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概述_第1页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概述_第2页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概述_第3页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概述_第4页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虚假新闻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二、产生原因请看:1952年12月《人民日报》刊登的新闻社一篇通讯此篇报道存在哪些问题?“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下,捏了捏右手的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是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这是,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只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1、文学想象通讯《九米拼搏》讲述的是一位司机毛计三,拉着一大客车人过铁路的一瞬间,车熄火了,正好火车也开过来了,千钧一发之际,他利用车的惯性猛打一把方向盘,尽可能使车头对着火车头。当时火车也在紧急刹车,两车相撞,结果毛计三牺牲了,车上大部分乘客生还。下面是相关摘录:”他【毛计三】绝对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这是文学描写,新闻中的事实必须是准确,到底是一万次还是一千次呢?),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米的延宕就好了(这儿属于心理描写,怎么知道那一瞬间他处于什么心理状态?)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让乘客安全……。”(这都是心理描写,记者时候不可能采访到毛计三,这类描述属于“合理想象”)历史小故事:扬州八怪郑板桥十岁那年,随私塾先生出外游玩。行至河边见一少女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漩涡中打转。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吟完后连说:可怜可怜。郑板桥说这诗应改一下。老师问道:“为何?板桥说:您不认识这位少女,怎么知道她正好十六呢?又是怎么知道她是被风吹落桥下的呢?您又怎么看到她的三魂七魄呢?郑板桥将诗改为: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哪一种报刊说的事实,哪一种报刊说的是希望出现的事实?”——马克思“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马克思”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情报,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列宁这两张其实是雷锋在天安门留影的同一张照片。雷锋被树立为典型后,当时由于提篮上的鲜花图案被视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拿在共产主义模范战士雷锋的手上似乎不太合适,于是在发表的时候就把整个提篮都给“技术处理”掉了。大跃进时代的新闻摄影给毛主席点烟

照片背后的故事:1957年5月15日至25日,"扎根农村的青年典型"徐建春来到北京,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徐建春来自山东,《中国青年报》指派采访这次会议的摄影记者洪克也同样来自山东,他原是《山东青年报》的一员,先前与徐建春就很熟悉。得知毛主席要接见徐建春等代表后,洪克找到他们,商量好拍照时要见机行事,配合一下,这样才能拍出好照片,为此,他们甚至一起商量了许久。在休息室,当毛主席习惯性地掏出烟放在桌子上时,洪克使了个眼色,坐在主席身旁的徐建春立即心领神会,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火柴,在大家的笑声中,为毛主席点了烟。毛主席他老人家也非常高兴,把头伸了过来。《大凉山下春耕》:呆板、僵硬的摆布照片,可以看出人物是按照拍摄要求穿上新衣的。喜迎春:完美的画意,浪漫的拼接。可视作当年组织加工与摆布的浪漫范例。

拼接前的样片,来自不同场景。

摄影师在湖南莲塘坳人民公社抢镜头:此张照片非常难得地再现了摄影师拍照的现场,一旁协助拍摄的人,用席子作为反光板。

揭秘四十年前优秀新闻图片摆拍真相许林,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在人民日报做报纸18年,做杂志22年半。先后任美术编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文字编辑。许林先生当年的摆拍手记

1974年5月在陕西省南泥湾摆布导演拍摄的《南泥湾五七干校》

摆布中,摄影者尽量注意细节:老农的羊角巾、人物背后的草帽、手中的笔记本、脖子上的毛巾、桌子上的水杯、水壶以及人物坐姿的高低错落等等。

1974年8月在大港油田摆布导演拍摄《油田工人学〈毛选〉》。1975年3月在山东胜利油田摆拍《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注:画面上“毛主席语录”的美术字都是摄影者当时现写的,然后贴到墙上认为合适的位置)。1975年10月在河北遵化摆拍《老、中、青三结合好》。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如:2007年1月7日《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

关于延庆缆车事故的报道

《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标题《缆车突停游客悬挂1小时》

《20人受困缆车挨冻两小时》正文被挂游客18人时间是从下午2点07分开始,“3点50分左右缆车开始后退”。“4点多”,游客与雪场方交涉赔偿问题。

人数是20多人,时间是下午“2时许,“一个半小时内”,经过卸下总机内的一些零件,把所有被困缆车依次倒回了站里。“5时许”乘客与雪场方交涉赔偿问题。

四个防止:防止采用无可证实的事实;防止取证不当的事实;防止证据存疑的事实;防止推论;4、新闻策划造成的传媒假事件新闻内容:“司机大哥天太热了,喝口凉开水吧!”连日来,车子经过丽龙高速收费站的司机们,不仅能收到收费站员工的微笑服务,还能舒心的喝上一杯凉开水。

