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教师版-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方法艺术特色)答题模板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教师版-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方法艺术特色)答题模板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教师版-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方法艺术特色)答题模板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教师版-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方法艺术特色)答题模板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教师版-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方法艺术特色)答题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专题—教师版—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方法,艺术特色)答题模板识识·题型解读真题分析+常见设问+关键词+命题预测明·模板构建答题步骤+技巧点拨通·模板运用真题示例+模板运用+举一反三练·模板演练最新模拟本节导航真题分析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手法、特色的题型有选择题和解答题等,主要针对意象形象、手法技巧、语言特色、风格评析、情感主旨等进行考查,以辨析手法、分析特色为核心,需要依据选项关键词联系诗歌,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针对诗句、形象、手法、情感等进行鉴赏。诗歌鉴赏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够对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此外,人文性更加鲜明,题干表述通俗易懂,避免含蓄晦涩的表达,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表述都更加规范,指向性明确,便于把握题目意图。‌常见设问(2024·新高考Ⅰ卷)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2024·全国甲卷)15.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2024·北京卷)1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2024·天津卷)14.(2)如果用“以诗解诗”的方法,以下三句诗哪一句适合解读本诗尾联?请说明理由关键词鉴赏、解读、艺术效果命题预测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范围更加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唐宋诗歌,尤其是宋代诗歌,因其富有哲理意蕴和理趣,成为重要的取材领域;选材也注重经典性,多选取名家名作进行考查;命题努力去模式化,避免刻板印象,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研读和理解,不仅仅是套用固定的答题模式;更加注重与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需要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重点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解读考查的具体内容,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等;据此关注具体诗句,找到对应诗句。第二步理解诗句,辨析特色依据关键字词句,联系标题、作者境况、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注意正确利用注释等,正确理解诗歌在语言、结构、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特点、特色。第三步全面解读,梳理答案进行细节对比,关注形象的评价、意境的概括、手法的运用等;正确感知诗歌的情感主旨,据此回答问题。技巧点拨一、鉴赏形象塑造手法诗歌中的形象可能使用多种手法来塑造,在辨析塑造形象的手法时,注意思考:①正面描写,诗句中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③侧面描写,衬托、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③想象、联想,因为诗歌中的人物,一般无法像小说中那么细致、立体、饱满,这就需要基于诗句片段展开正确的联想和想象。例: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 题胡逸老致虚庵黄庭坚①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①黄庭坚前年离开谪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宣州。本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答案]①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友人诗礼传家的清高品格。②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以及运用典故,赞美友人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③尾联借山水妙境赞美友人不慕世俗功名利禄、宦途得失的高洁情操。[解析]首联将“藏书万卷”能够“教子”与“遗金满籯”引来灾祸进行对比,赞美了胡逸老以诗书礼仪传家的家教家风,显示其品格的清雅高洁。颔联借用典故,显示胡逸老品格的清高。写胡逸老能拿出粮食与与贫苦人共享的具体事例,赞美他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尾联借助景物之妙衬托胡逸老形象,赞美友人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能得妙境,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使心灵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赞美了庵主高洁的人格、闲适的胸襟,豁达的态度,不慕名利的节操。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一般需要结合诗句意思、诗歌主旨、作者情感分析:①修辞手法,②写景艺术,③写人艺术,④抒情艺术,⑤叙事艺术。