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

题组一(实词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3分)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喧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

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干,好强谏,虽重申旨不许。宦官、贵戒皆惮而厚之。太监

李广死,帝得朝臣与清堂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旁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日:“昨科

道劾廷臣奔多李广,单人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

进言左右,图宠春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舌。旦文结馈遗容箱具在,乞检皆否有臣

姓名。更严物广家人,臣俱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斗宫奔竞无耻之戒。

若无十个,亦乞为臣洗雪,底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

暝。”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据许,赐权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0分)

⑴经刚介方平

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登战旨不恤

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宦官、贵戚皆惮而殊之

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得朝臣与馈酒簿籍

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道因劾诸臣客,状

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昨科道劾廷臣奔承李广

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坪许

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赐秩驰驿

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直不阿⑵违逆,抵触(3)憎恨,厌恶(4)赠送(5)暗中勾结(6)争逐,

投靠(7)只要,如果(8)把……作为(9乂可复(10)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里忤旨不修恤:顾及

B.用入臣名阑:擅自

C.若无干沙干涉:关涉牵连

D.度得展布四体庶:差不多

【答案】D【解析】庶:表示可能或期望。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琦的儿子。天顺四年(1460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

士,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任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

端方正直,喜欢竭力劝谏,即使深深违逆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并且憎恨

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

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

臣为名利而争着巴结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

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自己来说明情况。人们争相巴结李广,希望他能在您面前

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烟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谈到我。

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

广的家人,我只要有一寸金、一尺帛送给李广,就惩治我勾结李广的罪过,并在集市上斩首,

作为对争着巴结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乜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

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被埋在

深沟谷壑之中,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1500年),星宿

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周经)可以使用驿站,加封他

为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5分)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思。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

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继晋,必将有主。丰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尊之,而二三子以为己

力,不亦峥乎?啰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灯,上下

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图:?”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

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口:”亦使知之,若何?”对口:“言,身之》也。身将隐,焉

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降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

绵上为之用,口:“以本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分)

⑴禄亦弗及及:

⑵天未绝晋绝:

⑶丰晋祀者主:

(4)天实邕之置:

(5)不亦i至乎诬:

⑹啰人之财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X其罪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上下相装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死谁举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而效之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言,身之与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本吾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涉及,推及(2)断绝(3)主持(4)安排(5)欺骗(6)偷盗(7)通“议”,

议论(8)蒙蔽,欺骗(9)怨恨,埋怨(10)错误(11)外表,形式(12)记录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赏其对奸:狡诈

B.不食其食食:食物,这里指“俸禄”

C.以绵上为之用田:田地

D.且尊善人旌:表彰

【答案】C【解析】田:封地。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包括他。介之推说:“献公

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

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会是谁?上天实际上已经安排好

了,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欺褊人吗?偷盗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强盗,何况

是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议论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狡

诈,上下相互蒙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

了,埋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

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

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

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

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来

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1分)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圄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咎以利民。尝

欲作露台,召匠计之,再百金。上日:“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

以台为!”上常衣绣衣,所幸填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3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

然上召费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人筵,然令边备守,

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常修他用之。

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握其心,弗下吏。专皆以德化民,

是以海内股富,兴于礼义。

(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

⑴辄也以利民弛:_____________

(2谆百金直:_____________

(3)为天下生先:_____________

(4)然上召熨尉佗兄弟贵:______________

(5)匈奴背约入侬盗:______________

⑹常假借用之假借:___________

⑺以属其心愧:______________

(8)专务以德化民务:______________

【答案】(1)废止(2)价值(3)前导,前驱

(4)使……显贵(5)侵犯,劫掠(6)宽容

(7)使……羞愧(8)致力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常衣穿衣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B.沮霸陵皆以瓦器治:治理,引申为“建造”

C.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刁切:恳切,深切

D.弗下吏下:向下交给

【答案】C【解析】切:率直。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

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

台,召集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

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

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

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

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

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晋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

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违背约定入侵劫掠,

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

刘澧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倚几和手杖。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

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

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

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6分)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希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正争。改吏部,历验封郎

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裁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

张居正王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公聘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

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加。且希忠无勋佟,岂当滥宠。”

