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及习俗_第1页
中国节日及习俗_第2页
中国节日及习俗_第3页
中国节日及习俗_第4页
中国节日及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节日及习俗由于是日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故称"七夕"。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传人间的牛郎与本为王母娘娘外孙女的织女喜结良缘后,互敬互爱,生儿育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住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经原为仙牛的老耕牛之帮助,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遥隔两岸的织女和牛郎只能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于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民间被这神话传说所感,日益重视这个节日。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浪漫的节日-七夕節七夕节产生于中国的汉朝,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历史上几经演变。七夕节的食品主要有:食巧食

民间祭拜后,一般将供品中的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饺子、馄饨、面条和油果子等为节日食品,统称为"巧食",吃的时候人们还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游戏。食瓜果

古人相信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晋书》<天文志>里就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还盛陈"酒、脯、瓜果、菜于庭中"。瓜果中有新鲜水果和"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干果。河南新乡一带则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饼或糖烙饼,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供奉织女,以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

相传织女很有才艺,手很灵巧,能织出漂亮的云锦,她与牛郎成亲后就把织锦绣花的技巧传授给乡民。此后七夕节的风俗多围绕妇女向织女乞求智巧和祈愿。历经千年的习俗风尚有:七夕祭拜

七夕节之前,少女少妇们事先约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摊采购供品,并于节日的前一天斋戒沐浴。七夕当晚在庭院前摆好供桌和各式祭品,然后轮流在桌前对着天上的双星焚香礼拜,并且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主要祈求长得更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则希望早生贵子或能得丈夫与公婆的宠爱。有的地方对夜空祷诵"乞巧星,智慧星,谁望见,会聪明"。如果这时有人看到织女星,便即已向织女乞到了智巧,今后会像织女一样奇能百巧。卜巧游戏

唐宋诸朝以来,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流行着许多乞巧游戏。明朝以来,民间流行"丢巧针",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晒日中,空中的微尘便会于水面产生一层薄膜,把平日缝衣或绣花针投入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此时便需全神贯注观看水底针影,若呈现如花朵鸟兽的影子,则投掷者便"乞得巧",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结彩缕穿七孔针

此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就流行的乞巧游戏。根据资料所示,七孔针大概是针尾有七个针孔,七夕节时让妇女把彩线穿过它的针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这种"乞巧针"平时是不能用来缝衣服的。元朝时也有穿九孔针的,最先穿完的人"得巧",迟的人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至今在中国南方,七夕节妇女在祭拜织女时,仍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给每人一根线和一枚针,让她们同时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灵巧和智慧。香桥会

在江南一带,每逢七夕节都要过一年一度的"香桥会"。香桥是以祭神用的香粉搭成之桥,所用材料均由香客所献。桥身长约4-5米,宽约0.5米,全桥以香搭成,亦以各种颜色的毛线组成桥上栏杆的装饰。桥的正中,放满了由各家各户送来、以檀香包堆砌而成的香亭。香桥会一般要持续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时候,香烛点燃焚化,火光映天,馨香弥漫,象征着人们对牛郎织女追求幸福与坚贞爱情的支持,人们想象着牛郎织女已经走过自己献赠的香桥相会了,也就怀着极大的满足,尽兴而归。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也流传着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话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对于秋天丰收的喜悦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将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构成后世中秋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并先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形成雏形。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明、清诸朝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人们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欢度佳节。

老少咸宜的节日-中秋可是根据文献记载,月饼最早出现于南宋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只是作为一种蒸作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会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制作的名堂亦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到了近代,月饼不仅制作精良,品种也日益丰富。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月饼象征着团圆。关于吃月饼的由来,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唐太宗八月十五出征北方突厥,凯旋而归,得一圆饼,太宗大喜,指着悬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与文武百官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说是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款待的仙饼后,回宫命人制成。还有一说是元末农民起义,利用月饼内夹的纸条传递起义信息。团圆饼

