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安康市高三语文3月二模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5年3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有学者以动机“恶意”“故意”与否来区分谣言和流言,甚至简单认为谣言就是“凭空捏造”的谎言。卡普费雷在总结了汗牛充栋的谣言研究成果之后告诉这些人:“我们已经证明这种负面观念是站不住脚的,它把对谣言的理解引上了一条死胡同。”首先,流言和谣言伴随着人类历史,事实和虚构的判断却经历了一个由口头传播到书写传播两个阶段的意义迁转。在传播史上,信息以口耳相传的传播历史远远长于白纸黑字的书写传播。《南史·梁武帝纪》中有“诏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贤举滞”。“谣言”并非贬义。考察两个词语在早期典籍中的记载,不难发现:从中性词“流言”到今天贬义的“谣言”,有一个从口头传统向书写传统演变过程中的“层累构成”和意义的扭转。书写的话语霸权强调“白纸黑字”的实证,对口耳相传时代以“谣”为主的传播贬损并使之边缘化和污名化。此后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成为不可靠信息的代名词,难登大雅之堂。其次,流言、谣言所叙述的事件要人相信,就不可能虚构。这些关于现在或未来的叙述,固然掺合了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但叙述者绝对不希望接收者把它们当作虚构,不然它就丧失了受众,也失去了叙述动力。今人谓谣言是虚假的信息,仅仅是事后完全主观性质的价值判断。最后,谣言传播的路径高度依赖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在特定社会情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下,谣言是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间交互作用的群体获得社会认知,规避社会风险的精神康复和意义建构活动。其表现为人际间摆脱孤立状态,形成、维持、改变或适应其社会关系过程中的叙述话语。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之所以相信谣言,不在于它多么符合客观事实,而是谣言身后潜在的群体意图和他们的信仰立场相一致,他们既在立场上免于“少数人”的心理危机,又在组织上有群体归属感。所以,一旦深入研究谣言控制问题,我们立刻就闯入了谣言叙述的核心规律:即进入了个体和集体的精神信仰领域,而这完全是一个主观世界。摘编自李永平《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及叙述大传统》材料二:鲁迅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是“事件的边缘化与场景的中心化”,如《孔乙己》《明天》中的咸亨酒店、《风波》中的土场、《药》《长明灯》中的茶馆,都是作为“场景”占据着小说的中心位置,其实就是有意建构舆论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将主要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交付舆论,读者只有对舆论的碎片进行拼接,才能看到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这是鲁迅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殊手法,可以称之为舆论构图法。舆论场大致分为两种: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鲁迅小说写的主要是民间舆论场。《孔乙己》看似是以人物为中心,实际上整部作品始终聚焦于咸亨酒店。孔乙己来了,人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形成一个舆论场。孔乙己的行迹正是在这些议论中慢慢得以呈现。在这个舆论场中,孔乙己是舆论客体,短衣帮是舆论主体,他们有问有答,有嘲笑也有否认,共同构成了一个舆论的循环过程。研究者们注意到小说中“看/被看”的关系,忽视了“说/被说”的关系。叙述者对孔乙己的总体介绍,也是“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舆论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孔乙己始终是一个被说者,他漂浮在舆论的海上,无法用自己的语言锚定一个位置。他所操持的那套“之乎者也”,在短衣帮的世界里沦为笑柄:他失去了与“说者”对话的能力,只能在“被说”的泥淖中挣扎。那些羞辱他的人,是这个舆论场中的胜利者,他们在对孔乙己的羞辱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如果说孔乙己是舆论场上的在场者,那么《药》中的夏瑜,就是舆论场上缺席的被说者。华老栓的茶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是舆论传播的最佳场所。有关夏瑜的故事,都是在这里被议论的,夏瑜的形象是在人们的议论声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说者”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地暴露出了自己的愚昧、颟顸,被嘲笑甚至被辱骂的夏瑜,以一个英雄的面目出现在读者眼前,舆论变成了“说者”愚蠢、冷漠的自供状。