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的实践探究_第1页
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的实践探究_第2页
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的实践探究_第3页
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的实践探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种植模式,旨在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和环境污染。该技术通过种子处理、带状施肥、中耕匀苗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优化作物生长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在实践探究中,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效果,旨在为种植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除草;病虫害防治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概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旨在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将玉米和大豆种植在同一块田地里,采用带状布局,即形成玉米带和大豆带的交替排列。玉米和大豆之间交错种植形成了带状布局。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带通常有不同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作物特性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确保最佳的效果和效益。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2.1具有生态效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提供不同作物间的生态缓冲区。这种多样性的种植方式创造了适宜生长环境,可以吸引和维护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其他有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通过交错种植,玉米和大豆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大豆可以分散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农药残留风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利用率,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种植带之间的密度和布局也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效率提升,减少了能源消耗。2.2增产降本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将玉米和大豆交错种植在同一块地里,有效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和阳光等资源。大豆作为豆科植物能够固氮,并释放出可供玉米吸收的氮素,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降低了养分成本。玉米和大豆之间的交错种植有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由于植物间的差异性,病虫害往往不能连续侵袭同一种植带,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防治成本。大豆的根系活动和残留物质的输入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性,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玉米和大豆作物的产量提高。2.3改善土壤结构通过交错种植玉米和大豆,在种植带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减少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这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大豆作为一种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根系活动和残留物质输入量。在大豆带地区,其残留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根瘤菌的共生能力都有助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通气性和团粒稳定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进行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例如,大豆能够适应较酸性的土壤环境,而玉米则对较碱性的土壤更适应。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可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质地,并有助于增加土壤中的营养元素。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3.1了解作物生长特点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了解作物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种植人员需要了解各自的生长周期、光照要求、温度适宜范围等。这有助于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和控制生长环境,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同时了解玉米和大豆之间的互补性特点,例如,大豆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并提供氮源,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这些互补性特点可以帮助提高整个种植系统的效益和产量。3.2品种选择种植最先需要对玉米大豆进行品种选择,这需要考虑到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阳谷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玉米和大豆品种。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目标,选择适合的玉米和大豆品种。考虑市场对粮食或饲料玉米、食用或油料大豆的需求程度,以及品种的适应性和收益潜力。在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包括玉米螟、玉米南方锈病等,大豆病虫害包括大豆斑点病、大豆蚜虫等。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具有较好抗病虫害特性的玉米和大豆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风险和防治成本。由于阳谷县的气候变化明显,选择玉米和大豆品种时要考虑其生长周期和适应能力。短周期品种有助于适应秋季收获或提早播种的需求,而并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在阳谷的特定季节种植。为保障产量,选取具有良好产量稳定性的玉米和大豆品种,以确保稳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3.3种子处理在挑选合适的种子之后,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的存活率与生长质量。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合适的种子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减少病害发生风险。常见的种子消毒剂包括硫酸锌、甲基托布津等。将种子浸泡在合适的浸种液中,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可以使用生物菌剂、生长调节剂等,其中含有益生菌的浸种液能够促进根系的发育和植物的营养吸收。种子硬化是一种通过化学处理增加种子对逆境的抵抗力和生长能力的方法。可以将种子浸泡在适当的硬化剂溶液中,提高种子的耐逆性。例如,可以使用含有脯氨酸的硬化剂来增强种子的抗逆能力。3.4整地施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整地施肥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整地施肥前,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理化性状测试,了解土壤的肥力水平、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及土壤结构等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一般情况下,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的pH值需要保持在6.5。之后开始清除杂草、残留物和其他障碍物,使田地清晰可见。使用耕整机或犁具进行深翻耕地,将土壤翻松至适当深度,一般为20~30cm。这有助于改善土壤通透性和水分渗透性。通过使用耙子或平整机,将土壤表面进行松土和平整处理。