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00条古文用语、高考文言文“高频词”_第1页
高考文言文100条古文用语、高考文言文“高频词”_第2页
高考文言文100条古文用语、高考文言文“高频词”_第3页
高考文言文100条古文用语、高考文言文“高频词”_第4页
高考文言文100条古文用语、高考文言文“高频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岁知1R00力量口匈砥③

高考文言文100条古文用语、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

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

们的且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

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

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

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II.害:嫉炉。

与xninoo力量口®®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

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一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卜文

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r并参加进来门呢?其实就是

“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贡,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止,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

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

倘若、如果。

与xninoo力量口®®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

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驾,犯畏廉将军哉”(《廉颇蔺

相如列传》)o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

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与xninoo力量口®®

i.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到”(《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太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巨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则命东

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o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o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

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

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按。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

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

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

间词。

I.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她(n*ng从前)、尝,

昔、向。

与xninoo力量口®®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

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尸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

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I.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其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铃(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二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

长官,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左迁:降职(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I、废:免官,废弃不用。

与xninoo力量口®®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百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②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徒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③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张衡

传》)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⑦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4.表示兼职:

①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②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③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④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⑤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杈知国了•博士,……权知

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摄、行或行走。

与xninoo力量口®®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

翻译带来「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

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巳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

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X(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jiM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贷(借出、借人,宽容、宽免)

&xniR的力岸亘

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

与(赞扬)多(赞扬)

勤(辛劳)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

别尤其〉

树(种植)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执(捉拿)

延(延请)省(减免)

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贡使对方

屈服)

&xniR的力强a中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睑红)

竞(结束、完)甫(才、刚刚)

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口勺台阶、帝位)

造(造访、至U)过(拜访、经过、过失、贡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容(宽容、或许、许可)遽(急速、就、恐惧)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

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追究查办)、狱具(判罪定案)、系狱、收、牵

累、录(逮捕)、执、大用、坐、诛、族灭、贷”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

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

第、落笫”等。

与xninoo力量口®®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匕表现在替父母守孝

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

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优''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艰工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二年,不出

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工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

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苟且附合,曲意逢迎)、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

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

100个常用的古今异义词

(这里编写的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100个常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现在仍然具有的

意义没有编录。)

A

1、爱一吝啬

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安——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

&xniR的力岸亘中

3、北——败北、失败

追亡逐北

4、被——通“披”

被发行吟泽畔

5、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本——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

7、比一等到

比及南郡

8、鄙一①偏远地区②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食肉者鄙

9、俾——使

俾入邑庠

10、病——①困窘②缺点③担心④责备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人借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11、薄——迫近、接近

芳不得薄兮薄雾冥冥

与xninoo力量口®®

c

12、察——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曾——竟

而侯生曾无一言不辞送我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

14、诚——确实、实在、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5、次——驻扎、停留

秦伯素服郊次

16、除——①台阶②任命、授予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7、存——拜访、看望、慰问

而公子数存之

D

18、殆一几乎、大概

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9、得一一能

沛公军新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诚不得已

20、短一说别人坏话、进谗言

短屈原于王

21、度——估计、考虑、想

与xninoo力量口®®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2、多——肯定、赞赏、歌颂

故传天下不足多

G

23、盖——表示猜测、不确定的语气

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4、故——①旧的、以前的、原来的②缘故③因此、所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都赤壁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25、国—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6、顾——①只是②难道

顾吾念之

顾不如的鄙之僧

27、鼓——演奏

今王鼓乐于此

28、国——①首都、都城②地方

去国怀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29、过——拜访、看望

大母过余愿枉车骑过之

&xniR的力岸亘中

H

30、函----盒子

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31、恨——遗憾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32、胡——怎么

田园将芜,胡不归?

33、会——适逢、刚好遇到

会宾客大宴

J

34、疾——痛恨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35、既——巳经、以后

始皇既没既克,公问其故

36、假----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7、间—①间隙、空余时间、偶然②暗中、悄悄③让其他人走开,然后才说④

小路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侯生乃屏人而间语曰

间至赵矣

&xniR的力岸亘中

38、见——①被②作第一人称代词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君既若见录

39、就——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

40、厥——其

思厥先祖父

K

41、堪一能承受、能禁受、能忍受

不堪更人妇,岂合令郎君

42、克——能

克终者盖寡

L

43、类一一像

中绘殿阁,类兰若

44、怜一一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平?

