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6: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

复习目标1.掌握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常见考点。2.熟记做题规律,能活学活用,解决文言文题型。3.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自主梳理知识的学习方法。重要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1.解释词语2.词义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概括分析6.写法探究7.比较阅读8.开放性题目考向一、解释词语

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这类解释的词语往往多出自课本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所以在复习时要注重课本文言文课下注释。重点考向重点考向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是本考点最常见的考查内容。(1)常用实词: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2)常用虚词: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重点考向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划线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不知人之乐学而不思则罔C.皆在朝日始出

皆指目陈胜

D.月景尤为清绝

哀转久绝典例引领答案:A.都为名词,都是指“弦乐器”;B.都表示转折,都译为“但是、却”;C.都为副词,都译为“都”;D.副词,极/动词,消失;故选D。重点考向重视词语含义的归纳和记忆

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1)古今异义词——古义和今义差别很大的文言词语。针对这一点可以列表总结,注明它们的古义和今义并写出它们出自的原句。

如:《出师表》一文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而今义是“品质恶劣”。重点考向(2)通假字——这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可以把所学过的通假字的字音、字义、所通的字及其所在句子、出处等进行列表总结,这样更便于记忆。(3)一词多义——这类词比较常见,一定要结合文言文句子解释,如“故”,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是“旧”的意思,而在“故五月渡泸”中是“所以,因此”的意思。重点考向(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中考所考查的重点,但对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负势竞上”一句中的“上”原义表方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上”。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和景明景:日光B.沙鸥翔集集:集合C.林木历历可数历历:清清楚楚D.意致闲淡。意:情趣典例引领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B.“沙鸥翔集”意思是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故选B。重点考向词义的辨析就是考查我们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而考查涉及到的字词均是平时我们常见的以及老师多次强调的,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向二、词义辨析重点考向1.古今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重点考向2.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的多义现象更为常见。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旧、原来”。重点考向3.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重点考向4.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助于理解文言语句。重点考向考向三断句停顿文言文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其中的“句”是指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

(1)给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断句;(2)划分一个句子的朗读停顿;(3)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重点考向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两种:

(1)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重点考向

文言语句断句停顿大致有下列五种方法:主谓之间如:环滁/皆山也动宾之间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定(状)中之间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表连接的虚词前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领起全句虚词后如:夫/环而攻之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③。”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④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⑤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殍殣(piǎojì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号召民间富户卖出余粮。③役:事。④敖仓:粮仓。⑤无虑:大约,不少于。典例引领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是岁”表示时间需与后文断开,“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是对情况的具体介绍,“皆文正之惠也”是总结概括。

故断句: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典例引领重点考向考向四、句子翻译本考点着眼于课文关键句、核心句、文眼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和翻译。常出现的失误是:翻译句子做不到“字字落实”,因漏掉关键词而丢分;再就是随意改变原句标点符号,这也是需要避免的。

文言文翻译三原则(1)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2)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3)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中考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重点考向重点考向

文言语句翻译五法(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2)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4)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5)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典例引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咸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桔槔②。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叉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③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粤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之宜泄水以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④其获⑤,则偿所歉⑥而赢⑦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⑧,天下之名言也。”(节选自《郁离子》)①盖:伞。②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③戎服:军服,能挡雨。④计:统计。⑤获:收获。⑥歉:收成不好。⑦赢:盈余。⑧裘:毛皮衣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百里奚举于市

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后作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鲜有用盖者

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粤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旱斯具舟,热斯具袭。4.阅读甲文,用自己话说说,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5.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典例引领1.(1)集市

(2)违背

(3)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4)少

2.粤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3.(1)(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干旱时就准备好船只,天热时就准备好毛皮衣服。(意思对即可)

4.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而带来的安逸的、没有忧患意识的内部环境;没有实力相近的国家并存,没有侵扰而带来的没有忧患意识的外部环境。(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5.甲文的主要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是:做事要有前瞻意识,防患于未然(或:做事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意思对即可)典例引领(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典例引领典例引领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

万事皆贵于义也B.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D.人皆有之

断子之手足2.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B.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C.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D.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答案:1.C2.C3.A4.①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做呢?②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典例引领【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义:名词,道义/名词,正义;B.故:连词,所以/名词,缘故;C.是:代词,这/代词,这;D.之:代词,这种(本性)/助词,的;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鱼”“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一,分为主谓两部分;“熊掌”“亦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二,分为主谓两部分;“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结论。据此可断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故选C。典例引领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A.甲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进行正反论述。因此本项中“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错误;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则:那么;辟:同“避”,躲避;为:做;(2)则:就;若:如;身:生命。典例引领参考译文:【乙】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典例引领跟踪训练(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跟踪训练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狱讼充斥

狱:(4)撷园蔬

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跟踪训练【答案】1.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4.(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5.(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我们便一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