左侍郎刘光济善■部事,受指居正,为删?其稿。有年力争,冬以原奏上。居正不俘,有年即

日谢病去。十二年举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中外皆服。迂太常少卿,以右佥

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寺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多诏旨请,

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兔十之三。南畿、浙江大谈,诏建邻境闭名,商舟皆集江西,

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俟,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快济急六事,中请稍咎前禁,令江西民得

自救。南京御史方万上劾有年违诏。帝怒,专职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0分)

⑴有年举嘉靖四^^一年道士举:

(2)段张懋例乞赠王援:

(3)大学士张居正主之主:

(4)功臣黑殁:

(5)为删芍其稿易:

⑹章以原奏上竟:

⑺居正不便怅

(8)十二年举稽勋郎中起:

(9)南畿、浙江大捏裱:

(10)有年疏陟济急六事陈:

【答案】⑴考取(2)援引⑶支持(4)死亡

(5)改变(6)最终(7)高兴(8)起用(9)灾荒

(10)陈述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希忠无勋仅伐:夸耀

B.左侍郎刘光济考部事署:代理

C.有年事诏旨请引:援引

D.而江西亦岁像俭:歉收,年成不好

【答案】A【解析】伐:功勋,功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竟赠,非制制:规章制度

B.诏禁邻境闭采汆:购买粮食

C.中请稍处前禁弛:放宽

D.帝怒,本职归夺:改变

【答案】D【解析】夺:剥夺。

【参考译文】

陈有年,字登之,是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进士,被授职为刑部

主事。调到吏部,历任脸封郎中。万历元年(1573年),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

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二张居正同意他的请求。陈有

年坚决不赞同,起草奏章上言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亡,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

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当时朝廷议论都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

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族懋)竟然被赠封,(这)不符合规章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

的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代理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

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1584

年)陈有年被起用为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请托。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

(陈有年)调任太常寺少卿,凭者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绐用品的尚方官需要

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陈有年援引诏

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逋遇

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群

众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放宽先前的禁令,使江西

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大怒,剥夺了陈有年的官职令

他回乡。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8分)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搀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

州黔西知州,父性归。服医,考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卑”颓圮,

仓猝聚米桶,等土石,比次成②筑,墉堞$屹然。贼焚牛卫镇,生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

贼不敢理。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河疏荐,棍贵州按察使。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

可以疏土成田。今就邻省展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织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

效,可以有限。"诏允行。六年,疏陈军民田杉,得六万林。七年,开野蚕山场百余所,出

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教被温旨嘉奖。义大修城郭、坛府、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

族之病者。益用粮。冬寒,怦老疾蔑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能以为己之学。十二年,卒于

官。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循吏二》,有删改)

【注】①睥:附属的土培。②登(zh6u):修砌。③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分)

⑴授湖北枝江知县授:

⑵父忧归忧:

(3)置威宁府署:

(4)买土石实:

(5)彳城三十里去:

⑹转相仿效,可以有球成:

(7)疏陈课民砂杉树:

(8)益口粮囚:

【答案】⑴任命(2)指父(母)之丧⑶代理

(4)用……填充(5)距离(6)成效(7)种植

(8)储备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贵州按察使擢:提升

B.疏陈谬民树杉课:督促

C.牛户机杼相闻比:近来

D.助以为己之学勖:勉励

【答案】C【解析】比:接近、临近。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用阕:事情完毕

B.贼不敢通逼:迫近

C.数被温旨嘉奖数:多次

D.螂老疾蔑孤之无衣者恤:担忧

【答案】D【解析】恤:救济。

【参考译文】

陈德荣,字廷彦,是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湖北枝江

知县。雍正三年(1725年),(陈德荣)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陈德荣)

代理威宁府知府。不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前往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仓促间(他)

赶忙(命人)堆聚米桶,用土石烫充,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巍然屹立。叛贼

焚毁了牛卫镇,在离(威宁)城三十里的地方(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

哈元生的援军到达后,叛贼败逃。不久,(陈德荣)因母丧卸任。

乾隆元年(1736年),经略张广泗上奏推荐,(陈德荣)被提拔力贵州按察使。乾隆四年(1739

年),(陈德荣)代理(贵州)布政馍,上奏皇帝说:“贵州山多水足,可以疏松土壤改成农田。

如今在邻省雇佣招募种棉、织布、饲蚕和纺织的人,在此地选择田地进行试种,设立专门机

构教授百姓(养蚕缎丝的办法),使百姓相互效仿,就可以有成效。”(皇帝)下诏允许实行。

乾隆六年(1741年),(陈德荣)上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乾隆七年(1742

年),(陈德荣)开一百多所野蚕L场,邻近住户的机杼声可以互相听到。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

