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开发_第1页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开发_第2页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开发_第3页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开发_第4页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开发TOC\o"1-2"\h\u27948第1章绪论 3119011.1研究背景 3266521.2研究目的与意义 44726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24054第2章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概述 4274542.1水肥一体化技术 4178512.2智能灌溉技术 4312822.3水肥一体化与智能灌溉的结合 528724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 5303163.1功能需求 59543.1.1灌溉管理功能 5127703.1.2肥料管理功能 5172523.1.3数据采集与监测功能 582863.1.4远程控制功能 6257603.1.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659463.2功能需求 637033.2.1实时性 651353.2.2可靠性 6143503.2.3可扩展性 624773.2.4安全性 620873.2.5易用性 6281933.3系统架构设计 696453.3.1硬件架构 6229263.3.2软件架构 6106353.3.3网络架构 717698第4章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793174.1灌溉设备选择 7129184.1.1水泵 7324894.1.2管道系统 718074.1.3灌溉器 7291364.2传感器设计与选型 712534.2.1土壤湿度传感器 7314354.2.2土壤温度传感器 7205024.2.3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776624.2.4光照传感器 8131004.3控制器设计与选型 8325974.3.1主控制器 878404.3.2输入/输出模块 8325384.3.3通信模块 814184.4数据传输模块 845654.4.1无线传输模块 821914.4.2通信协议 887644.4.3服务器 810645第5章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8278045.1系统软件架构 8219565.1.1数据采集层 928815.1.2数据处理层 9166035.1.3控制策略层 9253575.1.4用户界面层 991895.2数据采集与处理 9229845.2.1数据采集 9170985.2.2数据处理 9194435.3控制策略与算法 9305575.3.1灌溉策略 997585.3.2施肥策略 10137735.4用户界面设计 10261365.4.1实时数据显示 10239725.4.2历史数据查询 10108615.4.3系统设置 109525.4.4系统控制 10274115.4.5报警提示 101216第6章水肥一体化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1031206.1土壤水分监测 10280066.2植物养分需求分析 10175056.3灌溉决策模型 11276606.4智能优化算法在灌溉决策中的应用 1123018第7章系统集成与调试 11249927.1硬件系统集成 1158157.1.1硬件组件选型 1146647.1.2硬件系统架构 1243767.1.3硬件系统集成与测试 12151697.2软件系统集成 1260397.2.1软件架构设计 12175537.2.2软件开发与集成 12164847.3系统调试与优化 12109047.3.1系统调试 12248667.3.2系统优化 1229570第8章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1366838.1系统稳定性测试 13199828.1.1测试目的 13143818.1.2测试方法 13123798.1.3测试结果 1327858.2系统精度测试 13158818.2.1测试目的 13308708.2.2测试方法 13144188.2.3测试结果 13104048.3系统实时性测试 1341128.3.1测试目的 1471288.3.2测试方法 14124888.3.3测试结果 1435348.4系统节能功能分析 1454238.4.1分析方法 1435508.4.2分析结果 1430925第9章案例应用与效果评价 14298879.1项目背景与实施 14224299.1.1项目背景 14174299.1.2项目实施 14132859.2应用效果评价 15101069.2.1灌溉效果评价 1570689.2.2水肥一体化效果评价 15191419.3经济效益分析 15291969.3.1投资成本 1560469.3.2运行成本 15265299.3.3产出效益 15155219.4社会效益分析 1663939.4.1节水效果 16129539.4.2环境保护 16224539.4.3农业现代化推进 1622685第10章总结与展望 162934410.1工作总结 161794410.2技术创新点 161641110.3不足与改进 161075110.4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17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农业生产作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亟待寻求高效节水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灌溉作为农业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进步对缓解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实现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利用。智能灌溉系统作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核心,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农业技术,为作物生长提供适时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对作物水分和养分需求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如下:(1)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2)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4)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在智能灌溉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水肥一体化设备研发等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智能灌溉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设备稳定性及大规模应用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国外研究方面,发达国家在智能灌溉技术方面研究较早,技术相对成熟。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在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精准施肥、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例如,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智能灌溉系统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总体而言,国内外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如设备成本、系统集成、操作简便性等。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开展系统开发工作,以期为我国农业节水领域提供技术支持。第2章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概述2.1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技术。