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第1页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第2页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第3页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第4页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左

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映也。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篮草的颜色更深;冰是

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

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乂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

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

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

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

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

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

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匚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

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

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枳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

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卜可

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小,(但是)如果没有蛇、睡

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注音

木直中(zhbng)绳

其曲(qu)中(zhong)规

糅(rdu)

槁(gdo)^(pu)

就砺(ID

参(cdn)省(xing)

知(zhl)明

须臾(yu)

跋(qi)

假舟楫者假(武)

楫(ji)

生(xing)非异也

蹉(kul)步

骐骥(qiji)

智(2)马十驾

锲(qi6)而舍之

金石可镂(k)u)

螯(6o)

蛇鳍(shdn)

字义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院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d

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

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棘以为轮:棘: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

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乂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乂橘,枯。暴,同“曝”,

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司,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知:通“智”,智慈。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跤:踮起脚后跟站着。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舆:车。

22.利足:脚步快。致:达到。

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牛。

27.兴: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渊:深水。

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陛: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跳”,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千里马。

35.弩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弩马,劣马。驾,马拉车一

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

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

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钿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脚

45.劝:鼓励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2),拜为上卿(3),以勇气闻于诸侯(4)。相如者(5),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6)o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7)0秦昭王闻之(8),使人遗赵王书(9),愿以十五城

请易璧(10)。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1):欲勿予,

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12),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含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日:“臣尝有罪,窃

计欲亡走燕(13)。臣舍人相如止臣(14),曰:'若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

燕王会境上(15),燕王和握臣手,日: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

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6),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17),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18)。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19),则幸得脱矣(20)。‘臣从其

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宾人之璧,可予不(21)?”相如

日:“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噌

而赵不许,曲在赵(22);赵予燮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3),宁许以负秦曲(24)。”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25),臣愿奉璧往使(26)。城入赵而璧留秦;城

不入,臣请完壁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7),相如奉璧奏秦王(28)。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29),请指示王。”王授璧,相

如因持璧却立(30),倚柱,怒发上冲冠(31),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32),赵王悉召群臣议(33),皆曰:'秦贪,负其强(34),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35),况大国乎?H.以一嬖之故,逆强秦之欢(36),

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37),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38)。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39)。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40),礼节甚倨(41);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

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桀。大王必欲急臣(42),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譬睨柱(43),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44),召有司案图

(4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46)。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47),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桀,天下所

共传宝也(48)«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

宾于廷(49),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50)。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5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桀(52),从径道亡(53),

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

公以来二十余君(5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维归,

间至赵矣(56)。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57),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

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镀(58)。唯

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59)!”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0)o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

壁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61),使归赵。赵工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卒廷见

相如(62),毕礼而归之(63;。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64),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

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5)。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66)。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67),欲与王为好(68),会于西河外海池(69)。赵王畏秦,

欲毋行(70)。廉颇、蔺相如计(71),曰:“王不行,示赵弱巨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日(72):“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73),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

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74)。”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海池。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75),请奏瑟(76)。”赵王鼓瑟(77)。秦

御史前(78),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秦声(79),请奏盆甑秦王(80),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

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的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81)!”左右欲

刃相如(82),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83)。于是秦王不慌(84),为一击瓶相如顾召赵

御史(85),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甑。”秦之群臣曰:“靖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86)。”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87)。"秦王竟酒(88).终不能加胜于赵(89)。赵

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90)。

既罢(91),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92)。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93),而位居我

上。且相如索贱人(94),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日(95):“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

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96)。己而相如出(97),望见廉颇,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9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99),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

与廉颇同列(100),廉君宜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

等不肖(101),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102),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03)?”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驾(104),独

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10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106)o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07),因宾客至商相如门谢罪(108),曰:“鄙贱之人,不

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09)!”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10)o

翻译:

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任赵国的天将,领兵攻打齐国,大败齐

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凭着他的勇气闻名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领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这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

