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_第1页
绿色能源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_第2页
绿色能源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_第3页
绿色能源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_第4页
绿色能源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能源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TOC\o"1-2"\h\u7704第1章绿色能源概述 3185271.1绿色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3221131.1.1可再生能源 4200381.1.2清洁能源 4265061.2绿色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94311.2.1发展现状 4281151.2.2发展趋势 4316511.3绿色能源政策与法规 455301.3.1支持性政策 4175251.3.2管理性法规 511472第2章新能源技术 549682.1太阳能技术 5177482.1.1光热转换技术 5287742.1.2光电转换技术 558582.2风能技术 5117192.2.1风力发电技术 514622.2.2风能利用的其他技术 5135662.3核能技术 569362.3.1轻水堆核能技术 63562.3.2第四代核能技术 6264692.4生物质能技术 66752.4.1生物质燃烧技术 6167292.4.2生物质发酵技术 6110982.4.3生物质气化技术 6134712.4.4生物质热解技术 621991第3章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 6168873.1技术研发概述 6144623.2关键技术突破 6259693.2.1太阳能技术 7109963.2.2风能技术 7152393.2.3生物质能技术 7214793.2.4地热能技术 792583.2.5海洋能技术 7164293.3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7314733.3.1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7160463.3.2产业应用示范 7302233.3.3国际合作与交流 727666第4章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 824994.1发电系统概述 8299384.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8236324.2.1系统组成 826604.2.2设计原则 8304114.2.3设计步骤 892474.3风力发电系统设计 83154.3.1系统组成 8175464.3.2设计原则 933004.3.3设计步骤 9221284.4生物质发电系统设计 9178404.4.1系统组成 9146444.4.2设计原则 9276644.4.3设计步骤 930643第5章新能源存储技术 10171095.1储能技术概述 10182385.2电化学储能技术 10145355.3物理储能技术 1059655.4化学储能技术 105130第6章新能源并网技术 10327276.1并网技术概述 10219036.2分布式能源并网技术 1129416.2.1逆变器技术 11320326.2.2孤岛检测技术 119946.2.3谐波抑制技术 11232456.3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技术 11230136.3.1电压控制技术 11165816.3.2频率控制技术 11206366.3.3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 11166036.4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并网 1123746.4.1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 11151716.4.2微电网技术 12162566.4.3电力市场与新能源并网 12287626.4.4信息通信技术 1216523第7章新能源应用领域 1254837.1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2157207.1.1风力发电 12114667.1.2太阳能发电 12222817.1.3生物质能发电 1291637.2热力系统中的应用 12319887.2.1地热能利用 1234167.2.2太阳能热利用 13148537.3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13179607.3.1电动汽车 13102877.3.2氢能及生物质燃料 13307107.4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13193187.4.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13233367.4.2地热能建筑应用 13218727.4.3绿色建筑与新能源 1321169第8章新能源项目投资与经济性分析 1376938.1项目投资概述 1372468.2投资成本分析 14172798.2.1投资构成 14243838.2.2资金来源 14129158.2.3投资估算 14302518.2.4资金筹措 1484418.3经济性评价方法 14299128.3.1静态评价方法 1466108.3.2动态评价方法 14124998.4风险分析与控制 14253348.4.1风险识别 1431448.4.2风险评估 1485988.4.3风险应对措施 15318878.4.4风险监控 1528392第9章新能源政策与市场环境 15210579.1国际新能源政策分析 15277659.2我国新能源政策现状与趋势 15140339.3新能源市场环境分析 1571119.4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513301第10章新能源发展前景与展望 16734010.1新能源发展挑战与机遇 163159710.1.1资源制约与新能源发展 162007510.1.2技术瓶颈与新能源发展 16662810.1.3环境压力与新能源发展 162958010.1.4政策支持与新能源发展 162202110.2未来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161362510.2.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61765110.2.2储能技术突破 16261410.2.3智能化与互联网 161018110.2.4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172636910.3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1744710.3.1优化产业结构 17195510.3.2强化技术创新 17545710.3.3完善政策体系 172691910.3.4拓展国际合作 17977610.4绿色能源新时代的展望 17第1章绿色能源概述1.1绿色能源的定义与分类绿色能源,指的是在能源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能源形式。它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两大类,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并促进可持续发展。1.1.1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源来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1.1.2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排放污染物较少,对环境友好度较高的能源,如天然气、核能等。1.2绿色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绿色能源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各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1.2.1发展现状目前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增长最快。(2)清洁能源技术不断创新,成本逐渐降低,竞争力逐渐提高。(3)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绿色能源发展,推动能源转型。1.2.2发展趋势未来,绿色能源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逐步替代传统能源。(2)清洁能源技术将不断优化,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3)绿色能源产业将逐步形成全球产业链,国际合作日益紧密。1.3绿色能源政策与法规为促进绿色能源发展,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3.1支持性政策(1)财政补贴:对绿色能源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成本。(2)税收优惠:对绿色能源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3)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能源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1.3.2管理性法规(1)能源规划:将绿色能源发展纳入国家能源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2)市场准入:制定绿色能源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3)环境保护:加强对绿色能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保证绿色能源项目对环境的友好性。通过以上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为绿色能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第2章新能源技术2.1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是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直接或间接转换的技术。根据能量转换方式的不同,太阳能技术主要分为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大类。2.1.1光热转换技术光热转换技术是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进而用于供暖、热水和工业加热等领域。目前主要技术包括真空管集热器、平板集热器等。2.1.2光电转换技术光电转换技术是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主要应用形式为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技术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2.2风能技术风能技术是利用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的技术。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2.2.1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目前主要的风力发电机类型包括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2.2.2风能利用的其他技术除了风力发电,风能还可以用于直接驱动的风机、风力制热等领域。这些技术在特定场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3核能技术核能技术是利用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进行发电或其他用途的技术。核能具有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核风险、核废料处理等问题。2.3.1轻水堆核能技术轻水堆核能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能技术,主要包括压水堆和沸水堆两种类型。