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杨建民:徐志摩诗译清照词刚才向花担买得一枝春花,簇新得很。泪珠般的朝露,还未干呢!唯恐那个人会笑我“没有春花长得好看”。我要戴起来,定要他说出我好看还是花好看。
这位女子的心情,真个世代都会有,许久不会变的。真是一首单纯好玩的诗。可我要说,这是一首翻译诗,你确定会觉着翻译得浑成;假如说,原作是一首古代的词作,你或许会感到惊异。初读到这首诗,我就有这种特殊的惊异感受。
这首诗的题目,是一个词牌《减字花木兰》。它的原作,出自我国历史上闻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之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简洁看看。原词的色调浓度似乎比译成的诗作要“稠”。“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被“泪珠般的朝露,还未干呢”这样轻倩明晓的句子替代;“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更由比原作略显俏皮的“我要戴起来,定要他说出我好看还是花好看”来表达。夸张一点说,翻译不仅不逊于原作,还传递出很多现代鲜活的气息。
这首翻译诗,出自我国现代闻名诗人徐志摩之手。大约在1924年(古建专家,徐志摩表妹夫陈从周依据字体推断),正在诗歌创作探究中的徐志摩,读起了一部李清照的《漱玉词》。吟诵之间,来了兴致,便试着用白话,以新诗的笔调,接连翻译起来。前前后后,译出十多首。这批译作,当时似乎并无发表的意思,就顺手交给了同乡,也是留学归国的学者张歆海。张歆海与徐志摩交谊深厚,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前一晚,就住在张歆海南京的家里。这批译稿手迹,张歆海没有轻易随意处理,而是带着它在身边数十年。晚年张歆海在美国定居,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去探望这位父亲老友时,张歆海拿出了这批十二张复印出的徐志摩译诗交给他。1985年4月,徐积锴从美国回来为父亲扫墓,返回时将这些资料交给了曾经写出过《徐志摩年谱》的陈从周。对于一位现代新诗创作的重要人物,这批作品体现了诗人学习和创作的深广“幅面”。不久,陈从周将这些白话译作发表在一家“史料”杂志上。该杂志发行量不大,数十年来,它们似乎没有引起读者怎么关注。笔者在比照原词逐字句体会这些译作后,感到对于古典诗词的阅读,传播,这批作品有颇为独到,可资参照的地方。空说无凭,我们不妨捡择数首来比对一番。
秋天的光景是不错的,不过我有一点伤感。望见菊花黄又晓得是重阳快到了。风也到了,雨也到了,凉也到了,不能不加一件衣吃一杯酒。
醉醒来又是黄昏的时候,孤零得可怕,凄凉得难受。这么长的夜,还有捣衣声,虫叫声,更漏声,振动耳鼓,打动心门,一个人对着明月怎睡得着呢?
这首诗,对应的是李清照出名的《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初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徐志摩的诗译,上阕的下节,来得颇为清丽流畅。可比照原词,却是调整了先后。在李清照,加衣,尝酒,先说;风雨添凉,随后。自是一种巧思。可徐志摩的风、雨、凉之后,“不能不加一件衣吃一杯酒”将原词两句融会合一,有一种叠加,紧凑同时又延展的新诗风味,不仅原作词意不失,表达上也考验了汉语的结构弹性。
原词下阕后半节“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写时在字眼选择上,颇为专心。蛩声“细”,漏声“长”,砧声却将动词“捣”后置来形容,不仅有创意同时表达准确。面对如此完备的原作,徐志摩在翻译时不得不加附一些解说文字——“振动耳鼓,打动心门”云云,并且将“明月空床”四字内容移作结尾:“一个人对着明月怎睡得着呢?”看来,原作愈精致,翻译愈发不易。
李清照有一首《蝶恋花》,情境语意,都别具风格: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宣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且看徐志摩如何应对:
这样的长夜,真不好过。去是想去的,怎么去呢?告知他快些回来吧,大好的青春,不要辜负啊。
随意吃一杯呢,有点醉意有点酸意也活得好玩。不要笑我这个年纪还要戴花。不只我老了,春也快老呢!