据了解,这是丽龙高速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开展的“微笑在窗口传递”活动。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充分领略中国式的微笑,收费站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通行保障服务,尤其在放行速度、文明服务、站容站貌、特别是在微笑服务、礼仪规范、文明用语、延伸服务、收费管理等方面要做到尽善尽美。案例一:《华西都市报》的“孩子回家行动”。“1995年11月(该报1995年元旦创办),河南警方解救出了被拐卖的一群四川儿童,华西都市报闻讯开展了新闻追踪,准备报道这些孩子如何被认领回家。不料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孩子们无法被自己的家人或四川警方认领,河南警方也不能长期收养,只能将孩子送回养父母家,新闻追踪眼看只能就此遗憾结束。该报总编席文举提出报社出面将孩子接回四川的点子,使新闻追踪再掀高潮”。报道后,“省市有关领导和新闻界人士像迎接贵宾一样前往机场迎接”孩子。案例二:《南方日报》记者的“阳江营救”报道事件以《边防官兵荒岛大营救》为题在2002年8月21日南方日报刊登。

报道背后的事实“8月18日,热带风暴‘黄蜂’即将从粤西沿海进袭的消息发布后,……(19日)中午,我忽然接到区域新闻中心记者段功伟从广州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一个紧急情况:《南方体育》一位记者的朋友和9个年轻人一起在阳江海域南鹏岛旅游,因‘黄蜂’突然来临,被困荒岛无法返回,粮尽援绝,拖下去可能出人命。……我想打‘110’。但转念一想,……如果游客能坚持一下,待风浪较小的时候我们再出动营救,把握就大得多。我和阳江边防支队有过不少来往和合作,这一回,何不来一个穿针引线,促成营救行动,顺理成章地推出独家报道……我们先做了一些铺垫,当晚向报社发回一条游客被困、边防官兵准备出动营救的消息。……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报道谁也跟不上,还有点类似电视台的独家现场直击报道。

特征: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夸大事实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链接:网上流行多年的《新闻联播口诀表》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

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领导没有不微笑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

事情没有不瞩目的,会谈没有不坦诚的;

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

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

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

节日没有不祥和的,妇女没有不解放的;

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路线没有不正确的;

扫黄没有不彻底的,行动没有不果断的;

形势没有不大好的,观点没有不赞同的;

气氛没有不友好的,信心没有不增强的;

粮食没有不丰收的,抗洪没有不英勇的;

贪官总是极少数的,群众没有不受蒙蔽的

干涉没有不粗暴的,遗憾没有不深表的;

措施没有不得力的,成绩总是主要的;

法律没有不公正的,上诉没有不驳回的;

贯彻没有不彻底的,理论没有不高屋建瓴的;

政策没有不鼓舞人心的,大赛没有一次不冲击的;

抢救没有不及时的,损失没有不惨重的;

设计没有不合理的,技术没有不先进的;

论证没有不专家的,检测没有不严格的;

运行没有不可靠的,系统没有不安全的;

特色没有不中国的,失误没有不难免的;

农业没有不遭灾的,灾年没有不丰收的;

江河没有不治的,大水没有不发的;

团结没有不紧密的,拥护没有不一致的;

旗帜没有不高举的,思想没有不坚持的;

道路没有不曲折的,前途没有不光明的。三、观察与思考:仔细观看下列图片,辨别其真伪。图1图片说明:《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背景资料: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获奖作品。记录了2005年5月22日深圳市对皇岗口岸附近的城中村进行改造爆破的情景。该作品的作者———深圳的参赛者林勤赛后接受采访时说:“这张图片用影像语言来说话,富有画面冲击力的‘瞬间美’打动了评委。”然而,该金奖的公布却引起了网友的质疑,被网友指出有用软件合成嫌疑,网友认为获奖者曾用软件对照片上的内容进行了结构性剪贴。2006年4月2日,照片的作者林勤承认照片为拼接而成,该作品的金奖被取消。图2图片说明:《非典时期的婚礼》2004年2月,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但照片中的男当事人陈某获此消息后,称自己是这幅摄影作品中的男主角,照片上人物场景从头到尾都是制造出来的。在2003年5月份,供职于武汉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为了拍摄“非典”时期为背景的爱情题材照片,来到当地一家婚纱店,物色了陈某和另一名女模特来帮忙。陈某在要求“照片”按模特身份登报、不作结婚新人报道后同意拍摄。但两天后,该家媒体刊登了这张“一对情侣穿着婚纱,戴着口罩,穿过马路去拍照片”的新闻照片。陈某说,他是未婚青年,这幅严重失实的新闻照片导致他与女友关系破裂。于是,他将作者和该家媒体告上法庭。

图3

图片说明:上图为2004年,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造假图片下图为新华社有关西安暴雨的真实图片

