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化验员考试题库_第1页
2025年化验员考试题库_第2页
2025年化验员考试题库_第3页
2025年化验员考试题库_第4页
2025年化验员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下列计量单位中属于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A.米B.千克C.分D.摩尔正确答案:C解析:在国际单位制中,米、千克、摩尔都是基本的计量单位,分别用于长度、质量和物质的量的计量。而“分”作为时间的计量单位,并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但它是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之一,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计量。因此,在本题中,属于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的是“分”。

2.市售硫酸标签上标明的浓度为96%,一般是以()表示的。A.体积百分浓度B.质量体积百分浓度C.质量百分浓度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化学浓度表示方法的理解。市售硫酸标签上标明的浓度,通常是指硫酸的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比。在化学中,这种表示方法被称为质量百分浓度。体积百分浓度是指溶质的体积占溶液总体积的百分比,而质量体积百分浓度并不是一个常用的化学术语。因此,根据化学知识,我们可以确定答案为C,即质量百分浓度。

3.做为基准试剂,其杂质含量应略低于()。A.分析纯B.优级C.化学纯D.实验试剂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化学试剂纯度级别的理解。基准试剂是用于标定滴定液浓度的标准物质,其纯度要求非常高。在化学试剂的纯度级别中,优级纯的试剂纯度高于分析纯和化学纯,更适用于作为基准试剂。实验试剂通常指的是一般实验用的试剂,纯度要求不如上述几种严格。因此,做为基准试剂,其杂质含量应略低于优级纯试剂。

4.测定钢铁中的磷时,可以用()来分解试样。A.HClB.H<sub>2</sub>SO<sub>4</sub>C.HCl+HNO<sub>3</sub>D.HCl+H<sub>2</sub>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钢铁中磷的测定方法,特别是试样的分解步骤。在化学分析中,选择合适的酸来分解试样是关键。对于钢铁中的磷测定,通常使用混合酸来更有效地分解试样。HCl和HNO₃的混合酸是一个常用的选择,因为它能有效地分解钢铁,并帮助释放磷以供后续测定。因此,C选项(HCl+HNO₃)是正确的。

5.()斩溶解主要采用碱溶法。A.碳酸盐类矿物B.氧化物C.金属铝D.钠铁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金属铝溶解方法的理解。在化学和冶金领域,金属铝的溶解是一个重要过程,通常采用碱溶法。这是因为铝可以与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铝酸盐,从而实现铝的有效溶解。根据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判断选项C“金属铝”是正确的。其他选项如碳酸盐类矿物、氧化物和钠铁,并不主要采用碱溶法进行溶解。

6.碱溶法一般用()%NaOH溶液作溶剂。A.20--30B.20--40C.10--30D.20--40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碱溶法中NaOH溶液的浓度选择。在碱溶法中,NaOH溶液的浓度是一个关键参数,它影响着溶解效果和后续处理步骤。根据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NaOH溶液的浓度通常控制在20%--30%之间,以达到最佳的溶解效果和工艺要求。因此,正确答案是A。

7.用酸熔法熔融试样时,常用的酸性熔剂有()。A.NaCOB.焦硫酸C.NaOD.KC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酸熔法熔融试样时常用酸性熔剂的了解。在化学分析中,酸熔法是一种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而选择合适的酸性熔剂是关键。根据化学知识,焦硫酸是一种常用的酸性熔剂,适用于多种试样的熔融处理。而NaCO、NaO、KC并非酸性熔剂,不适用于此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B。

8.我国化工部标准中规定:基准试剂颜色标记为()。A.红色B.蓝色C.绿色D.浅绿色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化工部标准中关于基准试剂颜色标记的记忆。在化工领域,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试剂,通常会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根据化工部标准,基准试剂的颜色标记为浅绿色。因此,正确答案是D。

9.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符号Mr,其代表意义为()。A.质量B.摩尔质量C.相对分子质量D.相对原子量正确答案:C解析:在分析化学中,法定计量单位符号的使用是标准化的。符号“Mr”专门用于表示相对分子质量,这是一个衡量分子相对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质量的无量纲量。根据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判断选项C“相对分子质量”是正确的。其他选项A“质量”、B“摩尔质量”和D“相对原子量”分别对应不同的化学概念,并有其各自的符号表示,因此不是本题答案。

10.1摩尔H和1摩尔H<sub>2</sub>其()。A.物质的量相同B.质量相同C.基本单元相同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首先,1摩尔的任何物质都包含有相同数目的基本单元(阿伏伽德罗常数个),这是摩尔定义的核心。对于H和H₂,虽然它们的基本单元不同(分别是氢原子和氢分子),但题目中明确指出是“1摩尔”,因此它们的物质的量是相同的。质量上,由于H和H₂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不同,所以质量不同。基本单元上,H是原子,H₂是分子,显然不同。所以,答案是A。

11.用于络合滴定的化学试剂,最好选用纯度为()或以上的试剂。A.化学纯B.分析纯C.实验试剂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化学试剂纯度的理解。在络合滴定中,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需要选用高纯度的试剂。分析纯试剂的纯度较高,适用于精确分析和科学研究,因此是进行络合滴定时的首选。化学纯试剂的纯度次之,而实验试剂的纯度更低,不适合用于精确分析。所以,正确答案是B,即分析纯。

12.SI为()的简称。A.国际单位制的基本B.国际单位制C.法定计量单位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SI”这一缩写的理解。SI是“国际单位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法语缩写,它表示了一套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计量单位体系。根据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判断选项B“国际单位制”是正确答案。

13.1摩尔任何物质其基本单元数均与()相等。A.0.012Kg12C原子数B.0.012Kg12CC.12kg12C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摩尔定义的理解。在化学中,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的任何物质都包含有相同数目的基本单元(如原子、分子等),这个数目被定义为与0.012千克碳-12(即12C)的原子数目相等。这是摩尔定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14.用市售浓盐酸配制的1+5HCl溶液,相当于物质的量浓度为()。A.3mol/LB.4mol/LC.2mol/L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溶液稀释及浓度计算的理解。市售浓盐酸的浓度通常为12mol/L。根据题目,“1+5HCl溶液”意味着将1体积的浓盐酸与5体积的水混合。利用稀释公式$C_1V_1=C_2V_2$,其中$C_1$和$V_1$分别是浓盐酸的浓度和体积,$C_2$和$V_2$是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得出稀释后H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times1/(1+5)=2mol/L$,但这只是基于纯HCl的计算。实际上,市售浓盐酸含有约36%的HCl,其余是水,因此实际HCl浓度需乘以纯度,即$2mol/L\times36/100\approx0.72\times2=1.44mol/L$接近但略低于3mol/L,考虑到市售浓盐酸浓度的常规近似值,答案选A。

