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汇编初稿
目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5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11
医院隔离制度.........................................................18
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制度.............................................28
医院手卫生制度.......................................................35
医院消毒药械管理制度.................................................39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42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43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制度.........................................46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53
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制度.....................................57
无菌技术操作规范.....................................................60
医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6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制度.................................................69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督细则.............................................73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8()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89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3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5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7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0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04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07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10
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14
内镜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18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21
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26
麻醉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29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31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34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37
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管理制度........................................143
病理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49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50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53
烧伤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55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58
妇产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1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2
眼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3
皮肤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4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4
理疗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5
超声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68
静配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70
食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71
感控风险评估制度....................................................173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77
核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80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
证医疗安全
二、范围
L适用部门:全院
2.适用人员:所有人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2.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WS/T524-2016《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
四、定义
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
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
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
染。
2.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
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或者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五、制度内容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完善医院各级感染
管理人员职责。
2.按照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严格执行医疗器械、
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3.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防护等工作落实情况进
行监督、检查。
4.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
施。
5.建立重点部门、重点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6.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
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7.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知耐药菌监测管理。
8.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
院感染病例,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每年对感染较高风险科室的感染
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
时,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感科)等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
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
的扩大。
9.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按《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进行报
等。
10.制定并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1.制定并执行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制度。
12.人员培训
(1)制定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
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
训。
(2)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
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
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
握有关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
确运用。
六、职责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
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检验科、预防保健科、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等
科室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职责如下:
L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
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等相关要求,从预防医院感染出发,对医
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3.负责评议全院的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环境监测资料及医院感染暴发
的调查报告,并对监测方法和措施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措施。
4.研究并确定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危险因素,
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
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每季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一次,遇有紧急情况随时召开会
议,接受感染管理科上呈的有关医院感染的报告讨论,研究医院感染的现
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
意见。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
标准,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计划、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并对规
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和反馈,针对
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4,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
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5.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
工作提供指导。
6.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抽样审核,
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进行监督。
7.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
训、考核。
8.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9.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
(三)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临床科室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
监控医生、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
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制定科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并有会议记
录。
4.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本科
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与
院感科,协助调查,积极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控制蔓延,并采取有效
控制措施。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
制相关制度和措施。
6.督促经治医生对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集临床标本送
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实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及
时治疗;监督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7.做好对保洁人员、陪住、探望人员的手卫生、消毒隔离相关知识宣
传教育和管理。
七、本制度于2018年12月重新修订后开始执行。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的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二、范围
1.适用部门:全院
2.适用人员:所有人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1.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2.WS/T524-2016《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
