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6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_第1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6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_第2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6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_第3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6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_第4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6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1讲课时6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课程标准基本概念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化石、地层、地质年代、圈层结构地球的历史壹地球的圈层结构贰目录地球的历史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沉积岩地层的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特别提醒层理构造的形成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化石和地质年代表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化石和地质年代表4.地质年代表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化石和地质年代表5.岩石及其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玄武岩—火山活动石灰岩—浅海环境页岩—静水环境化石和地质年代表6.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红色岩层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滨海环境化石和地质年代表7.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形成岩层的时代地壳下沉。(2)若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上升。(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地壳曾经下沉,形成了该年代的岩层,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抬升-侵蚀地球的演化历程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太古宙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重要成矿期,形成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时间跨度:1.22亿年动物:海洋无脊椎生物植物:陆地低等植物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时间跨度:1.67亿年动物: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矿产形成: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古生代中生代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动物: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植物: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矿产形成:成煤期(裸子植物)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位置漂移中生代新生代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人类出现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新生代考向1通过“地层和化石”考查“地理实践力”(2023·广东广州模拟)科学家团队在九江武宁地区约4.38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真盔甲鱼类新属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九江江夏鱼”。该鱼和之前发现于武汉地区的后棘江夏鱼均属曙鱼科,是一对失散了4.38亿年的江夏鱼“兄弟”,化石产地表明,它们“分家”各自演化的两地直线距离实际上不足200千米。据此完成1~3题。1.江夏鱼大量繁衍的地质年代是A.前寒武纪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根据材料可知,江夏鱼生活的时期在距今4.38亿年前,属于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B正确。命题方向明确2.根据“九江江夏鱼”和“后棘江夏鱼”的化石产地可合理推测①“后棘江夏鱼”演变成两栖类动物独立进化②4.38亿年前九江和武汉间曾经是连通的海洋③泥沙淤积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④地壳运动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后棘江夏鱼”属曙鱼科,没有演变成两栖类动物,①错误;“九江江夏鱼”和“后棘江夏鱼”均属曙鱼科,是一对失散了4.38亿年的江夏鱼“兄弟”,说明它们曾经生活在一起,可推知4.38亿年前九江和武汉间是连通的海洋,②正确;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区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故应是地壳运动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而不是泥沙淤积,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3.在野外寻找红层(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地貌需要重点关注A.岩石颜色、岩层结构和构造B.化石类型、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C.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和植被D.岩石粒径、地表起伏情况和海拔√红色陆相碎屑沉积物为红色的沉积岩风化形成的碎屑物经外力堆积作用而成,因此在野外寻找红层(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地貌需要重点关注岩石颜色(是否为红色)、岩层结构和构造(是否为沉积岩),故选A。考向2通过“地球的演化历程”考查“综合思维”(202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期末)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4~5题。4.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反映了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A.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干燥冷凉

B.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燥冷凉C.干燥冷凉—干旱炎热—温暖湿润

D.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结合题干“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根据所学知识,岩层沉积自下而上表示由老到新,再结合材料可推断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故选D。5.考古学家在对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年~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华旋齿鲨化石,下列对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地质时期属晚古生代,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B.该时期脊椎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C.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D.爬行动物时代,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盛√据材料“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年~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华旋齿鲨化石”可知,该地质时期为中生代,A错误。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爬行动物盛行,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C正确,D错误。脊椎动物迅速发展出现在晚古生代,B错误。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震波划分为横波(S)和纵波(P)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传播方向振动方向振动方向纵波(P)横波(S)传播方向纵波速度:传播速度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速度:传播速度慢介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1.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3.内部圈层结构地壳位置莫霍面以上特征①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幔3.内部圈层结构位置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特征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温度、密度、压力增大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核3.内部圈层结构位置古登堡面以下特征①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②内核是由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4.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意义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2.水圈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意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3.生物圈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范围:地球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意义: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海南地理)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

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

,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2题。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关键信息点拨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

中。地壳厚薄不一,其中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钻井深8588米”,说明该钻井未穿透

,也未达莫霍面,更未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沉积岩地壳答案1.______

2.______

AD第1题,地球的内部结构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远较海洋地壳要大,“钻井深8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第2题,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500多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考向1通过“地球的内部圈层”考查“综合思维”(2023·山东济宁模拟)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1.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A.地壳