15.对于滴定分析法,下述()是错误的。A.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B.滴定终点的到达要有必要的指示剂或方法确定C.所有的化学反应原则上都可以用于滴定分析D.滴定分析的理论终点和滴定终点经常不完全吻合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滴定分析法确实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需要指示剂或特定方法来确定滴定终点,且理论终点和滴定终点往往不完全一致。然而,并非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用于滴定分析,因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反应必须按一定的化学反应式进行,反应必须完全,且速率要快等。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

16.对于一种酸碱指示剂HIn,它的颜色变化是由()比值决定的。A.[HIn]/[H+]B.[HIn]/[OH-]C.[HIn]/[In-]D.HIn/[H<sub>2</sub>O]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由其分子形态(HIn)和离子形态(In-)的比值决定的。当指示剂处于酸性环境中时,HIn形态占主导,显示一种颜色;当处于碱性环境中时,In-形态占主导,显示另一种颜色。因此,颜色变化是由[HIn]/[In-]的比值决定的。选项C正确。

17.酸碱滴定中指示剂选择依据是()。A.酸碱溶液的浓度B.酸碱滴定PH突跃范围C.被滴定酸或碱的浓度D.被滴定酸或碱的强度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酸碱滴定中指示剂选择的基本知识。在酸碱滴定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是关键,它决定了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指示剂的选择主要依据是酸碱滴定过程中的PH突跃范围,这是因为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应当与滴定的PH突跃范围相匹配,从而准确指示滴定终点。因此,正确答案是B。

18.酸碱滴定曲线直接描述的内容是()。A.指示剂的变色范围B.滴定过程中PH变化规律C.滴定过程D.滴定过程中酸碱体积变化规律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酸碱滴定曲线的理解。酸碱滴定曲线是用来描述在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溶液酸碱性的连续变化。因此,酸碱滴定曲线直接描述的内容是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19.多元酸的滴定是()。A.可以看成其中一元酸的滴定过程B.可以看成是相同强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C.可以看成是不同强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D.可以看成是不同浓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多元酸滴定过程的理解。多元酸在滴定过程中,由于各个氢离子的解离常数不同,其表现并非等同于一元酸或相同强度的一元酸混合物。实际上,多元酸的滴定过程更接近于不同强度的一元酸混合物的滴定,因为每个氢离子解离的难易程度(即酸性强弱)是不同的。因此,选项C“可以看成是不同强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是正确的。

20.盐类之所以可以用酸或碱来滴定是因为()。A.盐类在形成的过程中混有残存的酸或碱B.盐类在电离过程中电离出H攩+攪或OH-C.盐类在溶解过程中不发生水解D.盐类水中发生水解而有H攩+攪或OH攩-攪产生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盐类的性质及其与酸碱滴定的关系。盐类之所以可以用酸或碱来滴定,关键在于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产生H+或OH-离子。这一性质使得盐类溶液具有酸性或碱性,因此可以用相应的酸或碱进行滴定。选项A提到盐类在形成过程中混有残存的酸或碱,这并不是盐类可以用酸碱滴定的原因,因为即使混有残存酸碱,其量也是微量的,不足以作为滴定的基础。选项B说盐类在电离过程中电离出H+或OH-,这是不准确的。盐类电离主要产生的是阳离子和阴离子,而不是H+或OH-。选项C指出盐类在溶解过程中不发生水解,这与事实相反。许多盐类在水溶液中都会发生水解反应。选项D正确解释了盐类可以用酸碱滴定的原因,即盐类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产生H+或OH-离子,使得溶液具有酸性或碱性,从而可以用相应的酸碱进行滴定。因此,D是正确答案。

21.EDTA被广泛用于络合滴定剂是由于()。A.EDTA溶解性能好B.EDTA络合过程中没有酸效应C.EDTA与金属络合1:1比例便于计算D.EDTA具有特殊的结构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EDTA作为络合滴定剂特性的理解。EDTA(乙二胺四乙酸)之所以被广泛用作络合滴定剂,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结构,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这种结构使得EDTA在络合滴定中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因此,选项D“EDTA具有特殊的结构”是正确答案。

22.选择氧化还原指示剂时,应该选择()。A.指示剂的标准电位愈接近滴定终点电位愈好B.指示剂的标准电位愈接近滴定终点电位的差越大越好C.指示剂的标准电位越负越好D.指示剂的标准电位越正越好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氧化还原指示剂选择原则的理解。在氧化还原滴定中,为了准确指示滴定终点,需要选择标准电位与滴定终点电位相近的指示剂。这是因为当指示剂的标准电位与滴定终点电位接近时,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会更加敏锐,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滴定终点。因此,选项A“指示剂的标准电位愈接近滴定终点电位愈好”是正确的。

23.用碘量法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错误的操作是()。A.在碘量瓶中进行B.避免阳光照射C.选择在适宜酸度下进行D.充分摇动正确答案:D解析:碘量法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关键在于控制反应条件和操作细节以确保准确测定。选项A提及在碘量瓶中进行,这是正确的,因为碘量瓶设计用于此类滴定,能有效防止碘的挥发。选项B指出避免阳光照射,也是正确的,因为碘对光敏感,阳光照射会导致其分解,影响测定结果。选项C强调选择在适宜酸度下进行,这同样是正确的,因为碘量法的反应需要在特定的酸度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选项D的“充分摇动”可能是不恰当的操作,因为剧烈的摇动可能会引入过多的氧气,干扰碘量法的测定,尤其是在测定易被氧化的物质时。因此,D选项描述了一个错误的操作。