中秋节之夜,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饼"的习俗。那是类似月饼的大小饼子,一个蒸笼只蒸一个,饼内包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之类,饼子外型压有各色图案。中秋节之夜祭月后,由长者分切成块,家庭成员分食一块,谓之"团圆"。食芋头

中秋节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有食芋头的习俗。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烹煮一锅蕃薯芋头,供家人食用。据说是感谢土地公公赐给穷人蕃薯芋头以解困之恩德。东南沿海群还把吃芋头同元末汉人推翻元朝暴政联系起来。"芋艿"和"遇难"的谐音,吃芋艿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危难。祭月

秋分祭月是中国古老的礼俗,后来历朝帝王都沿袭,每于中秋节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现存北京的月坛,便是专门用于皇帝祭月的场所。古时中秋节祭月亦于民间大为盛行。八月十五相传是太阴娘娘月神(亦称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的诞辰。祭拜月神,祭月的人家先朝月出的方向,设下供案,陈列红烛、香炉,再加上清茶、月饼和应时的瓜果作祭品,等月亮升起,便燃烧斗香(斗香是以线香编成斗形,中纳香屑),由妇女主持拜祭之礼,家人朝月祝祷。一旦香火将尽,即退神彻案,祭礼完毕,全家就可以一起分食供品了。娱神

既然天上神仙在中秋节这天都要下到人间凑热闹,人间自然也应有欢迎的表示,于是各地都有一些娱神的节目。如福建、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在中秋节这天,人们扮演杂剧以娱神。八月十五这天恰巧也是土地神的生日,人们在过中秋节的同时,感于一年辛劳,收获在望,自然要酬谢土地神和暗中保佑自己的祖先。听香

中秋节这天,许多地方的妇女在家中所供奉的神像前,点香祷告,表明所要卜测的事情,问财运、子息,或问亲人归期,还要请示出门后的前进方向,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遇着路人所听到的一切谈话,均可视为就所卜测的事求问的指引;也有的人于家中院子静立燃香,聆听神明的指示,很有一些民间巫术的味道。中秋游乐

中秋的月儿皎洁明亮,晶莹夺目,清爽明澈,亦是人们开展多种游乐活动的大好时机,例如玩兔儿爷,就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在广东则有"树中秋":各家用竹条扎灯,形状多样,夜间点燃,相互连接,用绳索系在竹竿上,然后挂在高处以庆中秋;在江南一带,因为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夜半湖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湖光看串月"也是一件美事。吃月饼

中国城乡各地,乃至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侨胞,中秋节这天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民间谚语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一个象征,见之于文字记载是始于明朝。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源,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飢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公元前122年)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温馨的节日-元宵

另一说是东汉明帝笃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遂相沿成俗。隋唐诸朝之后,上元之夜放灯的习俗亦已流传甚广,并演变成民间盛大的元宵佳节。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放灯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发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元宵节期间,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流传至今,这一连串充满热闹欢乐的庆典活动称为"闹元宵"。如今,每到元宵佳节,各地总要举行盛大的游园灯会。大抵古代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而古时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了古时情人相会之日,如欧阳修亦有诗云:"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中国情人节"。面茧和焦譔

相传唐朝元宵节(当时称为"上元节")的时令食品为"面茧"和"焦譔"(音"赚")。面茧是一种外形似茧的一种面食,而焦譔则是烤饼的一种,这两种食品实为"实心汤圆",又叫"粉果"或"元宝",将糖放在汤里一块吃。这两种食品在宋朝之后均不流行,代之而起的则是名闻遐迩的元宵,即现在的"汤圆"。汤圆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有馅食品,至宋朝已是流行全国的元宵节时令食品,从品种上汤圆可分为不带馅的和带馅的两类。甜的馅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果仁、麻蓉、枣泥(即莲蓉)、杏仁、白果和山楂等数十种;咸的馅有鲜肉、火腿、虾米和豆干酸白菜等。制法也有南北之分:南方把糯米粉磨成粉团"包"汤圆;北方则是拉出干粉"晃"元宵,即先把馅儿大小均匀捏好,放在糯米粉上,摇晃簸箕使馅粒不断粘上糯米粉而晃成。从元宵的吃法上看,也有水煮、炒吃、油炸和蒸食等方法。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元宵也由单一的圆形演变成各种形状的糯米食品,如糯米团、珍珠圆和寿桃型的形状等。闹花灯