多次被温和恳切的诏书称赞奖励。(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内外城墙、坛庙和学舍。广泛设置收

容所,收纳生病的离家出游的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救济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

病人、寡妇和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儒学中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乾隆

十二年(1747年),(陈德荣)在任上去世。

题组二(断句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

张耳,大梁人也。陈馀,亦大梁人。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陈涉起薪至陈,

耳、馀上谒涉。后,陈立为王。以武臣为将军,耳、馀为左右校尉,与卒三千人,从白马渡

河,至诸县,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乃引兵东北击范电。

至邯郸耳馀闻周聿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狗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

军面吆为校尉一及递武里王。一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房若谏日:“不如因而贺之,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从其计,

使使者贺赵,趣兵西入关。

耳与赵王歌走入巨鹿城,王禹围之。巨鹿城中食尽,耳数使人召馀,馀不敢前。耳大怒,

怨馀。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赵王歇、张耳得出巨鹿。与馀相见,责让馀。

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线与耳,耳不敢受。馀起如厕,

客有说耳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耳乃佩其印,收其意下。馀还,亦望耳不让,趋出。

耳遂收其兵。由此有隙。田荣欲树党,乃遣兵从馀。馀悉三县兵,袭耳。耳败走,汉王厚遇

之。

馀已败耳,皆收赵地。汉二年,东击妊,使告赵,欲与俱。馀曰:“汉杀张耳乃从。”

于是汉求人类耳者,斩其头遗馀,馀乃遣兵助汉。后,馀亦闻耳诈死,即背汉。汉遭耳与韩

信击破赵井隆,斩馀泯水上。五年秋,耳薨,谥日景王。

日:张耳、陈馀,世所称贤,其宾客厮役皆天下俊桀。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

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选自《汉书・张耳陈馀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

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B.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

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C.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正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

以为将军/W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D.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乂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

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据国争权卒/和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B.及据国争权卒/相火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C.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D.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孤谓是矣

【答案】C

【参考译文】

张耳,是大梁人。陈馀,也是大梁人。陈馀年纪小,(他)把张耳当作父辈看待,二人结

为生死之交。陈涉在薪县起义,打到陈地,张耳、陈馀通报姓名,求见陈涉。后来,陈涉自

立为王。任命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带领三千兵士,在白马津渡过黄河,来

到河北各县,(他们)攻克赵地十多个城邑,其余的则据城防守,拒不投降。于是率军向东北

方向进攻范阳。

来到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进关,攻到戏地败退下来了;又听说各路将军为

陈王攻城略地,却因别人在陈王面前进谗言而被杀。(加之张耳、陈馀)抱怨陈王不任命他们

两个做将军,而让他们做校尉,于是向武臣献计称王。武臣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自立为赵

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

(武臣)派人报告了陈王,陈王大怒。房君进谏说:“不如乘势派人向他们道贺,让武臣

立即率军西进,攻打秦国。”陈王听从了他的计略,派使者向建国庆贺,催促赵军赶快西向

入关。

张耳和赵王赵歇一起逃到巨鹿城后,被王离包围。而巨鹿城中粮食吃完了,张耳多次派

人让陈馀出兵解围,陈馀不敢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馀。那时候,燕、齐、楚听到赵王告

急的消息,都来援助。赵王赵歇、张耳才被从巨鹿救出。(张耳)与陈馀相见,责备陈馀。陈

馀生气地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这么深!你以为我舍不得这个将军头衔吗?”于是解下

