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20P53DB5301代替DG5301/T19-2017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5301/T19—2019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一般规定 14.1依据 14.2总体设计 24.3现状处理 24.4限定指标 24.5公园与架空电力线距离的控制 44.6水体驳岸设计 54.7建(构)筑物设计 54.8消防设施设计 54.9无障碍设计 54.10防灾避难场所设计 54.11其他相关专业设计 55各类公园设计 55.1基本要求 55.2综合公园 55.3植物园 55.4历史名园 55.5风景名胜公园 65.6其他专类公园 65.7带状公园 65.8社区公园 65.9街旁绿地 65.10城市湿地公园 66竖向设计 66.1基本要求 66.2设计内容 77种植设计 77.1基本要求 77.2各功能区种植要求 87.3树木与地下管线 87.4树木与地面建(构)筑物 9DB5301/T19—20198园路设计 8.1基本要求 8.2出入口 8.3园路宽度及转弯半径 8.5铺装 9雨水利用 9.1基本要求 9.2技术措施 10园林其他设施 10.1配套设施 10.2停车场 10.3给水排水 10.4电力电信 10.5护栏 10.7标识系统 11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11.1用地平衡 11.2经济技术指标 11.3各项指标计算规则 DB5301/T19—2019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昆明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昆明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昆明市园林绿化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盛澍培、何嫣、朱云鸼、陆开林、孙扬、李浩。本标准代替了DG5301/T19-2017。1DB5301/T19—2019公园绿地设计规范本标准对公园绿地设计中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各类公园设计要求、竖向设计、种植设计、园路设计、雨水利用、园林其他设施及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做出了规定。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绿地设计。其他为人们提供休憩的绿地,如广场用地里的绿地、城市建设用地外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893安全色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13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1143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GB/T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GB/T15566.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GB/T15566.9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CJJ/T67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T8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91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T340绿化种植土壤LB/T013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昆明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3术语和定义GB50420、GB51192、CJJ/T91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一般规定4.1依据公园绿地类别、内容及范围执行CJJ/T85及GB50137的规定。2DB5301/T19—2019公园绿地设计应以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并符合GB51192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公园绿地设计制图应符合CJJ/T67的规定。4.2总体设计4.2.1公园绿地设计应以创造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并发挥公园的生态、景观、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应急避险等功能。同时,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行为障碍人士、老人及儿童的需求。4.2.2公园绿地设计应根据公园性质、规模、风格等设置与其功能需求及景观要求相匹配的游憩、服务及管理设施,并符合本标准10.1的规定。4.2.3公园绿地设计应根据上位规划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分析区位及现状条件,确定设计立意,对功能区和景区的划分及公园的竖向、出入口、园路、水系、植物种植、给排水、建(构)筑物(含位置、规模、色彩、体量等)、电力、电信及照明做出综合设计,并对用地比例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内容的图纸和说明书。4.3现状处理4.3.1公园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应按《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的要求,予以保护和利用。原有生长状况良好的乔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宜保留、利用。4.3.2公园绿地范围内有经挂牌保护的、有文物价值的或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遗址绿地,应予以保护,并合理利用。4.3.3对公园绿地用地内原有自然岩壁、陡峭边坡,在对其利用或在附近设置游人聚集场所时,应对其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并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安全防护或避让措施。