2.3.2第四代核能技术第四代核能技术旨在提高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主要技术包括快中子反应堆、高温气冷堆等。2.4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是利用生物质资源(如植物、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转化为能源的技术。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4.1生物质燃烧技术生物质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资源直接燃烧,产生热能用于供暖、发电等。目前主要技术包括生物质锅炉、生物质热电联产等。2.4.2生物质发酵技术生物质发酵技术是将生物质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这些生物燃料可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2.4.3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转化为可燃气体(如生物质气),用于发电、供热和燃料电池等。2.4.4生物质热解技术生物质热解技术是将生物质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加热分解,生物油、生物炭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第3章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3.1技术研发概述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从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出发,概述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内容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主要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3.2关键技术突破3.2.1太阳能技术在太阳能领域,重点突破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提高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和寿命。研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如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热利用等。3.2.2风能技术风能技术方面,着重研究大功率、高效率、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提高风力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开展海上风电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3.2.3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主要关注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转化技术,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突破生物质预处理、催化转化、产品分离等关键技术,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3.2.4地热能技术地热能技术研发聚焦于提高地热发电效率、降低开发成本、解决地热资源勘探和评价难题。研发地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地热能与建筑、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3.2.5海洋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研发以潮汐能、波浪能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突破能量转换、设备耐久性、海洋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推动海洋能开发利用向商业化迈进。3.3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3.3.1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结合,推动新能源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3.2产业应用示范在新能源产业应用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开展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如光伏扶贫、风电基地、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通过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技术优化升级,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3.3.3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技术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推动新能源技术全球共享,共同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挑战。第4章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4.1发电系统概述新能源发电系统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清洁、可再生、低碳排放等优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发展的关键途径。本章主要针对太阳能光伏、风力及生物质三种新能源发电系统进行设计探讨,以期为我国新能源发电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4.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4.2.1系统组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装置、监控系统等组成。4.2.2设计原则(1)根据项目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光照资源等因素,合理选择光伏电池组件类型、容量及安装方式。(2)充分考虑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合理配置逆变器、储能装置等关键设备。(3)优化系统设计,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2.3设计步骤(1)收集项目地光照资源、气候条件等基础数据。(2)计算光伏电池组件的理论发电量。(3)确定光伏电池组件的安装容量。(4)选择合适的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等设备。(5)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包括直流侧、交流侧及接地系统。(6)设计光伏支架及基础。(7)设计储能装置及监控系统。4.3风力发电系统设计4.3.1系统组成风力发电系统主要由风力发电机、塔架、基础、变流器、储能装置、控制系统等组成。4.3.2设计原则(1)根据项目地风能资源、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选择风力发电机类型、容量及安装高度。(2)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优化电气系统设计。(3)降低系统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3.3设计步骤(1)收集项目地风能资源、气候条件等基础数据。(2)计算风力发电机的理论发电量。(3)确定风力发电机的安装容量。(4)选择合适的风力发电机、塔架等设备。(5)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包括直流侧、交流侧及接地系统。(6)设计塔架及基础。(7)设计储能装置及控制系统。4.4生物质发电系统设计4.4.1系统组成生物质发电系统主要由生物质锅炉、蒸汽轮机、发电机、燃料输送系统、废气处理系统等组成。4.4.2设计原则(1)根据项目地生物质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质燃料。(2)保证系统高效、清洁运行,降低污染物排放。(3)优化系统配置,降低投资成本。4.4.3设计步骤(1)收集项目地生物质资源、气候条件等基础数据。(2)确定生物质锅炉的蒸发量、蒸汽参数等。(3)选择合适的蒸汽轮机、发电机等设备。(4)进行热力系统设计,包括燃料输送、给水处理、蒸汽参数匹配等。(5)设计废气处理系统,保证满足环保要求。(6)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包括发电机、变压器、高低压配电等。第5章新能源存储技术5.1储能技术概述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能源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本章主要介绍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分类、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5.2电化学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指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的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这些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成为新能源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5.3物理储能技术物理储能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这些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受地理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发展相对较慢。5.4化学储能技术化学储能技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氢能储存、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这些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存在储存和运输安全性、设备成本等问题。化学储能技术在我国新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和发展新型化学储能技术,可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6章新能源并网技术6.1并网技术概述新能源并网技术是指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现有电网连接,实现能源互补和优化配置的技术。并网技术的核心目标是保证新能源电力安全、稳定、高效地并入电网,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本章将从分布式能源并网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技术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并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6.2分布式能源并网技术分布式能源并网技术主要针对小型、分散的新能源发电系统,如屋顶光伏、小型风电等。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6.2.1逆变器技术逆变器是实现直流电向交流电转换的核心设备,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中,逆变器需具备良好的电压、电流质量控制能力,以满足电网对电能质量的要求。