24.用溴酸钾法测定苯酚的含量时,生成三溴苯酚沉淀,所以此反应是()。A.典型沉淀滴定法B.氧化还原滴定法C.间接溴酸钾法D.酸碱滴定法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化学分析方法。溴酸钾法测定苯酚的含量时,关键在于理解反应的本质。溴酸钾与苯酚反应,生成三溴苯酚沉淀,此过程中溴酸钾的溴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而苯酚被氧化,因此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此反应归类为氧化还原滴定法。

25.沸尔哈德法测定Cl-时,加入硫氰酸铵之前,加入1--2mL1,2-二氯乙烷是因为()。A.降低已生成AgCl溶解度B.使AgCl能顺利转化为AgSCN沉淀C.防止AgCl沉淀转化为AgSCN沉淀D.避免一些共存离子的干扰正确答案:C解析:沸尔哈德法测定Cl-时,涉及沉淀的转化。加入硫氰酸铵前,先加入1--2mL1,2-二氯乙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AgCl沉淀转化为AgSCN沉淀。这是因为1,2-二氯乙烷能与Ag+形成络合物,降低溶液中Ag+的浓度,从而减缓或阻止AgCl向AgSCN的转化。因此,选项C正确,它解释了加入1,2-二氯乙烷的具体作用。

26.重量分析法中,对二元离型的电介质,当Ksp()时可以认崐为沉淀完全。A.不大于10-8B.不小于10-8C.不大于10-6D.不小于10-6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重量分析法中沉淀完全的条件。在重量分析法中,对于二元离型的电介质,我们通常认为当溶度积常数Ksp不大于10^-8时,沉淀可以认为是完全的。这是因为在这个条件下,沉淀的溶解量已经非常小,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所以,正确答案是A。

27.间接碘量法中,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时,应在哪种介质中进行()。A.酸性B.碱性C.中性或微酸性D.HCl介质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间接碘量法中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的适宜介质。在间接碘量法中,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的反应需要在特定的介质中进行,以保证反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根据化学分析原理,这个反应通常在中性或微酸性的介质中进行最为适宜,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碘的歧化反应,保证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正确答案是C。

28.用0.01mol/L溶液滴定0.01mol/LHCl溶液时,最合适的指示剂是()。A.甲基红(PH=4.4-6.2)B.百里酚酞(PH=9.4-10.6)C.酚红(PH=6.4-8.2)D.甲基橙(PH=3.1-4.4)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在酸碱滴定中,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是关键,其变色范围应与滴定的等当点pH值相近。对于0.01mol/L的强酸滴定强碱,等当点时的pH值接近7。分析各选项:*A项甲基红,变色范围为pH=4.4-6.2,偏酸性,不适合。*B项百里酚酞,变色范围为pH=9.4-10.6,偏碱性,不适合。*C项酚红,变色范围为pH=6.4-8.2,覆盖等当点pH值,适合。*D项甲基橙,变色范围为pH=3.1-4.4,偏酸性,不适合。因此,最合适的指示剂是酚红,选项C正确。

29.溶液中HA和HB两种弱酸的浓度分别为CHA,CHB其电离常数分别为KHA和KHB,可以准确滴定HA而HB不干扰的条件是()。A.CHAKHA>10<sup>-8</sup>且KHA/KHA>10<sup>5</sup>B.CHAKHA>10<sup>-8</sup>且CHAKHA/CHBKHB>105C.CHAKHA>10<sup>-8</sup>且CHBKHB<10<sup>-8</sup>D.CHAKHA>10<sup>-8</sup>且CHBKHB>10<sup>-8</sup>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弱酸滴定的条件。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准确滴定一种弱酸而不受另一种弱酸的干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被滴定的弱酸HA的浓度与其电离常数的乘积(CHAKHA)必须大于10^-8,这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酸度进行滴定。其次,为了排除另一种弱酸HB的干扰,需要满足CHAKHA/CHBKHB的比值大于10^5。这个条件确保了HB的酸度相对于HA来说足够小,从而不会对HA的滴定产生显著干扰。综合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确定正确答案是B选项:CHAKHA>10^-8且CHAKHA/CHBKHB>10^5。这个选项同时满足了准确滴定HA和排除HB干扰的要求。

30.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甲组:0.19%,0.19%,0.20%,0.21%,0.21%乙组:0.18%,0.20%,0.20%,0.21%,0.22%A.甲、乙两组相同B.甲组比乙组高C.乙组比甲组高D.无法判别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精密度计算的理解。精密度通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或极差来评估。观察甲组和乙组数据,甲组数据间的差异较小,表明其精密度较高;乙组数据间的差异较大,表明其精密度较低。因此,可以判断甲组的精密度高于乙组。

31.实验测得右灰石中CaO含量为27.50%,若真实值为27.30%,则(27.50%-27.30%)/27.30%=0.73%为()。A.绝对误差B.相对误差C.绝对偏差D.标准偏差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误差和偏差的概念。首先,计算出的(27.50%-27.30%)/27.30%=0.73%表示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对差异。根据定义,相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与真实值之比,因此这个计算结果符合相对误差的定义。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不涉及除以真实值的操作。绝对偏差通常指单个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而标准偏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量。因此,根据这些定义和计算方式,可以确定答案为B,即相对误差。

32.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消耗溶液体积结果记录应保留()。A.小数点后2位B.小数点后4位C.二位有效数字D.四位有效数字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酸碱滴定法中溶液体积记录的精确度要求。在化学实验中,特别是涉及滴定分析时,对溶液体积的测量和记录有严格的精确度要求。通常,滴定管等测量工具的精度决定了记录的有效位数。在常规操作中,滴定管读数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既满足了实验精度要求,也符合实验操作的常规习惯。因此,选项A“小数点后2位”是正确的记录方式。

33.表示安全状态、通行的安全色是()。A.蓝色B.绿色C.红色D.黄色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安全色的理解。在安全生产和交通等领域,为了直观、迅速地表示或区分安全状态或危险状态,通常会使用特定的颜色进行标识。根据国际标准和行业惯例,绿色被广泛用作表示安全状态或允许通行的标识。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绿色。

