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行车记录仪系统设计》9300字【论文】_第1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行车记录仪系统设计》9300字【论文】_第2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行车记录仪系统设计》9300字【论文】_第3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行车记录仪系统设计》9300字【论文】_第4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行车记录仪系统设计》9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行车记录仪系统设计摘要行车记录仪是一种能够根据汽车的实时情况,对汽车在路段内的行驶速度、行驶里程、时间等所涉及的车辆运动状况,进行采集和存储,并可通过无线网实现数据的上载、下传。汽车行车记录仪研究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保卫车主的行车安全,以及在发生交通事件后进行想进的对应职责分析;并且,行车记录仪的安装可以对驾驶员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提醒驾驶员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本文在分析时先是简介汽车记录仪的发展进程,这是要严格遵守国标规定,从而设计基于AT89C52的行车记录仪控制系统,能够具备汽车行使情况的数据收集功能、处理功能以及存储功能等。本文采用智能接入技术研制出一款多功能的行车记录仪设备,搭建了多功能行车记录仪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在传统行车记录仪的基础上增加疲劳驾驶提醒,主动制动提醒和停车后监控系统。解决了现有产品的功能单一,且能够协助车主更为安全的驾驶出行。关键词:行车记录仪单片机程序流程目录TOC\o"1-3"\h\u第一章前言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课题研究的意义 11.3国内外行车记录仪的发展现状 21.4本设计的主要工作 2第二章整体设计方案 42.1行车记录仪系统的组成 42.2行车记录仪系统的功能 42.3系统总体设计 5第三章硬件系统设计 63.1行车记录仪硬件设计 63.2微处理器的选择 63.3AT89C52单片机 73.4红外测距的设计 83.5报警电路的设计 10第四章软件系统设计 114.1主程序设计 114.1.1程序设计功能 114.1.2主程序设计流程图 114.2子程序设计 124.2.1红外测距程序设计 124.2.2疲劳驾驶程序设计 134.2.3停车监控程序设计 14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165.1全文总结 165.2前景展望 16参考文献 18附录 19前言本章主要内容是详细介绍了课题相关研究的技术发展以及背景、意义,国内外行车记录仪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以及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课题研究的背景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和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城市化、汽车化急速推进,迅捷、高速的公共交通系统己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础。但是汽车的失窃和交通事件频发,汽车驾驶的安全和防盗工作又变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群死集体、多重伤害的恶性交通事件屡屡出现。据政府有关单位统计,2020年全年,全国共累计发生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累计超50万起,造成近10万名人员死亡、45万名人员受伤,其他经济财产损失高达百亿元。据相关资料显示,汽车司机超速行驶、违章夺道、疲劳驾驶、疏忽不慎等都是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哪里有交通警察工作人员在场,哪里的交通事故便极少出现。如果给每辆车都安装了一台行车记录仪,有效地控制和检测驾驶者的行车行为,势必可以预防或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在我们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行车记录仪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提高了事故的处理效率和信息的准确度。