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_第1页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_第2页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_第3页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_第4页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篇一」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汇总引导语:《感遇(其七)》是张九龄《感遇》系列诗中的第七首,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感遇(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阅读训练及答案(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答案:(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二:(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分、答对#点得&分)(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三1.试分析诗中丹橘的形象。(5分)2.请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6分)参考答案1.丹橘有一颗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荐之嘉宾,但是却重山阻隔,命运坎坷。(3分)诗人以丹橘自况,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来抒发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却不被赏识的抑郁之情。(2分)2.最后两句将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1分),并运用反诘语气(1分),表达了诗人对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发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点明了主题(2分)。四:[思考与练习]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字,充满了赞颂之意。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参考答案:(1)犹(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篇二」1.试分析诗中丹橘的形象。(5分)2.请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6分)参考答案1.丹橘有一颗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荐之嘉宾,但是却重山阻隔,命运坎坷。(3分)诗人以丹橘自况,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来抒发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却不被赏识的抑郁之情。(2分)2.最后两句将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1分),并运用反诘语气(1分),表达了诗人对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发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点明了主题(2分)。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篇三」引导语:张九龄《感遇(其七)》中,诗人借歌颂丹橘表达自己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感遇(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阅读训练及答案(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答案:(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二:(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分、答对#点得&分)(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三1.试分析诗中丹橘的形象。(5分)2.请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6分)参考答案1.丹橘有一颗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荐之嘉宾,但是却重山阻隔,命运坎坷。(3分)诗人以丹橘自况,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来抒发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却不被赏识的抑郁之情。(2分)2.最后两句将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1分),并运用反诘语气(1分),表达了诗人对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发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点明了主题(2分)。【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篇四」(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答案:(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篇五」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感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