图4图片说明:这是2005年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反映的是黑龙江沙兰水灾,大水过后教室墙上,留下四个黑手印,报道称这是遇难小学生在墙上留下的最后手印。这张照片给读者和网民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但很快,该照片受到了其他媒体和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质疑,有人高喊出“手印”打假的声音。图5图片说明:《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

2005年,有一则知名的假新闻《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国内一些小报不仅转发了来自美国《世界新闻周刊》这条奇闻,还配发了这具木乃伊的照片,照片上木乃伊裸露的腹部高高隆起。后此则新闻被证实为假新闻,照片属人工炮制。

图6图片说明:《布列松习作》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以“决定性瞬间”的概念闻名世界。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图7图片说明:《苦难的眼睛》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图8

图片说明:著名的“胜利之吻”有的照片绝对是真实的,但被一些人别有用心或无意地用作证明完全相反或时间差距很大的新闻事实。如这副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当然这幅照片还有摆拍之嫌)。图9图片说明: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海啸照片2004年12月30日,加拿大西南部城市卡尔加里市颇有影响力的《卡尔加里先驱报》在其头版刊发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独家海啸照片”,照片中数米高的浪潮正向人们席卷而来。该照片引起巨大轰动。但令人惊讶的是,事后证明该照片并非是在12•26“世纪海啸”中拍摄,而是2年前于中国杭州拍摄到的“钱塘江潮”!图10图片说明:《洛杉矶时报》造假图片

作为时报派往伊拉克前线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传回的英军士兵和伊平民的照片,曾令图片编辑激动不已,这是足以竞争普利策奖的作品啊!其下属报社《哈特福德报》一位雇员无意间将这张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到6倍时,在场的人都惊呼起来:“这是一张合成照片!”仍在前线的布莱恩沃斯基承认,他合成了照片,目的是为了改进构图。时报立即在其网站上刊登更正,并作出开除布莱恩沃斯基的决定。请对照原片和合成片

原片:合成片

图11示意图背景是农历7月15上海的夜空。图片说明:农历7月15上海的夜空

新闻链接:《上海夜空出现不明飞行物停留超过10小时》2007年8月26日晚间至27日凌晨,上海多处有网友向新民网反映目击到夜空云层中悬浮着一个闪光的不明飞行物,据推算,该物体在上海夜空中存在时间超过10个小时。此后有网友指出该图片系PS图片。PS来源:石家庄上空发现不明发光体(图)

图片说明:目击者拍摄的发光体格外耀眼

图片说明:DV中的“神秘来客”更清晰图12图片说明:《旗帜插在硫磺岛上》1945年的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极具美国爱国主义色彩的摄影作品《旗帜插在硫磺岛上》,在作者乔·罗森塔尔赶到该岛之前,旗帜就已经插好了,他叫士兵重新插了一次。

于是,一幅名作就这样诞生了。案例:重大新闻事件PS和摆拍图片一组经过处理的伊战照片,顶着伊拉克战俘头部的步枪被删除了《巴黎竞赛画报》刊登了萨科齐赤裸上身和他的儿子路易斯在美国度假地湖泊中划船的照片,萨科齐在这张照片中的身材相当棒。而《快报》所刊登的原版照片显示,萨科齐的腰部有一些赘肉。《巴黎竞赛画报》的出版商阿诺德-拉加代尔是萨科齐的朋友。苏联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照片也是摆拍的,摄影师给照片加上了烟雾以给人们留下战斗仍在进行的印象。德国新闻媒体2005年刊登了一张默克尔总理出席巴伐利亚州一个活动的图片。图片显示她衣服的腋下部位有汗迹,但巴伐利亚州广播电台网站上刊登的照片却没有那样的汗迹。一名工作人员用计算机对汗迹进行了处理。瑞士媒体《Blick》报在报道埃及1997年11月发生的外国游客遭枪击事件所刊登图片,图片将水迹改为红色以营造恐怖效果。四、如何甄别假照片1、是否有摆拍或计算机技术处理痕迹