45、令一美好

便言多令才

M

46、弥——①满②更加

弥天大罪

&xniR的力岸亘中

奉之弥繁,侵者愈急

47、麻——没有

靡计不施

N

48、乃----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昧可怪也欤

P

49、畔——通“叛”

Q

50、期—整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51、趣——①通“趋”②通“促”

52、请——①请允许我②拜访、看望③约请

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公子同之,往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53、秋——时间

诚危急存亡之秋

54、却——退后、退却

却秦兵三百余里

与xninoo力量口®®

R

55、让——责备

平原君让魏公子曰

56、如——去、到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如白沙,道海安

S

57、少——责备、批评、嘲笑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58、胜——①尽②能承受,胜任,禁得起③美好的

何可胜道也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9、乘——(辆)兵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60、适——到刚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彼乐士

61、示——给看

请指示王

适得府君书

62、市——买

交广市能珍

63、视——比较

与xninoo力量口®®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64、私——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5、属——连缀、连接

衡少善属文

66、数——①计算②数落、列举罪行③几、几个、几次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一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范增数目项王

67、速一一招致

始速祸矣

68、素——①白色②平素、平时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且相如素底人素昧平生

69、率——大都、全部

六国互丧,率赂案欤?

70、爽——差错

无亳发爽

T

71、徒——白白、只是、空

与xninoo力量口®®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为之记徒以吾二人在也

W

72、亡——丢失、遗失

秦无亡矢遗镶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亡羊补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73、微——如果没有

微斯人,杏•谁与归?

74、委——把……交给

委命下吏

75、唯——希望

唯大王孰(熟)计议之

76、遗——送给

秦遗赵王书日

77、恶----怎么

天下恶平定?

X

78、悉——全部、都

悉埋于地

79、咸——全部、都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80、相——①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②帮助、辅助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至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xniR的力岸亘中

81、向—从前、以前

向吾不为斯役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82、谢——①谢罪、道歉②谢绝、拒绝③告诫、劝勉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阿母谢媒人闭门谢客

多谢后世人

83、信——确实

闻之“一人得道,鸡犬飞手”,信乎

84、幸——①希望②皇帝到……去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缰立远视,而空幸焉

85、许——多余、左右

一百里许

86、徐----慢

徐趋

87、寻——不久

寻病卒

Y

88、要——通“邀”

便要还家

89、易----换

请以十五城易璧

&xniR的力岸亘中

90、狱——案子、案件

91、因一①沿袭,继续②趁机③通过,经由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肉遗策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2、遇——对待

然公子遇臣厚

Z

93、再——两次

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94、贼一一害、祸害

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卜之大贼也

95、识——①知道、记得②标记

汝识之乎

封识宛然

96、致——①表达②招致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97、诸——之、之于

王语暴以好乐,有诸?

&xniR的力岸亘中

投诸渤海之尾

98、族——族灭

族奏者秦也,非天下也

99、卒——①终于、最终②死③通“猝”

卒廷见相如

卒而葬之

卒起不意

100、坐——①犯罪②因为

王曰:“何坐?”曰:“坐盗。”

停车坐爱枫林晚

古汉语固定格式

孙长江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都有一些由于沿用巳久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格式。如果我们

对这些固定格式了解得不够,会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甚至会使我们丢掉许多不该

丢的分。本文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很多的,本文着重要

解决的是一些最常见的固定格式。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

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

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

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蜡之战》。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

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

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

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

“……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

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

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

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二

a……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

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

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

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

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

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

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

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

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

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聚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

吧?)

⑤日饮食得尢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5奈....何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

“奈”、“如二“若”是劫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

补语,作“怎么”、“怎样”讲。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整

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

下歌》)

上面的三个例句中加线的句子应分别译为:

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

②(我们)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

&何有于……?

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特殊句式的

紧缩和移位。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

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

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

到“有”的前面。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这种格式就容易得多了。这种固定格式的意

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战?”(应译为“对于我来

说又有什么呢?”)

7.何……为?

这是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下“为r这个虚词。“为”有

两个读音,一是读“w6i”,一是读“、v6i”。读“、v6i”的时候,它只有介词性。一是读

“、、喇”。读“、、喇”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

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二是介词性,只

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6i”。如“身死人手,为

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三

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

于这种情况。

这种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请看下

面例句:

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

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例句: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

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

&不亦……乎?

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二这是一个很容

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㉖

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

“岂不是……吗?”

在古文中,这种固定格式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几个例句:

①舟巳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

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

吗?”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

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

也是君子吗?”

9、有……者

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

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

“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

“杭有卖柑者”。清看下面例子:

人有亡斧者。(《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

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

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c”

10、何……之有?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

词,表示提宾。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

陋呢?

③夫晋,何庆(通“魔”)之有?(《左传•靖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

足的呢?”

④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叔向贺贫》)应译

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完善,却忧虑财物不足,将要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

贺的呢?”

应该说这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因此,无须再举更多的例

子。

11、唯(惟)……是……惟……之为……

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

“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

作的唯一性,译为“只”。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请看下面的例

句:

①惟命是从;

②惟利是图;

③唯你是问;

@唯仁是亲;

©唯才是举;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无乃尔是过与?

等等。例子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12、所以……所以……者

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首先我们得知道,

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

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么都

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公呢?它可以表示动作所涉及

到的原因、根据、工具、妫所、办法、凭借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笔,所

以书也。(表工具)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背。(《墨子•公输》)(表办法)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

⑦圣者,非所与•黑(通“嬉”)也。(《据子》•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

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

⑧比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K过比数也。(《治平篇》)(表方法)

⑩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葡相如列传》)(表原

因)

例子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与xninoo力量口®®

13、....何所....