它通过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肥液,然后将肥液与灌溉水一同输送到作物根部,以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2智能灌溉技术智能灌溉技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等,实现对灌溉系统的自动监控与调控的一种先进灌溉方式。智能灌溉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数据通信网络等组成。通过实时采集土壤、气候、作物等数据,结合灌溉模型和专家系统,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实现按需灌溉,从而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保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2.3水肥一体化与智能灌溉的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智能灌溉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灌溉和施肥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控制。这种结合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养分需求,智能调控水肥供应,减少水肥浪费,提高水肥利用效率。(2)改善作物品质: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求,精准施用肥料,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提高产量和品质。(3)减轻环境压力:通过减少肥料使用,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4)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自动化管理,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5)提高农业管理水平:通过收集、分析农田数据,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3.1功能需求3.1.1灌溉管理功能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因素,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实现精确灌溉。3.1.2肥料管理功能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类型、生长期和土壤检测结果,自动计算并调整施肥量,实现智能化施肥。3.1.3数据采集与监测功能系统应具备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的能力,并对异常数据进行报警。3.1.4远程控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计算机远程查看系统运行状态,调整灌溉和施肥策略,实现无人化管理。3.1.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系统应具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建议。3.2功能需求3.2.1实时性系统应具备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保证灌溉和施肥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2.2可靠性系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湿等)应能稳定运行,且具备故障自检和恢复功能。3.2.3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增加或减少设备,适应不同规模的灌溉需求。3.2.4安全性系统应具备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功能,保证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3.2.5易用性系统界面应简洁友好,操作方便,易于学习和使用。3.3系统架构设计3.3.1硬件架构系统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信模块等。传感器负责采集环境参数,控制器负责处理数据并控制指令,执行器负责执行灌溉和施肥操作,通信模块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3.3.2软件架构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控制模块、用户界面模块等。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环境参数,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负责分析处理数据并决策建议,控制模块负责执行灌溉和施肥操作,用户界面模块负责展示系统状态和操作界面。3.3.3网络架构系统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传输采用加密通信,保证数据安全。同时系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便于与其他农业管理系统对接。第4章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4.1灌溉设备选择针对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特点,本章节主要对灌溉设备进行选择。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选用的灌溉设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4.1.1水泵水泵是灌溉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灌溉区域。根据灌溉面积及扬程要求,选择高效节能的潜水泵或离心泵。4.1.2管道系统管道系统负责将水泵输送的水均匀分布到各个灌溉区域。选用耐腐蚀、抗老化、抗紫外线的PE管道,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4.1.3灌溉器灌溉器是直接向作物供水的设备。根据作物种类和灌溉需求,选用喷灌、滴灌或微灌等不同类型的灌溉器。4.2传感器设计与选型传感器在智能灌溉系统中起到实时监测环境参数的作用,为系统提供决策依据。本节对以下传感器进行设计与选型:4.2.1土壤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湿度,为灌溉提供依据。选型时考虑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测量范围、精度及稳定性等指标。4.2.2土壤温度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影响作物生长。选型时关注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测量范围、精度及抗干扰能力。4.2.3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温度和湿度,为灌溉决策提供参考。选型时注意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等参数。4.2.4光照传感器监测光照强度,为智能灌溉提供依据。选型时关注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精度、稳定性等指标。4.3控制器设计与选型控制器是智能灌溉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本节对控制器进行设计与选型:4.3.1主控制器选用高功能、低功耗的微控制器,具备丰富的外设接口,以满足系统需求。4.3.2输入/输出模块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输入/输出模块,实现传感器信号采集和执行器控制。4.3.3通信模块选型时考虑控制器与传感器、执行器之间的通信距离和速率,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块,如RS485、ZigBee等。4.4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现场监测数据发送至远程监控中心,本节进行以下选型:4.4.1无线传输模块选用具备低功耗、远距离、抗干扰能力的无线传输模块,如GPRS、LoRa等。