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走到哪里,都发现人们在议论他。吃人的舆论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他要反抗,但又找不到对手,如入“无物之阵”。所以对狂人而言,对被吃的警觉来自“被说”,他是在“说者”的目光和声音中分辨出即将被吃的命运。自然,并非所有“被说”者都会走向“被吃”的命运,有时“被说”只是舆论对某人或某事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说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吃人”————话语吃人。《明天》的主角是单四嫂子,但小说开篇落笔于鲁镇的咸亨酒店。单四嫂子的故事正是在老拱们的议论声中开始,又在老拱们的色情小调中结束:她像孔乙己一样,成为一个被说的对象。她的丧子之痛被忽视,作为“寡妇”的身份成为闲汉们消费的材料。鲁迅笔下的舆论场,反映了落后中国最底层的舆论气候,浸透着他对中国民间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沉痛思考,其良苦用心,不能不令人动容。摘编自张全之《“说/被说”:鲁迅小说中的舆论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谣言在早期并非贬义,其从中性词“流言”演变为贬义的“谣言”,与传播方式的转变有关。B.书写传播的发展使口耳相传的信息被贬低,这是导致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C.人们传播流言、谣言时往往不希望接收者认为其是虚构的,这说明谣言并非完全凭空捏造。D.鲁迅小说善于通过建构民间舆论场塑造人物,如《孔乙己》中短衣帮对孔乙己的议论构成舆论主体。2.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言和谣言所叙述的事件,即使含有主观因素,也可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B.一旦接收者认为事件是假的,叙述就宣告失败,所以叙述者没有篡改事实的动机。C.人会不自觉地遵循所在群体的思维模式,群体文化对谣言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D.若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权威信息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就能杜绝谣言的产生和传播。3.下列对鲁迅作品的解说不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短衣帮在对孔乙己的嘲笑中获得群体认同,他们借此在精神上与周围人保持一致,避免自己成为被孤立的少数。B.茶客们在对夏瑜的议论中形成无形的群体意识,觉得自己是知晓一切的大多数,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C.周围人通过对狂人的议论,都遵循着某种潜在的群体意图,即维护他们所习惯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D.阿Q是未庄这个舆论场上的“话题人物”,他的行为不断给未庄带来笑料,成为人们消遣和玩笑的对象。4.请从“被说”“被吃”的角度谈谈《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4分)5.今年“3.15”一则消息火遍全网:大量淀粉肠用了饲料用骨泥。众多网友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并抵制淀粉肠,致使生产淀粉肠的厂家订单锐减。最终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玉兰苑(节选)陈世旭玉兰苑这两幢楼,建筑合同规定的工期是一年。但承建的公司凭它在建筑行业的优势,项目拿到手就成了被求的一方。他们手上的项目一大把,贪多嚼不烂,人手永远不够。政府机关又不肯行贿,工程就不死不活拖着。甲方催急了,他们就以转手包给野鸡建筑队要挟,其质量绝无保证。甲方只好闭嘴。工地上最先打下去的地界桩子长成了小树;砖石、木料、水泥、钢材被当地不法分子搬去造了新屋;已经征用的土地上重新种了菜、栽了树、搭了鸡埘、盖了猪栏,每一次打算动工,都要付一次赔偿费。渐渐地,望眼欲穿、三天两头来看工程进度的人连叹息也懒得叹息了。唯独老商始终保持着高昂热情。文艺圈什么能人没有?副省长方博分管他们这一摊,有人居然弄到了他家里的电话号码,抄给老商。从此,方博住宅电话的使用率几乎翻了一倍。停电、停水、闹市堵车、奶粉变质……他都给方博去电话。省政府办公厅多次给文化局办公室电话,请他们转告下属单位的干部职工:欢迎反映情况,但要有点分寸,该反映到哪儿就反映到哪儿,不要事无巨细都找省长。老商听到转告,当时痛快接受,但一受鼓动又忘得一干二净。局办公室主任急了,跟他发火,他的火更大,脸一直红到胸口。“电话是我打的,我负责任,你何必吓成这样!副省长又怎么样!”就是说,他给方博打电话,是给了方博荣幸。就像贝多芬教训奥国大公爵:你可以造一个朝臣、一个枢密使,但你绝对造不出一个歌德、一个贝多芬!给方博的电话照打不误。那个电话是半夜以后打的。“这位同志,都什么时候了!怎么就不考虑考虑该给别人一点尊重呢?”方博妻子早已熟悉了老商的声音。