印绶要还给张耳,张耳不肯接受。陈馀去厕所时,有位宾客劝张耳说:“听说天赐的而不接

受,那是没有好后果的。”张耳于是佩带陈馀的印绶,收编了陈馀的部下。陈馀回来看到这

情形,抱怨张耳不肯辞让,气愤地走了。张耳于是接收了陈馀的军队。从此张耳、陈馀之间

也就有了嫌隙。田荣正想树立党羽,就派兵绐陈馀。陈馀征集三县兵士,攻击张耳。张耳逃

到汉,汉王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陈馀打败张耳,收复了全部赵地。汉二年(前205年),(汉王)向东袭击楚国,派使者请

求赵国发兵一起攻楚。陈馀说:“只有汉杀了张耳我们才出兵。”于是汉王找了一个和张耳

相像的人,将他杀了,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于是出兵援助汉。后来,陈馀听说了张耳假死

的事,就背叛了汉。汉派张耳和韩信攻克了赵的井屋,在泯水边把陈馀杀了。五年(公元前

202年)秋,张耳去世,汉封其谥号为景王。

日:张耳、陈馀是世人公认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役都是天下豪杰。但是张耳、陈馀

起初贫贱时相互信任,为生死之交,难道还有什么让人怀疑的马?等到他们拥有高位,争权

夺利的时候,终于相互残杀,为什么过去是那样的倾慕信任,后来却相互背叛呢?势利之交,

古人就以此为羞耻,大概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

张佶字仲雅,本燕人,后徙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佶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

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端拱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曾州民有被诬杀人

者,诏往按之,发施奸伏,冤人得雪。至道中,通判陕州,再部送刍根赴灵武,就改国于博

士。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赐绯鱼。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景德中,

彼益州铃辖。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大中祥符四年,车驾祀汾阴,以为西

京旧城巡检、铃格。又为邮延铃辖。会泰州李潘暴卒,上语近臣日:“天水边要,宜速得人。”

马知节称佶可任,上然之,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岩,开拓疆境,边部颇怨。乂啖逍曩采

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费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

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靖拒绝之,事具《吐蕃传》。天禧初,召

为契丹国信副使。未逾月,擢拜西上阁门使,复为泾原铃辖。四年,卒,年六十九。佶涉猎

书史,好吟咏,勇敢善射,有方略,其总戎护塞,以威名自任。

论日: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囹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维宣拔陷将于重

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千威惠亦可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乂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贲踢边人/追悔引众劫

掠/倍深入/掩击败走之

B.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贲踢边人追悔/引众劫

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

C.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赍赐/边人追悔/引众劫

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

D.乂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抗/亦不奏加赞赐/边人追悔/引众劫

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抨御之/契丹入寇/继宜拔陷将于

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勒I:威惠/亦可取

B.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

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C.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

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D.自占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

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宜力西南勒干/威惠亦可取

【答案】A

【参考译文】

张佶字仲雅,本来是燕地人,后来迁居华州渭南。起初名字叫张志言,后来改名。张佶

年少时就有志向,起初因为父祖恩荫而做了殿前承旨,因为他通晓儒家学说,便献上文章请

求朝廷考试,结果改任国子监丞。端拱初年,(张佶)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曹州百姓中有人

被诬陷杀人,(张佶)奉诏前去查办,揭发出此案中隐敝的不法情形,蒙冤白姓的冤情得以昭

雪。至道年间,(张佶)任陕州通判,两次率领部下运送粮草到灵武,就地改任国子博士。咸

平初年,(张佶)被提升为陕西转运副使,并赏赐绯鱼袋。到了是安,遇到西夏人侵犯边境,

(张佶)亲自率军队击败敌人。景德年间,(张佶)调任益州铃辖。张佶治理军队安抚百姓,很

有威望和恩惠,蜀地人过了很长时间还在怀念他。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皇帝在汾阴祭祀,

任命(张佶)为西京旧城巡检、铃辖。又任鄢延铃转。恰逢秦州李潘突然去世,皇帝时近臣说:

“天水是边境要地,应该迅速找到恰当的人。”马知节说张佶可以赴任,皇帝答应了,任命

(张佶)为秦州知州。(张佶)到任后,设四门寨,开拓疆境,边境的部族都非常怨恨。(张佶)

又到渭河设置采木场,戎人不与他争抢,迁移营帐离去。张佶没有对他们抚恤,也不奏报朝

廷给予赏赐,边境的部族都非常后悔,带领众人抢劫掠夺,张佶深入攻击,赶跑了他们。

有人又建议朝廷加恩于宗哥、立遵等部族,以控制平夏,张佶请求拒绝他们的建议,事

情详细写在《吐蕃传》里。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下召任命他为契丹国信副使。不到一个

