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多功性利用技术手册TOC\o"1-2"\h\u30641第一章农业多功性利用概述 2284281.1农业多功性利用的定义与意义 2155851.2国内外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现状 3277471.2.1国内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现状 3135161.2.2国外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现状 3125271.3农业多功性利用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3281271.3.1农业生产技术 4201521.3.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487341.3.3农业景观建设技术 4202981.3.4农业旅游技术 4302351.3.5农业文化传承技术 418776第二章农业生态恢复技术 4165102.1土壤改良技术 4288412.2水土保持技术 499242.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5231112.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5307第三章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5161963.1节水灌溉技术 6181813.2节能减排技术 668053.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34203.4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68913第四章农业景观建设技术 6139584.1农田景观规划与设计 7263264.2农业观光旅游技术 773114.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7196134.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76453第五章农业产业融合技术 8276025.1农业产业链延伸技术 878725.2农业产业跨界融合技术 8189075.3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8287425.4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827517第六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9157166.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处理方法 941566.1.1农业废弃物分类 9175286.1.2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9200096.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9306796.2.1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145286.2.2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178196.2.3化学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214986.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政策法规 10243156.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发展趋势 1023755第七章农业灾害防控技术 108477.1农业自然灾害防控技术 10313867.1.1预防措施 10133477.1.2减轻措施 10188117.2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 1189747.2.1病虫害防控 11274397.2.2草害防控 11284637.2.3鼠害防控 11320577.3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11141897.3.1风险评估 1211627.3.2预警系统 12286647.4农业灾害应急预案与救援 1291027.4.1应急预案 1273267.4.2救援工作 1221921第八章农业多功能拓展技术 12243028.1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 128248.1.1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原则 13323148.1.2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方法 1372328.1.3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实践 132558.2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 1347348.2.1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分类 13271978.2.2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实施要点 1371638.3农业创意产业技术 146998.3.1农业创意产业技术分类 1496648.3.2农业创意产业技术实施要点 1454598.4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 14249358.4.1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分类 14324388.4.2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实施要点 1427730第九章农业质量与安全监管技术 14133949.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 14178029.2农业投入品监管技术 15171989.3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15121719.4农业质量与安全法规与标准 153847第十章农业多功性利用政策与实施 161780710.1农业多功性利用政策体系 16689410.2农业多功性利用项目申报与审批 16207210.3农业多功性利用技术培训与推广 171234110.4农业多功性利用效果评价与监测 17第一章农业多功性利用概述1.1农业多功性利用的定义与意义农业多功性利用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农业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农业多功性利用不仅包括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生产,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建设、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多方面的功能。农业多功性利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3)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丰富农业文化内涵,传承农耕文明。1.2国内外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现状1.2.1国内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现状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多功性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业多功性利用的发展。在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样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4)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1.2.2国外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现状国外农业多功性利用发展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多功性利用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代表性国家的发展现状:(1)欧洲: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农业旅游为主,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的结合。(2)美国: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日本:以多功能农业、农业公园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特色,推动农业多功性利用。(4)韩国:注重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多功性利用水平。1.3农业多功性利用技术的分类与特点农业多功性利用技术是指为实现农业多功性利用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根据其功能和特点,农业多功性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3.1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作物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渔业捕捞技术等。这些技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核心,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1.3.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旨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1.3.3农业景观建设技术农业景观建设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景观规划、农业景观设计、农业景观保护等。这些技术关注农业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的结合,提升农业景观价值。1.3.4农业旅游技术农业旅游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旅游规划、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农业旅游服务管理等。这些技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旅游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5农业文化传承技术农业文化传承技术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农业文化活动组织等。这些技术关注农业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结合,弘扬农耕文明。第二章农业生态恢复技术2.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旨在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土壤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2)土壤调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调整土壤酸碱度、质地和结构,改善土壤环境。(3)土壤改良剂:施用土壤改良剂,如石灰、磷石膏等,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4)深翻改土:通过深翻、松土、镇压等手段,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2.2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旨在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土地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梯田建设:修建梯田,减缓坡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2)植被恢复:种植适宜的植物,增加地表覆盖,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3)水土保持林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地,拦截降水,减缓径流。(4)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修筑水土保持工程,如谷坊、截流沟、护坡等,防止水土流失。2.