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发展指南_第1页
设施农业发展指南_第2页
设施农业发展指南_第3页
设施农业发展指南_第4页
设施农业发展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施农业发展指南TOC\o"1-2"\h\u17220第一章设施农业概述 232321.1设施农业的定义与特点 282461.1.1设施农业的定义 259861.1.2设施农业的特点 322852第二章设施农业规划与设计 496891.1.3区域规划原则 4123161.1.4区域规划内容 433901.1.5工程设计原则 5241401.1.6工程设计内容 5238611.1.7技术选型原则 5184151.1.8技术选型内容 522610第三章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6247411.1.9设施作物选择 6229481.1.10设施作物栽培技术 6157231.1.11设施作物收获与加工 6224601.1.12设施养殖种类 6250991.1.13设施养殖技术 6309211.1.14设施养殖废弃物处理 739031.1.15设施农业环境监测 722411.1.16设施农业环境调控技术 7160601.1.17设施农业环境优化技术 727061第四章设施农业设施设备 794061.1.18材料功能优良 860691.1.19材料环保节能 827661.1.20材料经济适用 8258461.1.21设备选型 8137831.1.22设备维护 8307471.1.23传感器 9229811.1.24执行机构 996801.1.25控制器 9284871.1.26通信网络 9184461.1.27人机交互界面 99317第五章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92250第六章设施农业政策与法规 1099971.1.28政策背景与目标 107361.1.29政策体系构成 11165811.1.30法律法规体系 11295491.1.31法律法规内容 11135981.1.32财政补贴政策 12181761.1.33税收优惠政策 1283571.1.34信贷支持政策 12269521.1.35科技与人才支持政策 1217499第七章设施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12130891.1.36环境保护的意义 12189451.1.37设施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12292391.1.38资源高效利用的意义 13122241.1.39设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措施 1378321.1.40废弃物处理的意义 13158471.1.41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措施 1313797第八章设施农业科技创新 14163501.1.42体系构建 14125501.1.43关键技术创新 14167731.1.44成果转化机制 14288161.1.45成果转化途径 15236911.1.46国际合作机制 1574801.1.47国际合作内容 1515750第九章设施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 1694841.1.48培养目标 1617521.1.49培养层次 168431.1.50培养方式 16101431.1.51培训对象 16122991.1.52培训内容 17120991.1.53培训方式 17158921.1.54人才评价 17108521.1.55激励措施 188347第十章设施农业发展前景与战略 18154061.1.56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1881271.1.57绿色可持续发展 18326091.1.58产业链整合与延伸 18312161.1.59区域协调发展 18216481.1.60政策扶持与引导 19250131.1.61科技创新与应用 19121341.1.62人才培养与引进 19169961.1.63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19171311.1.64国际合作 19193961.1.65国际合作机制 19115541.1.66国际合作项目 199561.1.67国际合作展望 19第一章设施农业概述1.1设施农业的定义与特点1.1.1设施农业的定义设施农业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利用现代化设施和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产量、质量、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1.1.2设施农业的特点(1)高科技含量:设施农业集成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2)高效益:通过设施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高效益。(3)资源利用率高: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利用土地、水资源和光热资源,降低资源浪费。(4)抗风险能力强:设施农业具有较强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减少因气候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损失。(5)环境友好:设施农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6)产业链延伸:设施农业可以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第二节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设施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果:(1)20世纪5070年代:引进国外设施农业技术,开展试验示范。(2)20世纪8090年代:设施农业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21世纪初至今:设施农业向高度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第三节设施农业的分类设施农业根据生产对象和设施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温室农业:以温室为生产设施,进行蔬菜、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生产。(2)塑料大棚农业:以塑料大棚为生产设施,进行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生产。(3)网室农业:以网室为生产设施,进行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作物的生产。(4)水产养殖设施农业:以水产养殖设施为生产场所,进行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养殖。(5)畜牧设施农业:以畜牧设施为生产场所,进行奶牛、肉牛、猪、鸡等畜禽的养殖。(6)生态农业:以生态农业设施为生产场所,进行多种作物和畜禽的复合生产。(7)其他设施农业:包括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特色设施农业。第二章设施农业规划与设计第一节设施农业区域规划1.1.3区域规划原则设施农业区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水平,合理规划设施农业布局。(2)综合发展:注重设施农业与生态环境、农村旅游、农业产业化等领域的融合发展。(3)可持续发展:保证设施农业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对未来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布局:根据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规划设施农业区域。1.1.4区域规划内容(1)选址规划: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区域。(2)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类型设施农业的特点,合理规划生产区、仓储区、销售区等功能区域。(3)交通规划:保证设施农业区域内的道路畅通,便于农产品运输和销售。(4)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5)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证设施农业发展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第二节设施农业工程设计1.1.5工程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保证设施农业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生产安全。(2)经济合理: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灵活适用: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设计可扩展、可升级的设施农业工程。(4)节能环保:注重节能环保,降低设施农业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1.1.6工程设计内容(1)设施类型选择:根据生产需求、地区气候条件和投资预算,选择合适的设施类型。(2)结构设计:保证设施结构稳定,满足生产、储存、运输等需求。(3)设备选型:根据生产需求,合理选择农业机械设备、信息化设备等。(4)电气设计:保证电力供应稳定,满足设施农业生产需求。(5)给排水设计:保证给排水系统畅通,满足设施农业用水需求。第三节设施农业技术选型1.1.7技术选型原则(1)先进性:选择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2)适用性:根据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生产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3)成熟性:选择经过实践验证、稳定性高的技术。(4)经济性: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技术投入成本。1.1.8技术选型内容(1)育苗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高效、节能、环保的育苗技术。(2)种植技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种植技术。(3)养殖技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环保的养殖技术。(4)信息化技术:选择具有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功能的信息化技术。(5)环保技术:选择具有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特点的环保技术。第三章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第一节设施作物种植技术1.1.9设施作物选择在设施农业生产中,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是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应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品种。1.1.10设施作物栽培技术(1)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催芽等环节,以保证种子健康、发芽整齐。(2)育苗:采用穴盘、营养块等育苗方式,提高幼苗质量,为移栽创造有利条件。(3)移栽: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保证作物生长的连续性。移栽前对土壤进行消毒、施肥,提高土壤肥力。(4)管理技术:包括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合理调整水分和养分供应,保证作物生长健壮;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有效防治病虫害。1.1.11设施作物收获与加工(1)收获:根据作物成熟度、市场需求等因素,适时收获,保证产品质量。(2)加工:对收获后的作物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加工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节设施养殖技术1.1.12设施养殖种类设施养殖主要包括猪、鸡、鸭、鱼等动物。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殖种类。