例:词人如何描写主人公的“一春心事”?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诗歌] 西江月【宋】胡翼龙水霁芹香燕觜①,林深风暖莺吭。一春心事锦机傍②,忘却寻芳模样。柳絮池塘昼午,梨花院落昏黄。阑干曲曲是回肠,倚到西厢月上。【注】①觜,通“嘴”,指鸟喙;②锦机傍:据载前秦秦州刺史之妻苏氏思之,将诗织在锦上赠之。[答案]①侧面描写,以乐景衬哀情,通过霁水、香芹、暖风等细描春天美景,反衬主人公“一春心事”。②心理描写,通过“忘却”寻访,进一步衬写主人公“一春心事”。③细写黄昏梨花飘落满院的凄清,正衬主人公“一春心事”。④细节描写,描写主人公独倚阑干,直到月上西厢,表达主人公的“一春心事”。[解析]①诗的前两句写了霁水、香芹、燕,林深之处春风拂暖,吭莺啼鸣,写出了一派春暖花开热闹非凡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属于侧面描写。②三、四句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诗人沉浸于锦机傍,都将春天的模样忘记了。③五六句写在午后池塘柳絮纷飞,黄昏时分梨花落满院子,描写了不同时间的春日景色,正衬主人公“一春心事”。④最后两句是说星斗错落每一曲心中都焦虑不安,于是依靠在西厢望月,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主人公独倚阑干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一春心事”。三、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特色时,先整体感知诗歌风格,明确其基本特色;然后调用积累的作者作品语言特色词语,从诗歌具体诗句的意象、意境、手法等角度展开分析;最后指出诗歌蕴含的情感,点明具体语言特色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例: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诗歌] 忆少年·别历下①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②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注】①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贬往连州。[答案]没有。①此词不属于豪放词一类,风格更倾向婉约。②词中“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没有豪健之气,更见清丽秀美。③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解析]本词是一首伤别之作,写作者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在依依不舍中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总体风格接近于婉约派。从内容上,上阕“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都是典型的离别场面,承载的是离愁别绪,下阕开头句“罨画园林溪绀碧”写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更见清丽秀美;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悲伤连绵,没有豪健之气。从情感上,结尾四句“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感慨物是人非,青春不常在,给人带来的是伤感情绪,可见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一己的情意缠绵。四、鉴赏诗歌结构艺术分析鉴赏诗歌结构艺术要重点关注:‌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铺垫伏笔、以景结情、一唱三叹等。例:诗歌的首联不落窠臼,请谈谈其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诗歌] 后游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答案]①“曾”“再”等词点明寺和桥都是重游之地,照应标题“后游”。②“忆”“怜”传达出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的爱怜之意,正是人有意,物有情,为后文写景抒情做铺垫。[解析]从诗歌“曾”“再”两字可知,诗歌首联“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中所写的寺和桥都是诗人曾游之地。而这两个字所揭示的信息,也正呼应了诗歌标题“后游”。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说明了此次再游时,诗人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诗人在首联就强调了人与物的情感关系,也为后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典例1真题示例典例1(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宋·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15.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答案】“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模板运用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重点明确关键词:“赏析颈联”“软”“低”“艺术效果”,即炼字。第二步理解诗句,辨析特色。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步全面解读,梳理答案。“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典例2(202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典例2马诗二十三首(选四)李贺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1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答案】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都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模板运用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重点明确关键词:“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第二步理解诗句,辨析特色。