“我怎么不尊重了?我给老方打电话是相信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这信任不是尊重?”“他也是知识分子啊。”方博妻子尽力克制。“我知道,不就是大学读到博士毕业嘛,这又怎样!我没有上过大学,并不等于我没有受过教育,并不等于我没有文化,并不……”“请您谈正题吧,请问您今天……”“其实老方也未必没有不如我的地方,他懂繁复对位吗?懂音集、音串、音簇、音块吗?”“您要给我上音乐课吗?”刚刚从办公室回来的方博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从妻子手上接过电话。“这时间也太绝了。”“您好,老方。”那边的老商欢欣鼓舞,“对不起,这么晚打扰您。不过我不是跟您开玩笑,我想请您听一听。”“听什么?”“您自己听吧。”电话里是一片含混不清的杂音。“我说老商,有话直说嘛,莫装神弄鬼嘛。”方博是个急性子。“您耐烦些。”方博用力摇摇头,让自己清醒了些,渐渐听出电话里传出的风声、滴水声、玻璃和瓦片碎裂的声音。“不错不错,您的听觉很灵敏,应该搞音乐……”“你那里到底出了什么事?”“我现在就站在楼道里,这里的人都没有睡,屋子里头的风雨跟外面差不多。”“……我知道了。”方博嗓音沙哑。“我明天就派人去。”第二天方博本人来了。这是旧戏班老板的遗产,一幢带天井的旧式楼房,原先住一户人家的空间,现在塞进了十几户,号称“十八窠”。十几只煤球炉集中在天井,烟雾和硫黄味呛人眼鼻。凡能充塞的空间都被各家各户用废布景、旧道具、三合板、包装箱纸板、油毛毡之类塞满。年久失修,就连检漏、补窗户之类的小修小补也顾不上。“到你府上看看。”方博对老商说。他们在电话里神交已久,见面却是第一次。老商腆腹昂首,气度不凡,像是陪同来访总统检阅的德国皇帝。“欢迎。”老商住的那间房在楼上。这种旧建筑朝外没有窗户,天井的光线一旦不好,屋子里大白天也要开灯。人们拥进去,脚底下一片丁零当啷作响。昨天晚上接漏的缸子、盆子和雨伞之类还没有收起。老商挺身上前,用脚把乱七八糟扫到屋子的一角。屋子里计有:一张单人板床;一张抽屉条桌,一张老式门柜;一口破破烂烂的藤箱,箱盖没有合拢,露出洗过和没洗过的衣裤和袜子。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床底的空酒瓶;唯一的装饰是五线谱纸糊的木格窗户上,一帧炭笔贝多芬头像,头像下面是舒曼的一段话:用一百棵百年老栎树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立一座如马乔列湖的圣·保罗美奥巨像那样大的他的雕像,让他如生前那样俯视群山;而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他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一长串老鼠沿着窗户上的凹槽呼啸而过,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同方博一起来的人很多。上楼时,大家没有注意脚下,下楼时,连着几块楼板突然断了,摔坏了省电视台的一台摄像机。“不像话!”方博还有很重的书生气。一上车他就让秘书给省建的负责人打电话,让他们马上去省政府他的办公室。多少个红头文件如泥牛入海,老商一个疯疯癫癫的电话就像翻转酒杯一样翻转了地球,人们对老商大歌大颂了一番。等到分房子的时候,大家记得的是老商独身一人,并且家具极少,把他套里两居室的一间挖给了隔壁的大老罗。大老罗是戏剧所的勤杂工,一家三代,两室一厅住不下。“可以可以,房间多了搞卫生麻烦。”老商像是减轻了负担。拿到房门钥匙的当天,老商就搬了家。一辆三轮车跑两三趟就完事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兰苑工程承建公司态度恶劣,长期拖延工期,老商为此找到了副省长方博的电话,想通过领导施压解决问题。B.老商频繁给方博打电话,不顾他人劝阻,表现出他的执着,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渴望。C.老商与方博妻子的对话非常简短,但方妻却充满不耐烦,寥寥几笔塑造出了这样一个有些傲慢的官太太形象。D.老商将房间让给大老罗,说明他为人善良,他的行为也是为了树立良好声誉,以便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对旧楼居住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如“十几只煤球炉集中在天井,烟雾和硫黄味呛人眼鼻”等,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恶劣。B.小说将老商的执着与其他人对工程进度的无奈叹息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内涵。C.文中写老商在电话里与方博妻子的对话,言辞犀利,既表现了老商的独特个性,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D.新房建成老商居功至伟,但分房时却少分了一间,小说用这样“反转”式的结尾讽刺了同事们自私丑陋的一面。8.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对后面的情节进行了预测。有人认为后文老商可能会与邻居们产生冲突,有人认为不会。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明理由。(4分)9.文中画波浪线的一段,作者利用“反差”营造出强烈幽默感。