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文中描述的这一制度()A.根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传统 B.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C.导致古代印度频繁遭受外族的入侵 D.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2.有学者写到,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A.打击了国王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3.约公元前506年,因斯巴达在出兵雅典时两个国王之间发生纷争,斯巴达人不仅规定两王以后只能一王出征,国王出征时,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公元前4世纪前期,绝大多数的宣战和出兵,都出自监察官的决定。这说明()A.监察官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逐渐丧失军事统帅权C.斯巴达政体存在民主因素 D.最高权利归属尚不明确4.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帝国皇帝康斯坦提乌斯(337一361年在位)在两河流域大规模屯兵,其目的并非扩张、侵占领土,而是“在底格里斯河我们这一侧拉起警戒线,监督波斯国王可能入侵的地方”。这表明()A.波斯人未曾征服过两河流域B.拜占庭帝国初期两河流域实现统一C.罗马帝国鼎盛期疆域已恢复D.两河流域成为拜占庭帝国东部边疆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强盛的拜占庭帝国、伊凡四世加冕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中古时期的欧洲 B.古代的非洲 C.中古时期的亚洲 D.古代的美洲6.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及公民权、半公民权的授予,制定统一的法律来要求人们遵循成为必然要求。比如万民法的设立,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比如“叛国罪”的实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表明罗马法的实施()A.调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B.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共和政体C.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D.使公民具有了社会责任意识7.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8.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教权对王权的制约与抗衡,使中古西欧的神性与俗性并驾齐驱。这说明中古西欧()A.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加强 B.国家上层构建存在二元体制C.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D.封建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9.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A元首制 B.罗马法 C.万神殿 D.大竞技场10.“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A阿拉伯帝国信奉宗教 B.阿拉伯人依靠基督教扩张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11.如图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A.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C.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耕种意识 D.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12.中世纪的欧洲人并不关心地理科学,直到17世纪,欧洲人才开始根据实地考察和科学测算绘制地图。法国出现了三角测量法,使地图绘制更加精确,英国利用海上计时器测量海上经度,完善了航海图的绘制。材料表明()A.殖民扩张的需要推动地理科学进步 B.地理科学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C.地图绘制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近代科学的诞生始自地理科学13.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如表描述的是()建立时间8世纪中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都城巴格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14.1761年3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布特的亲信格兰威尔伯爵却说:“这位先生谈到对人民负责,这是下院的惯用语。他忘记了在内阁中,他只对国王负责。”这反映出()A.议会政党权力竞争激烈 B.君主在国家政治中作用明显C.光荣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D.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15.某一印第安文明的道路系统相当发达,“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飞毛’信使接力传送,每天行程计达二百二十五公里。”该文明是()A阿兹特克文明 B.玛雅文明 C.印度文明 D.印加文明1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在今墨西哥)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这一发明有利于()A.扩大耕地面积 B.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C.扩展对外贸易 D.承担城市的交通运输二、材料题(共3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材料二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摘编自钱乘旦《中世纪西欧的几个特点》(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被迫为主人负担的义务。概括“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的新变化,分析指出当时出现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及其发展产生的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类的航海探索公元前1100至前900年,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从台湾出发并定居在偏远的大洋洲。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并沿西班牙海岸航行。742—745年,中国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海域进行航行贸易。1405—1430年,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美洲。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1594—1597年,荷兰人巴伦支到达北冰洋地区。——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尺度,对世界历史上的航海活动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5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文中描述的这一制度()A.根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传统 B.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C.导致古代印度频繁遭受外族的入侵 D.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印度种姓制度,其突出特点是将人分为四个等级且互不通婚,具有等级性,D项正确;婆罗门教为这一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并不是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制度不利于古代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团结,排除B项;这一制度导致古代印度社会缺乏凝聚力,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但不是导致外族入侵频繁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写到,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A.打击了国王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这有利于市民阶层兴起,而市民阶层兴起又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壮大,D项正确;此时市民阶层往往和国王有着共同利益,城市还以金钱或人力支持王权,排除A项;庄园在农村,而材料所述的是城市,排除B项;市民阶层兴起,促进思想解放,不利于基督教精神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3.