B.地幔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位于岩石圈的底部,而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由此可知,A错误、B正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C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D错误。(2023·山东济宁模拟)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2.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A.温度高

B.压强大C.地层稳定

D.地层活跃√由图中信息可知,乙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由于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B正确。(2023·山东济宁模拟)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3.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A.下降加快

B.下降减慢C.上升加快

D.上升减慢√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珠穆朗玛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使其高度不断上升,而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作用将高山削低,会使珠穆朗玛峰海拔上升减慢,故选D。考向2

通过“地球的外部圈层”考查“地理实践力”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4.下列对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没有生物B.是个无机圈层C.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D.厚度很薄√由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为水圈;②提供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为大气圈;③提供有机物,并产生氧等气体,为生物圈;④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正确。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5.关于③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单独占有空间C.连续但不规则D.由坚硬岩石组成√③圈层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正确;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B错误;连续但不规则的是水圈,C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D错误。课时精练(2024·云南曲靖模拟)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玛珥湖:广东省湛江市的湖光岩玛珥湖和德国艾菲尔地区的玛珥湖。近年来,积水玛珥湖的沉积岩芯在众多湖泊沉积物中异军突起,成为科学家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优良载体。广东省湛江市的湖光岩(图1)玛珥湖比德国的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玛珥湖,且保存得非常自然完整。它位于湛江市西南18千米,是一个面积只有2.3平方千米的湖泊。它的形成源于16万年前这里的火山爆发,岩浆喷发后,喷发物堆积在喷出口周围形成犹如围墙的火山碎屑岩环,喷发中心则形成深而圆的盆地,而后积水成湖(图2)。据此完成1~3题。1.积水玛珥湖利于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条件是A.沉积物保存好

B.水生生物丰富C.湖泊面积巨大

D.湖泊水质优良√根据材料“积水玛珥湖的沉积岩芯在众多湖泊沉积物中异军突起,成为科学家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优良载体”可知,积水玛珥湖受外界干扰少,沉积物厚,沉积物保存完整是利于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条件,A正确。2.研究发现玛珥湖某一沉积层水生植物孢粉含量和热带植物孢粉含量高,说明该时期的气候特点是A.寒冷潮湿

B.低温少雨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热带植物说明气温高,水生植物说明当时水分条件好,可反映出该时期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C正确。3.湖光岩有“稀、古、奇”三大特色:湖水旱不枯涝不溢、湖面长年落叶无影无踪、湖中鱼龟成群却无蛙无蛇无蚂蟥。其中湖光岩遇到大暴雨时湖水不外溢的原因是A.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B.火山碎屑岩有气孔储水C.岩层多断裂,下渗量大D.河流常年流出,可泄洪√根据材料可知,火山碎屑岩环阻隔了湖泊与外部水体的交换,因此玛珥湖比较封闭,湖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缺少径流汇入,暴雨时期汇入湖泊的水量少,再加上火山碎屑属于喷发形成,有气孔,可以渗水,所以湖光岩玛珥湖遇到大暴雨时湖水不外溢,B正确;该地年降水量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A错误;该地地质结构相对稳定,裂隙较少,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该地有河流流出,D错误。(2023·北京通州统考模拟)读“黄山云海雪景‘同框’景观图”,完成4~5题。4.云海、雪景“同框”,美得令人心醉,引得游人流连忘返。其所属的主要圈层依次为①大气圈②生物圈③水圈④岩石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云海主要由水汽凝结而成,属于大气圈;雪景中的雪为固态水,属于水圈,①③正确,B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A错误;大气圈是由气体与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D正确。(2023·北京通州统考模拟)读“黄山云海雪景‘同框’景观图”,完成4~5题。5.图中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B.大气圈仅由气体组成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2024·辽宁沈阳模拟)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据图判断A.圈层M为地壳

B.界面G为古登堡界面C.地震波P为横波

D.地震波S为纵波√根据材料,据图可知,地震波P可以穿透地核,故为纵波;S波不能穿透地核,故为横波;圈层M为地幔,界面G为古登堡界面,B正确。(2024·辽宁沈阳模拟)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7.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C.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D.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前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而横波的破坏程度更大,故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利用的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D正确;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是地震发生后才计算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