徐志摩的这首诗,翻译时舍去了原作中的一些具象。譬如“长安”,原作里两次出现,翻译中却不见了。大家知道,“长安”此时可代指京都“汴梁”,是指惦念之人所去的地方,一般并非实指。为了避开翻译出来还需注释,徐志摩干脆虚化处理了,只保留真实心情。原作里有杯有盘,有酒有梅子,徐志摩也不让它们出现。后者只用它们的味道替代,效果也很好。白话大多较文言松弛,故翻译来一般都长出一些,可徐志摩的节略,有时让白话几乎与文言相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九字,徐志摩翻译成“去是想去的,怎么去呢?”也是九字。(当然,这句翻译,必需放在诗中才能显现其意味来)“随意杯盘虽草草”七字,徐志摩干脆用“随意吃一杯呢”六字打理,也是取其神而舍去形。这首诗译中笔者极宠爱的,是用“有点醉意有点酸意也活得好玩”来翻译“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无论舍去具象,演绎内蕴,还是添加字句,完整意象,都是为了使翻译与原作“恰称”,并能成为独立可赏的新诗。通体读去,徐志摩应当有这样的想法才是。
另有一首诗,我们先来读读:
躲起小阁来,日子虽然显长,也觉得深幽好玩。炉香已过,天也晚了,种的梅花很不错呀,何必要到外面看去?孤独是孤独一点,从前何先生在扬州时不是这样吗?
要晓得梅花不是讲喧闹的,也经不起风雨,现在这样零落,我太难受了。由他去吧,感情是恒久不能磨灭的,再到了有月亮的时候,对他的零落影子也一样可爱。
此作品名为《满庭芳·残梅》。我们也来看看宋时的李清照如何表达惨淡梅花: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尴尬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词中何逊,是魏晋时期梁代诗人。他有很好的写梅花的诗句,连杜甫也赞美:“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这首词的翻译,徐志摩用了很多很白话的句子,来试图稀释原作浓稠的高雅。譬如,以轻倩家常的“炉香已过,天也晚了”对应“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避开了“篆香”“帘钩”这些词语的解说;“又何必,临水登楼”这样的套语,徐志摩干脆用一句“何必要到外面看去?”真正化繁为简,得其精神。“无人到,孤独浑似,何逊在扬州”这几句,要想跟随,怕不简洁。徐志摩却说:“孤独是孤独一点,从前何先生在扬州时不是这样吗?”颇清畅。“何先生”翻“何逊”,接通遥远。叫人感觉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成了自己今日生活中熟悉的“先生”一般。下阕的翻译,徐志摩的处理略嫌简洁了些。“尴尬雨藉,不耐风揉”体会起来,风雨的恣肆都出来了,用“也经不起风雨”对应,那种周折委曲之态,淡了很多。只“感情是恒久不能磨灭的”翻译“须信道,扫迹情留”,显得现代。“再到有月亮的时候”处理“良宵淡月”句,程度、层次都没有关联到;现代用滥的“可爱”对“风流”,内涵照应实在不足。
有一首《渔家傲》,翻译得也是不错的:
下雪了,春快来了,梅花也妆扮起来呢,似乎半面美人儿刚才出浴的样子。天公也凑趣呢,你看这样好月亮,花前月下,怎好不吃一杯,何况对着这样好梅花。
李清照的原词: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的运笔大胆出新。将雪里寒梅用“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描摹。这样的内容,近现代见过很多,徐志摩便追影随形,以“似乎半面美人儿刚才出浴的样子”对应;“共赏金尊沉绿蚁”,徐志摩分解成两句:“花前月下,怎好不吃一杯……”“花前月下”似乎俗旧了些,可对“共赏”二字,它就颇为现成相埒。“怎好不吃一杯”舍了“金尊”“绿蚁”这样的具象代词,使现代人一目了然。这首词对应最佳处,笔者以为在“天公也很凑趣呢”与“造化可能偏有意”之间。字词调换了,意思却全照应到;尤其风味未失,大不易。