34.适宜扑救液体和可熔固体及气体火灾及有机熔剂和设备初起火灾的灭火器种类为()。A.干粉B.二氧化碳C.1211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不同类型火灾适用的灭火器种类的了解。干粉灭火器因其灭火效能广泛,特别适用于扑灭液体、可熔固体、气体火灾以及有机熔剂和设备初起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火灾,而1211灭火器虽然也能用于多种火灾,但在环保和安全性方面已逐渐被其他类型灭火器替代。因此,针对题目描述的火灾类型,干粉灭火器是最适宜的选择。

35.物料溅在眼部的处理办法是()。A.用干净的布擦B.送去就医C.立即用清水冲洗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工业安全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关于眼部受伤时的应急处理。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如果物料溅入眼部,首要的应急处理措施是立即用清水冲洗,以尽量减少物料对眼部的刺激和伤害。这是基于工业安全培训和急救知识的常识性操作。因此,选项C“立即用清水冲洗”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36.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12mg,应选取()的天平。A.千分之一B.万分之一C.十万分之一D.百万分之一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天平的精度选择。在精密称取时,天平的精度需与所需称取的物质的量相匹配。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12mg的称取,需要选择足够精度的天平以确保准确称取。十万分之一的天平意味着其可以精确到0.01mg,满足精密称取12mg物质的需求。因此,C选项(十万分之一)是正确的选择。

37.用15mL的移液管移出的溶液体积应记为()。A.15mLB.15.0mLC.15.00mLD.15.000m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移液管读数规则的理解。在化学实验中,使用移液管移取溶液时,需要按照特定的读数规则来记录移出的溶液体积。根据常用的化学实验规则,移液管的读数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即使用两位有效数字来表示。因此,用15mL的移液管移出的溶液体积应记为15.00mL,选项C正确。

38.欲配制1000毫升0.10mol/L的NaOH溶液,需要称取NaOH([M(NaOH)=40g/mol])()。A.40克B.4克C.0.4克D.0.04克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溶液配制中溶质质量的计算。要配制1000毫升0.10mol/L的NaOH溶液,首先需要计算所需NaOH的物质的量,即$n=cV=0.10mol/L\times1L=0.10mol$。接着,利用摩尔质量计算所需NaOH的质量,即$m=nM=0.10mol\times40g/mol=4g$。因此,正确答案是B。

39.量取甲醇10.0ml,应选取以下哪种量器()。A.量筒B.烧杯C.刻度吸管D.移液管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实验室中量取液体的常用仪器选择。在化学实验中,量取特定体积的液体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器。对于量取甲醇这类液体,通常要求精确度高,因此应选用具有精确刻度的量器。量筒虽然可以量取液体,但精确度不如刻度吸管和移液管;烧杯则主要用于溶解、稀释等操作,不适合精确量取。刻度吸管和移液管都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但刻度吸管更适合量取较小体积的液体,且操作简便。因此,量取10.0ml甲醇时,应选取刻度吸管。

40.配制好的NaOH需贮存于()中。A.棕色橡皮塞试剂瓶B.白色橡皮塞试剂瓶C.白色磨口塞试剂瓶D.塑料瓶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化学试剂的储存知识。NaOH(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这是一种具有粘性的物质,可能导致玻璃塞与瓶口粘结。同时,NaOH也能腐蚀橡皮。因此,储存NaOH的最佳选择是塑料瓶,它既能防止与玻璃的反应,也能抵抗NaOH的腐蚀。所以正确答案是D。

41.安全事故处理应坚持哪些原则,下列哪一项不符合?()A.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B.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C.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D.没有制定防范措施放过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安全事故处理原则的理解。安全事故处理的原则通常包括“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对比选项,A、B、C三项均符合这一原则,而D项“没有制定防范措施放过”与“四不放过”原则相悖,因此是不符合的选项。

42.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什麽是热传播的主要形式。()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D.热交换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火灾发展阶段热传播的主要形式。在火灾发展阶段,火焰和高温烟气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根据火灾科学原理,热辐射是这一阶段热能传播的主要方式,它指的是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无需介质。因此,C选项“热辐射”是正确答案。

43.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当含氧量增加时,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危险性增大。A.上升、降低B.降低、上升C.降低、降低D.上升、上升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特性。当混合气体中的含氧量增加时,爆炸下限会降低,因为更多的氧气支持燃烧,使得更少的可燃气体就能引发爆炸。同时,爆炸上限会上升,因为更多的氧气允许更多的可燃气体参与燃烧。这两个变化都导致混合气体的爆炸危险性增大。因此,正确答案是B。

44.下列物质的氧指数分别为:聚乙烯17.4,聚氯乙烯46,聚氟乙浠22.6,氯丁橡胶26,上述四种物质最难燃烧的是()A.聚乙烯B.聚氯乙烯C.聚氟乙烯D.氯丁橡胶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物质氧指数的理解及其与燃烧性能的关系。氧指数是衡量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氧指数越高,表示物质越难燃烧。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聚氯乙烯的氧指数为46,是四种物质中最高的,因此它最难燃烧。所以,正确答案是B。

45.凡是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在坠落基准面()以上时,则必须在生产设备上配置供站立的平台和防坠落的防护栏杆。A.0.5mB.1mC.2mD.3m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工业生产安全规定的了解。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当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位于坠落基准面0.5米或以上时,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必须在生产设备上配置站立平台和防坠落的防护栏杆。这是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在工作时发生坠落事故。因此,正确答案是A。

46.“三同时”是指新建、改造、扩建的工程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A.同时投入运行B.同时结算C.同时检修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三同时”原则的理解。“三同时”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新建、改造、扩建的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这是为了确保工程项目在投入使用时,其安全设施已经完备并能够有效运行,从而保障生产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A,即“同时投入运行”。

47.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

①在环境保护

②能源开发

③新材料研制

④探索生命领域中,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D解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环境保护中涉及到对污染物的处理与监测,这离不开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其次,在能源开发中,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其开发与利用都依赖于化学原理和技术。再次,新材料的研制更是离不开化学,因为新材料的合成、性质研究以及应用都与化学紧密相关。最后,在探索生命领域,如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化学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新材料研制以及探索生命领域,即选项D正确。