月,(张佶)又被提升为西上阁门使,再次出任泾原路铃辖。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张佶)

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张佶涉猎经史典籍,喜欢吟咏诗赋,勇猛善射,有谋略,统领军队保

护边整时,把树立威望当作职责。

议论说:自古以来,即使是盛德之世,未尝没有边境忧患,关键在于能有果敢坚毅的大

臣来防御。契丹入侵,李继宣在重围中救出被围将领,当然十分勇敢,张佶经营西南,勤奋

而有才能,恩威并施,也有可取之处。

题组三(文化常识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年上副榜,授安言学正。十六年,年陕西部屋

①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则学诣里社讲演,访耆

年有德、苓弟若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羊、孝经。饬

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

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

且及城,争势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徙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鄂两县,兴

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

西安府同知。八年,抠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

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日:“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

漕卒咸敛手奉法。初,钟麟在急屋以师礼数造李颗庐,至是创廷陵书院,迎颗讲学,率僚属

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顺日:“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

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可争礼致歌,顺

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原,劝富人

出粟腺,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

丁苧",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有删改)

【注】①然屋(zhduzhi):今陕西省周至县。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月的长度。

B.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是隋唐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有别于教授修身、治人之道的大

学。

D.斋沐,即斋戒和沐浴,古人参与祭祀、外交等重大活动前,洁身净心,以示虔诚庄

敬。

【答案】B【解析】悌,敬爱兄长。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

及第者之称。

B.迁,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

官。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王恐其破

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D.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古人常把亲人去

世之后极尽哀伤看作是其人的至诚孝心来赞扬。

【答案】B【解析】“用‘左迂'来表示升官”错误,应是“用‘左迁’来表示贬官”。

【参考译文】

骆钟麟,字挺生,是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1647年)考中进士,名列副榜,被授予安吉

学正一职。顺治十六年(1659年),升任陕西整屋知县。(骆钟麟)治理地方以教化为先,春秋

时节在明伦堂会集众生员,以仁义忠信之道启迪劝勉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到乡里讲解,拜

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以平等之礼对待他们,每年定时置办米肉慰劳他

们。创立学社,挑选民间子弟,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整饬保伍制度,修缮社仓。(骆

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

惧又敬爱他。县城距离渭水不足十里,骆钟麟巡查河岸,知道水势将会向南泛溢,商议从览

家寨向东重新开挖旧有河道,众人认为这事很难完成。康熙元年(1662年)夏天,下起大雨,

渭水向南溢出,将到城垣,骆钟麟斋戒沐浴,亲临祈祷,跪在冬中,幸而大雨停止,水势顿

减,转而向北流淌数里。(骆钟麟)兼任代理兴平、鄂两县的县令,兴平县世家富豪各自结成

朋党,之前的县令不能整顿,(骆钟麟)访查获得他们结党的情大,对他们依法拘捕查办。政

绩被评为优等,调回京城任北城兵马司指挥,又外任为西安府同知。康熙八年(1669年),(骆

钟麟)升任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官吏们借此作奸渔利。骆钟麟订

立法度,查考账目,清理拖欠,小吏只是接收安排办事罢了。下属地方按每年惯例馈聘漕费

余银三千两,骆钟麟说:“从这些钱中获利,百姓该怎么办呢?”态度严厉地退还了这些钱。

那些漕运士卒全都从此收手守法。起初,骆钟麟在盔屋曾以对待老师的礼数多次造访李歌的

家,至此创办了延陵书院,迎接李顺前来讲学,率领一卜属和缙珅学士面北听讲。(骆钟麟)询

问治学的要诀,李蹶说:“天下的治乱在于人心,人心的邪正在于学术。人心正派,风俗向

好,治国的方针就具备了。”骆钟麟写下了这些话,终身诵读。不久江阴、靖江、无锡等地

官员争相礼遇招揽李瞅,李蹶为他们阐明性善的宗旨、格物致知的学说,文人士大夫都很仰

慕他,吏治也越来越和顺。康熙九年(1670年),发生洪水灾害,骆钟麟打开谷仓,劝富人拿

出粟米赈灾,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的。康熙十年(1671年)夏,大旱,骆钟麟穿葛衣草鞋,徒步