拿十五座城请求换这块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想把璧给秦国,恐怕不能得到秦

国的城,白白地受骗;想不给,就担忧秦国发兵打来。计策定不下,想找一个能够出使答复

秦国的人,也没找到。

宦官头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能够胜任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完逃亡燕国。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

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说:'我曾跟随大王同燕王在边境上会过面。燕王背地里握

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凭此而晓得他,所以打算前往。'蔺相如对我说:'那时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且您又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要同你结友。现在您是要背叛赵国去投奔

燕国,燕国畏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您,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露身体伏

在刑具上请求恕罪,或许能得到赦免。'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运得很,大王也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有智谋,适宜担任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相如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给?”

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可不答应。”赵王说:“要是拿了我的璧,不给我们城怎么办?”

相如说:'‘泰国用城来换壁,要是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要是秦国不给赵

国城,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他,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

“谁可出使呢?”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捧壁前往出使。等城给了赵国,

我就把壁留给秦国;如果城不给,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壁送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

捧护宝璧西行到秦国去。

秦王高坐在章台宫里接见蔺相如。相如捧护宝璧进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

递给姬妾和左右侍臣观赏,左右的人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把城交付给赵国,

就上前说:“这璧上有点小斑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递给相如,相如趁此拿过璧,

倒退儿步站住,靠着殿柱,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

把所有的大臣全都召集起来商议,都说:‘秦国向来贪婪,倚仗自己势力大,想拿空话来赚

取璧,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议的结果都不愿把璧给秦国。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之间的

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秦是个大国呢?而且为了•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

兴,也不值得。赵王听了我的话,于是斋戒五天,才派我捶增出使,在朝廷上拜送「国书。

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现在我来此,大王只在普通的殿堂里

接见我,礼节甚为傲慢;拿到璧,乂递给嫔妃们传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

城偿付给赵国,所以我又重取回/壁。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

起撞碎在殿柱上了!”

相如举着璧,斜瞅者殿柱,准备向殿柱撞去。秦王害怕他撞碎宝璧,于是婉言道歉,坚

决请求他不要这样。召唤主管版图的官吏来察看地图,指划着从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划给赵

国。

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作要给赵国城邑,其实是不会得到的,就对秦

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你们,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

现在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设九宾大礼,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计这事,终

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相如预料秦王虽然斋戒了,必定不守信用,不愿把城给赵国。于是就派他的一个随从穿

着粗布便衣,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以后,就在大殿上设下九宾大礼,招请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相如到来,对

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未曾有过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

负了赵国,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赵国了。好在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只

要派一个小小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刻就会把壁送来。现在凭秦国这样的强大,要是先把十五

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该受惩罚,我请求受

汤链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听后,面面相觑,“嘻”地都发出惊怪声。左右侍卫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

处死,秦王忙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得不到宝璧,却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倒

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

于在朝廷上接见了相如,仪式完毕之后就送他回了赵国。

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奉命出使不受诸侯国的欺侮,就任命他作

上大大。结果秦国也没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壁给秦国。

在这以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二万人。

秦王派遣使臣告诉赵王,想同赵王和好,约他在黄河以西的海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

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太软弱而胆怯了。”赵王于

是决定赴会。由蔺相如随从。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拜别说:“大王此行,估计全部行程和

会见的礼节完毕,到回来,不过三十天。三十天不回来,那就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

王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和秦王在淹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到畅快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只好为他弹

瑟。泰国的史官上前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令赵王弹瑟。”这时商相

如走上前去说:“我们赵王也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乐曲,,青允许我献上瓦盆给秦王敲,

以此相互娱乐。”秦王大怒,不答应。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瓦盆,接着跪下请求秦王。秦王不

肯敲瓦盆。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请让我把头颈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卫

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怒视他们,侍从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

盆。相如回头召呼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敲瓦盆。”秦国的大臣们说:

“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反击道:”请用泰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福」

秦王直到酒宴完毕,始终没有在赵国头上占到上风。赵国这期间也大规模地部置军队来防备

秦国进攻,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濯池之会结束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池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