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史记·高祖本纪》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单于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附矢外乡,从解角径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史记·匈奴列传》材料二:或云:“陈平为高帝解平城之围,则言:‘其事密,世莫得而闻也。’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子能权知斯事否?”吾应之曰:“此策乃反薄陋拙恶,故隐而不泄。高帝见围七日,而陈平往说阚氏。阙氏言于单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说之事矣。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事去之。此说简而要及得其用则欲使神怪故隐匿不泄也”节选自桓谭《新论·述册》材料三:肇有人伦,是称家国。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此说简A而要B及得其用C则欲使D神怪E故隐匿不泄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意为恰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中“会”字意义相同。B.遗,赠送,与《苏武传》中“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遗”字意义相同。C.见,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字意义相同。D.出,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一、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记载了高祖被困平城七日的事件,材料二则对陈平解围计策进行了推测,两者相互补充,丰富了历史细节。B.材料一中高祖被围平城的原因包括韩王信谋反、匈奴的军事行动以及当时的严寒天气等几者合力使高祖陷入困境。C.材料二桓谭推测陈平利用阏氏的嫉妒心理,以美女之计说服阏氏帮助高祖脱困,这一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桓谭对陈平所出的计谋评价不高,他认为这条计策浅薄粗陋、很容易被人识破,所以才会被隐藏起来秘而不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附矢外乡,从解角径出,竟与大军合。(2)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14.《高祖本纪》和《匈奴列传》对“平城之围”的记载,哪一种可能更接近桓谭心目中的真相?司马迁为什么要在两篇文章中采用不同的表述。(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吴芾节物随时变,斜阳一望中。暮云重叠碧,远树浅深红。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一樽谁与共,独立意无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号A.题目和首联点明时间和季节,诗人在斜阳下看到周围节物变迁,为全诗奠定写景抒情的基调。B.颔联巧妙地组合色彩元素,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暮云如碧浪层叠、远树似霞彩晕染的美景。C.颈联“滋”与“荡”赋予菊花、芦花以活力,生动诠释了初冬季节独特的生机与灵动美感。D.尾联两句,诗人在萧瑟初冬景物中生出孤独感,只想要找人共饮来排遣这种孤独感。16.有人点评: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借景抒情的佳句,但二者侧重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周邦彦《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的鸣叫渲染了环境的美好。(2)出淤泥而不染是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这样的意思在《屈原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猿猴的啼叫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古诗文中常用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A)一诗中的“分茶”,不是寻常的品茗,也不同于斗茶、茗战,而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甲的烹茶游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水丹青”是把茶饼捻成粉末状,加以适量沸水调成糊状,水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会严重影响茶汤的品质,真可谓乙。茶汤是“水丹青”的基础,用茶筅把茶汤调治成细腻均匀的泡沫状,形成的泡沫越多,表明茶汤越好。用沸水冲茶汤盏面,茶水交熔,激起的泡沫可以形成物像和文字。沸水冲出的图案幻灭后,(B),在同一茶汤中幻画出新的文字图案,可以重复至冲入沸水直接融入茶汤无法形成图案为止。