课题研究的意义行车记录仪是对车辆行驶中的声音数据与影像数据等进行记录的有关设备,在使用行车记录仪后,从而产生相关信息的记录效果,相当于飞机上的“黑匣子”,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其研究的意义有:一、行车记录仪记录的数据可以最大程度还原汽车运行时的现场情况,如若出现交通事故还可以对发生的原因以及责任承担情况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二、在道路上当司机在疲劳行驶情况下能够及时地发出一种报警音响来提醒司机减速缓慢行驶(或暂时停车后休息),督促驾驶员安全地行车,起到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作用。三、行车记录仪的应用还可以规范司机的驾驶行为,提高司机的驾驶规范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现在国内车辆已经大量使用行车记录仪,因此会让交通事故发生率从原先的52%显著减少至现有的37%,这也是会明显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应用汽车智能安全控制系统既是可以保障行车的安全性与规避被盗的风险,也是有着简单的安装与配置效能,同时存在随身携带的显著优势,具备很高的可行性功能以及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国内外行车记录仪的发展现状行车记录仪(简称EDR),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行车记录仪(纸盘式)于德国诞生;随后,欧洲推动了机电模拟式行车记录仪的普及,行车记录仪的强制使用使得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通过相关的全数据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在德国的卡车事故发生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末减少220%。以美德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研发的数字汽车记录仪,能够对驾驶人员非规范性的操作行为提出快速有效的预警信息,大幅度降低了事故率。参考德国企业行车记录仪使用前后的事故统计率调研信息可以得知,能够让相关的事故发生率降低34%到53%。EU组织规定从2004年8月开始,在欧盟中毛重高于3.5T的车辆必须使用行车记录仪,在此之中也是会让相关的事故发生率减少150%。近些年已经产生监控是汽车行车记录仪设备,这是在使用原有汽车记录仪装置的前提下引入GPS技术,其核心功能是可以实时进行车辆经纬度参数的显示,而且在车辆归队后能够参考相关数据收集情况,了解这些车辆的原有历史行程轨迹,也是会高效防控公车私用的负面问题。而且能够替换原有的传感器进行更加高效的数据收集,可以高效完善原有汽车传感装置容易损坏等负面现象。在1984年,国内正式开始针对汽车记录仪的研发工作,在1985年,我国某高校研制汽车行驶记录仪,同时申请相关的专利,不过鉴于有关技术缺乏成熟性,因此没有进行商业化推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汽车记录仪研发项目曾经纳入到国家纪委等部门的重大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体系。大概是在1990年我国汽车行驶记录仪渐渐推广。在1994-1995年间我国产生汽车记录仪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众多省市公安部门及发布《“关于安装使用汽车黑匣子”通知》,这也是会让国内行车记录仪进入到高速的市场发展时期,国外已经出现很多的相关设备生产与销售公司,不够相关研发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没有采用较高的营销方式,因此会在1996-1997年间进入到汽车记录仪商业化推广的低谷期,不过由于很多有关行业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活动,这也是会对汽车记录仪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在2001年10月24日,由交通部、公安部以及国家安监局共同颁发《关于加强公路客运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即[2001]83号文件),其中针对长途客车的汽车行车记录仪的使用确定明确标准体系[4]。在2003年4月,国家质监局推出《汽车行驶记录仪国家标准》(即GB/19056-2003),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推行,这也是表明国内汽车行驶记录仪正式进入到应用时期。截止到2004年7月末,国内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制造企业数量超过80个,通过过相关国家主管机构检测通过的企业数量为68个。参考不完全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在国内共计20多个省区直辖市的汽车行驶记录的相关发展效能较为理想,已经安装行车记录仪的客运或者货运企业数量超过350个,其中涉及的汽车数量高于2万台。在2009年10月19日于杭州组织汽车行车记录仪国家标准修订的第二次工作会议,来自于北京等发达城市诸多专家进行热烈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创建相关的基础标准草案。