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114-2024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_第1页
DB14T 1114-2024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_第2页
DB14T 1114-2024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_第3页
DB14T 1114-2024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_第4页
DB14T 1114-2024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11-15发布2025-02-15实施I前言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选址原则 25填埋技术 26造田技术 3附录A(资料性)煤矸石填埋场横截面示意图 5附录B(资料性)煤矸石堆场填埋记录表 6附录C(资料性)施肥记录表 7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4/T1114-2015《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与DB14/T1114—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积木式阻燃层”(见5.7);——将“土壤培肥”更改为“农田地力提升技术”,增加了农田地力提升技术的内容(见6.5,2015年版6.5);——更改了煤矸石填埋场截面示意图(见附录A,2015年版附录A)。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靳东升、卢朝东、李建华、卢晋晶、张变华、薄慧娟、张文婧、王伟、郜春花、董云中、郝保平。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年首次发布为DB14/T1114—2015;——本次为第一次修订。1煤矸石填埋造田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煤矸石填埋造田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原则、填埋技术、造田技术、评价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黄土高原煤矸石填埋造田活动,其它矿山开发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6.1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翻转法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2042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884生物有机肥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SL379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DB14/T1755煤矸石堆场生态恢复治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隔层填埋煤矸石和素土按一定厚度分层填压隔离。环境敏感点煤矸石填埋场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住宅、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公共场所等地点。填埋造田对完成填埋场通过覆土、平整等措施转变为农田的过程。积木式阻燃层2在填埋场构筑的网格状,以黄土为框架,其中充填煤矸石,外观呈积木形状,可达到阻燃功能的表4选址原则4.1自然因素填埋场应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区域,避开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岩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区安全的区域。煤矸石填埋场选址的标高应选择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拟建有可靠防洪设施的山谷型填埋区,并经过环境影响评价证明洪水对煤研石填埋场的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前款规定的选址标准可以适当降低。4.2人文因素煤矸石填埋场选址应避开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填埋场选址不得选择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4.3与环境敏感点距离煤矸石填埋场位置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地表水域、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国道或省道)、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环境敏感点之间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5填埋技术5.1填埋设施煤矸石填埋场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护设施、防渗设施、挡土墙、地表水集排系统、覆土阻燃系统。5.2防护措施煤矸石填埋期间应建设围墙或栅栏等隔离设施,并在填埋区边界周围设置防飞扬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及防火隔离带。5.3防渗措施按GB5086.1规定的方法对煤矸石进行浸出试验,对填埋区域采取防渗透的技术措施,按GB18599、GB20426的规定执行。煤矸石填埋场应根据地质地形、水文条件、施工方式、边坡高度及边坡环境等设置不同支护结构的挡土墙,按SL379的规定执行。35.5地表水集排煤矸石填埋场应设置地表水集排水系统,按GB50288的规定执行。5.6隔层填埋覆土和填矸采取隔层填埋,煤矸石填埋深度达到1m左右应用推土机摊铺、平整,选用30t以上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3遍,强振不少于2遍;当矸石填埋厚度达到5m,必须上覆压实土层,压实系数不小于0.85,厚度为0.3m~0.5m,形成覆土阻燃系统。5.7积木式阻燃层距设计复垦平台及边坡10m处构筑两层网格状矸石层,以1m厚黄土为阻燃层,分别填充5m、3m厚煤矸石,并对各层进行平整;外层设置矸土复合层,矸土比例为50%,厚度0.5m,压实系数不小于0.85,复垦平台平整方法同5.6。煤研石填埋场横截面示意图见附录A。5.8封场覆土对表层煤矸石进行平整,方法同5.6,用粘土均匀覆于矸土混合层上,采用推土机推平压实,厚度0.3m,进行二次覆土,土层厚度自然沉实后应达到0.5m~0.7m,覆土总体厚度达到0.8m~1m。填埋及封场覆土施工记录见附录B。5.9边坡处理边坡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应进行专门论证,工程应进行专门性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具体要求按GB50330的规定执行。5.10安全稳定性评估边坡应在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工程条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评价方法及标准按DB14/T1755的规定执行。5.11边坡工程验收边坡工程验收应取得施工记录、竣工图、边坡工程与周围建筑物关系图、边坡和周围建筑物监测报告、勘探报告等,并及时存档。具体验收应按GB50300的有关规定执行。6造田技术6.1土地规划合理规划复垦区内田、林、路、渠,使田块走向呈南北方向,满足后期作物采光要求,具体要求按GB/T30600相关规定。6.2地表清理清除地表石块杂物,保证0m~0.6m土层中的岩块直径小于0.03m,砾石含量≤10%,满足TD/T1036的规定。6.3土地平整4煤矸石填埋场沉降稳定后,采用平地机对复垦土地平整处理,按NY/T2148和TD/T1036的规定执6.4农田防护建设农田林网,结合填埋区边坡控制和地表集排水系统,保持和改善复垦区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防护要求按GB/T30600的规定执行。6.5农田地力提升技术首年撒施精制有机肥300kg/667m²~400kg/667m²和硫酸亚铁50kg/667m²~60kg/667m²,并进行深度0.25m~0.30cm深耕或深松。6.5.2绿肥种植与压青翌年春季种植豆科牧草作为绿肥,播种时基施纯N5kg/667m²~10kg/667m²、P₂O₅10kg/667m²~15kg/667m²,盛花期翻压入土壤。6.5.3基施无机有机肥绿肥压青后第二年种植禾本科植物,无机肥施用依据作物种类确定,同时撒施或条施生物有机肥200kg/667m²~300kg/667m²。生物有机肥质量应符合NY884的规定。6.6施肥记录施肥过程应及时记录存档。施肥记录表见附录C。5(资料性)煤矸石填埋场横截面示意图图A.1给出了煤矸石填埋场横截面示意图,黑白相间部分代表了煤矸石填埋层,压实厚度为5m;灰色隔层代表了中间的黄土阻燃隔层,压实厚度为0.3m~0.5m;黄色部分代表矸土复合层,压实厚度为1m;侧面代表了填埋区边坡;顶部代表了填埋区复垦平台。图A.1煤矸石填埋场横截面示意图6煤矸石堆场填埋记录表煤矸石堆场填埋记录表见表B.1。表B.1煤矸石堆场填埋记录表地理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