链接:李承鹏:如何辨别偷拍和摆拍

一、收下巴没有。除非特别能装的人,又不是照身份证,一般人走大街上是不会收下巴的,因为这很耗费体力,但张如意在照片中一直收着下巴,像知道有人在拍照。好莱坞那些偷拍照片中,再大的美人面部也马马虎虎有些甚至龇牙咧嘴,因为那真是偷拍。正常人收着下巴跟人吃饭说笑,肯定脱臼了。二、眼神焦距。被偷拍的人眼神焦距是模糊的,因为根本不知道有人偷拍,一般人正常时候眼神焦距定格在前方三至五米,方便走路和找钱包,而摆拍者在照片中焦距定格在前面二三十米,她,肯定不是在找飞机,而是在找相机。三、回应没有。一般真遭人陷害的当事人会保持沉默,或者四处托人撤稿、淡化。但摆拍的,读者都有经验了,一般回应会有“请不要打扰我的私生活”、“谢谢你们的关心,但请关心我的作品而不是我的绯闻”、“有什么对着我来,不要对着我的家人”、“请关爱我的粉丝们放心,我并没有受到不实传闻的影响,我现在很快乐”……大家都知道这个路子了,好没新意。四、何时。当然只是一个概率而已:真偷拍大多是在白天,因为光线好,摆拍的会在晚上,这会增加观众神秘感,夜晚,总是能让人们想入非非的。何地。真被偷拍的可能就走在路上或商场里,摆拍一般就在酒店门口餐厅门口酒吧门口,其实后者门口一般站着如狼似虎的保安,很难偷拍的,五十米长焦拍出来的其实很模糊,根本不会像照片上那么清晰。何人。是否最近要出新专辑或者有演出。

五、照片里谁更清晰。这个最关键了,因为光学原理,一张照片里总有谁面部更清晰谁相对模糊,从专业摄影师角度而言,在一次偷拍过程中焦点对着谁是有标准的———谁名气大对准谁,孙悦名气大当然该对准孙悦,可这次“偷拍”偏偏孙悦面部相对模糊,而如意姑娘清晰无比,这表明她才是摄影师此行目标,而孙悦只是被迫当了个托。2、画面组成是否合乎常理

《种瓜得瓜》当年反映农业丰收的典型照片,上图中的冬瓜多为移植,带有明显的加工痕迹。3、看照片影像细部元素有无异常。

链接:可通过分析数码照片的Exif数据来辨别照片的真实性Exif(Exchangeableimagefileformat)是可交换图像文件的缩写,是专门为数码相机的照片设定的,可以记录数字照片的属性信息和拍摄数据。

是镶嵌在JPEG图像文件格式内的一组拍摄参数,主要包括摄影时的光圈、快门、日期时间、以及相机品牌型号、色彩编码、拍摄时录制的声音等信息。

链接:《华盛顿邮报》图片处理之15条军规

1、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

2、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3、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4、摄影记者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设置、重现、导演或者采取其他人为行为干扰新闻事实。5、报纸的任务是刊发纪实图片,导演现场只在下列状况下被允许:肖像摄影、时尚或室内设计摄影、工作室摄影,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一般情况下,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应做文字说明。比如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则图片说明不能是“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

6、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的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

7、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8、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

9、数字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字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10、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11、应读者需要刊登的从读者那里获得的有关婚礼、讣告等的图片不能做任何改动。比如,讣告图片必须与原图保持一致,重现性是最重要的。

12、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13、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

14、美术总监,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当对有疑点的图片及时作出质疑,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

15、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五、假新闻案例分析(一)《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事件主角—杰森"档案照片"

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长篇文章,揭开了该报一名27岁的记者大肆编造独家新闻的“传奇经历”。这名叫杰森的记者通过不断炮制虚假新闻,时间不长就从一名小小实习生被提拔为报道国内新闻的重要记者。此事因而成为《纽约时报》创刊152周年来爆出的大丑闻。自从2002年10月升任国内新闻记者后,杰森总共发表了73篇文章,现在发现,其中竟有至少36篇“存在各种抄袭问题”。有关方面透露,杰森具有惊人的写作才能,可根据几张照片就“创造”出绘声绘色的长篇文章来。同时,他还经常对照其他同行发表的作品对自己的报道进行“必要地润色和补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尽管杰森根本就没有前往被解救美军女兵杰希卡家进行现场采访,却“创作”了五篇有关这位19岁女孩的文章,并多次煞有介事地描绘了杰希卡家的景象。在他撰写的文章中,这名女兵家附近有一片烟草园和奶牛场,可实际上,这些景色“纯属虚构”。还有资料显示,杰森在进入《纽约时报》工作前,曾经在马里兰大学读书,并在三年级暑假时到报社实习。1999年6月,主管部门想当然以为这名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因此将此人录用并指派他撰写有关警察的新闻,现在人们才发现,原来杰森大学根本没念完,至今仍是“高中学历”。(二)2008年十大假新闻扫描课堂练习六、防止假新闻策略(一)宏观1、建立新闻界的新闻批评体系2、设立读者意见调查员“亲耳倾听读者,将其所言告诉编辑,并最终借以改进报纸,以此为主要任务的新闻人即读者意见调查员”——桑德斯·拉蒙特3、道德素质和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4、经济制裁(二)微观1、接近“起点源”法2、全面采访法

3、“据官方”法

4、眼见为实法

5、逻辑推理法

6、法律求证法

7、平衡法

8、冷却法

作业:TruePKFalse请各位同学采写一条新闻,让其余同学辨别其真实与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