李清照的一首《怨王孙》,很受人们宠爱: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因为原作心情表达完满,徐志摩的翻译,似乎也只是追摹:
困处在深闺,春要快去了,行人一点的消息也没有。寄一个信给他么?托谁寄呢?这怎么好。多情的自然是什么都放不下。寒食又到,这静悄,秋千也空着,只有向月亮浸着白白的梨花。
徐志摩大约要让翻译成为真正的新诗,将一些可出彩的如“草绿阶前,暮天雁断”这样古诗词中经常的具象、色调,以及“暮天雁”等,都弃去了。没了大雁,这“信”就真不知“托谁寄呢”?李清照的“多情”,用了“沾惹”这个意味繁复的词,徐志摩虽然竭力,可“什么也放不下”实在难能将“沾”“惹”这样牵连彼此的微细层次感出现出来。
李清照,本是一有爱好才情,有丰富含蕴的女子。不料时代弄人,遭逢国破家亡。她的感受,写出词来,就叫千载后人,为之无限追怀。且看她一首回顾早年,对应当时的《转调满庭芳》: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鏁,管是客来唦。孤独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际。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此词流传中,略有残损。现据一般本,也与徐志摩翻译比比照录。)这首词,徐志摩翻译得较为从容:
池边青草,院里绿阴,向窗外一望,晚晴真好啊!帘也打起来,门也打开来,有客来么,正好。我一个人吃酒正觉得孤独。又想起行人未归,好不难受。坐下吃一杯酒吧,荼蘼是开过了,还有梨花可赏呢。
不要谈到从前赏花的胜会,装扮起来,高朋满座,看着外面的王孙公子,车水马龙。虽然遇到风雨,依旧觉得痛快。如今没有这种兴会了,这样的好季节也是空的。
原词中的“荼蘼”(“酴釄”另一写法),是一种蔷薇科的草本植物,花朵不大,较为繁密。这首词的翻译,徐志摩起先部分,对原词追随得很紧,前几句几乎字句变动不大。“玉钩金鏁”(鏁,古同“锁”有人以为,“锁”是闭门,所以可能文字有问题。)徐志摩用“帘也起来,门也打开来……”一译,原文就顺了。“锁”可以闭门,也可来开门的。“管是客来唦”一句,显示了诗词大家创制的一面。虽然前面也有人语气词入诗入词,可民间多些,文人中却大家多些。李清照此词中用了数处,顺心随性,显出她创建的不拘一格。徐志摩以“有客来么,正好”次序颠倒,也算是对原作妙语的合适回应。下阕的起先,作品以“当年曾胜赏……”引出旧时的风华溢彩,“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云云。可不知为何徐志摩在翻译时,先加附了“不要谈到”几字。词作者明显是要通过充分表现当年的华彩,来与今日的零落比对,故此结尾处有“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几句,造成映照剧烈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古今人都懂得,可不能预先说破。不知徐志摩当时为何没留意到,把该放在最终的话提到了前面,使得效果程度减弱。这或许是他不意间的失笔吧。
有一首短词《品令》,对着秋天,写出与荷花间的沟通:
急雨惊秋晓。今岁较,秋风早。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惋惜莲花已谢,莲房尚小。汀萍岸草,怎称得,人情好。有些言语,也待醉折,荷花问道。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
李清照的“秋”,都写得好。究竟是大家,每每有独自创意。这一首,对着莲花,喝酒作诗。可觉着有些话,还是不能不在饮醉时说出:“人比去年总老。”这是无限感慨,也是无限留恋。
徐志摩的译笔,追随得也紧:
啊!秋雨来了,今年来得这样早呢?对着这黄昏雨景,那不能不吃一杯酒,写一首诗。莲花的季节快完了,莲房还小呢。
花草虽然有情,怎比得人情好呢。有一句话,我要待酒后向荷花问一问,“你比去年老了一些么,我呢?”
