转换,带来了故事情节的突变,而汪福却到死也不明白,结尾耐人寻味。8.根据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分析人物“紧张”和“不知所措”的原因。9.文章多次提到“椅子”,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及至西伯A卒B武王载C木主D号E为文王F东G伐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在古文中常见的意义有三,分别是“兄弟排行中最为年长者”“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和“一方的首领”。文中“伯夷”“西伯”中的“伯”意义不同。B.“用”在文中是“因为”的意思,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用”词义相同。C.“干戈”文中指“战争”,与“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意义相同。D.“报”有“报答、酬谢”的意思,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中的“报”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叔齐又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敢违背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了。B.伯夷、叔齐二人来到西伯封地,见武王不埋葬父亲且欲出兵讨伐商纣,遂叩马上谏,臣子都想防卫他,只有姜尚称赞两人为“义人”。C.武王平定战乱,天下都以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却创作歌曲,其中说道:神农、虞、夏三朝一下子就灭亡不存了,他们三者的命运都很衰微。D.有人将伯夷、叔齐、颜渊的所做所得与盗跖对比,表达了对于天道不公的困惑和愤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14.天下宗周后伯夷叔齐是如何保持自己志节的?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郭给事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①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②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奉:“捧”的本字。②无那:无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B.诗的颔联“省中啼鸟”以动衬静,说明门下省环境清静、衙内清闲。C.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追随郭给事,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D.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多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16.全诗颂扬了郭给事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践行仁德从自我做起,继而自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的一句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3)《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______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______,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______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

)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印泥,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①,所以印泥古称“丹泥”“印朱”等。印泥堪称印章的外衣,篆刻的核心,书画的内涵。“盖用印章者之择印泥,犹善书者之择其笔墨”。印文稍有不同,②。在一幅丹青酣畅的绘画作品上钤上一二方印章,可谓锦上添花,赏心悦目。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印泥要求极高。印泥品种多,红色又分朱砂、朱膘等。朱砂赤红,朱膘偏橙红,相当于口红的不同色号,并不影响品质。北方文人墨客青睐炙热的朱砂红,而南方人③。好的印泥,红而不燥,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冬无凝冻,夏不渗油,钤出的印文色泽鲜明,能让篆刻清晰传神到纸上,呈现微凸的立体感,历经数百年“面不改色”。21.请在文段最后的波浪线处,填入最适合的句子(

)A.千锤百炼的一方印泥,不仅有着它娇美的“姹紫嫣红”,更是中国绘画书法的“点睛之笔”,百年时光沉淀出那一抹低调的惊艳,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韵味。B.一方印泥千锤百炼,不仅是中国绘画书法的“点睛之笔”,更有着它娇美的“姹紫嫣红”,百年时光沉淀出那一抹低调的惊艳,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韵味。C.千锤百炼的一方印泥,不仅有着它娇美的“姹紫嫣红”,更是中国绘画书法的“点睛之笔”,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韵味,正是因为百年时光沉淀出的那一抹低调的惊艳。D.一方印泥千锤百炼,不仅有着它娇美的“姹紫嫣红”,更是中国绘画书法的“点睛之笔”,百年时光沉淀出那一抹低调的惊艳,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韵味。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33个月。——2021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2022年4月25日《光明日报》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是我国科技和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进步的缩影,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年轻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C3.D4.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5.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③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④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错误。由原文“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可知,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B.“所以”错误。由原文“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了。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原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D.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不同。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孟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可知,“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而“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故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方面更加平民化。由原文“孟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可知,实现了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更加生活化。由原文“孟子毅然将……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可知,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故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内容方面更加多元化。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由原文“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可以理解为就是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由原文“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就是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由原文“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君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可知,李大钊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可以理解为是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为社会做出贡献。由原文“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可知,李大钊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就是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答案】6.C7.A8.①第一处汪福越发紧张,他认为自己未经沈老爷的同意私自在人家小岛上生活捕鱼,担心沈老爷要惩治自己。②第二处汪福发愣不知所措,是因为沈老爷将小岛送给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兴奋的同时又有怀疑。9.答案:①老爷太太赏赐他座椅,体现了他们虚伪的礼节。②汪福从不敢坐到后来情不自禁地坐下,体现了他由开始的畏惧、感恩,到后来的忘却身份卑微的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③从看到坐,汪福的这一行为导致了下文荒岛被收回,财路被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从看椅到坐椅,从赏岛到收岛,突出了封建社会上尊下卑的根深蒂固的等级关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反抗意识在苏醒”错,由“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中的“情不自禁”只能表明汪福暂时忘却了自己身份卑微,谈不上主动的反抗。