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这说明()A.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B.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C.南宋皇帝起先总揽取士的大权D.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淌解析:“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说明平民占有科举制录用人数的肯定比例,体现科举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淌,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各朝代科举制数据对比,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答案:D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担当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更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心集权显著加强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机构权力的变更而不是吏治清廉的问题,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唐初详细政务由尚书省负责,据材料“中书门下担当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可知部门权力出现重合,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可知对官员的政务处理实力要求提高,即官员日趋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权力的变更而不是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3.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冲突。这种变更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志向诉求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解析:宋代以文治国,宋人多关注“人事”,关注君臣关系,体现了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志向诉求,故A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皇帝及君臣关系等政治生活,与市民阶层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笔记是对唐宋政治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生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4.关于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禁剽劫”,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宋真宗时重修《太祖实录》,“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著编撰体例 B.史著编撰意图C.史学家的学识 D.史料运用方式解析:材料中都是“《太祖实录》”,没有涉及编撰体例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宋真宗时重修否定了当事人“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的说法,史实发生逆转,编撰意图是合理说明,故B项正确;材料中“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是史实,与史学家的学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史料运用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B5.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亲密。这说明当时的庄园()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肯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结合所学学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亲密”相符,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题目中“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亲密”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B6.据考古发觉,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别B.商业发展减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解析:题干“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使得皇宫偏居一隅,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就合一,解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解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解除D项。答案:C7.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须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C.使货币运用状况混乱D.引起货币流通扩大解析:材料旧钱、交钞、通宝、宝货等货币运用“与钞参行”,说明商业的发展引起货币流通扩大,故选D项;材料说明纸币与通宝都在流通,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货币流通对北方人口的影响,解除B项;材料旧钱、交钞、通宝、宝货等货币运用“与钞参行”,没有反映出流通中的混乱,解除C项。答案:D8.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快速D.藩镇割据威逼中心权力解析:题干中吴郡和洪州的户数到810年即唐朝中后期都猛增,结合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接着的所学,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及了吴郡和洪州的户数猛增,未比较南方户数与北方户数状况,解除A项;题干未反映江东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状况,解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户数问题,未提及政治问题,解除D项。答案:B9.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A.体现理学提倡的社会责任感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遵守法律律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解析:从材料中南宋大臣不敢迎合圣意、不敢违反规则免除惩处、不敢侥幸渎职,可知当时大臣严格律己,担当为国、为民的责任,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解除。答案:A10.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由管理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扼杀,故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且应当是整体、系统的理学体系,不只是朱熹的详细做法而已,故B项错误;题干中“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推知朱熹使理学世俗化,故C项正确;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应当是乡村的详细操作实施,朱熹的做法只是为乡村自治铺垫而已,故D项错误。答案:C11.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杀身成仁,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缘由是()A.儒学成为官方学说B.民办法识的萌发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D.理学思想的影响解析:儒学从西汉时期即为官方学说,故A项错误;“南宋”没有“民办法识”,故B项错误;南宋理学已经确立,新儒学已经形成,故C项错误;“当国家危难时,他们杀身成仁,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理学能够促使社会的责任感,故D项正确。答案:D12.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好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举考试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限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限制解析:北宋时期,随着商业活跃,城市的旺盛,市民阶层兴起,能够供应日常好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故B项正确;A、D两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对文化的统治是否减弱的问题;书坊主要满意一般市民的须要,文人的东西不肯定符合市民的须要,故C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如中国古代的“唐宋变革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变革或者说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的关键,是两税法的实施,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他一切政治、文化上的变动都由此而起。两税法变革的动力何在?第一,生产力发展,引起剩余产品增多,推动商品货币关系进步,继而推动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促成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于照旧维持下去,不得不变均田制、租庸调为两税法。其次,经济关系变更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主日益腐朽和衰落,依附他们的农夫因而获得人身自由,赋税制度不得不取消主客户之分。第三,多数次的农夫起义,对旧制度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摘编自庞卓恒《史学概论》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更,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淌、商业成长和文化变更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供应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丢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记。高度的中心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起先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我看来,宋代标记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说明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更为主》(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宋变革的缘由,并指出庞卓恒先生是运用什么史观分析问题的。(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学问,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两税法”“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豪绅大地主”“农夫起义”等关键词,联系所学可归纳出引发唐宋社会变革的四层缘由;其次小问,从材料可知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变革中的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立场。第(2)问,依据材料“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得出教化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依据材料“以社会流淌、商业成长……为代表”并结合所学得出商业发展变更税收结构,并带来城市商业化;依据材料“文化变更为代表”并结合所学得出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依据材料“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丢失了”“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记”可以得出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增加。答案:(1)缘由: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进步;豪绅地主阶级衰落;农夫起义的打击;两税法的实施。史观:唯物史观。(2)特点:教化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商业发展变更税收结构,并带来城市商业化;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学问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当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部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摘编自[日]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依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绽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精确。)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提出材料的观点,然后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再次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进行论述。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在论述宋代具有近代色调,可以围绕是否具有近代色调提炼论题。如由“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部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得出宋代具有近代色调,体现了社会转型趋势;由所学学问可以得出宋代依旧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没有社会转型的因素。论述部分,假如是论题一,则结合宋代进步的史实论述;假如是论题二,则结合宋代落后的史实解答。答案:示例一论题:宋代具有近代色调,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趋势。论述: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独创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结论:宋代出现了很多与传统古代社会不同的新的经济因素,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尤其是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