4.3.4在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设计时,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4.4限定指标4.4.1公园用地建设比例4.4.1.1公园用地建设包含:绿化用地、建筑用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各种类型用地建设与陆地面积之比应符合表1规定。表1各类公园用地建设比例——————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3DB5301/T19—2019表1(续)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4.4.1.2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在公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在保证公园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陆地面积65%的前提下,可按本标准表1的规定增加,但增值不宜超过公园陆地面积的3%:a)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b)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c)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或水面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4.4.2水面面积比例4DB5301/T19—2019人工开挖的景观水体水面面积不应超过公园总用地面积的25%。具有特殊水利或生态功能的人工水体或潜流湿地,在满足其特殊功能的前提下不受此限。4.4.3常绿乔木比例综合公园的绿化用地中,常绿乔木数量不应少于总乔木数量的65%。4.4.4草坪面积比例草坪种植面积不宜大于总绿化用地面积的35%(包括疏林草地中树木的投影面积)。4.4.5透水铺装比例硬质铺装宜按本标准8.5进行透水性铺装设计。其中,综合公园内铺装中透水性铺装应占到总铺装面积的50%以上。4.4.6总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包含覆土建筑)不应大于建筑占地面积的1.5倍。4.5公园与架空电力线距离的控制4.5.1当有城市架空电力线路穿越公园用地内时,公园竖向设计应符合表2的规定。4.5.2当有城市架空电力线路穿越公园用地内时,公园种植设计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植物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4.5.3当有城市架空电力线路穿越公园用地内时,建(构)筑物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4规定、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5规定。表4建(构)筑物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表5建(构)筑物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5DB5301/T19—20194.6水体驳岸设计4.6.1水体驳岸宜设计为生态驳岸,并根据其水位变化选择适宜的水生、湿生植物,生态驳岸设计应根据水体流量、流速满足耐冲蚀要求。4.6.2以雨水作为补给源的水体,在滨水区应设置水质净化及消能设施,防止径流污染和冲刷。4.7建(构)筑物设计4.7.1建(构)筑物应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要求、空间关系以及市政设施条件等因素确定其位置、风格、体量、色彩以及与园路、铺装场地间的关系,内部功能等应符合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4.7.2公园内不应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建筑。4.8消防设施设计公园内应设置消防设施,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应依据建筑规模及消防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4.9无障碍设计公园出入口、停车场、园路、卫生间等应有无障碍设计,并符合GB50763中6.2的规定。4.10防灾避难场所设计以批准的防灾避难专项规划为依据,设置临时厕所、取水点等设施,并满足GB51143的相关规定。4.11其他相关专业设计4.11.1公园内的建(构)筑物、给排水、电力电信、照明等专业的设计应按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设计。4.11.2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宜考虑智能化系统(如WiFi无线覆盖、二维码自助导览系统、语音导游系统、线上服务平台等),并宜采用技防监控系统对游客安全、文物资源、公园资产进行防控。5各类公园设计5.1基本要求在满足第4章规定要求的前提下,应以公共需求为导向,根据公园绿地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提供相应的游览、休闲、康体锻炼、科普教育等基本功能。5.2综合公园综合公园设计应充分融入地方特色,营造地域文化景观。应考虑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设置文化活动区、植物特色景观区、运动健身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憩区等,有条件的可设置以行为障碍人士、老人等为服务对象的特色游览区。5.3植物园城市植物园宜以科普教育为主,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及科研实验区,围绕展现植物类型、植物形态、植物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应增强游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用于科研实验的区域按照科研要求进行设计。5.4历史名园6DB5301/T19—2019历史名园修复设计以保护为主,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基础上,完善游览道路、防火设施、厕所、水电等工程项目。5.5风景名胜公园新建或改造的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新建园路、游憩、服务和管理等设施应做到开发适量、风格统一、生态环保。