1.1.13设施养殖技术(1)养殖环境:保持养殖舍清洁、通风、湿度适中,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2)饲料供应:根据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饲料,保证营养均衡。(3)疾病防控:加强疫苗接种、定期消毒,及时发觉并治疗患病动物。(4)生产管理:对养殖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1.1.14设施养殖废弃物处理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设施农业环境调控技术1.1.15设施农业环境监测(1)气象监测:监测气温、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数据支持。(2)土壤监测:监测土壤水分、养分、pH值等参数,指导合理施肥和灌溉。(3)病虫害监测:及时发觉病虫害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1.1.16设施农业环境调控技术(1)光照调控:采用补光、遮光等措施,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满足作物生长需求。(2)温湿度调控:通过通风、加湿、除湿等措施,保持设施内适宜的温湿度条件。(3)肥水调控: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施肥,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4)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1.1.17设施农业环境优化技术(1)设施结构优化:改进设施结构,提高保温、透光功能,降低能耗。(2)设施设备优化: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3)生产模式优化:摸索适合当地条件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第四章设施农业设施设备第一节设施农业建设材料设施农业建设材料的选择对保障设施农业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择建设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1.18材料功能优良设施农业建设材料应具有优异的物理功能、化学功能和生物功能,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具体要求如下:(1)物理功能: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耐磨性等,以保证设施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化学功能:包括材料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以保证材料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3)生物功能:包括材料的抗虫蛀、抗霉变等功能,以保证设施内生态环境的稳定。1.1.19材料环保节能设施农业建设材料应具有较高的环保功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要求如下:(1)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2)选择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1.1.20材料经济适用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经济适用的材料,降低设施农业的建设成本。第二节设施农业设备选型与维护设施农业设备选型与维护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设备选型与维护的注意事项:1.1.21设备选型(1)根据农业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和型号。(2)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3)选择具有良好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的设备品牌。1.1.22设备维护(1)制定设备维护计划,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第三节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调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以下是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1.1.23传感器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1.1.24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根据控制指令,对农业生产设备进行调节,如开启或关闭灌溉系统、调节温室温度等。1.1.25控制器控制器是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根据预设的农业生产策略,控制指令。1.1.26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用于连接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指令的执行。1.1.27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便于用户对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操作和监控,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互动性。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五章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节设施农业产业链构建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构建。设施农业产业链是以设施农业生产为基础,涵盖种苗繁育、设施建造、生产管理、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以下是设施农业产业链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1)种苗繁育:加强设施农业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保证种苗质量。(2)设施建造:推广先进的设施建造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标准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3)生产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施农业产量和品质。(4)产品加工:加强设施农业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5)物流配送:构建设施农业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产品损耗,提高市场响应速度。(6)市场营销:加强设施农业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二节设施农业市场营销设施农业市场营销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设施农业市场营销的几个关键点:(1)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设施农业产品类型和品质。(2)价格策略:综合考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3)营销渠道: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设施农业产品市场覆盖率。(4)品牌推广:加强品牌宣传,提高设施农业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5)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三节设施农业品牌建设设施农业品牌建设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下为设施农业品牌建设的几个方面:(1)品牌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制定品牌战略,保证品牌发展方向。(2)品牌形象: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观。(3)品牌传播: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4)品牌管理: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保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5)品牌创新:持续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推动设施农业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第六章设施农业政策与法规第一节设施农业政策体系1.1.28政策背景与目标设施农业政策体系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针对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制定的一系列旨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业产值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政策背景主要包括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国际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战略需求。政策目标则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1.1.29政策体系构成(1)国家层面政策:包括国家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规划、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等,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2)地方层面政策:根据国家政策,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设施农业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3)产业政策:针对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种子、化肥、农药、设备、技术等,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推动产业升级。(4)政策引导与激励: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参与设施农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第二节设施农业法律法规1.1.30法律法规体系设施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各地制定的农业法规;部门规章则包括农业、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规章。1.1.31法律法规内容(1)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明确设施农业用地的性质、用途、审批程序等,保障设施农业用地需求。(2)贷款和税收政策:制定相应的贷款和税收政策,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3)技术推广与培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技术素质,保障设施农业技术需求。(4)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设施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节设施农业政策扶持1.1.32财政补贴政策(1)设施建设补贴: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农民投资成本。(2)贷款贴息政策:对设施农业贷款给予贴息,降低农民融资成本。(3)保险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保险给予补贴,降低农民风险。1.1.33税收优惠政策(1)减免税收:对设施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税收减免,减轻经营负担。