在2011年7月于哈尔滨组织《汽车行驶记录仪》国家标准审定会议(即GB/T19056),这是由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委会牵头,同时有着来自于交通部、公安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安局、国家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广东等三省公安于交通部门、同济大学与车企、道路物流企业以及记录仪与车载生产商等专家共计20多人参加相关会议。在本次会议中专家共同倡议要进行国标的修订,以此可以和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标准存在兼容性,这也是会让生产企业可以研发与生产满足更多领域要求的相关产品。伴随汽车电子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会让汽车行驶记录仪有着持续完善技术发展趋向,由原先的简单组合式行车记录仪装置,渐渐演变出现在的多功能与高精度的相关设备。从原有仅记录速度参数与里程参数功能的学习记录仪设备,不断拓展到现在具有汽车导航性能、远程监控性能以及智能监控等高级功能结合于一身的智能型行车记录仪装置。智能行车记录仪是伴随交通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全新发展趋向,这也是会在汽车后装市场领域中有着更好的发展效能,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等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也会让智能车载设备在驾车时有着更加多样化的人机互动和个性化服务,通过大数据与云服务为车联网的搭建奠定基础,未来智能车载设备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4本设计的主要工作本设计主要采用AT89C52单片机的最小控制系统作为整个设计的控制中心,在信息收集模块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传输到有关的监控中心,后者会在数据库管控平台中进行信息的整理、更新以及储存操作等,同时参考相关的功能需求提供完善的系统数据曲线研究效果。通过相关系统的运行,能够进行车辆行驶的各类信息收集与管控工作,其中包括车速参数情况、行驶时间参数情况、停车时间参数情况、行车及其停车间隔时间参数情况、已有行驶里程参数情况以及停车监控参数情况等,从而会了解驾驶员的汽车操作行为等,最终产生对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全过程情况进行追溯,监测和管理,从硬件集成电路到软件驱动的整体设计,软硬件结合联调,实现各个模块功能。整体设计方案本章介绍了行车记录仪的组成和功能,对记录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设计;同时系统设计在满足国家对汽车行车记录仪的相关标准下,设计出记录仪的总体架构。2.1行车记录仪系统的组成记录仪车载设备主要包括COU组成单元、信息采集组成单元、信息处理组成单元、数据通讯组成单元等。其中CPU系统成为行车记录仪的核心构成体系;信息采集模块主要是包括相关的传感装置与GPS接收装置等,这是需要将相关的税信号传送到CPU号的进行相应的处理;信息处理模块主要是包括数据存储器的集成电路系统,用于在一定时间内存储车辆正常行驶的信息;数据通讯单元主要是指使用串口、USB、无线通信技术将车辆的行车记录仪同其他外界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能够带来记录仪装置记录的车辆驾驶信息,同时展开相关数据输出以及进行系统各个控制单元间的实时通信功能等。监控中心获取数据通信端口收集车载记录仪提供的数据信息,然后对其进行数据的分类处理分析,管理部门参考相关的系统设置权限移时使用相关的功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操作效果。行车记录仪系统的功能参考国家标准局确定的GB/T19056-2003汽车行车记录仪的标准体系,记录仪要求实现如下功能:记录也能够提过北京时间下的各个地点运行时期以及停车时钟参数等,相关时间地点的运行日期和停车时钟被广泛应用于可以帮助行车记录仪实现记录功能,并准确标注出该地点的运行时间;而在记录仪中还可以对连续的时间驾驶一段时间误差做一个准确的时间记录:在连续时间驾驶一段时间24h的时间误差±5以内;能对车辆的基础操控动作进行实时记录;可以针对车辆行驶参数与车距参数的进行测量操作、记录操作以及信息记录操作等;驾驶时间信息记录操作,超速、疲劳驾驶报警;汽车熄火锁车后自动开启停车监控系统。车辆的行车记录仪一般是由记录、显示和通信等多种功能性的单元共同构成,由GPS接收器提供汽车的定位功能,支持对车辆的监测和调度[2]。2.3系统总体设计本次设计包含了红外测距系统体系、主动制动控制系统体系、视频监控系统体系以及报警系统体系,分析系统整体设计电路,相关内容见图2.1。系统硬件电路主要涵盖传感装置模块、单片机系统模块以及信息处理模块等,信息收集控制子系统能够进行汽车状态信息的收集处理;提供控制装置控制作用,可以对各类有关元器件进行协调操作,以此产生更加高效的协调操作效果,同时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效果,从而能够产生显示功能以及反馈功能等,能够让单片机处于正常运作情况。系统软件体系涵盖单片机对应的功能程序以及上位机管控软件等。电源电路单片机制动控制系统红外测距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器显示电路报警电路电源电路单片机制动控制系统红外测距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器显示电路报警电路管理软件报警系统图2.1总体设计框图