四、定义
1.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
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
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
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
危险因素的监测。
五、制度内容
1.监测的管理与要求
(1)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报
告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
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覆盖要全面,以及
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高危环节、
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院感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监测计划内容主要
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4)院感科要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培训,提升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
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发生暴发时能及时分析感
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5)人员配置方面符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按每200〜250
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6)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要经常深入病区,结合监测软件预警信息,以
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回顾性调查作为补充,开展
仝院综合性检测和目标性监测。
(7)院感科每季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
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定期对医院感染
风险、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提出预警和改进等建议。
(8)院感科每月由专职人员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监
测数据(具体见附件)。并定期对照省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发布本地
区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结合本院情况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提出改进建
议。
(9)院感科负责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并对
每条信息进行核查,以确保监测信息的质量及可追溯性,保存原始记录文
件。
2、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1)全院综合性监测
①监测对象:住院患者(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时包括出院后一定
时期内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②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医院感染情况、监测月份患者出院
情况
③监测方法:包括临床科室医师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专职人员根
据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病例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
的方式
④监测数据:每月统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⑤总结与反馈:每季度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
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2)目标性监测
①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a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b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手术资料、手术部位感染资料等
c监测方法:临床医务人员报告与专职人员监测相结合
d监测数据:每月统计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e总结与反馈:每季度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
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②ICU医院感染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监测、中央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监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a监测对象:ICU患者
b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情况、ICU患者日志等
c监测方法:临床医务人员报告与专职人员监测相结合
d监测数据:每月统计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中央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发病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
e总结与反馈:每季度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
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③多重耐药菌监测:包括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CR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
物肠杆菌科细菌)
a监测对象:临床标本分离出的上述的病原菌
b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c监测方法: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d监测数据:每季统计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主要是革兰阳性细菌的
构成比
e总结与反馈:每季向临床医师和医院药剂科等反馈监测结果
④抗菌药物相关监测
a监测对象:住院(出院)病历
b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使用抗菌药物资料、抗菌药物治疗
前病原学送检率
c监测方法:统计、分析院感监测软件数据
d监测数据:每月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治疗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e总结与反馈:抗菌药物监测资料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后再进行评价。
(3)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应达到
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科室。
②按照WS/T367-2012以及《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制度》等要求,
对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压力蒸汽灭菌器、紫外线灯等进行监测。
③主要监测项目包括:医疗器械、治疗用水、消毒剂、医用织物、污
水等。
(5)环境卫生学监测
①医院定期对消毒供应室、感染性疾病科、ICU、手术室、麻醉科、
血透室、内镜室、口腔科、妇产科、新生儿、烧伤科、导管室、眼科等重
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怀疑与医院环
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②主要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
3.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
(1)临床各科医生必须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发现确诊医院
感染病例后通过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上报;每月将科室医院感染病
例填写在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中。
(2)临床各级医生、护士都有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的义务,监控
医生、护士要认真督促本科室医生做好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工作。
(3)发现肮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病例应第一时
间电话报告院感科。
(4)院感科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最终审核工作。及时审核各科室确诊
病例,并主动发现科室漏报病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
(5)院感科每月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每季度将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和
报告情况向全院通报。
(6)发生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要求在24小时内确认上报院感科。
(7)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还应按《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
进行报告。
4.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置
(1)科室出现感染流行趋势应及时报告科主任与院感科。
(2)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
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
例现象;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
(3)科主任在第一时间报告院感科负责人,同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并协助分析调查。
(4)院感科接科室报告后第一时间跟分管院长汇报,同时到科室进行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将情况跟分管院长报
告,分管院长马上跟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同时马上组织
召开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领导小组会议,最终决定是否需要启动医院感染暴
发事件应急预案。
(5)医院根据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不同情形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主管
部门报告
①发生以下情形时,医院在2小时内向衢州市卫健委报告,并同时向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②发现以下情形时,医院在6小时内向衢州市卫健委报告,并同时向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③发生以下情形时,医院在12小时内向衢州市卫健委报告,并同时
向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a5例及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及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六、本制度于2018年12月重新修订后开始执行。
附件:上报监测数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
2、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3、医院感染现患率
4、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
5、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6、多重耐药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7、多重耐药菌导致医院感染例次的发病率
8、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10、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11、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比例
12、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13、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
1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
1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
一、目的
全院工作人员熟悉并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发
三
二、范围
1.适用部门:全院
2.适用人员:所有人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2.WS/T525-2016《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培训指南》
四、制度内容
(一)培训对象:院感科专职人员
1.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15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
(3)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培训目标:
(1)熟悉法律法规要求。
(2)掌握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医院感染管理的要点,以及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要点。
