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一)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一)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一)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一)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文言文翻译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

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

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C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

美,翻译完毕。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

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

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

《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

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

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

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

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笫6题的题干如果是“对范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那就是说75同的内容是正确的,极具参考意义。带着什么人?做了

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

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

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

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

己。

【文言断句】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见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

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

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臭、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

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

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

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

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

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

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化常识题】

答题技巧

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识的识记考查,不排除今年会把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结合

起来考查。即:文学常识的概念叙述准确,但是结合文中解释的部分与文意不符。

因此,考生除了考前浏览复习古代职官表、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等,还应该在

临场注意辨析选项的表述,看是否要结合文意理解。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

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

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

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

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

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

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

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卜.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

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

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

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

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

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

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一

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

衡单位等。

如:(1)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2)

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3)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4)“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o(5)高考“城之不拔

者二耳”基本与“拔石城”同;(6)“齐人追亡逐北”完全同《过秦论》中的“追

亡逐北”。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

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

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

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

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①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陛”与“小”对应,

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②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⑤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义同“灭”

字)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

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

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

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

示意”。

【补充】

1.通假推断法:准确地判断通假字。

2.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

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

复词。

五、题型归纳

9.【文言实词题】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

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如:于是秦人拱

手而取西河之外。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如: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锢,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如: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

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

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

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狼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解答这类题目,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课内的主要古今异义词(包括偏义复词)要牢固掌握;第二,必须明白,

古代文字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多:比如“亲戚”,古代是两个词

“亲”和“戚”,而现代是一个词;再如“妻子”,古代是“妻”和“子”,现

代是一个词:第三,必须分析给定词语古今不同的词性,并且结合本句或前后句

理解。

【文言虚词题】

题型一:(2014•江苏卷,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

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

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

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

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

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

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

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

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

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

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

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

六辔,中道之行人都,舍是又奚师欤?丞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

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

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解题思路】本题考直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B级。《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把握常用

意义和用法,兼顾特殊意义和用法。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A、C、D

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联系《伶

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来理解。

【答案】B

【方法小结】辨析课外虚词的方法

1.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

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2.根据语境是判断课外虚词意义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从语言规律上去认

识一个个虚词,熟悉某一虚词的几种用法也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在熟

悉、记忆某虚词用法时,要通过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

深理解比单纯地背条条要效果好。熟记一些固定格式,也便于分析词义。所谓固

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它在文言文里是一种

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会随意变动。如:“得无……乎”,相当于“恐

怕……吧”:“所以”相当于“……原因”等。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

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

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

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题型二:(2015•湖南卷,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

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盾,若囹

圄,若沟油,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埋者

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

此念一萌则庶务皆照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亳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

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

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

坐败辱者,盖骈首(现在多写作“”,编者注)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

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

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白为之为愈也

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选自《三

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

C.之所其D.者所而

【解题思路】者,……的人;"与”后省略了代词“之”:“其”是副词,表

祈使语气,译为“可要”“当"。整句的意思: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真正明白、

深切领悟的人,不容易跟他说清楚。做官的君子,当审慎地作出选择。

【答案】B

【方法小结】虚词填空的基本方法

(1)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之”,它

作为结构助词可以有如下用法: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沛

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定语后置的标

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

辑关系,正确推断某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而”为例,它作为连词有如下用

法:表并列,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鳏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表递进,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折,去U,

但是,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承接,从而,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

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目的,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等等。

【文言断句题】

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

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

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

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

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卜.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

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

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

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

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

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

得击(《鸿门宴》)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忐,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

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

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

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又如:古之学者必

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

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

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

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

“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

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

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

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灾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

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

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

人的话“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

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

供了有力的帮助。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

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

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口心意思,包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文中的

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由于现在高考中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

题材,所以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常常体现在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

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这是对全文信息的综合考查,在命题

的形式上为客观选择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利概括,

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对正确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

把握和分析。

综合近联年来的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设错类型常常有

以下几种:

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

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

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

系倒置。

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

5.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

分析综合题解答“四步骤”

1.通读仝文,了解大意

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

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

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

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2.慎审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

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

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

才能正确答题。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做题时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

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因

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一一迅速从原文中

找出来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

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排除法、比较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4.检查答案,全面验证

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一一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

一一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一一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

予以否定,但最终又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误。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

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

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

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

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我们关注的直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

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

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现在在高考中常和其他考点一起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而单独命题的并不是很多C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

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

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

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现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这样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

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结

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

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

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

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

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

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

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的解题6法

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乐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

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阅读文章时要始终带着如卜.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

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

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时记叙性文章,要理清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

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章,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方法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

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