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懂得了这一

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请看下

面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③白雪飘飘何所似?

⑤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14、有所....无所....

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需要强调的是,

“有”、“无”是劫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这两种固定格

式的翻译比较灵活。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

没有宠幸谁”

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巳。(《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

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③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

敢接近。”

例子很多很多,这里也不再一一列举了。

15、有以……无以……

与xninoo力量口匈砥⑯

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

与“无(所)以”的省写。“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或“无”的宾

语。如“军中无以为乐”,就是“军中无所以为乐”,但不必机械地译为“军中没有用来

作乐的东西”,可改变语法结构译成“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的‘‘。”有以……”的译法

类同。如下面的例子:

①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可灵活地译为

“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二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可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

法。”

还应该强调一下,"有以''常和"未”连用,此时,与“有以”的用法相同。

如: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

古代汉诺中的固定格式远不止这些,但是这些却是最常见的,掌握丁这些固定格式

的正确翻译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古文阅读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古汉语固定格式语段练习

孙长江

i.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

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r,十金。渔

与xninoo力量口®®

者曰:“向许白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诙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

何?骗得十金,犹为不足平?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卜,舟薄于石,

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

遂没。

译文

济水北岸的一个商人,渡河,他的船沉没了,漂到了水中一个小岛上,在那里大声

呼喊着。有一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往去救他,还没到,他急切地呼喊到:“我,是济

水边上最有钱的人,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打鱼的人用船把他送到了岸

匕他却只给了卜两金子。打鱼的人说:“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卜

两金子,恐怕不可以吧?”商人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一

下子得到十两金子,还是不满足吗?''打鱼的人沮丧地离去了。又有一天,商人沿着

吕梁山向下游去,船撞到了礁石上,又沉没了。而那个打鱼的人又在那里,有人对

他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打鱼的说:“这是答应给酬金却大按数酬付的人。”于是站

在那里观看,商人被水淹没了。

2.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日:“请与子论功,可平?”田文曰:“可。”起

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千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

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FI:"不如子。”起FI:“守西河之外,而秦兵

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日:‘‘此三者,子皆出吾下,

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服,百姓不信,方此之时,属之于

子乎?属之于吾乎?”起默然良久,H:“属之子也。“文日:“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

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译文

与xninoo力量口®®

魏国设立国相,让田文作国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论一下功

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效命,敌对的

国家不敢谋犯,您跟我比,怎公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治理百

官,使万民亲近,使府库充实,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

又说:“守卫西河,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和赵国像对待宾客一样顺从,您跟我

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接着说:“这三方面,您都处在我的下

面,可是位子却在我的上面,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国家混乱,大臣们不

服从,百姓们不信任,正在这个时候,(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呢?还是嘱托给

了我呢?”吴起默然了很久,才说:“(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田文说:“这就是

我的位子处在您的上面的原因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出文。

3.晋侯复假道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破,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

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一、虢之

谓也。

译文

晋国的国君又一次向虞国的国君借道来讨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

外围屏障,被国灭亡了,威国必然跟着灭亡。晋国的气焰不可助长,对于敌寇不可

疏忽“一次借道巳经很严重了,怎么能够第二次借道给他任呢?谚语里所讲的,腮帮

子与牙床子是紧密相连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受冻,’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

关系吧?”

4.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未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

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

赵、理老(老臣、家臣)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

与xninoo力量口®®

其何以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长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

知(人名,魏无知)者平?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住在偏僻地方,出身卑微的

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译文

自占接受天命以及使国家中兴的国君,何曾不是得到贤人君子跟他们共同治理国家

的呢?等到他们得到贤人君子的时候,贤人君子竟然没有走出闾巷,难道是他们有

幸遇上贤人君子的吗?(不!是处在上面的人寻求的结果呀!那么现在,是的贤人

君子少吗?不,)是处在上面的人不去寻求他们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

正是寻求贤人的紧急时刻。孟公绰做赵国的老臣就很优秀,却不能做滕国、薛国的

大夫,如果一定成为廉士然后才能够用用,那么,齐桓公他凭着什么称即于世呢?

现在天下莫非有披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在渭水之滨垂钓(而没有被发现的)姜

子牙那样的人才吧?现在,天下箕非有欺兄盗嫂接受贿赂却没有遇上像魏无知那样

极力举荐(的陈平一样的)人才吧?你们这些人一定要帮助我公开地宣扬那些住在

偏僻的地方出身卑微的人才!只举荐有才能的人!我能够重用他们。

6.赵括自少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

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

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名将行,其母上书4干王R:"括不可使将。”王F1:“何

以?”对日:“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

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口视便利出宅,可买者买

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

曰:“正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与xninoo力量口®®

译文

赵括自从少年时代就学习军事,谈论起军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