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错,原文没有明暗线,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都是明线。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心理原因的能力。①第一处“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联系前文可知,汪福在河中小岛上打鱼,而这个小岛正好在“沈老爷家秫子地边”,汪福觉得这岛就是沈老爷家的,“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不是沈家的呢?他汪福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在人沈家的小岛上搭起草棚,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于是他又是送白鲢鱼又是作揖道歉,结果“沈老爷不言语”,于是汪福越发紧张,“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他认为自己未经沈老爷的同意私自在人家小岛上生活捕鱼,担心沈老爷要惩治自己。②第二处“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联系前文“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汪福本来怕沈老爷惩治自己在他的地盘打鱼,结果沈老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要把小岛送给他,汪福“瞬间不知所措”,一是没有想到会有这等好事,不敢相信,二是过于兴奋。因此汪福发愣不知所措,是因为沈老爷将小岛送给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兴奋的同时又有怀疑。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①椅子第一次出现是“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汪福和沈老爷身份悬殊,因此大太太赏椅子也只是“礼节性的”,汪福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不敢真的坐。可见老爷太太赏赐他座椅,体现了他们虚伪的礼节。②后面两次提到椅子,“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开始汪福始终不敢碰这把椅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他常常去沈家是因为感恩;而后来随着交往次数增多,沈家人都认识汪福了,他都“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这让汪福误以为他能得到大太太赏识,从而有点忘乎所以,才出现了“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可见汪福从不敢坐到后来情不自禁地坐下,体现了他由开始的畏惧、感恩,到后来的忘却身份卑微的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③椅子摆在那里,汪福只能看不敢坐;后来汪福坐上了这把椅子,结果“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就此,汪福断了财路”。从看到坐,汪福的这一行为导致了下文荒岛被收回,财路被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汪福的“祸福”从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幸福来自沈老爷一时兴起的“赏岛”,他的幸福被切断来自大太太的一句话“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而导致他财路被断的根源就是那把椅子,广看没事,坐上去就不行了,因为在大太太眼中,尊卑有别,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可见,身份是封建社会无法逾越的鸿沟。从看椅到坐椅,从赏岛到收岛,突出了封建社会上尊下卑的根深蒂固的等级关系。【答案】10.BDF11.A12.C13.(1)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2)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14.①耻食周粟,采薇而食,②作歌明志,③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西伯卒”主谓短语作句子,“武王”为后句主语,其前B处断开;“木主”是“载”的宾语,宾语后D处断开;“为文王”是动宾结构,宾语后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错误,“伯”是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五等爵位为:公、侯、伯、子、男。B.正确。句意:怨恨因此也就少了。/这是因为用心专一。C.正确。句意:就发动战争。/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D.正确。句意:天道对好人的报偿。/用恩德来报答怨恨,用什么来报答恩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们三者的命运都很衰微”错误,从原文“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来看,并非三个朝代命运衰微,而是感叹自己二人命运衰微,即将饿死。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于是”,这时;“养老”,赡养老人;“归”,投奔;“盍”,何不。(2)“糟糠”,粗劣的饭食;“厌”,同“餍”,饱,吃饱;“蚤”,同“早”。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可知,耻食周粟,采薇而食;②由原文“及饿且死,作歌”可知,作歌明志;③由原文“遂饿死于首阳山”可知,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参考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怨恨因此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答案】15.C16.①地位的显达。“洞门高阁”“余晖”写郭给事深受皇恩普照;“桃李阴阴”突显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其门生飞扬显达。②政绩卓著。颔联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衙内清闲。③不辞辛劳。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穿着盛装朝拜,傍晚捧着诏书向下宣达,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错,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写郭给事所在的门下省的暮春晚景。意思是: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地位的显达。颔联,写郭给事居官的贤明清闲。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去,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疏”和“稀”,点染了这种清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写出了郭给事为官的清闲。这里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使得衙内清闲。颈联,写郭给事本人。他早朝时,穿着盛装,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趋”和“拜”生动地描写了郭给事恭谨的样子。“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也写出了郭给事兢兢业业,不辞辛劳。17.【答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庾”“粟”“顷”“扁”。【答案】18.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19.①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②句式整齐,简短有力,增强语势。20.A【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史沫特莱在此处是突出长征的独特性,将它与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等著名事件相比较,指出这些事件无法和长征相比,故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第二空,从后文“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可以推知,列举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为了突出长征的伟大,那么,由此可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它与长征比起来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第三空,通过前文“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可知,通过检验,证明苦难、曲折、死亡,是无法摧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所以可以填入“坚不可摧”。“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句中将长征说成“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属于比喻中的暗喻。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等,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同一语素“长征是……”构成排比句式,“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排比修辞的运用,可以让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表达的强度,强调内容、加重了感情,突出了长征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A.表示补充说明。B.表示语意转折。C.表示内容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A。【答案】21.A22.①因其主要原料朱砂呈鲜红色②呈现出来的效果便天差地别③喜欢雅致婉约的朱膘【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