约公元前506年,因斯巴达在出兵雅典时两个国王之间发生纷争,斯巴达人不仅规定两王以后只能一王出征,国王出征时,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公元前4世纪前期,绝大多数的宣战和出兵,都出自监察官的决定。这说明()A.监察官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逐渐丧失军事统帅权C.斯巴达政体存在民主因素 D.最高权利归属尚不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根据材料可知,监察官可以监察国王的军事活动,还可以决定绝大多数的宣战和出兵,说明斯巴达政体存在民主因素,C项正确;监察官并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A项;国王依然掌握军事统帅权,但要受到监察官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说明斯巴达政体存在民主因素,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4.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帝国皇帝康斯坦提乌斯(337一361年在位)在两河流域大规模屯兵,其目的并非扩张、侵占领土,而是“在底格里斯河我们这一侧拉起警戒线,监督波斯国王可能入侵的地方”。这表明()A.波斯人未曾征服过两河流域B.拜占庭帝国初期两河流域实现统一C罗马帝国鼎盛期疆域已恢复D.两河流域成为拜占庭帝国东部边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在两河流域大规模屯兵,组成一条警戒线以监督波斯的侵略活动,说明两河流域成为拜占庭帝国东部边疆,D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初期两河流域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没有恢复罗马帝国鼎盛期疆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强盛的拜占庭帝国、伊凡四世加冕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中古时期的欧洲 B.古代的非洲 C.中古时期的亚洲 D.古代的美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强盛的拜占庭帝国、伊凡四世加冕等均是中世纪西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中的素材属于中世纪西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属于古代的非洲,排除B、C、D项。故选A项。6.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及公民权、半公民权的授予,制定统一的法律来要求人们遵循成为必然要求。比如万民法的设立,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比如“叛国罪”的实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表明罗马法的实施()A.调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B.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共和政体C.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D.使公民具有了社会责任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及公民权、半公民权的授予,制定统一的法律来要求人们遵循成为必然要求。......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可知,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制定统一的万民法等法律体系对统治区域的管理成为必然,有利于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说明罗马法的实施促进了国家凝聚力的增强,C项正确;调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调和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万民法的设立,说明此时罗马处于罗马帝国时期,而非共和国,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罗马法对管理整个罗马帝国所起的作用,没有体现社会责任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并且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这表明他们是在利用朱子学来强化其统治;而朱子学强调的君臣、家族关系与幕府想要维持的社会秩序是一致的,这反映了德川幕府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用朱子学巩固统治,A项正确;推崇中国儒家思想是其现象,不是其实质,排除B项;德川幕府通过推崇理学的封建伦理秩序来维护其统治,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德川幕府将来自中国的理学奉为官学,仅据此只能得知德川幕府学习了外来文化,但不能得知其“善于”学习外来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教权对王权的制约与抗衡,使中古西欧的神性与俗性并驾齐驱。这说明中古西欧()A.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B.国家上层构建存在二元体制C.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D.封建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根据“
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
也存在合作与利用,
教权对王权的制约与抗衡,
使中古西欧的神性与俗性并驾齐驱”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王权与教权并驾齐驱,对国家和社会共同产生影响,由此说明当时的西欧国家上层构建存在二元体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和教权的二元体制,并不是单一的王权的加强和教会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AC项;中古时期的西欧王权和教权并驾齐驱并不能说明其封建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A.元首制 B.罗马法 C.万神殿 D.大竞技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及所学可知,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10.“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A.阿拉伯帝国信奉宗教 B.阿拉伯人依靠基督教扩张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说明阿拉伯帝国靠军事和宗教对外扩张,即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信奉宗教是对材料的描述,排除A项;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而非基督教,排除B项;哈里发是阿拉伯帝国的主宰,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A.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C.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耕种意识 D.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培高平台田地中来自两侧沟渠、渠中淤泥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平台肥力,渠水有利于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保障墒情,A项正确;培高平台并不能确保农业丰收,平台“主要成本”来自劳动力,与节省劳动力的说法矛盾,排除B项;玛雅文明在中美洲,不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区,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耕种意识”缺乏依据,排除C项;阿兹特克文明晚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12.中世纪的欧洲人并不关心地理科学,直到17世纪,欧洲人才开始根据实地考察和科学测算绘制地图。法国出现了三角测量法,使地图绘制更加精确,英国利用海上计时器测量海上经度,完善了航海图的绘制。材料表明()A.殖民扩张的需要推动地理科学进步 B.地理科学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C.地图绘制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近代科学的诞生始自地理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直到17世纪,欧洲人逐渐重视地理科学,并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处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期,地理科学进步与欧洲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密切相关,A项正确;地理科学不能直接提高工厂生产效率,且工厂制诞生于18世纪后期,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之后,不能推动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近代科学的诞生始自天文学(哥白尼的“日心说”),排除D项。故选A项。13.