硬件系统设计本章节重点分析硬件电路设计内容,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3.1行车记录仪硬件设计行车记录仪的硬件主要是实现信号采集,数据库的存储及无线通讯等功能。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控制单元的设计、电源控制器单元的设计、信号采集控制电路的设计、数据存储单元的设计、通讯模块的接口设计等,硬件的组成如下图所示:图3.1硬件组成图3.2微处理器的选择如今固然单片机的种类繁多,各具特征,不过鉴于51系列单片机有着低廉的成本,这是会产生很高的应用领域,现已成为主流的相关技术体系构成。而且这类单片机芯片有着低功耗的特点、灵活扩展特点、低硬件体系特点、微型化特点以及应用便捷特点等,现已在仪器仪表领域中广泛的使用,也是能够选择相应所需功能的各类物理传感装置,可以直接用来实现多种不同物理量的测量,因此本次产品设计主要考虑选择51系列单片机其中的AT89C52单片机。3.3AT89C52单片机ATMEL研发51系列单片机中的AT89C52芯片,该芯片属于1个低电压与高性能的8bit的CMOS单片机,其内置8KB的可擦写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以及256B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即RAM),该芯片选择选择高密度切尔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能够对MCS-51指令系统以及相关的引脚产生兼容性,其内置的通用性8bitCPU与Flashh存储单元,这款主控芯片有着强大的功能,可以在诸多有着复杂性控制技术要求的环境中有效使用。图3.2AT89C52单片机实物图AT89C52单片机内部引脚图如下所示:图3.3AT89C52单片机引脚图兼容MCS51指令系统:·8k可反复擦写(>1000次)FlashROM·32个双向I/O口·256x8bit内部RAM·3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中断·时钟频率0-24MHz·2个串行中断·可编程UART串行通道·2个外部中断源·共6个中断源·2个读写中断口线·3级加密位·低功耗空闲和掉电模式·软件设置睡眠和唤醒功能下图为AT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引脚和接线部分:图3.4AT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图3.4红外测距的设计系统中的红外模块具备高安全性能以及远距离测量特点等,能够实现具体的测距功能。该模块的工作原理是选择红外线发射方式进行障碍物的探测活动,在红外线可见光遇到障碍物后,然后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在该系统中应用的红外传感装置具备低误差优点、高测距精度优点,将相关啊测量的数据通过A/D转换后对单片机进行驱动。所以,本文所选的红外模块主要是进行距离测量操作。本文设计的系统重点涵盖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单元、红外测距传感装置模块单元,LCD1602液晶显示电路模块单元、蜂鸣器报警电路模块单元、制动控制电路与电源电路模块单元等,相关模块是选择网络标号方式和主控制器系统进行连接操作,单片机最小系统选择串口烧录功能后展开程序下载操作。系统设计框图如下所示:图3.5红外测距系统设计框图为了能够让测得的测距值都能够直观地在用户面前展示出来,采取LCD1602液晶显示电路模块,这是会产生低功耗优点,也是会在同一时段中进行多行内容的显示操作,同时支持中文显示。LCD1602与单片机的连接比较简单,仅仅需要对8位的数据进行传输及一些部分的控制管脚即可实现驱动式显示。并使显示距离阈值和实测距离值更加清晰。通过具有P0口相连的子电路接口来直接实现对电路数据的实时传输,其中RS,R/W和E管脚分别与单片机的P2.4,P2.5,P2.6引脚相连,完成LCD1602的基本控制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主动制动控制,当红外测距器检测到前方车辆刹车、停止或者是有其它障碍物时,系统会通过传感器来检测到紧急制动的作用速度及其大小,来优化各种紧急制动运行操作的过程中各种车辆的制动能力,然后给制动器设定一个最合理的制动压力。系统整体的电路图如图所示:图3.6红外测距系统整体电路图3.5报警电路的设计报警电路属于系统的执行单元,其核心功能是要提供系统的预警功能,本身也是存在较为简单的电路结构体系,选择1个发光二极管以实现光报警操作,选择蜂鸣装置以实现声报警操作,相关内容见图3.7。图3.7报警系统电路图