元宵节是名符其实的"灯节",燃灯、观灯是这个节日最主要的活动。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开始,商铺都挂出各式花灯供人购买,蔚为灯市。十四日"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牌楼,在棚上张灯结彩,有的更叠成山林的形状,称为"灯山",并燃放烟火,预先庆祝元宵节。十五日称为"正灯",即灯节的正日子,各处有灯会和比赛花灯,小孩也高兴地提着灯笼四处游观玩耍。这种欢乐的场景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落灯"为止。至于灯节的起源,一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有说起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有说汉武帝时流传下来的;也有说与"照田蚕"的风俗有关。唐朝,民间还有认为灯节是"放哨火"的发展──春耕之前将干枯杂草烧掉可以除虫害;更有许多与神话相关的故事与传说。不论如何说纷纭,灯,总是象征美好、光明、喜庆和吉祥,于广东和福建一带更与"丁"谐音,点灯有"添丁"之意(详见香港传统节诞专号"元宵点灯")。唐朝以后,燃灯和观灯逐渐脱离了宗教色彩,成为民盛大的娱乐活动。猜灯谜

元宵节除放灯之外,不少地方还设有灯谜盛会,猜灯谜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猜对了固然拍掌叫绝,猜不出亦是一种乐趣。灯谜的起因相传与春秋时期的游说之士,多以借喻、暗示的方式表达自己意见有关。由于谜语含义丰富,亦庄亦谐,既能迪智慧,又能开人笑颜,所以自秦汉以后,骚人墨客以猜谜为乐事。相传至宋代,宋仁宗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大力倡导汉魏以来举行元宵灯节的旧俗,一些文人学士为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节之夜,将谜语贴在彩灯上供人猜射,以吸引路人驻足欣赏,此后猜灯谜便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迎紫姑

紫姑是传说中的厕神和占卜神,而且还是一位主生育的女神。中国各地妇女,每于元宵夜准备祭品向紫姑祈福问卜,称为"迎紫姑",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带最为盛行。相传紫姑为唐初山西寿阳人,名叫何媚,自幼好诗文,其夫后被寿阳刺史陷害,纳她为妾。紫姑后为刺史夫人所妒,被杀之于厕,因天神怜之,使她成为神灵。其后人们有以绢制紫姑神为形象,正月期间到厕边问卜,称她为"马粪娘"。在元宵节这天,常常伴以祈子、祈生育的习俗,多与紫姑神有关。在广东、福建一带,因"人丁"之"丁"与"灯"谐音,这两个地区仍有元宵点灯的习俗:生男孩的家庭在元宵节要在祖宗祠堂升花灯以示庆贺,未生子者也要升花灯,为添丁之兆。有的地方则流行窃取人家门前的灯笼以为生子之兆。妇女外游和"走百病"

中国古代虽然以种种礼教对妇女进行身心束缚,但在元宵节和中秋节,均要暂时解脱对妇女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允许其离开闺房外出参与娱乐。元宵节观灯,往往是少女结识意中人、与佳偶相会的大好时机。元宵节期间总会出现一些爱情佳话。又据说元宵节妇女群游,游城墙,摸城门钉、走桥等,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祈免灾咎等,所以又叫"走百病"或"走三桥"。妇女外游和"走百病"