“水丹青”保存时间的长短是评判其水平的主要标准,(C),其品质便越好。汤花颜色也常用来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能以沸水用同等质量的茶汤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技艺最为高超。此外就是看茶汤的品质,主要是要注意用水量,茶面与茶盏接触边缘看不见水痕的为最佳茶汤。18.文中第二段有三个错别字,请将其修改正确。(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将其修改正确,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汤花颜色也常用来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能以沸水用同等质量的茶汤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技艺最为高超。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22.依据材料内容,给“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细乳”“分茶”作注释,每条注释不超过2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李子柒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她用多年时间沉淀自我,精心打造古风田园生活视频,以细腻的镜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田园美学,在国内外收获海量粉丝。然而,商业合作中的利益纠葛、舆论场里的无端争议等风波接踵而至,使她陷入困境。她选择暂别大众视野,深入到田园生活的细节中。离开三年之后,她荣耀回归,不仅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引发新一轮的传播热潮,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热销。“子柒三年沉淀,回归依然王者”引发热议。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B写传播使口耳相传信息被边缘化只是谣言被污名化的原因,并非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该项错误2.A项,材料只是指出叙述者不希望接收者将其叙述视为虚构,因为这会使叙述失去受众和动力,但这并不等同于叙述者毫无篡改事实的动机。C项,谣言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信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该项过度强调了群体文化的单一作用,故错误。D项,充足的权威信息渠道和及时的公众关切回应能够有效抑制谣言的滋生与传播,但鉴于谣言产生的根源错综复杂,无法杜绝。3.D第四段的核心观点是:流言传播的动力是规避风险、在群体中寻找安全和认同。D项的解读中,阿Q成为未庄舆论场上人们肆意消遣的对象,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能带来笑料,并未提及这种议论在群体获得社会认知、规避社会风险等方面的意图和作用。,因此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4.(1)在《祝福》里,祥林嫂是“被说”者,面对鲁镇人对其经历的议论、扭曲,她无法用言说反抗,更无力改变;(2)议论和流言让她的精神世界崩溃,在风雪中冻饿而死,最终从“被说”走向“被吃”。5.①大众担心健康受到威胁,急于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相信并扩散了这一流言或谣言;②网友在网络舆论场中充当了“说者”,而厂家作为“被说者”无力招架,沦为这场流言或谣言的受害者,差点“被吃”。③面对各类消息,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态度,避免被不实甚至别用用心的流言或谣言误导和裹挟。6.B选项错有二。第一,老商得到方博电话是文艺圈的人给他的,不是他自己找到的,主动找省长电话并不符合老商清高、执拗的人物形象。第二,老商给方博打电话的内容很繁杂,不只是为了解决玉兰苑工程的工期问题,说他为了解决工程问题而找省长不准确。C选项,方博妻子只是在面对老商半夜不合理的电话打扰时,表现出了正常的不耐烦情绪,并非傲慢。D选项,老商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豁达和善良,没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7.D老商将房间让给大老罗,更多地体现出他的善良、豁达,他让出住房也不是众人逼迫的结果。讽刺他人的自私丑陋,是对这一情节的过度解读。8.老商的个性与新环境下的潜在矛盾源,都使得他与邻居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1)老商特立独行且性格执拗,容易与人产生冲突;(2)旧居环境差时一些潜在矛盾没有凸显,新的居住环境可能因大家生活习惯不同使矛盾爆发;(3)故事中大家比较贫穷,容易因琐事,如公共空间使用、费用分摊等产生矛盾。老商不太可能与邻居产生冲突。