6.2.2孤岛检测技术孤岛检测技术用于在电网故障时,检测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是否处于孤岛状态,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6.2.3谐波抑制技术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可能产生谐波,影响电能质量和设备寿命。谐波抑制技术主要包括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等。6.3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技术主要针对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如大型光伏电站、风电场等。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6.3.1电压控制技术电压控制技术是保证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电压稳定的关键。主要包括无功补偿、变压器分接头调节等技术。6.3.2频率控制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频率控制能力,以满足电网对频率的要求。主要技术包括惯性控制、下垂控制等。6.3.3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有助于电网调度人员提前了解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优化电网运行策略。6.4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是新能源并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6.4.1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新能源发电系统、储能系统、负荷等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实现能源的最优化配置。6.4.2微电网技术微电网是一种由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负荷等组成的局部电网,可实现与主电网的并网或独立运行。6.4.3电力市场与新能源并网电力市场为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新能源并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6.4.4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支撑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方面,为新能源并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第7章新能源应用领域7.1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通过发电设备转换为电能,为我国电力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7.1.1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是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力发电技术逐渐成熟。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独立运行、并网运行以及与其他能源发电方式的互补运行。7.1.2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分散式等特点,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1.3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是将生物质资源转换为电能的过程,包括直接燃烧、气化、沼气等技术。生物质能发电在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2热力系统中的应用新能源在热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地热能、太阳能热利用等,为我国热力系统提供了绿色、环保的能源替代方案。7.2.1地热能利用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热能资源,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发电等领域。地热能利用技术包括地热供暖、地热发电等。7.2.2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利用是指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用于供暖、热水、空调等领域。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泵等。7.3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新能源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我国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氢能及生物质燃料等。7.3.1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以电能作为动力来源,具有零排放、低噪音、高能效等特点。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应用有助于减少交通污染,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7.3.2氢能及生物质燃料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同时生物质燃料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生物质柴油、生物质乙醇等。7.4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新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等,用于供暖、制冷、照明等环节,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效。7.4.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建筑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包括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系统等。7.4.2地热能建筑应用地热能建筑应用主要包括地源热泵、地热供暖等,利用地热能为建筑提供供暖、制冷等需求,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7.4.3绿色建筑与新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新能源的利用,以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耗为目标。新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8章新能源项目投资与经济性分析8.1项目投资概述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是实现绿色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章将从项目投资的角度,详细阐述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构成、资金来源、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方面,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8.2投资成本分析8.2.1投资构成新能源项目投资主要包括设备购置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技术服务费、其他费用及预备费等。对各项投资进行详细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目投资成本。8.2.2资金来源新能源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补贴、企业自筹、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项目投资应合理配置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8.2.3投资估算根据项目规模、技术路线、设备选型等因素,对新能源项目投资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包括类比法、参数法、费用分解法等。8.2.4资金筹措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筹措计划,保证项目投资资金的及时到位。8.3经济性评价方法8.3.1静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评价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8.3.2动态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结合项目特点,选取合适的动态评价方法,全面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8.4风险分析与控制8.4.1风险识别对新能源项目可能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融资风险等进行识别,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8.4.2风险评估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8.4.3风险应对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8.4.4风险监控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持续跟踪、监控和预警,保证项目投资安全。第9章新能源政策与市场环境9.1国际新能源政策分析本节主要分析国际范围内新能源政策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梳理各国对于新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分析国际新能源政策在应对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国际新能源政策对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推动作用。9.2我国新能源政策现状与趋势本节重点探讨我国新能源政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从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政策效果等方面,评估我国新能源政策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预测我国新能源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9.3新能源市场环境分析本节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分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梳理新能源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分析新能源市场环境中的政策、技术、资金等关键因素,探讨其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指出新能源市场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和潜在风险。9.4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节针对新能源政策与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新能源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实施效果;(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3)优化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