48.我国史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名古国,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下列哪项不属于化学工艺()A.制火药B.指南针C.造纸术D.绕瓷器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了解。在中国古代,化学工艺有着辉煌的成就,其中制火药、造纸术和烧制瓷器都是典型的化学工艺,它们分别涉及到了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变化。而指南针的制作主要涉及到的是物理原理,特别是磁性物质的性质和应用,与化学工艺无直接关联。因此,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指南针,选项B正确。

49.下列现象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生锈B.灯泡通电发光C.燃烧D.溶液变色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其本质特征是生成新物质。A选项,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因此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灯泡通电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能量的转换,因此不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如二氧化碳和水等,因此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溶液变色往往意味着溶液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导致颜色改变,因此也属于化学变化。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描述的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因此答案是B。

50.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与对该变化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沙里淘金物理变化B.滴水穿石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化学变化D.火树银华化学变化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成语描述的变化与化学、物理变化的理解。首先,沙里淘金描述的是从沙子中分离出金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正确。滴水穿石,描述的是水滴长时间滴落在石头上,最终穿透石头,这个过程中石头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描述为物理变化,不正确。百炼成钢,描述的是铁经过反复锤炼变成钢,这个过程中铁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正确。火树银华,描述的是焰火燃烧时的美丽景象,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正确。因此,不正确的判断是B选项。

51.生活中的下列词语中包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理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而物理变化则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选项“木已成舟”,描述的是木头被加工成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木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因此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花香四溢”,描述的是花香分子在空气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花香分子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蜡炬成灰”,描述的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蜡烛的蜡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因此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滴水成冰”,描述的是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属于物理变化。综上所述,只有C选项描述的是化学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C。

5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干冰作制冷剂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煤做燃料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化学性质与用途的联系。A选项,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物理性质,同样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煤做燃料是利用煤的可燃性,即煤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这是由煤的化学性质决定的,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是利用酒精挥发吸热的物理性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53.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A.1/3B.1/2C.2/3D.3/4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实验室安全操作知识,特别是关于酒精灯使用的规定。在实验室中,为了安全起见,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酒精的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以防止酒精过多导致在使用时溢出,引发火灾。这是实验室安全规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C。

54.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内的液体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A.1/3B.1/2C.2/3D.3/4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中关于加热液体的基本知识。在加热液体时,为了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或损坏仪器,试管内的液体量需要有所限制。根据实验室常规,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内的液体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这是为了确保加热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

55.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B.用然着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C.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D.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选项A,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是危险的,因为酒精是易燃的,这样做可能引发火灾,所以A选项错误。选项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同样危险,也可能引发火灾,因此B选项错误。选项C,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使用外焰,这样加热效率最高,C选项正确。选项D,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而不是用嘴吹灭,用嘴吹灭可能引发危险,所以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56.食品工业常用氮气作充气包装保存食品,与氮气的下列性质无关的事是()A.气体B.无毒无气味C.难溶于水D.常温下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氮气作为食品充气包装保存时的相关性质。食品工业选择氮气作为充气包装的气体,主要是基于其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项A,氮气是气体,这使得它可以方便地填充包装,并在食品周围形成保护层,防止食品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这是选择氮气的重要原因之一。选项B,氮气无毒无气味,这对于食品包装至关重要。如果充气气体有毒或有异味,它可能会污染食品,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选项C,氮气难溶于水这一性质,在食品充气包装中并不是关键因素。因为充气包装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不是防止食品与水接触。选项D,氮气在常温下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意味着它不会与食品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保持了食品的原始风味和营养价值。综上所述,与氮气作为食品充气包装保存无关的性质是难溶于水,因此正确答案是C。

57.下列几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A.雨水B.自来水C.蒸馏水D.矿泉水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物质的分类,特别是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A选项,雨水在降落过程中会溶解空气中的气体、尘埃等杂质,因此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B选项,自来水虽然经过处理,但仍含有多种矿物质、消毒剂等,也是混合物。C选项,蒸馏水是通过蒸馏过程得到的,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杂质都会被去除,得到的是几乎纯净的水,属于纯净物。D选项,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因此也是混合物。综上所述,只有蒸馏水是纯净物,所以正确答案是C。

58.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用于防腐,主要是因为氮气()A.没有颜色B.没有气味C.化学性质稳定D.不支持燃烧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氮气在食品包装中的防腐作用原理。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用于防腐,主要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在给出的选项中,A项“没有颜色”和B项“没有气味”是氮气的物理性质,与防腐无关。D项“不支持燃烧”虽然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但并非其在食品防腐中的主要应用。C项“化学性质稳定”正确指出了氮气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以有效防止食品氧化变质,达到防腐的目的。

59.蓝天行动被评为重庆市十年十大环保事件的后选事件,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行动的是()A.退耕还林,增大森林覆盖面积B.密闭运输沙土,减少扬尘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D.用天然气代替汽油做汽车燃料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环保措施的理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蓝天行动关注的是减少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A选项提到的“退耕还林,增大森林覆盖面积”显然是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因为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减少风沙。B选项“密闭运输沙土,减少扬尘”也是正面的环保措施,它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C选项“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则与蓝天行动的目标相悖。火力发电主要依赖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D选项“用天然气代替汽油做汽车燃料”是一个环保的替代方案,因为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小。综上所述,C选项是不利于蓝天行动的措施,因为它会增加空气污染,与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相违背。

60.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B.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发生变化C.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D.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改变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分子和原子基本性质的理解。A选项,分子和原子都是不断运动的,这是它们的基本性质之一,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确实会发生变化,因为化学变化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但原子种类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变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分子确实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在特定条件下(如核反应)也是可以再分的,它们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和电子,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不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因此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会改变,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61.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C.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D.贵重设备失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灭火方法与原理的关系,特别是隔绝氧气这一灭火原理的应用。A选项,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通过隔绝氧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为灯帽阻止了空气(氧气)进入酒精灯,使火焰熄灭。B选项,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同样是通过隔绝氧气来灭火,锅盖阻止了空气(氧气)进入油锅,火焰因此熄灭。C选项,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这是通过移除可燃物来灭火,而不是隔绝氧气。隔离带的设置是为了阻止火势蔓延,通过清除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植被,形成一条没有可燃物的地带,从而阻断火势。D选项,贵重设备失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喷射二氧化碳气体,降低火场中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隔绝氧气、灭火的目的。综上所述,C选项是与隔绝氧气无关的灭火方法,因此是正确答案。