(3)掌握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常见医院感染的干预方
法与效果评价。
(二)培训对象:临床医生
1.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6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定义;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
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监测、上报。
(2)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和原则。
(3)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的初步处
理、上报。
(4)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5)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医院前五位多重耐药菌的情况、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6)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7)尢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
(8)标本采集方法:血、尿、大便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其他常见无菌
部位标本采集。
(9)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新发传染病的防控。
3.培训目标:
(1)掌握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院感监测软件的使用,医院感染暴
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监测、上报。
(2)掌握《医院手卫生制度》。
(3)掌握职业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4)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5)掌握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置。
(6)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7)掌握常见标本采集方法。
(8)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
(9)掌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4.考核要点:
(1)医务人员洗手操作、洗手指征和原则
(2)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3)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4)医疗废物分类
(三)培训对象:临床护士
L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6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消毒技术规范。
(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和原则。
(4)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的初步处
理、上报。
(5)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6)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医院前五位多重耐药菌的情况
(重点科室护士需知道)、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7)标本采集方法:血、尿、大便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其他常见无菌
部位标本采集。
(8)医院感染的定义
(9)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新发传染病的防控。
3.培训目标:
(1)掌握消毒技术规范。
(2)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3)掌握《医院手卫生制度》。
(4)掌握职业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5)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6)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7)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8)熟悉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监测、
上报
(9)掌握常见标本采集方法。
4.考核要点:
(1)医务人员洗手操作、洗手指征和原则
(2)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3)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4)医疗废物分类
(四)培训对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指医疗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
L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6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和原则。
(2)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3)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的初步处
理、上报。
(4)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5)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3,培训目标:
(1)掌握洗手操作。
(2)知晓医疗废物与处置。
(3)知晓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4)知晓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5)知晓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6)知晓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4.考核要点:七步洗手法
(五)培训对象:医技部门(放射科、核医学科、介入科、超声科、检
验科、病理科、输血科、功能科、药剂科)、健康管理中心工作人员
1.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6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消毒技术规范。
(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和原则。
(4)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的初步
处理、上报。
(5)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6)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7)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及上报。
3.培训目标:
(1)掌握消毒技术规范。
(2)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3)掌握《医院手卫生制度》。
(4)掌握职业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5)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6)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7)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8)熟悉医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监测、上报。
4.考核要点:
(1)医务人员洗手操作、洗手指征和原则
(2)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3)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4)医疗废物分类
(六)培训对象:后勤人员
1.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2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和原则。
(2)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3)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的初步
处理、上报。
(4)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5)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3,培训目标:
(1)掌握七步洗手法。
(2)知晓医疗废物与处置。
(3)知晓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4)知晓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5)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6)了解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4.考核要点:七步洗手法
(七)培训对象:院感管理重点部门:消毒供应室、感染性疾病科、ICU、
手术室、麻醉科、血透室、内镜室、口腔科、产科、新生儿科、烧伤科、
导管室、眼科等
1.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6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重点部门国家或地方级院感相关管理规范。
(2)同医生护士培训内容。
3.培训目标:
(1)掌握重点部门国家或地方级院感相关管理规范。
(2)同医生护士培训目标。
4.考核要点:
(1)各重点科室院感管理要点。
(2)同医生护士考核要点。
(八)培训对象:保洁人员
1.培训时间:每年度不少于2个学时
2.培训内容:
(1)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和原则。
(2)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
(3)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的初步
处理、上报。
(4)多重耐药菌的标识
(5)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相关知识。
3.培训目标:
(1)掌握七步洗手法
(2)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注意事项
(3)掌握防护用品正确使用、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4)知晓多重耐药菌的标识
(5)掌握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和操作。
4.考核要点:
(1)七步洗手法
(2)常用消毒液的配置
五、本制度于2018年12月重新修订后开始执行。
医院隔离制度
一、目的
有效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范围
1.适用部门:全院
2.适用人员:所有人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WS/T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四、定义
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
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
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
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
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5.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W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
的疾病传播。
6.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
(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传播。
7.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传播。
8.个人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因子的各种屏障用
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9.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
作过程中佩戴的口罩。
10.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W5口m感染因子或近距
离(Vi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11.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
他人的措施。
五、制度内容
(一)管理要求
1.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要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具备
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楚。
2.隔离的实施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
原则。
3.加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5.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预防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的、必要的防
护用品。
6.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符合《医院手卫生制度》的要求。
7.隔离区域的消毒符合《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制度》的要求。
(二)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1.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1)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将医院
分为4个区域:
①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②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③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④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2)隔离要求