已有良好风景林或水源的风景名胜公园,除完善核心游览区功能外,其他区域宜减少开发量,仅设置步道、必要的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5.6其他专类公园其他专类公园应根据其主题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憩及科普设施。5.7带状公园带状公园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锻炼设施,植物观赏区等。5.8社区公园社区公园设计应以周边居民,尤其是儿童及老人为服务对象,主要以休憩、锻炼功能为主,适当设置施亭、廊、花架等休憩设施。5.9街旁绿地街旁游园应以花境等植物造景为主,设计充分考虑城市风貌要求,同时为行人、周边居民提供简单活动场所及短暂休憩设施。5.10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以保护原区域动植物和生态恢复为主,兼顾科研、科普教育等内容,尽量减少人工干预。6竖向设计6.1基本要求6.1.1应以公园周边环境及城市道路标高为依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水系,结合雨水收集利用设计,因地制宜,整理地形,确定公园规划地形、园路、水体等标高,宜做到园内土方平衡。6.1.2公园地形应按照自然安息角设计坡度,当超过土壤的自然安息角时,应采取护坡、固土或防冲刷的措施。6.1.3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宜符合表6的规定。表6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1237DB5301/T19—20196.1.4游客可进入的疏林草地、休闲活动草坪等游憩绿地适宜坡度宜为5%~20%。6.2设计内容6.2.1陆地地形地形标高应用等高线标识高程,并注明其等高距,标注最低、最高高程及排水方向。6.2.2园路6.2.2.1应标注园路主要转折点、交叉点和变坡点的高程、坡长、坡向及坡度。6.2.2.2主路、次路纵坡宜小于8%,同一纵坡坡长不宜大于200m;山地区域的主路、次路纵坡应小6.2.2.3支路、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面应做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应设台6.2.3场地及停车场场地应标注高程、坡向及坡度,如有变坡线应标注变坡线的高程。6.2.4建(构)筑物应标注建(构)筑物层数及屋顶或檐口高程、各出入口高程及室内外地坪高程。6.2.5地下工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6.2.5.1应标注地下工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埋深高程。6.2.5.2地下工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埋深应满足本标准7.3中的规定。6.2.6水体6.2.6.1应标注最高水位、常水位、最低水位,水体进水口、溢水口及闸门,水底,驳岸顶部的高程,流动水系应标识水流方向。6.2.6.2非淤泥底的人工水体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驳岸顶与常水位的垂直距离不得大于0.5m。以上要求不能满足时,应设置安全性护栏。6.2.6.3儿童戏水池及儿童游乐区周边相邻景观水体2m范围内最深处的水深不得超过0.35m。以上要求不能满足时,应设置安全性护栏。6.2.6.4凡淤泥底水体近岸应有安全性护栏。7种植设计7.1基本要求7.1.1种植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园外的环境特征、园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生态功能等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7.1.2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选择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适生植物,包括乡土树种及外来经过驯化的适生物种,不应使用未经驯化的外来实验性树种;b)根据其生长习性合理配置乔灌草;8DB5301/T19—2019c)不应选用对游人有危害的植物;d)营造植物景观宜选择观花、观果、色叶及鸟嗜、蜜源等植物;e)垂直绿化选用的植物应依照实体附着情况而确定。7.1.3不应以破坏原生自然环境为代价使用野生苗源。7.1.4绿化种植土厚度及理化性质等应符合CJ/T340的规定;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应进行土壤改良。7.2各功能区种植要求7.2.1游人通行及活动范围内种植的树木应符合下列要求:a)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m;b)不应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刺状以及有浆果或分泌物坠地的种类。7.2.2露天演出场观众席范围内不应布置阻碍视线的植物,观众席铺栽草坪应选用耐践踏的种类。7.2.3主路应种植庇荫树。7.2.4通行机动车辆的园路,车辆通行范围内不得有低于4m高度的枝条;车道的转弯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范围内,不应种植高于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1.2m的植物,转弯外侧宜加密种植以引导视线。7.2.5无障碍通道外缘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a)路面范围内,乔木、灌木枝下净空不应低于2.2m;b)不宜选用硬质叶片的丛生型植物。7.2.6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宜采用垂直绿化。7.2.7停车场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a)树木间距应满足车位尺寸、通道宽度、转弯半径的要求;b)庇荫乔木枝下净空的标准:大、中型汽车停车场:大于4.0m;小汽车停车场:大于2.5m;自行车停车场:大于2.2m;c)种植池宽度应≥1.5m,并应设置保护设施;d)停车场内的植物种植间距应充分预留植物的生长空间,保证在长久使用中停车位及交通空间的标准尺度。7.2.8下凹式绿地区域内选择的植物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前提下,还应具有耐水湿、耐旱及净化等功能。