(2)延期纳税:对设施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延期纳税,缓解资金压力。1.1.34信贷支持政策(1)增加信贷额度:对设施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信贷额度支持,满足资金需求。(2)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1.1.35科技与人才支持政策(1)科技研发支持:设立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基金,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研发。(2)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设施农业人才培养,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推动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第七章设施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第一节设施农业环境保护1.1.36环境保护的意义设施农业环境保护是指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对于提高设施农业的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1.37设施农业环境保护措施(1)合理规划设施农业布局:遵循生态规律,合理规划设施农业用地,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2)优化农业生产技术:采用无污染、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提高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对设施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压力。(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设施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设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1.1.38资源高效利用的意义设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是指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资源高效利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39设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措施(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资源消耗。(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1.1.40废弃物处理的意义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是指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废弃物处理对于提高设施农业的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41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措施(1)分类收集废弃物:按照废弃物种类进行分类收集,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2)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生物发酵、物理处理等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等资源。(3)建立废弃物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4)完善废弃物处理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废弃物处理的监管,保证废弃物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八章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第一节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1.1.42体系构建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该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技术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网络。(1)企业主体地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积极参与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措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支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供给的重要来源,应充分发挥其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1.1.43关键技术创新(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包括设施结构设计、材料研发、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面,以提高设施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2)设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重点研究设施内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抗逆性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提高设施农业产量和品质。(3)设施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的高效利用,降低设施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节设施农业技术成果转化1.1.44成果转化机制(1)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设施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易和合作。(3)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搭建设施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1.1.45成果转化途径(1)技术许可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将设施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技术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3)产业化开发企业对设施农业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发展。第三节设施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1.1.46国际合作机制(1)间合作间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2)企业间合作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3)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组织举办的设施农业技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1.1.47国际合作内容(1)技术交流与培训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促进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2)联合研发开展设施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水平。(3)市场开拓通过国际合作,拓展我国设施农业产品和服务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九章设施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第一节设施农业人才培养体系1.1.48培养目标设施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较高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设施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1)掌握设施农业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2)具备设施农业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能力;(3)具备较强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4)具备良好的设施农业市场营销和推广能力;(5)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1.1.49培养层次设施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分为以下层次:(1)本科层次:培养具有设施农业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本科毕业生;(2)硕士层次:培养具备设施农业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能力的硕士研究生;(3)博士层次:培养具有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博士研究生。1.1.50培养方式(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践环节,传授设施农业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2)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术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4)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二节设施农业教育培训1.1.51培训对象设施农业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设施农业企业员工;(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农业院校教师;(4)农民合作社成员;(5)农业创业者。1.1.52培训内容设施农业教育培训内容应涵盖以下方面:(1)设施农业基础知识;(2)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设施农业项目管理;(4)设施农业市场营销与推广;(5)农业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6)企业管理与团队建设。1.1.53培训方式(1)短期培训:针对特定主题或需求,开展为期一周左右的短期培训;(2)中长期培训:针对设施农业人才成长需求,开展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中长期培训;(3)网络培训: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在线培训,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便捷性;(4)实地考察与交流:组织学员到先进设施农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第三节设施农业人才评价与激励1.1.54人才评价设施农业人才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公正:评价过程应公平、公正,避免主观臆断;(2)科学合理:评价标准应科学、合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3)动态调整:评价结果应定期更新,反映人才成长变化。评价方法包括:(1)考试考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