62.下列各组混气体中,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CH4和O2B.H2和COC.CO2和CH4D.CO2和O2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混合气体点燃时发生爆炸的条件,即混合气体中必须包含助燃物(如氧气)和可燃物。A选项(CH4和O2):甲烷(CH4)是可燃气体,氧气(O2)是助燃气体,二者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符合题意。B选项(H2和CO):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都是可燃气体,没有助燃气体,因此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C选项(CO2和CH4):二氧化碳(CO2)不是可燃气体,甲烷(CH4)是可燃气体,没有助燃气体,因此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D选项(CO2和O2):二氧化碳(CO2)不是可燃气体,氧气(O2)是助燃气体,但没有可燃气体,因此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CH4和O2)混合气体在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63.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A.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D.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爆炸现象的科学理解。爆炸通常发生在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如氧气)混合后,在有限空间内遇到足够的点火能量时。选项A错误,因为爆炸不仅可以通过点燃火药发生,还可以通过其他可燃物质的快速燃烧或分解发生。选项B错误,因为它忽略了可燃性微粒也能导致爆炸。选项D错误,因为虽然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爆炸,但并非在所有混合比例下都会发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范围(爆炸极限)。选项C正确,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性气体或微粒与空气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

6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生活中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及化学知识的应用。A选项,电线短路着火时,如果立即用水浇灭,由于水具有导电性,可能会导致电流通过水而传到人体,造成触电事故,同时水也可能使火势扩大。因此,A选项的做法是错误的。B选项,加油站、面粉厂等地方,由于存在易燃易爆的气体或粉尘,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就可能发生爆炸。因此,这些地方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合理的,B选项正确。C选项,焊割金属时,为了防止金属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通常会用稀有气体(如氩气)作为保护气,以隔绝空气。因此,C选项的做法是正确的。D选项,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是一种有效的灭火方法。因为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所以D选项的做法也是正确的。综上所述,错误的做法是A选项。

65.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甲烷、甲醇、CH4B.乙醇、酒精、C2H5OHC.甲烷、沼气、CH4D.一氧化碳、煤气、CO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常见化学物质名称、俗名及化学式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甲烷的化学式是$CH_{4}$,这是正确的,但甲醇的化学式是$CH_{3}OH$,与$CH_{4}$不同,且甲醇并非甲烷的俗名,因此A选项中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B选项中,乙醇的俗名是酒精,化学式是$C_{2}H_{5}OH$,这三者能准确对应,表示同一种物质。C选项中,甲烷的俗名之一是沼气,化学式是$CH_{4}$,这三者同样能准确对应,表示同一种物质。D选项中,一氧化碳的俗名之一是煤气(注意这里煤气并非纯净的一氧化碳,但在此作为俗名被接受),化学式是$CO$,这三者也能准确对应,表示同一种物质。综上所述,A选项中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是正确答案。

66.《人民日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某市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A.隔离可燃物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火灾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在火灾发生时,合理的应对措施对于减少损失至关重要。A选项“隔离可燃物”是基本的灭火原则之一,通过移除可燃物来阻止火势蔓延,是恰当的。B选项“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是因为火灾产生的烟雾有毒且温度高,蹲下或匍匐可以减少吸入有毒烟雾的风险,也是恰当的。C选项“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是利用湿棉被的吸热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来灭火,同样是恰当的。D选项“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是不恰当的。因为打开门窗会导致空气流通,为火势提供充足的氧气,反而可能加剧火势。综上所述,不恰当的措施是D选项。

67.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B.准备好灭火器材C.通风并严禁烟火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煤矿安全知识的理解。在煤矿矿井中,瓦斯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因此防止其爆炸是至关重要的。选项A提到的“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是危险的,因为灯火可能引发瓦斯爆炸。选项B“准备好灭火器材”虽然是安全措施之一,但并不是针对瓦斯爆炸的主要预防措施。选项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主要用于防护有毒气体或蒸汽,与防止瓦斯爆炸无直接关系。而选项C“通风并严禁烟火”是煤矿中常用的安全措施,通风可以降低瓦斯浓度,严禁烟火则可以防止引爆瓦斯,因此C是正确答案。

68.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的是()A.住宅着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B.烧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方的小片树林砍掉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灭火原理的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A选项描述的是用高压水龙头喷水,这主要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隔离可燃物”的原理。B选项提到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这是隔绝氧气的灭火方法,同样不符合“隔离可燃物”的原理。C选项中用湿抹布盖灭燃烧的酒精,也是隔绝氧气的方法,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原理。D选项中,将火焰蔓延线路前方的小片树林砍掉,这是清除可燃物,即“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符合题目要求。因此,正确答案是D。

69.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燃烧条件的理解。燃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以及足够的高温使可燃物达到其着火点。烟头在火灾中的作用,可以从这三个条件出发进行分析。A选项“提供可燃物”不正确,因为烟头本身不是可燃物的主要来源,火灾中的可燃物早已存在。B选项“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正确的。烟头的高温足以使周围的可燃物,如纸张、布料等,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引发火灾。C选项“提供氧气”不正确,因为氧气是空气中自然存在的,不需要烟头来提供。D选项“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也不正确,因为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因外部条件而改变。综上所述,烟头在火灾中的主要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因此正确答案是B。

70.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最确切的是()A.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C.可燃物不进行点火是不可能燃烧的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燃烧概念的理解。首先,燃烧并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不是化合反应,所以A选项错误。其次,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可以,比如铁,因此B选项错误。再次,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不一定需要点火,所以C选项错误。最后,燃烧确实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D选项正确。

71.某化学活动小组做了如下四条设想,你认为具有可行性的是()

①工业上用制造不锈钢的方法来减少铁的锈蚀

②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③当石油枯竭时,可用高粱、玉米来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内燃机的燃料