前边的翻译,是顺遂着原作。结语处“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李清照明显是希望乘醉对着荷花说说难受语。徐志摩却用了反问的句式:“你比去年老了一些么,我呢?”虽然是知道答案的反问,可究竟口吻不一样。李清照是确定的,只是借着一个对象——荷花,倾诉。意味无穷。徐志摩的反问句式,对原本的表达程度,似乎减弱了。
李清照的词,一般而言,自作主见,较少借助古人旧典。可有一首词《多丽·咏白菊》,不仅长,且用典颇多。通过典故反复映照,宣示白菊之芳香绝美: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颖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适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疼惜,不知从今,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此词虽然典故多,可从字面看,倒并不多难理解。但了解这些典故后,整个意味会更凸显。“贵妃醉脸”,是说杨贵妃饮酒后,面若牡丹。借喻牡丹;“孙寿”是东汉权臣梁冀之妃,善为妖姿。画眉若愁,因此魅人;“韩令”是晋朝人韩寿。他是官家佐吏,因长相俊美为官家女宠爱。此女偷帝王赐其父亲的外国异香送韩寿。为官家发觉,只好让他们成婚;“徐娘”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傅粉”典,最先说三国时的何晏。此人宠爱饰粉,人称“傅粉何郎”。此处或许李清照认为“徐娘半老”,当然须多多“饰粉”,以掩其态。)下阕中“汉皋解佩”,是说一郑交甫者,经汉皋,见二女佩美珠,索求。女解佩赠送。行不远,二女不见,珠亦失去;“纨扇题诗”典较常用,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作怨诗自伤。以扇子曾“出入君怀袖”到“弃捐箧笥中”的命运,比方受到冷遇。在李清照看来,白菊不似富贵牡丹,也不妖媚,不以异香迎人,不附加粉饰,一派自然。与屈原、陶渊明的名贵、自然韵致正相吻合。
这么多典故,无疑给翻译造成极大困难。为了使得自己的翻译成为可以独立的新诗,徐志摩似乎存有弃置典故初衷。这首词,他就做了非常大胆的“手脚”:
一个人独住小楼,又为秋天更觉孤独。夜也特殊长,管他呢,早睡罢。怎晓夜来风雨,无情地,打得花枝尽落,愁眉丧脸。只有菊花,越有风雨更加起劲,你看啊,一股芳香,酴釄不如呢?不过秋也快还了,花也觉得慢慢憔悴,怪可怜的。我倒有点恋恋不舍的样子,有什么方法呢,纵然是非常疼惜也疼惜不来啊。各处的菊花都不过如此,东篱不是一样吗?
徐志摩是太想避开典故,又试图表现原作内容。惋惜这首词典故太多,避开也就意味着损失。不仅较为偏冷的,连熟悉的如“徐娘”,甚至几乎可以不言自明的屈原,陶渊明等爱菊之人,他都没让出面,怎么行?所以整个翻译便显得急促,画面略觉零散,连字数似乎都没有原文长。当然,这些典故倘如都需露面,那这翻译也必定不堪重负。读今日的一些“一点也不能少”的古文今译,典故的牵强处理,使得几乎没有了诗词之味,所以人们不爱读。这种冲突,还得探求解决方法。
徐志摩这批翻译,无法一一拿出介绍。我们用李清照的一首闻名词作及翻译来作结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以繁华写悲凉,极是感人。古人有读此词而“为之涕下”者,可知古今同心。徐志摩的翻译,虽跟随原作较紧,可自由之态依旧:
夕阳衬着的暮云特殊明丽,那人去的还未归。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唯恐免不了。诗朋酒友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的愉快日子,重阳啦,端五啦,说不尽的喧闹。如今这个年头,装扮已经懒了,更不说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原作中的“三五”,应当还是指“元宵节”,为避与上面重复改称如此。可徐志摩却翻译成“重阳啦,端五啦……”不能说准确。可笔者以为,徐志摩有他的道理。李清照当年的“盛日”,当然不限于“元宵”。中国人旧时重要的节日,她都该参加并欢乐着。这是原作应有却未说明之意,所以不好认为是徐志摩理解的问题。结尾处的几句,是该词紧要之点。试想,一个女子眼下“憔悴”到“风鬟霜鬓”,该是怎样的心情?外面的欢乐,似乎都“怕见”。“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不愿看却想听听,那种“曾经沧海”的困难心情,通过寻常的文字获得到剧烈表达。这样富有张力的文辞,徐志摩实在不易应付。他的翻译,调子清淡了些。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度规范框架搭建
- 技术支持述职报告
- 2025年云物融合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航空、航天设备相关专用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集锦
- 2025年高效照明电器产品项目建设总纲及方案
- 2025年同位素检测装置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美容美体项目合作计划书
-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统计软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货运与保险》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真题答案无
- 运输供应商年度评价表
- 电压力锅原理
- 软件著作权申请课件
- 广州市三年级下册英语单词
- 钢板桩项目方案设计(范文参考)
- 山钢钢板材质单
- 男性公民兵役登记表.docx
- 员工技能等级评定方案汇编
- 景津压滤机说明书(共62页)
- 普通车床作业指导书(共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