软件系统设计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该操作系统核心软件设计功能,重点涵盖单片机领域的软件主程序设计领域以及系统其他子程序设计领域等。单片机设计是泛指采用了一种模块化的各个程序模块来直接进行系统设计,各个程序模块都可以是通过对各个主要的程序模块进行软件调用设计来直接完成的;而对子程序的进行设计则是可以直接实现整个系统的各种应用功能,决定了软件的设计。4.1主程序设计本节主要介绍了系统程序设计功能以及主程序设计流程图。4.1.1程序设计功能单片机程序的核心功能主要是体现在数据信息实时收集领域以及相关数据信息存储与显示等,其中实时收集的数据信息为驾驶者持续行使的时间参数、驾驶车距参数以及汽车实施状态参数等,从而能够对汽车驾驶者是否存在疲劳驾驶情况进行判断,及时保障安全的车距以及驾驶员的安全,同时包括在停车监控中的人身车辆安全等。这是以模块化方式高效应用相关的功能,其整体软件涵盖红外测距程序、疲劳驾驶报警程序、主动制动程序、停车监控程序等独立模块。4.1.2主程序设计流程图主程序主要是完成系统的初始化、各项功能函数的调用,针对取消中断后出现的标识位信息打开处理与检测,并且监控与显示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情况,以此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行车记录仪需要在汽车行驶时实现相应提供的各类功能,然后将整体的过程结构成若干个步骤以展开相关的控制活动。主程序需要按照设定的顺序调用各个子功能程序,以此分析相关子程序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其设计流程为先初始化记录仪,然后检测汽车状态及周边障碍物的距离,当传感器检测到汽车开始行驶后,系统使用红外测距功能进行距离的监测,同时调用疲劳监测程序,在此之中进行速度参数的监测、显示以及存储等。在车辆行使时持续进行车辆运行情况的监测活动,相关内容见图4.1。图4.1主流程框图4.2子程序设计本节介绍了实现系统功能的子程序,其中包括红外测距程序设计、疲劳驾驶程序设计、停车监控程序设计。4.2.1红外测距程序设计在对控制系统进行配置后为其提供电源,接着系统会处于初始化情况,选择红外测距传感装置以自动方式产生相应的红外信号,然后单片机内置定时装置会自动计时,如果发生红外信号遇到障碍物后快速自动返回,当系统获取相关的信号后会将技术操作终止,接着是进行距离参数分析。在获取相关距离参数后驱动液晶模块以显示相关的距离参数。用户在使用时已经确定相关的预警参数值,每次实测的数据会和阈值展开对比分析,如果高于阈值的区间,则系统会启动蜂鸣装置进行预警处理,相关内容见图4.2:图4.2红外测距流程图4.2.2疲劳驾驶程序设计出现疲劳驾驶现象成为交通事故的核心影响要素,特别体现在重大交通事故领域中。所以,需要对疲劳驾驶进行严格的管控。现在针对疲劳驾驶的最佳防控方式是每持续驾驶2小时到3小时之间休息20分钟以上。本文设计的软件思路如下所述:在车辆行驶后系统对车辆脉冲参数进行检测,从中获取时钟时间参数(t1,d1),在车辆处于行使过程中,每隔相应实践获取的时钟时间参数(t2,d2),先是要预判(d2=d1?),接着是要分析(t3>180?),当t3>2h,此时需要产生预警信息,告诫驾驶员需要停车休息后行车。下图是疲劳驾驶检测软件流程图:图4.3疲劳驾驶流程图4.2.3停车监控程序设计为了保障车辆安全,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犯,记录仪增加停车监控功能,可以在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明晰等事务提供有效的视频证据。当系统检测到车辆停止熄火锁车20s后,停车监控系统被激活,视频监控自动开启并存储信息。下图是疲劳驾驶检测软件流程图:图4.4视频监控流程图总结与展望在我国现代汽车制造产业和交通运输行业高速进步和发展的今天,保证了人们的行车和交通出行安全己经逐渐地成为了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最重要保证,将事故彻底地解决到了萌芽阶段之后,以及对于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与责任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变得愈加迫切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与辅助。车辆自动行车追踪仪器是可以提供相关控制功能的电子设备,譬如包括实时数据的收集功能、处理功能、存储功能、车辆行使情况信号信息获取与预警功能等,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具备可行性的重要价值。5.1全文总结本文通过对行车记录仪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和设计,结合了单片机的特点,对该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初略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发展方向和选型。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完成了硬件系统设计,其中包括:增加了疲劳驾驶报警提醒功能,及时报警提醒司机,为车主提供了更为舒适的驾驶时间,减少引发行车事故的因素;通过红外测距功能检测相对安全的行车间距,增加了车辆主动制动功能,协助驾驶人员安全操控车辆,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停车监控系统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车主的私人财产安全,当车辆遭受到损害责任划分时,可以提供有效的视频证据;根据行车记录仪的硬件系统对记录仪进行了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子程序等各部分。