4.4.2通信协议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如MQTT、HTTP等,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4.4.3服务器搭建远程监控中心服务器,负责接收、存储和处理现场监测数据,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和管理功能。选型时关注服务器的功能、稳定性、扩展性等指标。第5章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5.1系统软件架构本章主要介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阐述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系统软件采用分层设计,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控制策略层和用户界面层。5.1.1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参数。为实现这一功能,采用各类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5.1.2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负责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和存储。数据解析采用自定义协议,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解析;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滤波、数据融合等操作;数据存储采用数据库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保存至数据库。5.1.3控制策略层控制策略层根据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参数,制定相应的灌溉和施肥策略。该层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根据不同作物和生长阶段调整控制策略。5.1.4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主要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包括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系统设置等功能。界面设计简洁易用,满足用户日常操作需求。5.2数据采集与处理5.2.1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传感器选用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的产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5.2.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滤波、数据融合等操作。数据滤波采用滑动平均滤波算法,减少随机误差对数据的影响;数据融合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3控制策略与算法5.3.1灌溉策略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制定如下灌溉策略:(1)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时,启动灌溉系统;(2)当土壤湿度达到设定阈值时,关闭灌溉系统;(3)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调整灌溉周期和灌溉量。5.3.2施肥策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制定如下施肥策略:(1)当土壤养分含量低于设定阈值时,启动施肥系统;(2)当土壤养分含量达到设定阈值时,关闭施肥系统;(3)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调整施肥周期和施肥量。5.4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5.4.1实时数据显示实时显示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参数,便于用户了解当前土壤状况。5.4.2历史数据查询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查看历史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数据。5.4.3系统设置提供系统参数设置功能,包括灌溉阈值、施肥阈值、灌溉周期、施肥周期等参数的设置。5.4.4系统控制提供系统启动、停止、重启等控制功能,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5.4.5报警提示当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参数异常时,系统自动发出报警提示,提醒用户及时处理。第6章水肥一体化灌溉决策支持系统6.1土壤水分监测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灌溉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中土壤水分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分析不同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包括频域反射仪、时域反射仪、电容式传感器等。探讨土壤水分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技术要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6.2植物养分需求分析植物养分需求是水肥一体化灌溉决策的重要依据。本节首先阐述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规律。分析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养分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还介绍了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养分需求预测方法。6.3灌溉决策模型灌溉决策模型是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核心部分,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灌溉决策模型:(1)水量平衡模型:根据土壤、作物和气候条件,建立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灌溉水量。(2)作物系数模型: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不同生长阶段作物的蒸腾系数,结合土壤水分状况和天气预报,制定灌溉计划。(3)模糊控制模型:将土壤水分、作物生长状况、气象因素等作为输入变量,采用模糊推理方法,实现灌溉决策的智能化。6.4智能优化算法在灌溉决策中的应用智能优化算法在水肥一体化灌溉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算法在灌溉决策中的应用:(1)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优化灌溉决策模型中的参数,提高灌溉效率。(2)粒子群算法:基于群体智能理论,通过粒子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寻找灌溉决策的最优解。(3)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土壤水分、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构建灌溉决策模型,实现实时、准确的灌溉决策。(4)支持向量机: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土壤水分与灌溉决策之间的关系,实现灌溉决策的智能化。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水肥一体化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高效的灌溉方案,实现节水、节肥、增产的目标。