祷告(秋雨),没有应验,他自言知府不修德行连累百姓,为之痛哭流涕。不久遭逢母丧离职,

士民乞求让他留任,(朝廷)不同意。归家之后,又接连遭逢父丧,因过度哀伤而死。郡里人

议论通晓治理之道的贤能官吏一定首先推举骆钟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

吴执御,孑朗公,黄岩人。天启二年进士,除济南推官。德州建魏忠贤串,不赴。

零旗三年,抵授刑科给事中。明年请除掣签法,使人地相配,议格不行。请蠲畿辅加派,

示四方停免之期,晓然知息肩有日,不至召乱。请罢捐助搜括,毋为贪墨藏奸薮。帝以沽名

市德责之。

劾事邵尚书王永光比匪:“用王元雅而封疆误,听张道浚贿举尹同皋而祖制紊。国家立

法惩贪,而永光诲贪,官邪何日正,宠赂何日清。”帝以永光清慎,不纳其言。

又劾首辅周延儒揽权,其姻亲陈于泰及幕客李元功等交关为奸利。初,执御行取入都,

延儒遣元功招之,不赴,至是竟劾延儒。又陈内外阴阳之说:“九边、中原、庙堂之上,无

非阴气:心膂大臣,不皆君子。”帝以所称“阳刚君子”无主名,令指实。执御乃以前所荐

刘宗周三人,及姜日广、文震孟、陈仁锡、黄道周、倪元璐、曹于汴、惠世扬、罗喻义、易

应昌对。会御史吴彦芳言:“执御所举固真君子,他若侍郎李建、李邦华、毕懋康、倪思辉、

程绍皆忠良当用,通政使章光岳邪媚当斥。”帝怒其朋比,执政复从中构之,遂削二人籍,

下法司讯。时御史王绩灿方以荐李邦华、刘宗周等下狱,而执御、彦芳复继之,举朝震骇。

宣官为申救,卒坐三人赎徒三年。未儿,先生至。有《江庐独讲》一编。其学大都以立诚为

本,卓然躬行君子也。

(选自《明史冽传第一百四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祠,即祠堂,本文指先贤祠。祠是由朝廷、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祭祀某个人物而修

建的庙堂。

B.崇祯,明思宗的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

纪年法等。

C.征与举都是古代授官方式。征一般是朝廷征召,授予官职;举一般为地方官举荐,

任以官职。

D.吏部是中国封他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挑选、考课、任免、升

降等事宜。

【答案】A【解析】“本文指先贤祠”错误。文中魏忠贤祠是生祠,不属于先贤祠。

2.卜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成人后则有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言官,是古代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监官和谀官,占代并称台谏,主要负

责监督与上谏。

D.卒,大夫死的称渭。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口薨,大夫

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B【解析】“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姻亲,

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参考译文】

吴执御,字朗公,是黄岩人。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任为济南推官。德

州地区建立魏忠贤的祠堂,吴执御没有前往。

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征召授予他刑科给事中一职。第二年,(吴执御)请求废除掣签

法,让任职官员和地区相符合,讨论商议被搁置没有施行。(吴执御)请求减少京城附近加派

的税收,向四方显示停止征收的期限,让人们知晓自己休息的日期,不至于招致祸乱。请求

罢免借捐助趁机搜刮民财的官员,不做贪图财利和窝藏小人的事。皇帝以吴执御想用这些做

法来获取名声、恩惠的理由责备他。

(吴执御)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勾结奸人:“任用王元雅导致边里失误,听任张道浚受贿