次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并公开扬

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听说了这话,不肯和他见面。相如每逢上朝时,

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他就调转车绕道EI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们都劝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

高尚德行啊。现在您和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公然说一些无礼的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

惧得太过分了。平常的人对此尚且会感到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用,请

让我们走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的威风匕秦王怎么样?”门客们回答

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着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公开在朝廷上呵斥他,

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无能,难道会单怕廉将军吗?但我想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

赵国施加武力,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假如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我所以这样做,是

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

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铺”,砧板。

2.可予不。“不”通"否二表疑问语气。

3.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5.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假”,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乜指赞礼的人。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工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8.为一击穗。“甑”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筑作为唱歌时的行拍。

9.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

一词多义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琴声(演奏)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

⑤拜为上卿(担当)

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宇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②君幸于赵王(被)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和)

④归璧于赵(到)

⑤赵世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对象,无意义)

①引赵使者商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口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同)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否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臼(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④因跪请秦王(于是,就)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噌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

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①怒发上冲冠(向上)

②臣乃敢上璧(献上)

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旨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占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己过的,特指刚过大

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⑸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⑺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

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⑻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⑼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而)

⑩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峻:古义指粗野而乂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

轻视)

(1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⑫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⑶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⑭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⑮荔计欲亡走燕(窃:古义私下里今义指偷东西走:古义指逃走今义指走路)

⑯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今义优厚的待遇)

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古义:门客今义:客人)

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乃前日: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融(前:走上前)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③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④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⑤怀其璧(怀,怀揣着)

⑥臣乃敢上壁(上,献上〉

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臣语曰(语,告诉)

⑨赵王鼓瑟(鼓:弹奏)

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惊怒时发出的声音,这里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壁(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以绝秦望(以:用……来;绝,断绝)

⑥归璧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唐人尚羞之;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介词(短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堂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凡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海池(于西河外泓池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濯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

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成语总结

1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2完璧归赵:木指蔺相如相和氏壁完好地从秦国送问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

人。

3淹池之会:也作“闻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泡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

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4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5负荆请罪:K出处D《史记•廉颇葡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葡相

如门谢罪」

K意义》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

罚。

6刎颈之交:K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炊,为刎颈之交」

R意义»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7怒发冲冠:K出处】《史汜•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K意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8白壁微瑕:K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壁

有瑕,请指示王。

K意义』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

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

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洋命名。距离山洞•百多步,

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

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

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

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

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一一这是人们所说的

“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炸,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

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隆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

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

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占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逐而且广泛。平垣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

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丰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

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大的。(虽然)有了志气,也

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

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

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

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

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

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

1.浮图:梵(fd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

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

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

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侦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

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蕊褒禅师。

4.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o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

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盗的屋舍,也称“庐墓二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盗的屋舍。

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5.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叉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

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

6.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火:指因风化

剥落而模糊不清。

8.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

仍。

9.今言“华”(hud)如“华(huG)实”之“华(huG)”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

可”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d。(王安石

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卜ud,而不应读“华(hud奢侈、

虚浮)实”的hud。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d)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

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10.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1.±: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桢。)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2.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贝IJ: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

相当于“就二穷:穷尽。

工3.挑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4.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5.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16.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

到。

17.而:表递进的连词,弃且,而且。

18.则:表假设的连同,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力口:更,更加。

19.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20.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Cl):

责怪。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

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

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

连词,那么。

28.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9.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

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a

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

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二

33.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美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

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悲:叹息

40.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

同。

4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誓写时才

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一词多义

1.然

⑴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⑵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2.观

⑴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⑵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3.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⑩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

“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⑫盖其乂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⑬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W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⑮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⑯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⑱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

吗?)

⑲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5.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6.im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羞火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7.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⑤其文漫灭(碑文)

8.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欣赏)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dn)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9.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狄公有盛名(名声)

10.之

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

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

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

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不得极大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则其至乂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

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