“美”“讥”“悲”是诗人所表达出的三种情感:“美”是赞美的意思;“讥”是“自嘲”,也是对朝廷的讽刺;“悲”是“悲愤”“悲叹”的意思。第三步全面解读,梳理答案。“美”“讥”“悲”是诗人所表达出的三种情感:“美”是赞美的意思,《其一》,描绘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马形象;《其五》,描写壮阔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沙场的画面。诗人赞美马的外形以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讥”是“自嘲”,也是对朝廷的讽刺。《其一》中写良马“无人织锦韂”,更没人为之“铸金鞭”;《其十三》同样感慨佩戴宝玦的侠客声名远扬,而他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悲”是“悲愤”“悲叹”的意思。《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是无人赏识的悲叹;《其十》中痛失主人、临风哭泣的乌骓马都是诗人的写照,诗人为骏马而悲,实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举一反三(2024·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齐天乐·蟋蟀姜夔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②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释】①庾郎:北朝人庾信,曾作《愁赋》。②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陈廷焯评价“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最为入妙”,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最可笑的是那小儿女对虫鸣中的凄苦毫无意识,在篱笆间呼灯捕捉蟋蟀。②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在哀婉的基调中插入了孩童捕捉蟋蟀的欢快情趣,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反倒使原本就幽怨凄楚的琴音变得“一声声”更苦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结合原文“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可知,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声情骤变,似与整首乐章的主旋律不相协调,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所以当这种天真儿女所特具的乐趣被谱入乐章之后,并不与主旋律相悖逆,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反倒使原本就无限幽怨凄楚的琴音,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以乐笔写愁然,正是作者的匠心妙用。(2024·广东东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②。[注]:①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②灵台:心灵。2.本诗以平淡致高雅,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以平淡致高雅,是说用质朴的语言和普通寻常的写作对象,写出了高雅的生活情趣,塑造了高洁的人物形象,达到了高远的意境。

平淡表现在:①语言平淡质朴,讲述道理直白通俗,如首联两句明白如话,浅近易懂;②以普通日常生活为写作对象,如书房、山丘、流水等。高雅表现在:①意境高远雅致,小小一座书房,内有万卷藏书,无限风景;②主人情趣高雅,诗礼传家,钟情山水;③主人品格高洁,怜贫济苦,慈悲善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可知,倘若祖先留下的是一万卷藏书,那么就可以用其来教导孩子;可是,如果祖先留下的是满满一箱金子,那么往往就会为自己引来祸端。讲述道理直白通俗,语言平淡质朴。结合“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流水声如风雨飒飒而来。不管是观赏山脉还是观赏流水,我们都可以领略其中的妙趣。以普通日常生活为写作对象,如书房、山丘、流水等,平淡质朴。结合“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可知,有人随意坐在美好的山色里,这样一幅恬淡闲适的画面就好似图画般呈现在众人眼前;山谷中的流水声远远地传来,如同风雨敲窗的声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衬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意境高远雅致。结合“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可知,不管是观赏山脉还是观赏流水,我们都可以领略其中的妙趣,还有什么烦恼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性呢?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情趣高雅。结合“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可知,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品格高洁,怜贫济苦,慈悲善良。综上所述,本诗用质朴的语言和普通寻常的写作对象,写出了高雅的生活情趣,塑造了高洁的人物形象,达到了高远的意境。(2025·河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连雨不出寄张恕苏辙麦熟蚕缫热似烝,雨倾三尺未为淫。洗清沟浍①蚊虻静,没尽蒲莲沼沚深。遗秉②满田惊朽腐,移床避漏畏侵寻。高闲只有张公子,卧听萧萧打叶音。[注]①沟浍:泛指田间的水道。②遗秉:收割后遗留下的成把禾穗。3.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答案】①“惊”和“畏”两个字用得传神。②“惊”是“震惊”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田中遗留的禾穗因雨水浸泡而腐烂的状态,仿佛让人感到意外和震惊;“畏”是“担忧”的意思,字则传达了因屋漏而不得不移床的无奈与担忧,形象地刻画了雨水对生活的影响。两字贴切传神,描绘了雨水给田园生活带来的细微影响。【解析】苏辙的《连雨不出寄张恕》通过描绘连日大雨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雨水对农田的影响。诗中既有对雨后清新的赞美,也有对农事不便的无奈。尾联以张恕静听雨声的闲适生活,反衬出诗人对风雅生活的向往与调侃。全诗笔触细腻,情感丰富。