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沧州五校2025年3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方法,而在“擒”“收”上指出了秦晋围城对秦国的危害。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秦国之所以能够退兵,更重要的是因为烛之武能够在策略和战略上考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借《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C.魏征向唐太宗进献《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把握规律,依乎天理。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有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B.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B.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C.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D.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苏洵《六国论》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C.李斯《谏逐客书》劝说秦王停止逐客。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9.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B.“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D.“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B.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C.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B.作者很注意上下片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16.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情境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可以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_______,_______”的两大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鸿门宴》中写项庄舞剑,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义熙六年,刘裕率刘藩等还东府,大治水军,遣建威将军孙处、振武将军沈田子帅众三千,自海道袭番禺。卢循收兵至番禺,遂围之,孙处拒守二十余日。沈田子言于刘藩曰:“番禺城虽险固,本贼之巢穴,今循围之,或有内变。且孙处众力寡弱,不能持久,若使贼还据广州,凶势复振矣。”田子引兵救番禺,击循破之。十四年秋,沈田子、傅弘之入武关,委戍将皆委城走。田子等进屯青泥,秦主姚泓使给事黄门侍郎和都屯峣柳以拒之。沈田子等将攻峣柳,泓欲自将以御裕军,恐田子等袭其后,欲先击灭田子等,乃帅步骑数万奄至青泥。田子本为疑兵,所领千余人,闻泓至,欲击之。傅弘之以众寡不敌止之,田子曰:“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不如乘其始至,营阵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遂帅所领先进,弘之继之。秦兵合围数重。田子抚慰士卒曰:“诸君冒险远来,正求今日之战,死生一决,封侯之业于此在矣。”士卒皆踊跃鼓噪,执短兵奋击,秦兵大败。沈田子自以峣柳之捷,与镇恶争功,内不平。田子及傅弘之屡言于裕曰:“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保信。”裕私谓田子曰:“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未几,镇恶与田子俱出北地以拒西夏兵。军中讹言:“镇恶欲尽杀南人,因据关中反。”田子请镇恶至傅弘之营计事,田子求屏人语,使其族人沈敬仁斩之幕下,矫称受太尉令诛之。弘之奔告刘义真。义真与王修被甲登城门以察其变。俄而,田子帅数十人来至,言镇恶反,修执田子,数以专戳,斩之。臣光曰:古人有言:“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荀子曰兼并易也坚凝之难信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荀子曰/兼并易也/坚凝之难/信哉/B.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荀子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培训
- 医疗人员行为规范
- 搜救官兵心理疏导课件
- 教育五项规定
- 护理实习科室总结报告
- 幼儿园恐龙教育
- 车工(铣床)操作培训
- 建筑施工细部节点工艺下册屋面外墙装饰及景观工程
- 护理工作成绩报告
- 心病脑病科护理查房
- 胎儿颈项透明层(NT)的超声诊断课件
- 工程移交单(标准样本)
- 中绿的制度课
- 《最好的未来》合唱曲谱
- 常用材料折弯系数表大全
- 小班语言《坐火车》课件
- FIDIC合同《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中英文对照版)
- 环境监测课件:第3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2
- 航空航天概论(课堂PPT)
- 律师刑事诉讼格式文书一至十九
- ASTM E689-79球墨铸铁射线检测的参考底片(中译扫描本) - 图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