①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
导致污染。
②建筑布局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相次集中,高危险区的
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③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④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备便捷有效的手卫生设施。
2.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
离
(1)建筑布局:
①设病室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病室采用负压通风,
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送风口远离排风口,排风口置于病床床头附近,
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要高于地面10cm。门窗保持关闭。
②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
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
③负压病室内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配备室内
对讲设备。
(2)隔离要求
①送风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每小时换气6
次以上。
②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
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
-15Pao
③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
④一间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
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动。
⑤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
3.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
疾病患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
护病房和生活区。
(2)隔离要求
①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②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
床间距应不少于1.1m。
③病房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
④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4.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1)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2)隔离要求:
①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②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
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③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④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
5.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1)建筑布局:
①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询、预检分诊、挂号、候诊、
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
②儿科门诊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
③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隔离要求:
①诊室通风良好,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
剂。
②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到专用隔
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
6.急诊科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1)建筑布局:
①设单独出人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
观察室等。
②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2m。
(2)隔离要求:
①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时采取隔
离措施。
②各诊室内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
毒剂。
③急诊观察室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
(三)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1)口罩的使用: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
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
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戴医用防护口
罩。
(2)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①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
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
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②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
消毒。
(3)手套的使用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
戴清洁橡胶手套。
②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戴无菌手套。
③一次性手套一次性使用。
(4)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①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接触多重耐药菌
患者如翻身、更换床单等大面积接触患者的操作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
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d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②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a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b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
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5)鞋套的使用
①鞋套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②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穿鞋套。
③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及时更换。
(6)防水围裙的使用
①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
用医疗器械清洗时,穿防水围裙。
②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
及时更换。
③一次性使用围裙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及时更换。
(7)帽子的使用
①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要戴帽子。
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立即更换。
(四)隔离原则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
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
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3.隔离病室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空气传播隔离标识为黄
色圆形图案,飞沫传播隔离标识为粉色圆形图案,接触传播隔离标识为蓝
色圆形图案,保护性隔离标识为绿色圆形图案。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受条件限制时,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五)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
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L患者的隔离
(1)尽可能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房,并悬挂蓝色隔离标识。限制患
者的活动范围。
(2)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它患者、
医务人员和环境物表的污染。
(3)按《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制度》进行环境及物品消毒,听诊
器、体温计等诊疗用品专人专用,不能做到专用时应消毒处理后才能给其
他患者使用;患者出院或转出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
伤口时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穿隔离衣;离开
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
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要穿防护服,
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六)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麻疹、特殊病原体等,在
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
院进行治疗,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若不能转出,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房;悬挂黄色隔离标识。
(3)严格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减少转运,确需转运时医护人员注意
防护,病情允许时病人戴外科口罩。
(4)环境及物品消毒同接触隔离;病室应进行空气消毒(麻疹除外)。
2.医务人员的防护: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戴帽子、医
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七)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
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
防。
1.患者的隔离
(1)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室,悬挂粉色隔离标识。传染病患者或可
能传染的患者安置单间;条件不允许时,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
一室。
(2)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减少转运,确需转运时医护人员注意防护,
病情允许时病人戴外科口罩。
(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戴外
科口罩。
(4)环境及物品消毒同接触隔离;病室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
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进入病房及远距离(1m以上)从事一般诊疗和
护理工作时戴外科口罩;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戴帽子、医用防
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八)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1.患者的隔离
(1)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时,佩戴外科口罩。
(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护人员应加强防护。
2.医务人员防护
(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
隔离病房工作。
(2)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①穿戴防护用品遵循的程序
a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一戴帽子一戴医用防护口罩一穿工作
衣裤一换工作鞋后一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b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
f戴手套一穿鞋套f进入污染区。
c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
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
②脱防护用品遵循的程序
a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一摘护
目镜/防护面罩f脱隔离衣或防护服f脱鞋套一洗手和/或手消毒一进入
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b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一脱工作服一摘医
用防护口罩一摘帽子f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c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一离开清洁区
(九)保护性隔离措施
主要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
缺陷或低下的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保护性隔离措施