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①首先找出颈联上下句中用得十分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惊”和“畏”,“惊”是“震惊”的意思,“畏”是“担忧”的意思。②“惊”突出表现了田中遗留下的禾穗因长时间雨水浸泡而腐烂的状态,充满动态感。这个字不仅传递出景物的变化,也折射出农民看到这一情况时的惊讶与无奈情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与真切感。“畏”则传达出了诗人在雨势未停时,由于屋漏而不得不移床躲避的心理状态,通过“畏”字,将担忧、无奈等细腻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字不仅贴切刻画了雨水影响下的田园生活,还深刻体现了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微妙作用,折射出诗人对自然和人事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整联语言简练生动,情感自然流露,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2024·福建宁德·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喜迁莺·福山萧寺①岁除[南宋]吴文英江亭年暮。趁飞雁,又听数声柔橹。蓝尾杯②单,胶牙饧③淡,重省旧时羁旅。雪舞野梅篱落,寒拥渔家门户。晚风峭,做初番花讯④,春还知否?围艳冶,红烛画堂,博簺⑤良宵午。谁念行人,愁先芳草,轻送年华如羽。自剔短檠⑥不睡,空索彩桃新句。便归好,料鹅黄已染,西池千缕。【注】①宋朝南渡初,北来官属多寄寓佛寺,其后多沿此风,借为旅邸。②即蓝尾酒,“蓝”通阑,尽也。除夕家人聚酌,从年小者逆次引杯,年最大者反居其末,又称“婪尾”。③麦芽糖,过年特色食品。④梅花为第一花信。⑤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⑥灯架,这里指灯芯。1.词人心绪系于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词人是如何写“愁”的。【答案】①运用对比手法,写他人欢度除夕的场景,与自己的形单影只形成反差,抒发词人远在寺中孤单过节的落寞之感。②“愁先芳草”句,将愁绪化抽象为具体,写词人心中的愁绪长得比春草还快,说明愁之多。③“年华如羽”运用比喻,表达词人对大好年华流逝的感伤。④运用动作描写,“剔”“索”突出了词人的寂寥,孤身难眠之情。⑤“便归好”三句运用虚写,词人想象到家时,池畔树枝已吐出嫩芽,却因身处动乱,漂流不定的社会环境中,归期无定,凄苦尤甚。【解析】这首词通过岁除这一特定时节,描写了词人孤身寓居佛寺的落寞情境与愁绪。上片写凭江深思,雪舞梅开,表现羁旅的孤苦与自然的冷清;下片以对比手法,描绘他人辞岁欢乐,反衬自身对时光易逝、家乡难归的惆怅。全词情致深婉,意蕴深长。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对比,描写“红烛画堂”的欢乐氛围,以及他人博戏的欢乐情景,与诗人的离愁苦恨形成对比,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与愁绪。②化抽象为具体,“愁先芳草”意思是诗人的离愁比春草长的还快,将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春草,体现了作者的愁之多。③比喻,“轻送年华如羽”一句作者将年华比作羽毛,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岁月无情易逝。④动作描写,“自剔短檠不睡,空索彩桃新句”作者自己剪着架上的灯花守岁,徒然的思索着桃符上的联句,体现了作者愁绪难解,孤身难眠的情感。⑤虚写,“便归好,料鹅黄已染,西池千缕”,作者想象归去时,鹅黄嫩色已染绿了西池柳丝,展现了词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乡和家乡难归的惆怅。(2025·辽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过七里濑①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①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期间他巡查富阳,至桐庐,经过七里时作此词。②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垂钓于富春江上。2.后人评价此词“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炉”,请谈谈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答案】①通过小舟、水天、游鱼、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②“过沙溪急,霜溪冷”两句营造了凄清萧瑟的意境,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伤感。③君臣如梦一样消失,只留下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同时也有被贬谪之后的达观。④空名不长久,而真正能留传的只有青山,体现出江山长存、自然永恒的哲理。【解析】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通过描绘舟行水上的清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上片以轻快的笔触描绘水景,下片则通过山景和严子陵的典故,抒发对功名的淡泊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通过“小舟”“水天”“游鱼”“远山”等意象,展现出清澈平静的水面、活泼灵动的游鱼、青翠绵延的远山等画面,词中“水天清”“影湛波平”等语句将水天相接的澄澈景象呈现得生动鲜明,意境和谐。整幅画面极具动感与美感,表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在逆境中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凸显了清新旷达的情感基调。②“过沙溪急,霜溪冷”两句以视觉与听觉描绘溪流的状态。“沙溪急”表现溪流咆哮急迫,充满动感;“霜溪冷”则感受到霜露浸染溪水的寒意,营造出萧瑟冷清的氛围。结合背景来看,苏轼正值贬谪生涯,这两句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冬季特质,也折射出作者贬谪生活的孤寂与心境的凄凉。自然情境与内心情绪相契,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情感氛围。③通过“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一句,作者以严子陵的典故隐喻自身际遇,用梦幻般的笔触称帝王之事、君臣之情皆为虚幻,徒留姓名于后世,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感叹。在被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