本文的主要优点是使记录仪变得更加的智能化,向广大车主提供更为安全的行车环境。不过对于确切的具体实施和设计仍然是亟需深入地研究,只能在实际应用中去完成基本功能,各项功能还远远不够全面和完善,本次行车记录仪系统的设计仅仅是一个初级产品,还需要在汽车上做进一步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进一步的完善。5.2前景展望行车记录仪的功能可以更好的开发,现在正处于物联网大数据全新的发展时代中,任意硬件设备都能够融入到互联网体系中,以此可以产生更好的数据共享作用。也是可以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紧密的关联,从而产生更好的服务功能,可以在更深层次领域为人们带来重要的技术支持服务作用。这也是需要行车记录仪在未来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拓展其功能,以此才会在综合层面上要开展智能交通运行机制,从而会给社会公众创造更加卓越与舒适的行车安全环境。行车行驶记录仪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迅猛发展,随着各种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功能整合,正在被广大普通车主所充分认可和广泛接受,并朝着功能整合的重大方向快速推进发展,未来行车记录仪会在智能化的道路走得越来越远。参考文献[1]牟顺海.低成本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2]孙磊,刘俊,卢明明等.汽车主动避撞控制系统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5):32-34[3]高玉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编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4]陆文昌.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汽车电器,2005(5):1-2[5]王力争.国内外汽车行驶记录仪应用概况[J].劳动保护,2004(9):70-71[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汽车行驶记录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56-2003,2003[7]苏晓东.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设计[J].哈尔滨:信息技术2009.33[8]张军.汽车行驶记录仪浅析[J].中国安全防范认证,2005(1):15-16[9]蓝和慧,宁武.单片机应用技能精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0]包勇强,付长青.我国汽车行驶记录仪应用的法规、规章[J].2004(5):10[11]李鹏.多功能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长安大学,2009:12-36[12]张立新.单片机通信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3]林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基于Proteus和KeilC[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4]苏洁.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应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6[15]赵瑞华.行车记录仪—安全行车的保障[J].劳动保护,2013(11):82-84[16]方菁.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12-45[17]董辉.汽车用传感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8]李建孟.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10-32.[19]石英春.汽车行驶监控系统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21-43[20]FinchamW,Datarecordersforaccidentinvestigation,ElectricalEngineers,MonitoringofDriverandVehiclePerformance(DigestNo:1997/122),IEEColloquiumon,10April1997[21]GeneralVehicleTravelingDataRecorder.HuaqiangTravelingRecorderCorporation,2007附录#include"delay.h"#include"lcd602.h"sbiten=P2^2;//液晶使能端sbitrw=P2^1;//液晶读写选择端sbit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