7.3树木与地下管线7.3.1地下管线从新增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不应小于1.5m;地下管线从现状木下部通过,地面不应开槽且埋深应大于3m;根据上部荷载,应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7.3.2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水平距离—— 9DB5301/T19—2019注1:乔木与地下管线的距离是指乔木树干基部的外缘与管线外缘的净距离。灌木或绿篱与地下管线的距离是指地7.4树木与地面建(构)筑物树木与地面建(构)筑物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表8中规定。表8树木与地面建筑(构)筑物最小水平距离 8园路设计8.1基本要求8.1.1公园绿地应有完善的园路系统,园路系统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进行设计。公园宜设置不少于三级的园路,并符合表9中的规定。主、支园路不应设置尽端路。8.1.2主园路应具有通畅、便于集散、引导游览、易于识别方向的功能,并设置明晰的标识和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有条件的情况下,宜与城市绿道衔接。8.1.3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专用通道设计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园路交叉。8.2出入口8.2.1综合公园主要出入口不应设置在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位置,主要人行出入口距离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点宜大于50m。8.2.2公园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应大于50m;距离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点应大于80m。8.2.3公园游人出入口应根据游人容量设置适宜大小的集散场地,其中售票的公园游人出入口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指标宜按500m2/万人计算。8.2.4公园游人出入口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单个出入口的宽度不应小于1.8m;b)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公园应另设紧急疏散通道。8.3园路宽度及转弯半径DB5301/T19—20198.3.1三个不同级别的园路宽度宜符合表9的规定。表9园路宽度A≥50——8.3.2通行机动车的主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应大于12m。8.4台阶8.4.1主路不应设台阶;次路不宜设台阶。8.4.2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不宜大于18级。8.4.3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c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6cm。8.4.4梯道净宽不宜小于1.5m。8.4.5梯道每升高1.2m~1.5m,宜设置休息平台,平台进深应大于1.2m;特陡山地上梯道连续升高超过5m时,宜设置转折平台,且转折平台的进深不宜小于梯道宽度。8.5铺装8.5.1道路及铺装地坪宜选择透水、透气、防滑的路面和铺地。8.5.2喷水池边应设防滑地坪。8.5.3栽植树木的铺装场地应采用透水、透气性铺装材料。8.5.4儿童活动场地宜选用柔性、耐磨的地面材料,不应采用锐利的路沿石。8.5.5透水铺装地面应设透水面层、找平层和透水垫层。透水面层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面砖、草坪砖等;找平层可采用粗砂、细石、细石透水混凝土等材料;透水垫层可采用连续级配砂砾料、单级配砾石等透水性材料。8.6园桥园桥设计应满足GB51192中6.3的要求。9雨水利用9.1基本要求9.1.1公园绿地应通过设计消纳自身场地内的雨水,利用塘、溪、池有效收集雨水,作为景观补水,并用于绿化浇灌。9.1.2陆地面积小于2hm:的公园绿地应以“渗”为主;陆地面积大于等于2hm:并小于5hm:的公园绿地应在“渗”的基础上,宜采用“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陆地面积大于等于5hm:的公园绿地应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9.1.3带状绿地、街头绿地宜营造雨水花园,满足园林景观观赏需求,同时具备滞水功能。9.1.4硬质地面周边宜设置收集该区域雨水的下凹式绿地。DB5301/T19—20199.2技术措施9.2.1宜利用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的技术设施消纳自身径流的雨水。9.2.2公园游路应采用平缘石,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80mm~100mm,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10园林其他设施10.1配套设施10.1.1公园配套设施项目的设置,应符合表10中的规定。表10公园设施项目的设置5≤A1<10≤A1<20≤A1<50≤A1<○▲▲▲▲▲▲▲▲▲▲▲▲▲○○○○○○○▲▲▲▲▲▲▲———○○○○○○▲▲▲▲▲————○○○————○○○—○○▲▲▲▲▲▲▲▲▲▲▲▲▲▲▲▲▲▲▲▲▲▲▲▲▲○○○○○○○▲▲▲▲▲▲▲○○○○○○○○○○○○○○——○○▲▲▲○▲▲▲▲▲▲○○○○○○○——○○○○○—○○○○○○○○○○○○○○○○○○▲▲○○○○○○○——○○▲▲▲———○○▲▲DB5301/T19—2019表10(续)○○○○○○○——○○○○○○○○▲▲▲▲○▲▲▲▲▲▲○○○▲▲▲▲○▲▲▲▲▲▲○○○○○○○▲▲▲▲▲▲▲10.1.2垃圾桶10.1.2.1公园主要游路沿线和主要集散活动场地边缘,以及公用休息座椅附近应设置垃圾箱。10.1.2.2垃圾箱的布置应与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公园陆地面积小于100hm:时,宜间隔50m~100m设置一个;公园陆地面积大于等于100hm:时,宜间隔100m~200m设置一个。10.1.2.3公园的垃圾箱宜采用明确标识的分类垃圾箱。