1.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室隔离,悬挂绿色隔离标识,并固定专人护理,
做好标准预防措施防止患者受感染。
2.进出隔离室要求:接触患者前应戴帽子、口罩;接触患者前、后均
需洗手,必要时穿隔离衣。
3.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病房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等为专用工具;病室物表、地面、床单
元每日使用消毒湿巾或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有效清洁消毒。
5.生活用品专人使用,并做好清洗、消毒和保洁工作。
6.探陪要求: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室时应采取相应
的隔离措施;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患呼吸道疾病,均需避免接触患者。
六、本制度于2018年12月重新修订后开始执行。
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制度
一、目的
规范清洁、消毒与灭菌管理要求,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二、范围
1.适用部门:全院
2.适用人员:所有人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1.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四、定义
1.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2.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4.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
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
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
管、植入物等。此类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5.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
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
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
量导管等。此类物品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6.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
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
痰盂(杯)和便器等。此类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
7.灭菌水平: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袍,达到无菌保证水平。达
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
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
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8.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
电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抱。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
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
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
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9.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泡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
菌。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
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铁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
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10.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
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锭盐类消毒剂
(苯扎澳锭等)、双胭类消毒剂(氯已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
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11.终末消毒: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五、制度内容
(一)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L基本要求
(1)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要符合以下要求:
①进入人体尢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
②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要进行消毒。
(2)对使用的消毒产品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对消毒产品的相关
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3)保持诊疗环境物表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
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定期进行消毒。
(4)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
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5)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洁,再进行消
毒或灭菌。
(6)被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
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执行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
规定。
(7)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
毒剂浸泡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过氧化氢低
温等离子体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采用干热灭菌。
(8)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
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具体方法见《医
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
(9)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
(或)延长消毒时间。
2.职业防护
(1)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要使用防烫
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
防止皮肤的灼伤。
(2)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护镜和穿
防护服进行保护。
(3)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使用环境应通风良好。臭氧消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
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4)液体化学消毒、灭菌: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二)清洗与清洁
1.清洗与清洁方法
(1)清洗: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由消毒供应室及时
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干燥和检查保养。手工清洗适用于复杂器械、
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以及无机械清洗
设备的情况等;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常规器械的清洗。具体清洗方法及
注意事项遵循WS310.2-2016的要求。
(2)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
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用消毒湿巾按清洗单元为
单位,一次性使用。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
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2.注意事项
(1)有管腔和表面不光滑的物品,应用清洁剂浸泡后手工仔细刷洗
或超声清洗。能拆卸的复杂物品应拆开后清洗。
(2)清洗用水、清洁剂等的要求遵循WS310.1-2016的规定。
(3)手工清洗工具如毛刷等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
(4)内镜、口腔器械的清洗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5)对于含有小量血液或体液等物质的溅污,可先清洁再进行消毒;
对于大量的溅污,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三)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消毒方法
①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尢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
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②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时间Imin〜3min,
待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
③使用有效含量22g/L氯已定-乙醇(70%)溶液局部擦拭2遍,作
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④使用75%酒精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mino
⑤使用复方季铁盐消毒剂原液皮肤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min-5mino
(2)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用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等消毒方法主要
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
次,消毒皮肤面积应N5cmX5cm.中心静脉导管如短期中心静脉导管、
PICC、植入式血管通路的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至少应大于敷料面积
(10cmX12cm)o
2.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
(1)清洁皮肤
手术部位的皮肤应先清洁;对于器官移植手术和处于重度免疫抑制状
态的患者,术前可用抗菌或抑菌皂液洗净全身皮肤。
(2)消毒方法
①使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
遍,作用22min。
②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等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
③使用有效含量2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局部擦拭2遍,作
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3)消毒范围
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21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3.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
(1)彻底冲洗。
(2)消毒采用碘伏原液擦拭作用3min-5min,或用乙醇、异丙醇
与氯己定配制成的消毒液等擦拭消毒,作用3min〜5min。
4.黏膜、伤口创面消毒
(1)擦拭法
①使用含有效碘1000〜200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到规定时间。
②使用有效含量2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局部擦拭2遍,作
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热处理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铁路车站货运服务员(货运核算员)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组件冷流试验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餐饮服务人员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生课件《烦恼盒子》
- 特材化工生产操作工理论学习手册练习试题及答案
- 2025版智能护栏系统改造采购合同协议书
- 2025版定制门窗与户外遮阳系统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毛纱行业技术改造项目合同
- 2025版电梯前室全屋定制装饰装修合同
- 煤矿工伤预防培训课件
- 仓库人员培训教材
- 施工方案安全交底
- 2024年中国汽车基础软件发展白皮书5.0-AUTOSEMO
- 演讲比赛评分表和计分表
- DB65-T 4773-2024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技术指南
- 供应商现场审核程序文件
- 2024年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中小学、幼儿园系列职称评审申报表(A4版)
- 【正版授权】 ISO 4833-1:2013/Amd 1:2022 EN Microbiology of the food chain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 - Part 1: Colony count at 30 °C by the pour plate tech
- 养生馆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