中国古代虽然以种种礼教对妇女进行身心束缚,但在元宵节和中秋节,均要暂时解脱对妇女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允许其离开闺房外出参与娱乐。元宵节观灯,往往是少女结识意中人、与佳偶相会的大好时机。元宵节期间总会出现一些爱情佳话。又据说元宵节妇女群游,游城墙,摸城门钉、走桥等,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祈免灾咎等,所以又叫"走百病"或"走三桥"。清明节可指二十四节气中之"清明"或指民间祭墓的节日。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从节气来讲,清明在农历的三月,相当于公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清明"于古代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若作为节日,则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中国人相当重视慎终追远和追根思源,早于西周时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贵族士庶,并将拜扫的日期定为寒食节,后逐渐与清明合而为一。清明由节气之一发展为民间祭墓的节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而成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地记述了人们上坟归来时的心情。除祭祖扫墓外,民间还有春游、踏青、植树和插柳等习俗,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并寓以新的内容。不少中国人以轩辕黄帝为祖先,有的地方还流行于清明节向祂敬献鲜花。纪念先人的节日-清明寒食

清明节一说是由古代的寒食节演变而来。寒食节的日期在冬至后的105天或106天,在南北朝以前曾是隆重的节日。寒食节的来由,据说一是承继了上古时代周代仲春之末,由警告人民小心火烛,演变成禁火的习俗;二是说祭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臣介子推,因他遭火焚而死,晋文公乃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举炊,并得事先准备好食物,在禁火期间吃这种冷食物,即所谓"寒食",此后习俗相沿便发展成为寒食节了。因北方地区初春之时仍相当寒冷,历史上寒食禁火的时间有的更长达一个月之久,古时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影响民众的身体健康,故历史上提倡禁绝寒食的也不乏其人,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和北魏孝文帝等,寒食节亦于唐以后逐渐式微。宋朝的<春游晚归图>反映了古人带备寒食野外踏青,春游扫墓。吃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糖稀、麦粥和糯米酪等传统食品

古代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这样几种,如糖稀(古名"饧",即以麦芽或谷芽熬煎为液的糖浆)、麦粥、糯米酪、麦酪、杏仁酪、鸡蛋以及搅拌了盐醋的生菜。古代的蹴鞠就像现代的足球运动。图中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与大臣一起玩蹴鞠的情景。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踏青插柳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鞦韆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热闹非常。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荡鞦韆

鞦韆最早叫"韆鞦",相传鞦韆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鞦韆,供儿童玩耍。射柳和蹴鞠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至于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关于端午节的源起,历来众说纷纭。早于东汉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记载,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诗人屈原;近人闻一多之《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用树叶包裹,扔向水里,并在急鼓声中划着装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竞渡,后来此项活动演变为吃粽子和赛龙舟。其后亦有学者提出端午节是由远古越人(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新年演变而来的。最初的端午节风俗与古人于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根据有关典籍的记载,端午本为"端五",先秦时代人们已视五月五日为不祥之日,其后并逐渐约定俗成于当天以朱索(结股五色丝)和五色桃印等悬于门上、系五色丝于臂上、挂纸书赤灵符于胸口前等,亦习惯以兰草这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草药沐浴,足见最初的端午节风俗应与古人于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自汉朝末年起,端午节才逐渐由原始崇拜、禁忌演变为祭奠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流传最广、最富影响力的是纪念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从历史上的南北朝统一之后,中国的南北节俗趋向统一,端午节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远播全国。

辟邪去疾的节日-端午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相互馈赠。早于东汉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吃粽子的习俗要到晋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节,当时民间食用的粽子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历经多朝,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如明代有以艾叶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宫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间出现的"火腿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更已远传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现代粽子的品种、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状、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现代粽子的品种、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状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饮雄黄酒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把它调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因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更会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上写上"王"字,据说一样有驱毒的效能,这种风俗称为"画额"。除此之外,古时没有消毒药水或清洁剂,人们多趁酷暑虫疫瘟生之前,即端午节期间,于房子四周洒上雄黄酒,用以杀虫解毒。虽然如此,因现今人们了解到雄黄含有致癌的物质,即使喝少量也对人体有害,故这种"因时制宜"的药酒亦已被淘汰。