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旨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2)物种保护: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等。(3)生态系统恢复: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业技术,如轮作、间作、生物防治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2.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旨在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秸秆还田:将秸秆粉碎后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秸秆饲料化:将秸秆进行饲料化处理,作为家畜的饲料。(3)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等。(4)农业废弃物堆肥: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料。(5)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工业原料、建筑材料等。第三章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3.1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微灌技术等。渠道防渗技术是通过减少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提高渠道水利用效率;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和微灌技术则是通过改变灌溉方式,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均匀度。3.2节能减排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节能栽培技术、节能养殖技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等。节能栽培技术是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改进栽培方法等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节能养殖技术是通过改进饲养管理、优化饲料配方等手段,降低养殖业能源消耗;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则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3.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秸秆还田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或经过处理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肥料或饲料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4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业结构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智能化技术等。农业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传感器、网络、平台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农业大数据技术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农业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农业智能化技术则是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第四章农业景观建设技术4.1农田景观规划与设计农田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农业景观建设的基础。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美化环境、提高生产力的原则。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农田类型、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农民需求,为农田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农田景观元素,包括农田、水系、道路、植被、建筑物等,形成有序、协调、美观的农田景观格局。还需注重农田景观的季节变化,运用色彩、形态、质感等表现手法,打造富有特色的农田景观。4.2农业观光旅游技术农业观光旅游技术是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其关键技术包括:一是农业景观资源的挖掘与整合,通过对农田、农业设施、农产品等资源的整合,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景观;二是农业体验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如农业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感受农村生活;三是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4.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瑰宝,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登记,摸清家底,为保护与传承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明保证护责任主体,加强监管;三是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工程,如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的修复;四是举办农业文化遗产展览、讲座等活动,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五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4.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农业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包括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体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三是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保证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第五章农业产业融合技术5.1农业产业链延伸技术农业产业链延伸技术是指通过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增值。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如高效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2)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技术创新,如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技术等;(3)农产品销售环节的技术创新,如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交易等;(4)农业服务环节的技术创新,如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农业科技服务等。5.2农业产业跨界融合技术农业产业跨界融合技术是指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主要技术包括:(1)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如农业旅游、农业文创产品开发等;(2)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化等;(3)农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光伏发电等;(4)农业与环保产业的融合,如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5.3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5.4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主要任务包括:(1)加强农业品牌策划与设计,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建立健全农业品牌标准体系,规范农业品牌的生产和销售;(3)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广,提高农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4)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发挥企业在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第六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6.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处理方法6.1.1农业废弃物分类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畜禽粪便、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农业废弃物分为以下几类:(1)植物性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2)动物性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等;(3)化学性废弃物:如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6.1.2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1)物理处理方法:包括筛选、破碎、压实、填埋等;(2)化学处理方法:包括焚烧、氧化、还原、中和等;(3)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堆肥、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等;(4)综合处理方法: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6.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6.2.1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秸秆还田:将秸秆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秸秆饲料:将秸秆经过处理,用作动物饲料;(3)秸秆生物质能: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4)秸秆材料:将秸秆加工成板材、纤维等,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6.2.2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畜禽粪便肥料:将畜禽粪便发酵,用作土壤肥料;(2)畜禽粪便饲料:将畜禽粪便经过处理,用作动物饲料;(3)畜禽粪便生物质能: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6.2.3化学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将废旧农膜回收,经过处理,重新利用;(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经过处理,重新利用。6.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政策法规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扶持政策》等。6.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发展趋势如下:(1)高效处理技术:开发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效率;(2)多元化利用途径:拓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实现废弃物的多领域应用;(3)产业链整合:构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4)政策法规支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推动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七章农业灾害防控技术7.1农业自然灾害防控技术农业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的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霜冻、台风等。