10.1.3厕所新建厕所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面积大于等于10hm: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面积小于10hm: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b)男女蹲位比例宜为1:1.5~1:2;c)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即间距500m;各厕所内的蹲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d)厕所应考虑无障碍设计,并符合GB50763中6.2.6的相关规定。其中,无障碍厕位、无障碍厕所及相关设施应符合GB50763中3.9的规定。有条件的可设置亲子卫生间或家庭卫生间;e)厕所冲厕用水宜使用再生水源,污水处理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不应直排附近水域。10.2停车场10.2.1地面停车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公园停车场不应占用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b)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宜建设为立体停车库;c)公园露天停车场应设计为林荫停车场,种植高大庇荫乔木,遮阴面积不宜小于30d)机动车停车场的车位数小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宜采用双车道;车位数50个~300个时,出入口应不少于2个;大于300个时,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10.2.2地面停车位指标宜满足表11的规定。10.2.3DB5301/T19—2019表11公园地面停车位指标10.2.4地下停车场开发面积的设置应根据公园的陆地面积而定。公园陆地面积小于等于0.3hm²的,不应开发地下停车场;公园陆地面积大于0.3hm²的,可开发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占地面积应小于公园陆地面积的30%。10.3给水排水10.3.1公园绿地内应设置灌溉设施,在有条件区域宜使用滴灌、渗灌或浸灌系统。10.3.2当自然水体、中水或雨水收集池内水体的水量和水质能满足绿化灌溉要求时,应优先选择作为灌溉水。10.3.3地下建(构)筑物上的绿地应有排水设施。10.4电力电信10.4.1公园照明设计宜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10.4.2公园照明应以功能照明为主,景观及装饰性照明应考虑对植物及周边环境的影响。10.4.3公园绿地内宜设置公共广播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及智能服务设施。10.5护栏10.5.1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0.7m时,应设安全性护栏;临空高差小于等于0.7m时,在人流集中、容易发生跌落事故的地段应设示意性护栏。10.5.2公园主游路上及其他人流集中场所的桥梁、亲水平台、栈道等临水岸边,应参照6.2.6.2及6.2.6.3中的要求,设置示意性护栏。10.5.3示意性护栏高度不宜超过0.40m。安全性护栏其高度应不低于1.05m;当临空高度大于等于24m时,安全性护栏高度应不低于1.10m。护栏高度应从可踩踏面起计算。10.5.4安全性护栏当采用垂直杆件作栏杆时,其杆间距净距离不应大于0.11m。10.5.5各类护拦设施应采用不带尖角、利刺,坚固耐久且采用不可攀登的构造。10.5.6安全性护栏扶手上的活荷载应符合GB51192中8.2.5的规定。公园绿地边界不宜设置围墙,可因地制宜选择绿墙、花篱或栏杆等替代围墙,有沟渠的部位可直接作为围挡设施。必须设置围墙的公园绿地宜采用透空花墙或围栏,其高度宜在0.80m~2.20m,宜进行垂直绿化。10.7标识系统10.7.1公园标识系统设置应符合GB51192中3.5.8,以及GB2893、GB2894、GB/T10001.1、GB/T10001.2、GB/T15566.1、GB/T15566.9、LB/T013的要求。DB5301/T19—201910.7.2在可能导致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部位应设置醒目安全标识,包括但不限于:a)安全护栏边;b)水景周边;c)台阶边缘;d)湿滑路段;e)人流密集区域。11综合经济技术指标11.1用地平衡11.1.1公园用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其中陆地面积包括绿化用地、建筑用地、园路及铺装用地及其他用地的面积。公园设计应按表12要求分别计算并填入各类用地面积及比值。表12公园用地平衡表11.1.2公园用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体应以常水位线范围计算水体面积,潜流湿地面积应计入水体面积;b)林荫停车场、林荫铺装场地的硬化部分应计入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药理学考试的细节试题及答案
- 小学科学与语文交叉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维修技术规范试题及答案
- 大咯血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宠物营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智慧解决方案的可靠性评估
- 小学跆拳道课件
- 2024年汽车维修工考试的趋势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成就与挑战考量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企业文化理解试题及答案
- DB21T 3701-2023 海砂资源开发利用规范
- 高中美术鉴赏(必修) 湘美版 《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
- 夜空中最亮的星二部合唱简谱
-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2023年神东煤炭集团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YY/T 1723-2020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 SB/T 10554-2009熟制南瓜籽和仁
- 四天一练6唐山一模
-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内容精讲课件ppt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3
- 电厂打造优秀班组六型班组建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