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1_第1页
16.2《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1_第2页
16.2《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1_第3页
16.2《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1_第4页
16.2《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苏洵1.掌握本文常用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把握文章结构。2.总结作者的观点、论述思路及多种论证方法。3.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学习目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兵:武器。赂秦:以财物赠与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道:原因。或:有人互:交替率:全都,一概以:由于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向秦国割地求和吗?回答说: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由于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啊。基础字词梳理:重点文言实词——“率”率为象形字。甲骨文像绞麻,为绳索之形。率的本义是“麻绳或者大索”,麻绳的功能是捆绑东西(捕鸟的网),握住麻绳能掌控整个事物,引申为“率领、带领”;率领一支队伍得遵守、遵循一定规则,引申“遵行、遵循”;再引申“沿着、顺着”,又引申为“自、从”,再引申为心理的“顺从、服从”;为了使人顺从,引申为“劝导”“劝诫”。只有具有一定威望的人才能率领、带领队伍,引申为“统帅、主将”,能成为统帅一定是某一领域的表率、楷模,又引申为“表率、楷模”,再引申为“直率、坦率”,又引申为“草率、轻率”。【词义例句】例句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动词①率领,带领译文: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带领着几百人的队伍,转过身来攻打秦朝。例句2: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动词②遵循,沿着(遵从,服从)译文:其中不听从教导的常有一两个。例句3: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副词①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有时“大率”连用。译文:大致说来,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的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例句4: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副词②表范围,一律、都、全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了,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成语速记】草率收兵: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率尔成章:率尔,不经思索,随意地。不暇思索,下笔成文。形容写文章粗疏草率,不认真。[实战高考]1.(2019·江苏高考)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2.(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3.(2015·广东高考)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4.(2015·湖北高考)其奉身率如此1.全都,一概2.带领,率领3.带领,率领4.大致,一般

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弊在赂秦六国破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介词,用邑:邑镇

城:城市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其实:它的实际(数目)厥:代词,他们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暴:同“曝”,暴露以:才省略句:举(之)以予人,举:拿以:把基础字词梳理:

秦国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多达百倍;把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也多达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的确就不在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文学常识:

邑:是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口”,表示疆域,下面是一个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合起来就是“城邑”的意思。邑四周有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

城:是由邑发展起来的高级形态,为带城墙的聚落。“城”的金文字形,由扛着干戈的士兵和瞭望用的望楼组合而成,带有浓厚的“保卫疆土”意思。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城邑是古代城市的统称,也泛指一般城镇。

例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王安石《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可见“邑”地域之小。然后:这以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同“餍”,满足判:决定,确定至于:表示由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固:本来事:侍奉得:对,适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待起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判然分明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基础字词梳理:重点文言实词——“得”【成语助记】得陇望蜀

:原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陇:今甘肃一带;蜀:今四川一带),后指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本为中性词,今多含贬义。【词义例释】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苏洵《六国论》)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归有光《项脊轩志》)5.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6.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1.取得,获得2.获得3.同“德”,感恩,感激4.能够,可以5.适宜、得当6.应该

【衔接高考——“得”】1.(2021·新高考Ⅱ卷)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2.(2021·全国乙卷)君臣如此,何得不亡3.(2020·全国Ⅲ)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4.(2019·北京卷)不以其道得之【答案】1.得到

2.能够

3.能够

4.得到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对比论证?(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秦国的贪欲和扩张的野心。(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迁灭:灭亡与:亲附,亲近义: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斯:代词,这以……为:把……作为速:招致。(成语:不速之客)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洎:及,等到以:因为基础字词梳理:1.例句: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2.(2023·新课标Ⅱ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译文:请你稍稍后退,使将士们得以从容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交战,应付。交战。缓辔:放松缰绳,骑马慢行。)使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②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革:改变,除去智力:智谋和力量诚:实在向:如果,假使爱:爱惜不行:不去数:天数。理:理数。指命运。当(tǎng):同“倘”,如果。易量:容易判断。基础字词梳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唉!如果六国用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喉咙了。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以:介词,用礼:名作动,礼遇为……所:被日、月:名作状,每天,每月以:连词,引出结果,以致。趋于亡:走向灭亡为:治理无:通“毋”,不要。为……所:表被动基础字词梳理:

1.无标志的被动句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的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啊。”

2.“为”字句例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文: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例句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特殊句式·被动句及翻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基础字词梳理: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于:比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而:顺承,就势:形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下:动词,降低身份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是:这。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本文论证结构总结: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①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无限:“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2)引用论证

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作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六国论》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进行补充分析?

苏洵的文章往往“因事而发,即景生情”,大多充满情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矣”字的语气和情感。(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明确:(1)肯定语气,对人们“错误”观点的批判;(2)嘲讽语气,对投降派“赂秦”后果的愤恨之情;(3)悲愤语气,未战先败,简直是一种耻辱;(4)无奈语气,六国不能团结应对秦国,独木难成林,齐国也不得不走向灭亡。

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