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帝国。如表描述的是()建立时间8世纪中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都城巴格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表格中时间8世纪中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等信息可知,这是阿拉伯帝国,C项正确;波斯帝国统治者并非哈里发,排除A项;罗马帝国建立时间是前27年,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兴起于13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14.1761年3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布特的亲信格兰威尔伯爵却说:“这位先生谈到对人民负责,这是下院的惯用语。他忘记了在内阁中,他只对国王负责。”这反映出()A.议会政党权力竞争激烈 B.君主在国家政治中作用明显C.光荣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D.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1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王乔治三世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但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该事件中首相不听从国王的命令,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未涉及议会政党权力竞争,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减弱,排除B项;光荣革命成果一直存在,并没有付之东流,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5.某一印第安文明的道路系统相当发达,“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飞毛’信使接力传送,每天行程计达二百二十五公里。”该文明是()A.阿兹特克文明 B.玛雅文明 C.印度文明 D.印加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题干“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飞毛’信使接力传送,每天行程计达二百二十五公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驿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D项正确;阿兹特克文化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文化成就,农业发达,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精良,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系统,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在今墨西哥)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这一发明有利于()A.扩大耕地面积 B.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C.扩展对外贸易 D.承担城市的交通运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并堆积在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湖面进行种植来增加实际的耕地面积,A项正确;材料不直接涉及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浮动园地对于农业耕地的作用,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状况,排除C项;浮动园地主要增加了耕地面积,没有涉及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题(共3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材料二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答案】(1)方式:商路贸易;战争。认识:无论是和平的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2)三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意义: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问,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得出战争方式。根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得出商路贸易。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无论是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问,根据材料“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得出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摘编自钱乘旦《中世纪西欧的几个特点》(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被迫为主人负担的义务。概括“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的新变化,分析指出当时出现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及其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各种赋税。特征: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政治上封君封臣制;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2)新变化:异己力量;取得一定自治权的城市;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一些城市兴办的大学;逐步兴起的民族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等。(任答3点)影响:有助于王权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任答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第一小问义务:根据材料一“他们有权耕种分到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可知“他们”被迫为主人负担的义务有耕种领主的自营地。根据材料一“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可知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根据材料一“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可知向领主缴纳各种赋税。第二小问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在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政治上封君封臣制;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的新变化有出现异己力量。联系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运动可知,取得一定自治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重庆工程学院科研项目协作配套合同审批表
-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食品酶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理工大学《第二外语(Ⅱ)(日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北京市海淀区十一校初三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江苏新沂一中全国高三冲刺考(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II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延安大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罗定市明德实验学校2025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温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3月二模试题 地理 含解析
- 小学硬笔书法课教案(1-30节)
- 煤炭公司先进个人掘进机司机事迹材料
- 固体饮料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 污水池内防腐施工方案
- 关于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 火警火灾处理标准流程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 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4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课件
- 土建、装饰、维修改造等零星工程施工组织方案设计技术标范文
- 宫颈癌病历书写模板
- 芭蕾基训课程课时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