(1)老商心地善良、豁达大度;(2)大家杂居时都没有产生多少矛盾,住进新单元房后,大家的生活空间更加独立,更不容易产生冲突。(每点答案2分,两点4分。开放性试题,能从作品中找到合理原因即可得分。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内因即老商的性格,外因是居住环境、物质条件等。)9.①少与多的反差:简单的陈设与一床底酒瓶形成的强烈反差;②简陋与高雅的反差:破败狭小的屋内环境中与高雅艺术元素的反差;③浪漫与现实的反差:“一长串老鼠呼啸而过”打破了之前因艺术元素带来的些许浪漫感,将现实的脏乱差又拉回读者眼前,和前面的艺术氛围再次形成强烈反差;④词语形成的反差:如“奢侈品”与“空酒瓶”等形成强烈反差。(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10.BCE11.D“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也是使动用法,二者相同。12.D选项对“薄陋拙恶”理解有误,“薄陋拙”是说这条计谋比较差,“恶”则是说这条计谋过于性质恶劣,见不得光。但都没有容易被人识破的意思。13.(1)此时,汉高祖命令士兵们都张弓搭箭,箭头向外,从解除包围的角直冲出去,最后终于和汉军的大部队会合了。(得分细则:外乡,向外;径,直;竟,最终,各1分。句意1分。)(2)其中存在着玩弄文辞,掩饰错误、美化过失的情况,对材料的取舍凭借主观臆断,作威作福(随意褒贬)的行为体现在笔端之上。(得分细则:舞词弄札,玩弄文字;文过,美化过失;臆,主观,各1分;句义1分。)14.(1)桓谭或觉《匈奴列传》更近真相;(2)《高祖本纪》因“为尊者讳”,隐去可能损高祖形象之内容;(3)《匈奴列传》为述汉匈关系全貌,因秉持实录精神而详细记录。(第一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15.D尾联“一樽谁与共,独立意无穷”,诗人在欣赏完初冬的美景后,有一种无人共享这美景的遗憾。“排遣孤独”理解有误。16.①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②颔联偏于静物;颈联侧重动态;③颔联是侧重于视觉形象(色彩);颈联是侧重于触觉形象(寒冷);④颔联侧重于客观描述(景物没有过多融入情感);颈联侧重于主观感受(情感表达比较明显)。(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17.(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8.①“捻成”改为“碾成”;②“调治”改为“调制”;③“交熔”改为“交融”。19.甲: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20.汤花颜色也是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茶汤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能用沸水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技艺最为高超。【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汤花颜色也常用来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句式杂糅,该句也可改为“汤花颜色常被用来作为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第二,“能以沸水用同等质量的茶汤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表义含混,将“同等质量的茶汤”这个条件前置,可以避免问题。21.A.《临安春雨初霁》B.可继续重复上述步骤C.汤花保持的时间越长22.细乳:一种乳白茶汤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青海省平安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公司月份安全环保工作总结
-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双十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气体分离及液化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集锦
- 儿科安全输液的管理
- 2025年风力提水机组项目可行性建设方案
- 2025年超低频测振仪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智能计量终端项目合作计划书
- 托管老师培训
- GB/T 45156-2024安全与韧性应急管理社区灾害预警体系实施通用指南
- 2025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工程各项施工准备方案
- 施工现场动火分级审批制度(3篇)
-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中考化学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练习200题有答案
- 衡水中学学习计划
- 棋牌室消防应急预案
- 智能家居的智能门锁
- 《公园茶室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