农业自然灾害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1.1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农业自然灾害防控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2)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3)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4)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发展动态。7.1.2减轻措施减轻措施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减少灾害损失;(2)调整农业生产计划,合理利用资源;(3)采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抗灾能力;(4)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降低灾害风险。7.2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业生物灾害主要包括病虫害、草害、鼠害等。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病虫害防控病虫害防控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病虫害;(2)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3)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4)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病虫害传播。7.2.2草害防控草害防控措施主要包括:(1)合理轮作,减少草害发生;(2)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防治草害;(3)加强草害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草害;(4)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降低草害风险。7.2.3鼠害防控鼠害防控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鼠害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鼠害;(2)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鼠害;(3)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4)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减少鼠害发生。7.3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是农业灾害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3.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分析历史灾害数据,确定灾害风险区域;(2)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确定灾害风险等级;(3)评估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定防范措施;(4)定期更新风险评估结果,为农业灾害防控提供依据。7.3.2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传递;(3)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预警效果。7.4农业灾害应急预案与救援农业灾害应急预案与救援是农业灾害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4.1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2)制定应急响应程序,保证应急工作有序进行;(3)制定应急资源保障措施,保证应急物资供应;(4)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能力。7.4.2救援工作救援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抗灾救灾;(2)及时调度救援资源,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3)加强信息披露,维护社会稳定;(4)开展灾后重建,恢复农业生产。第八章农业多功能拓展技术8.1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本节主要阐述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的原则、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8.1.1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证农业多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合理确定农业多功能分区。(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中,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8.1.2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方法(1)区域分析法:通过对区域内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明确各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发展潜力。(2)空间布局法:根据区域分析结果,进行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3)政策引导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的实施。8.1.3农业多功能分区规划实践(1)生态农业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2)休闲农业区: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特色,发展农业多功能产业。(3)高效农业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展高效农业、精准农业。8.2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是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提高农业附加值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8.2.1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分类(1)农业生产体验: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事活动。(2)农业景观体验: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打造休闲农业景区。(3)农业文化体验:挖掘农业历史文化,开展农业文化活动。8.2.2农业休闲与体验技术实施要点(1)规划先行:制定农业休闲与体验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2)特色打造:发挥本地农业特色,打造独特的休闲与体验项目。(3)服务质量:提高农业休闲与体验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8.3农业创意产业技术农业创意产业技术是将创意设计、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8.3.1农业创意产业技术分类(1)农产品创意设计:通过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外观、品质和包装。(2)农业景观创意: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打造创意农业景区。(3)农业文化活动创意: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活动。8.3.2农业创意产业技术实施要点(1)创意策划: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农业创意策划。(2)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创意产品品质。(3)市场拓展:加强市场推广,提高农业创意产品知名度。8.4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旨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8.4.1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分类(1)农业技术培训: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农业经营管理培训:提升农民经营管理水平。(3)农业政策法规培训:普及农业政策法规知识。8.4.2农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实施要点(1)培训内容:根据农民需求,制定实用的培训内容。(2)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3)培训效果评价: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不断优化培训体系。第九章农业质量与安全监管技术9.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构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效率。(3)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法:运用风险评估、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方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科学评价。(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9.2农业投入品监管技术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业投入品监管技术主要包括:(1)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与评价:对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2)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制定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3)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企业和产品。(4)农业投入品监管政策:制定农业投入品监管政策,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9.3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主要包括:(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农业生态环境状况。(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力。(3)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评价。(4)农业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强早晚读管理办法
- 旧物资定价管理办法
- 散装水泥车管理办法
- 取水证转让管理办法
- 哈尔滨皮肤管理办法
- 工艺改良将管理办法
- 英语介绍人物的课件
- 城区化粪池管理办法
- 医院充电桩管理办法
- 南阳市垃圾管理办法
- 电力设备安装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分享
- 教育金保险理念
- 普通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2025年校长职级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西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和答案
- DZ∕T 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正式版)
- 中国思想史 马工程329P
- DB65T 2887-2008林业用保水剂应用通用技术条件
- GB/T 41813.1-2022信息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测试方法第1部分:语音识别
- SB/T 10569-2010冷藏库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