这有助于打散团粒,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均匀度。使用压路机或拖拉机的轮胎进行轻微的压实,以确保土壤与种子的接触紧密,并减少田间积水。使用破碎机或碎土机对土壤团粒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获得更细腻的土壤质地。使用平整机或耙子对田地进行最后的平整处理,确保田面平整,便于种植管理。整地完成之后,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的需求,进行基础施肥。可以采用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肥,施肥量为每公顷有机肥10t,化肥中N、P、K的比例为15∶15∶15,施肥方式为均匀撒布在整地后的土壤表层。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进行铺施基肥。施肥量为每公顷有机肥2t,化肥中N、P、K的比例为15∶15∶15。施基肥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田块,再用耙等工具将耕地轻轻耙平,将肥料覆盖在土壤表层下,避免养分损失。整地施肥完成后,可以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留出适当的行距和间距,方便后续的作业和管理,如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整地施肥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起始环节,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为后续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注意施肥量、施肥时间及施肥方式的合理选择,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3.5播种管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的播种管理包括播种密度、播种深度和行距等方面的内容。玉米和大豆的播种密度因品种、土壤类型和目标产量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玉米的播种密度为每亩6万~8万粒,大豆的播种密度为每亩6万~12万粒。玉米的播种深度一般为3~5cm,大豆的播种深度一般为3~4cm。播种深度应根据土壤湿度、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较干燥的土壤可以选择较深的播种深度,而较潮湿的土壤则可以选择较浅的播种深度。玉米和大豆的行距根据品种和目标产量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玉米的行距为70~75cm,大豆的行距为30~45cm。行距应根据农业专家的建议和实际种植模式情况确定,以保证作物之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采用麦后贴茬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3.6田间管理3.6.1灌溉施肥在灌溉方面,在播种后第一次灌溉可根据土壤湿度而定。如果土壤湿度不足,需要浇足蒙头水,后续的灌溉间隔时间和灌溉量根据土壤含水量和蒸发蒸腾情况进行灌溉。大豆对水分需求相对较低,因此灌溉量可适当减少。通常灌溉间隔时间和灌溉量也要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灌溉。施肥方面,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推荐施入有机肥和基础肥料。一般建议每亩施入熟化的有机肥1000~1500kg,与之配合的基础肥料可使用尿素、磷酸二铵、钾肥等,每亩分别施入尿素30~40kg、磷酸二铵40~50kg、钾肥20~30kg。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叶片颜色,进行适时的追肥。一般而言,玉米和大豆的追肥可采用氮、磷、钾肥配比为1∶0.5∶0.8的农家肥料,每亩追肥量为玉米20~30kg、大豆10~15kg。3.6.2除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田间管理中需要适当去除杂草,以保证玉米大豆可以获取足够的养分。可以采用机械除草、化学除草或手工除草等方式进行作物的除草管理。机械除草可以保护环境,对杂草进行彻底清理。种植人员可使用专用的农机具等机械工具进行除草。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杂草密度,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机械除草,保持作物行间的通道畅通。化学除草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根据杂草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除草剂,并按照产品说明和农业专家的建议进行喷洒。但是该种除草方式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严格遵守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对于特别密集的杂草,可以选择手工除草。手工除草可以采用人工拔除、铲除或割草等方式,确保将杂草彻底清除,避免对作物产生竞争。在进行除草管理后,需要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的杂草。通过及时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对作物的影响。除草管理不仅要依靠单一的方法,还需要综合施策。结合机械除草、化学除草和手工除草等多种方式,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3.6.3中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的中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均匀和产量稳定。根据实际情况,在玉米和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选取适当的时机进行中耕操作,通常是在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如玉米6~8叶期、大豆5~6叶期。这个时期作物已经具有一定的抗逆能力,同时也能避免对作物生长的过度干扰。选择适合的中耕器械,如中耕机、旋耕机等,根据行距和行间距离进行操作。以玉米为例,一般行距为70~75cm,行间距为50~60cm。通过中耕操作,将田地中的杂草破土翻入地里,同时打断杂草根系,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中耕深度通常控制在5~10cm,以避免对作物根系的损伤。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在玉米6~8叶期,进行第一次中耕操作,中耕深度控制在8cm左右。随后,在大豆5~6叶期再次进行中耕操作,中耕深度控制在10cm左右。中耕频次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调整,通常为2~3次中耕操作。中耕后可能会产生新的浅层杂草,需要及时进行除草处理,可以手工割草或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控制,确保作物行间保持清爽、无杂草的状态。3.7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地,注意观察植株和叶片的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进行早期预警和监测,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植物易感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种植密度较高,作物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生态系统。这种复合种植方式有利于增加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吸引更多益虫和天敌,用于控制病虫害。例如,某些昆虫、鸟类和蜜蜂等有益生物能够主动捕食或寄生有害的昆虫,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由于作物之间存在较高的生态关联性,病虫害互作关系被打破。即使病虫害发生在一种作物上,也不容易传播到其他作物上,减少了病虫害的蔓延和扩大。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由于两种作物交错种植,形成一定茬口,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的传播。例如,某些病原菌喜欢侵染连续种植的同一种作物,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减轻病原菌的侵袭。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选择合适的农药,遵循使用说明书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施药时间进行喷洒。在种植前进行彻底的田间整地和清除残株,以减少病虫害源的存在和传播。通过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保持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抗病虫害能力。种植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3.8机械收割根据农田面积和作物类型,选择适合的收割机械。对于玉米和大豆,常用的收割机械有联合收割机和切茬器。根据作物的生长进程和天气条件,确定适当的收割时机。一般来说,玉米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