④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判断。①工业上用制造不锈钢的方法来减少铁的锈蚀,这是可行的,因为不锈钢是通过添加铬、镍等元素提高铁的抗腐蚀性能,从而减少锈蚀。②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一设想虽然理论上可以减少水体污染,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行,因为农药和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完全禁止使用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③当石油枯竭时,可用高粱、玉米来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内燃机的燃料,这是可行的,因为酒精可以作为燃料使用,且高粱、玉米等是可再生资源,可以作为酒精的原料。④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只是改变了排放的位置,对减少污染没有实质性作用,因此这一设想是不可行的。综上所述,具有可行性的设想是①和③,所以答案是B。

72.下列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B.天然气C.氢气D.面粉粉尘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物质与空气混合后的爆炸性。要发生爆炸,物质必须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因此不会爆炸。天然气、氢气和面粉粉尘都是可燃物质,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燃烧或爆炸。所以,遇到明火时,氮气不可能发生爆炸,而其他选项均有可能。

7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时用水扑救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D.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生活中常见火灾处理方法和安全常识的理解。A选项提到家用电器着火时用水扑救,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水是导电的,用水扑救电器火灾可能会导致触电危险,同时水也可能使电器内部的火势扩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切断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土等不导电的物质进行扑救。B选项说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这是正确的。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使火焰熄灭,这是一种有效的灭火方法。C选项提到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这也是正确的。肥皂水可以形成泡沫,如果液化气罐漏气,泡沫会被吹破,从而可以判断是否有漏气现象。D选项说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这也是正确的。关闭阀门可以切断气源,防止泄漏继续扩大;开窗通风可以降低室内天然气的浓度,减少爆炸的风险。综上所述,A选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74.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最容易发生“自燃”的是()A.木炭B.铜C.白磷D.硫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化学物质在空气中发生自燃的可能性。自燃是指物质在没有外部点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化学反应或物理条件(如温度升高)的改变而发生的燃烧。选项A,木炭虽然可以燃烧,但在常温下露置在空气中并不容易自燃,需要较高的温度或点火源才能引发燃烧。选项B,铜是一种金属,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露置在空气中不易发生自燃。选项C,白磷的着火点非常低,且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因此在常温下露置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燃。选项D,硫虽然可以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露置在空气中并不容易自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引发燃烧。综上所述,白磷因其极低的着火点和易与氧气反应的特性,是这些选项中最容易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C。

75.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散热的速度加快B.聚集的热量增加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燃烧是燃料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把柴禾架空一些,主要是为了增加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更多的氧气能够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加快燃烧速率,使火焰燃烧得更旺。因此,选项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A、B、C均与燃烧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不符。

76.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在氧气流中完全燃烧,并用合适的试剂充分吸收燃烧后的产物,测得生成了220g二氧化碳和72g水,下列关于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A.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B.一定含C、H、O元素C.只含C、H元素D.肯定含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质量守恒定律在有机物燃烧问题中的应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柠檬醛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说明柠檬醛中一定含有C、H元素。进一步,通过计算生成物中C、H元素的质量,并与柠檬醛的质量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出柠檬醛中是否含有O元素。具体计算过程如下:生成物中C元素的质量=二氧化碳的质量×C元素在二氧化碳中的质量分数=220g×(12/44)=60g生成物中H元素的质量=水的质量×H元素在水中的质量分数=72g×(2/18)=8gC、H元素的总质量=60g+8g=68g由于C、H元素的总质量小于柠檬醛的质量(7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柠檬醛中一定还含有O元素。因此,正确答案是B:柠檬醛一定含C、H、O元素。

77.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沿楼梯迅速下移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正确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火灾逃生知识。在高层楼房下层起火时,正确的逃生措施至关重要。①沿楼梯迅速下移是错误的,因为火势可能已蔓延至楼梯。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是正确的,可以防止吸入有毒烟雾。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也是正确的,因为烟雾通常上升,低姿态可以避免吸入。④封闭房门可以阻止火势和烟雾进入,是正确的做法。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是一个可行的逃生方案,特别是在等待救援时。⑥跳楼是极其危险的,通常不建议作为逃生手段。综上所述,正确的逃生措施组合是②③④⑤,因此答案是A。

7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化学学习中逻辑推理的理解和应用。A选项,水能灭火是一般情况下的常识,但电脑失火时,由于电脑内部可能含有遇水易燃的物质,如电池等,因此不能立即用水浇灭,否则可能导致火势扩大或触电危险。所以A选项的推理是错误的。B选项,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这是原子的定义。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B选项的推理是错误的。C选项,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时,如果气体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就可能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迅速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导致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发爆炸。H2和CH4都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它们与O2的混合气体在点燃时都可能发生爆炸。因此,C选项的推理是正确的。D选项,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虽然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因为它还可能含有其他元素。例如,高锰酸钾(KMnO4)就含有氧元素,但它不是氧化物,因为它由三种元素组成。所以D选项的推理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79.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有多种,你认为下列方法正确的是()A.森林着火时开辟隔离带B.电器着火时用水浇灭C.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D.炒菜油锅着火时用水浇灭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灭火方法的理解。A选项,森林着火时开辟隔离带,这是有效的灭火方法,通过清除可燃物,形成宽度足够的隔离带,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电器着火时用水浇灭,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水是导电的,用水去浇灭电器火灾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同时也可能使火势扩大,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这也是错误的。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使火势复燃,甚至引发更大的火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灯帽盖灭,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炒菜油锅着火时用水浇灭,这同样是错误的。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油会浮在水面上,这样水就无法有效地隔绝油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无法灭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锅盖盖灭,所以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灭火方法。

80.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B.隔绝空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灭火原理的理解。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这一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阻断火源与空气的接触。灭火的基本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其着火点以下,以及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在此情境中,用盖子盖住火锅显然是为了隔绝空气,从而阻断燃烧过程中的氧气供应,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选项B“隔绝空气”是正确答案。

81.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超标时工人必须使用适当的()A.预防药剂B.个人防护用品C.保健品D.治疗药剂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作业场所安全健康知识的了解。在作业场所中,如果空气中有害气体超标,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根据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原则,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防止有害气体对工人造成伤害的直接且有效的措施。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个人防护用品。