第7章系统集成与调试7.1硬件系统集成7.1.1硬件组件选型在本章中,首先对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硬件组件进行选型。根据系统功能需求,选取了如下关键硬件组件:灌溉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模块等。选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组件的功能、稳定性、兼容性等因素。7.1.2硬件系统架构根据选型的硬件组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硬件系统架构。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收集土壤、气象等环境信息;传输层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控制层负责执行灌溉、施肥等操作;应用层提供用户交互界面。7.1.3硬件系统集成与测试在硬件系统集成过程中,首先对各个硬件组件进行连接和调试,保证各组件之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然后进行硬件系统的整体测试,包括电源测试、信号传输测试、传感器精度测试等,以保证硬件系统满足设计要求。7.2软件系统集成7.2.1软件架构设计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控制策略模块、用户界面模块等。各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实现数据交互。7.2.2软件开发与集成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选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规范,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将各个模块集成为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并进行功能测试和功能测试。7.3系统调试与优化7.3.1系统调试在系统调试阶段,通过实际运行环境中的测试,发觉并解决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硬件设备调试:检查各硬件设备的功能指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软件功能调试:验证各模块的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发觉并修复软件缺陷。(3)通信调试:保证各模块之间的通信正常,无数据丢失和延迟。7.3.2系统优化在系统调试的基础上,针对系统功能、稳定性、能耗等方面进行优化。主要措施如下:(1)硬件优化:改进硬件设计,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2)软件优化:优化算法,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降低系统功耗。(3)系统集成优化:调整系统架构,提高系统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通过系统调试与优化,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达到稳定、高效、可靠的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第8章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8.1系统稳定性测试8.1.1测试目的系统稳定性测试旨在验证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及抗干扰能力。8.1.2测试方法采用持续运行测试法,对系统进行连续运行,监测系统关键参数变化,以评估系统稳定性。8.1.3测试结果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时间的运行测试,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各关键参数波动范围在允许误差范围内。8.2系统精度测试8.2.1测试目的系统精度测试旨在验证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对水分和肥料量的控制精度。8.2.2测试方法通过设定不同的灌溉和施肥参数,对实际灌溉和施肥量进行监测,并与设定值进行对比,计算误差。8.2.3测试结果经过多次测试,系统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水分和肥料的控制精度均达到较高水平,误差范围在允许值以内。8.3系统实时性测试8.3.1测试目的系统实时性测试旨在验证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在处理实时数据、响应灌溉和施肥请求的能力。8.3.2测试方法采用模拟实时数据输入,监测系统处理数据、发出灌溉和施肥指令的时间,以评估系统实时性。8.3.3测试结果经过测试,系统在处理实时数据、响应灌溉和施肥请求方面表现良好,满足实时性要求。8.4系统节能功能分析8.4.1分析方法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能耗数据的监测,结合灌溉和施肥效果,分析系统节能功能。8.4.2分析结果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策略,实现了按需灌溉和施肥,降低了能耗,与传统灌溉系统相比,具有较好的节能功能。第9章案例应用与效果评价9.1项目背景与实施9.1.1项目背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灌溉系统作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本章节以某地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灌溉需求,开发了一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效果评价。9.1.2项目实施项目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调研分析:对研究区域内的土壤、气候、作物种类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为系统开发提供数据支持;(2)系统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了一套适应研究区域特点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3)系统搭建:根据设计方案,搭建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现场试验:在研究区域内开展现场试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5)应用推广:在试验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9.2应用效果评价9.2.1灌溉效果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实施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前后的灌溉效果,评价指标包括:(1)灌溉均匀性:采用土壤湿度分布均匀性系数进行评价,系统实施后,灌溉均匀性得到显著提高;(2)灌溉水利用率:通过计算作物实际蒸散量与灌溉水量的比值,评价灌溉水利用率,结果表明,系统实施后灌溉水利用率明显提升;(3)作物产量和品质:对比分析实施系统前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结果显示,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9.2.2水肥一体化效果评价通过分析系统实施后的水肥利用情况,评价指标包括:(1)肥料利用率:计算作物吸收的肥料与施用肥料的比值,结果表明,肥料利用率提高,减少肥料浪费;(2)土壤养分变化:监测土壤养分变化情况,系统实施后,土壤养分含量更加稳定,有利于作物生长。9.3经济效益分析9.3.1投资成本分析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投资成本,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人工费用等,并与传统灌溉方式进行对比。9.3.2运行成本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水、电、肥料等消耗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