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涟源市第二中学上学期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总分48分)1.孟子在论述治国策略时曾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中的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民本思想 D.天人合一2.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A.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C.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3.19世纪80年代初,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的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 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蓬勃发展 D.反映了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4.苏美尔人创造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也被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区域的居民接受。据材料可知,苏美尔文明A.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榜样 B.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C.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 D.具有城邦至上的民族特质5.希腊最早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探讨自然的奥秘。一个世纪之后,哲学中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主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这一变化反映了A.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 B.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C.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 D.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6.“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A.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软性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传承和教育8.佛教产生之后,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同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于是兴盛起来。此后,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了各地的多神信仰逐渐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从而取代佛教称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这一变化说明A.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B.印度教教义相比佛教更为系统C.宗教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态度 D.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更大9.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A.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B.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C.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D.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10.下图是18世纪初某一地区的人种结构图。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欧洲 B.拉美 C.澳大利亚 D.南亚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A.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12.1965年,美国颁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A.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机会 B.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C.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D.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13.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航海技术的发展 B.政治经济形式的变迁C.军事力量的孱弱 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14.1912年,民国政府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不过,当时社会上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马褂,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这一现象A.说明社会陋习仍广泛存在 B.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时代精神C.反映了共和制度徒具其表 D.折射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状况15.有学者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A.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16.《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B.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自由独立民主国家C.客观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D.引发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溃败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18.文化在碰撞中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都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材料二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情况。1500—31850年1850—31945年1945—3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3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19.下列材料改编自钱承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中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的目录。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第一章……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近代以前,世界上也曾有过“强国”,但那时的“强国”都是地区性的,只发挥地区的影响,一般不具备世界意义。“世界强国”则是在世界进入一个共同体即“世界体系”之后才出现的,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第一节早期重商主义时期第二节鼎盛重商主义时期。第三节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第四节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第五节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任选其中两节,并分别以某个国家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节序名称、国家与阐释的内容搭配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涟源市第二中学上学期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总分48分)1.孟子在论述治国策略时曾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中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民本思想 D.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以民为本的观点,C项正确;墨家主张崇德尚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国情怀,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A.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C.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第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在晚明时期,主要表现为由崇尚“道德”到追求“功利”,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第一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在商周时期,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儒学思想还未产生,排除A项;第二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魏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为“个性化”提供“土壤”,排除B项;第三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唐宋时期,其中宋朝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3.19世纪80年代初,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 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蓬勃发展 D.反映了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开平矿务局为解决运煤问题,在得到政府许可后,修筑了从矿区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反映出唐胥铁路的修建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分析唐胥铁路对整个中国近代矿业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与“非由铁路运煤,(开平矿务局)诚恐终难振作”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苏美尔人创造的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也被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区域的居民接受。据材料可知,苏美尔文明A.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榜样 B.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C.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 D.具有城邦至上的民族特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创造的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可分析出苏美尔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榜样,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苏美尔文明对两河流域地区的影响,体现不出城邦至上,排除D项。故选A项。5.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探讨自然的奥秘。一个世纪之后,哲学中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主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这一变化反映了A.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 B.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C.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 D.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希腊哲学由研究自安然到研究人,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这说明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没有体现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没有体现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没有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A.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知通过制定《十二铜表法》使罗马的法制化道路开始形成,即罗马人找到了一条管理国家的新的道路,所以他在强调《十二铜表法》在罗马国家治理转型方面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BC项说法正确,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内容,排除;《十二铜表法》奠定了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基础,而非政体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软性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传承和教育【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可知,“五经”需传承,礼乐教化体现教育作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传承和教育,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可知,未提及是宗法制的产物,排除A项;根据材料,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精神来源与礼乐教化,未体现其是一种软性信仰,排除B项;根据材料,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精神来源与礼乐教化,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受宗族观念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佛教产生之后,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同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于是兴盛起来。此后,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了各地的多神信仰逐渐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从而取代佛教称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这一变化说明A.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B.印度教教义相比佛教更为系统C.宗教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态度 D.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更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和得到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多神信仰而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这一变化说明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义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9.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A.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B.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C.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D.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可分析出鲜卑族运用本民族的传统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互相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鲜卑族向封建社会的学习,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是18世纪初某一地区的人种结构图。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欧洲 B.拉美 C.澳大利亚 D.南亚【答案】B【解析】【详解】读图可得,图中所示地区以混血人种为主,此地区是拉丁美洲,B项正确;欧洲以白种人为主,排除A项;澳大利亚主要是白种人,排除C项;南亚大部分是黄种人,排除D项。故选B项。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A.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1932年(欧洲)。从19世纪20年代到1932年欧洲对外移民不断增加,主要是迁往海外殖民地,给迁入地区提供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这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移民伴随殖民的过程,殖民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从19世纪20年代到1932年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2.1965年,美国颁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A.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 B.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C.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D.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65-1990年(美国)。据材料“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移民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和资本,直接增强了其科技创新能力,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政策倾斜特定群体(技术/投资移民)本身具有选择性,不能体现“机会平等”,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移民的引入反而会促进文化多元性(如硅谷的多元文化生态),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政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1940-1970年代)后期的配套措施,而非创造革命的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航海技术的发展 B.政治经济形式的变迁C.军事力量的孱弱 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在东南沿海地区,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地位上升,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转移,B项正确;航海技术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军事力量的孱弱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的变化与朝贡贸易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4.1912年,民国政府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不过,当时社会上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马褂,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这一现象A.说明社会陋习仍广泛存在 B.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时代精神C.反映了共和制度徒具其表 D.折射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状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政府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而且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这说明中国的服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生活出现近代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服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渐近代化,这不是“社会陋习”的体现,排除A项;依据材料“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可知,当时存在新旧并存的现象,不能体现“除旧布新”,排除B项;“共和制度徒具其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有学者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A.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C项正确;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欧洲社会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明清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失去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排除B项;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B.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自由独立民主国家C.客观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D.引发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溃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至19世纪(法国)。拿破仑战争一方面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一些国家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的诉求,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启蒙思想,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并没有在欧洲普遍建立起自由独立民主国家,排除B项;“十二月党人”起义发生在沙俄,且拿破仑战争没有直接引发“十二月党人”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答案】(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可知,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根据材料“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可知,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根据材料“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可知,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根据材料“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可知,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根据材料“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2)走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根据材料“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政策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促进了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18.文化在碰撞中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都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材料二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情况。1500—31850年1850—31945年1945—3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3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答案】(1)影响:亚历山大向东扩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广了希腊文化。(2)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移民基本停止。(3)认识:文明的交流形式有暴力冲撞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地中海东都是一个死胡同”“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文明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亚历山大向东扩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广了希腊文化。(2)基本趋势:通过观察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如“至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可知,移民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可知,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迁移;根据“贩卖黑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3)认识:综合三则材料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交流形式有暴力冲撞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19.下列材料改编自钱承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中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的目录。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第一章……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近代以前,世界上也曾有过“强国”,但那时的“强国”都是地区性的,只发挥地区的影响,一般不具备世界意义。“世界强国”则是在世界进入一个共同体即“世界体系”之后才出现的,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第一节早期重商主义时期第二节鼎盛重商主义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