82.如果触电者已呼吸中断心跳停止,现场可采取得措施是()A.喝水B.人工呼吸挤压心脏C.揉肚D.立即送医院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触电急救措施的了解。在触电者呼吸中断、心跳停止的紧急情况下,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根据急救知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帮助恢复触电者的呼吸和心跳。因此,选项B“人工呼吸挤压心脏”是正确的急救措施。其他选项如喝水、揉肚、立即送医院,在这种情况下都不是有效的急救措施。

83.氧气和乙炔气瓶的工作间距不应少于()A.1米B.4米C.5米D.3米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氧气和乙炔气瓶安全操作距离的了解。在焊接和切割作业中,氧气和乙炔气瓶是常用的气体供应源,它们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止因气体泄漏而引发的火灾或爆炸。根据相关的安全规定和行业标准,氧气和乙炔气瓶的工作间距不应少于5米,以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C。

84.安全阀是怎样的一种装置()A.计量B.连锁C.报警D.泄压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安全阀功能的基本理解。安全阀是一种用于保护设备或系统不因压力过高而损坏的重要装置。当系统或设备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安全阀会自动打开,释放部分压力,以确保系统安全。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逐一分析选项:*A选项“计量”指的是测量和计算,与安全阀的功能不符。*B选项“连锁”通常指的是一系列事件或动作的相互依赖关系,也不符合安全阀的作用。*C选项“报警”是指发出警报信号,虽然与安全有关,但安全阀的主要功能不是报警。*D选项“泄压”则是指释放压力,与安全阀在压力过高时自动打开释放压力的功能相符。因此,正确答案是D。

85.扑灭油类火灾时,不可用的试剂是()A.泡沫B.干粉C.水D.二氧化碳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油类火灾扑救方法的理解。油类火灾由于其不溶于水的特性,使用水进行扑救不仅无效,还可能因水的流动扩大火势。泡沫、干粉和二氧化碳都是针对油类火灾的有效扑救试剂,它们能够通过隔绝氧气或化学反应来熄灭火焰。因此,不可用的试剂是水,选项C正确。

86.关于扑救特殊化学品火灾时,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液化气体火灾是,先扑灭火焰然后采取堵漏措施B.扑救爆炸物品火灾时用沙土盖压C.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的火灾时,使用泡沫灭火器扑灭D.扑救毒品、腐蚀品火灾时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的水正确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特殊化学品火灾扑救方法的理解。在扑救特殊化学品火灾时,需要特别注意化学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和材料。A选项错误,因为液化气体火灾时,应先采取堵漏措施,防止气体继续泄漏,然后再扑灭火焰。B选项错误,扑救爆炸物品火灾时,不能使用沙土盖压,因为这可能引发更大的爆炸。C选项错误,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的火灾,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因为泡沫灭火器中含有水分,可能加剧火势。D选项正确,扑救毒品、腐蚀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的水,以减少水流对化学品的冲击,防止火势扩大和化学品飞溅伤人。因此,D选项是正确答案。

87.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原因是两原子间的结合比较牢固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氮气的化学性质。A选项提到,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这是正确的,因为氮气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之间通过三键连接,键能较高,使得氮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B选项说,氮气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氮气并不能在氧气中燃烧,而是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氮气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C选项指出,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原因是两原子间的结合比较牢固。这是正确的。如前所述,氮气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之间通过三键连接,这种强键使得氮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D选项提到,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这也是正确的。在氮气和氢气的反应中,氮气接受氢气的电子,被还原,因此作为氧化剂。综上所述,错误的选项是B。

88.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A.工业上合成氨B.雷雨天氮气被氧化为氮的氧化物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D.由氨制备碳酸氢铵或硫酸铵正确答案:D解析: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A选项描述的是工业上合成氨的过程,即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这是一个氮的固定过程。B选项提到雷雨天氮气被氧化为氮的氧化物,这也是氮的固定,因为氮气被转化为了含氮的化合物。C选项中,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这同样是氮的固定过程。D选项描述的是由氨制备碳酸氢铵或硫酸铵的过程,这是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并非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因此不属于氮的固定。综上所述,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D选项。

89.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sub>2</sub>、H<sub>2</sub>O、N<sub>2</sub>、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却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A.高温下N<sub>2</sub>遇空气生成NOB.NO遇空气生成NO<sub>2</sub>C.CO<sub>2</sub>与NO反应生成CO与NO<sub>2</sub>D.NO和H<sub>2</sub>O反应生成H<sub>2</sub>和NO<sub>2</sub>反应达到平衡后,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正确答案:B解析:答案解析:在常见的化学反应中,NO是一种不稳定的气体,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当NO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时,会迅速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₂,所以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选项A中,高温下N₂与空气反应的条件苛刻,一般不易发生。选项C中,CO₂与NO通常不反应。选项D中,NO和H₂O反应不会生成H₂和NO₂。因此,产生红烟的原因是B选项,NO遇空气生成NO₂。

90.空气法收集的是()A.N2B.NOC.CO2D.Cl2正确答案:B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空气法收集气体原理的理解。空气法收集气体主要是利用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差异,通过排空气的方式收集。在给定的选项中,NO(一氧化氮)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且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因此适合用空气法收集。而N2(氮气)、CO2(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通常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氯气)的密度也比空气大,同样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所以,正确答案是B。

91.在NO<sub>2</sub>与水的反应中,NO<sub>2</sub>是()A.只是氧化剂B.只是还原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正确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在NO₂与水的反应中,NO₂的氮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说明它在这个反应中既失去了电子(作为还原剂),又得到了电子(作为氧化剂)。因此,NO₂在这个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92.下列用途中,应用了氮气的不活泼性的是()A.制硝酸B.液态氮作冷冻剂C.贮存粮食D.合成氨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氮气的不活泼性,即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A选项,制硝酸的过程中,氮气会与氧气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这明显体现了氮气的活泼性,而非不活泼性,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液态氮作冷冻剂是利用了氮气在液化过程中能吸收大量热的物理性质,与不活泼性无关,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贮存粮食时,利用氮气的不活泼性,可以有效防止粮食因氧化而变质,这是氮气不活泼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合成氨是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存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这同样体现了氮气的活泼性,所以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9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大小和质量不同B.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