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向“未来”-读《活在课堂里》有感_第1页
教育面向“未来”-读《活在课堂里》有感_第2页
教育面向“未来”-读《活在课堂里》有感_第3页
教育面向“未来”-读《活在课堂里》有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面向“未来”--读《活在课堂里》有感时间的列车在四季更迭、日月轮转中呼啸而过,教育在21世纪也将近25个春秋。当下社会科技的发展用日新月异形容已然不足,“分新秒异”尚不为过。在我看来,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日新又新,面向未来!李政涛先生在《活在课堂里》中关于“科学教学”“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讨论可以说是在关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前沿问题,对当下教育教学有不同寻常的指导意义。一、应用脑科学,事半功倍“你不懂脑,你就不懂教育,不懂规律,就不懂学习”。这是书中引用的中国台湾脑科学专家洪兰的话。几年前,我在TED演讲中看过洪兰女士关于男女大脑区别的演讲,其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如今看来,洪兰女士对脑和学习关系的分析也是切中肯綮。在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应用脑科学,抓住规律,提高效率。如果不了解脑科学,教师容易陷入对学生道德绑架的误区。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溜号”,教师有时把这种行为归为学生主观的懈怠、不重视而大发雷霆。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学生在上课刚开始时会精神集中,中间渐渐注意力涣散,到下课前精神又回来了。所以,当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溜号”,教师采取适当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专注于课堂即可。再如当学生无法建立学习内容整体的联系,不会类推比较、迁移运用,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时侧重落实具体细节性的知识点,而忽略教授宏观的概念,知识的联络。一般来说,如果教师先教授一些概念性知识,学生在理解内容方面的成绩会提高40%。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总体目标,建立思维网络,再通过各种体验性、实践性学习活动来同时调动学生左右脑,使之协调发展,对所学内容做到提纲挈领,本末清晰。总之,我们虽然不是脑科学的专家,却可以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应用脑科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二、走向数字化,未来已来“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在本书中作者提出走好数字化课堂之路,有四件事至为关键,即研究“数字化学生”,赋能“数字化教师”,开展“数字化实验”,明晰“数字化限度”。我对这“四关键”感触颇深,首先说研究“数字化学生”,教师研究学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年复一年的老去,学生是一年一度的新人。我们常在教师队伍中听到这样的吐槽,“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我们可能也常批评学生,“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教师为何会有此结论,未必是学生能力差了,可能是教师眼光老了。数字时代成长的孩子早早地接触到网络,其中信息五花八门,APP不胜枚举。教师不能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以单一的评价为标准,定义人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师生间的鸿沟需要教师的主动跨越,赋能“数字化教师”迫在眉睫。教师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学习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和工具,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适时使用,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再者,开展“数字化实验”,明晰“数字化限度”,二者相辅相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字化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只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数字化的限度就一目了然了。新时代教师,要主动投入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中去,摸索数字化教学的规律、边界,激发数字化课堂的潜能、活力。未来已来,唯有开放包容才能稳健走好教育数字化之路。三、驾驭人工智能,教师无可取代“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地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在这份长长的‘黑名单’里,教师的地位晦暗不明,若隐若现……”关于这一现状,本书作者表明态度,教师不会被完全取代,但教师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驾驭人工智能,提高能力,发挥优长。“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特别需要的是‘爱商’‘数商’与‘信商’”。对于“爱商”,我想此处无需赘述,冰冷的机器,模式化的对话,千篇一律的课程势必不能深入人心。师者,仁爱,是千古教育的传承,春风化雨的力量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对于“数商”,这是驾驭人工智能的基础,教师要有数据精神,对数据敏感热情,会处理、善应用、能创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性看待、应用人工智能。对于“信商”,这一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推送”“信息茧房”使得我们在享受更精准的服务、更舒适的思维圈时,也失去了自己对数据之林、信息之海的真正认识。理查德·伯顿说:“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成年人尚且在辨别信息时容易受人误导,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人的煽动和蛊惑。因此,教师要提高检索、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后真相时代”,披沙拣金,去芜存菁,尽可能的抵达真相之境。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教会学生做一个“未来人”,面对海量信息时理性自处、科学处世。教育面向未来,需要教师先面向未来。我们不能谈自新而变色,谈创新而裹足。教学者必先自学,教人者必先成人,此人非常人,而是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