举荐尹同皋导致法制紊乱。国家立法惩治贪污,然而永光王教唆贪污,官场的邪风、私宠与

贿赂什么时候能清正?”皇帝认为王永光清廉谨慎,没有听取他的话。

(吴执御)又弹劾首辅周延懦专权,他的姻亲陈于泰和幕僚李元功等人结交做非法牟利的

事。起初,吴执御经地方官保举和考选后调任京师,周延儒派李元功招请他,(吴执御)没有

赴宴,到这时候最终弹劾周延儒。(吴执御)又陈述内外阴阳的说法:“边疆、中原、朝堂之

上,都是阴气;亲信大臣,不全是有道德的君子。”皇帝认为他所说的“刚正君子”没有主

要名字,让他指出实际情况。吴执御就拿之前推荐的刘宗周三人,和姜日广、文宸孟、陈仁

锡、黄道周、猊元璐、普于汴、惠世扬、罗喻义、易应昌来应对。恰逢御史吴彦芳说:“吴

执御所列举的本来就是真正的君子,其他像侍郎李瑾、李邦华、毕懋康、倪思辉、程绍都是

忠良,应当任用,通政使章光岳是谄媚小人,应当罢免。”皇帝对他结成私党很生气,执政

的人又从中构陷他,于是削去两人的官籍,交给司法部门审讯。当时,御史王绩灿正因推荐

李邦华、刘宗周等人而被判入狱,然后吴执御和吴彦芳又相继入狱,整个朝廷都震动惊骇了。

言官为他们申诉营救,最终判三人交纳钱物来减免徒刑三年。不久之后,吴执御就去世了。

著有《江庐独讲》一卷,他的学问大都以立诚为根本,他是卓越躬行的君子。

题组四(概括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篓无

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爱: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

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茶收,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

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

子壕幸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日:“事沛国

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

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日:“得生几晚!”会欧巴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

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闵,扬州从事泉弘。”因拜荣为博士,引闵、弘为

议郎。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

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日:“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产?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

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

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殳,日:“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日: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日:“我农家子,岂意学之

为利乃若是哉!”

显宗即住,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

医相望于道。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惟帐、刀剑、

衣被,良久乃去。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蜴冢莹于首山之阳。

(选自《后汉书•桓荣列传》,有删改)

I.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荣勤学不怠,终成经学大师。少年时他在长安学习,拜九江朱普为师,因家境贫

困,常常靠客居做佣工来养活自己,十五年里都没有回家探视:终学有所成,广授门徒。

B.桓荣谦逊退让,具有宽和气度。显宗皇帝欲以桓荣为博士,桓荣自称“经术浅薄”,

才能不及同学郎中彭闵、扬州从事皋弘,希望皇帝能重用他们。

C.桓荣为学有恒,不受境遇影响。早年遭遇动乱,他与同族的桓元卿处于困境,却不

停地读M背诵,遭桓元卿讥笑,桓荣却笑而不答,不以为意。

D.桓荣德高望重,皇帝尊以师礼。桓荣生病时,显宗皇帝还亲自到他家问安,皇帝入

街下车,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流着眼泪,并赐以重礼,很久才离开。

【答案】B【解析】“显宗皇帝”错,应是“世祖”。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荣为避战乱,和弟子抱着经书逃到山谷中躲起来,即使常常因缺少粮食而饥饿困

乏,也不停止讲授和讨论。

B.世祖令桓荣讲解《尚书》,觉得他讲得好就授予他议即一职,赏赐十万钱,并让他

教授太子,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C.博士张佚不妄揣圣意,坚持为天下选取人才,得到世祖称赞,被封为太傅。桓荣也

被封为少傅,并被赐予车马。桓荣广聚门生,陈列车马、印绶来鼓励他们学习古学。

D.早年时,桓荣虽然家境困厄,可依然坚持讲诵、学习古学。他的族人桓兀卿嘲笑他

生逢乱世学无所用,后来桓荣以学致官,他的族人桓元卿揶揄道:我是农家孩子,靠双手劳

动,不像你,靠读书取利。

【答案】D【解析】桓元卿不是揶揄桓荣,而是感慨、羡蔡桓荣因读书而获取的成功。

【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侍奉博士九江

人朱普。(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佣工来养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

回故乡的想法。到王莽篡位时才回去。正赶上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背土堆成坟丘,

后来就留下来教书,弟子有数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抱着他的经书同弟子们一

起逃到山谷中躲藏起来,虽然常常饥饿困乏,也不停止讲习讨论,后来客居江淮一带授徒。

建武十九年(43年),(桓荣)年六十多岁,才在大司徒府任职。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

太子,选求通晓经籍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人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

子。世祖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