端午节是夏季之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吃粽子和饮雄黄酒之外,还有着许多的民俗活动:

悬菖蒲挂白艾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这"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艾草乃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古时民间习俗会在端午节悬艾草于门上或把艾叶剪成虎形,戴于头上,用以消毒辟邪。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蛙或蜘蛛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挂钟馗象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香袋和兰草汤沐浴

古时端午节,姑娘们不仅爱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为装饰,还要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有的地方更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按照《易经》所述,"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是为"重九",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描述,我们可知远于战国时代已有"重阳"的称谓。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初年的宫廷已有过重阳的风尚──相传刘邦死后,宫中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外,下嫁扶风平民段儒为妻,曾对别人讲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饮菊花酒、吃蓬饵(即重阳糕)和带茱萸等祈求长寿的习俗。历经魏晋南北朝,重阳节成为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至唐更被皇室确立为正式的节日。此后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和射虎等种种习俗,历代相沿且延续至今。重阳节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保存着历史上的各种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节日。每至九月初九,秋风送爽,人们纷纷出门远吹,登高望远。历史悠久的节日-重陽饮菊花酒

菊花盛放于秋季,经霜耐寒,有却风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古时有饮菊花酒成仙的传说,菊花向被视为寓意长寿的吉祥物。根据古籍的记载,重阳节饮菊花酒的风俗最迟于西汉已成定俗,并且多与重阳登高、赏菊等习俗紧密相连。菊花酒一般是在前一年的重阳节酿制,第二年重阳始熟而饮用。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古称“蓬饵”。据说它源自秋粮收割后的岁时饮食风俗“尝新",后来发展成一种应节食品。它以面粉、米粉(江米和黄米)、小米和豆等为原料,再加上枣蒸制而成。从唐朝起,重阳糕上要用竹签插重阳旗,这种小旗以五色纸缕为花纹,中嵌"令"字,取吉庆之意。重阳吃糕,也因为"糕"与"高"同音,寓有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的意思。其后重阳糕更衍生出众多品种,名目繁多,如配以梨、橙和玉榴等不同果料的"春兰秋菊";以栗黄、银杏和松子肉为佐料并捏成狮子面目的"狮蛮糕";也有于糕上置小鹿子数枚,与"福禄寿"中的"禄"谐音的"食禄糕"。蟹是中国江南沿海重阳节重要的菜肴之一

重阳食蟹和羊肉

糕点毕竟只是点心,过佳节总得吃些美味佳肴。重阳节期间正值是中国江南沿海蟹肥鱼美之时,吃蟹便成为当地过节的一大乐事;与此同时,秋天正是羊儿肥壮的时节,羊肉性暖,能却寒,重阳节吃羊肉很自然地成为中国江北和塞外的习俗,再说"羊"和"阳"正好同音,重阳吃"羊",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重阳食兔肝

这是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辽族(即契丹)的饮食习俗。古时候,每到重阳节,辽族君主总要率臣属部族举行射虎活动,规定射中少者要宴请丰富的"重九宴",这也许是对骑射的激励和考查吧!射虎活动完毕后,会在高地立起帐幕,共饮菊花酒,同时吃鹿舌酱拌和的鲜嫩的兔肝片。

春联多是充满吉庆意味的祝语,在新春时节深得人们的喜爱。"春节"一般俗称为"新年"或"过年",但古代多称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年"的概念,是与古代的天文节律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紧密相联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人们在取得好收成时,总要庆贺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实丰收和谷穗成熟的象征意思。关于春节过年的传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关于"年兽"的说法,人们庆幸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而相互恭贺;二是玉皇大帝曾听信谗言要四海龙王淹死人们,幸亏观世音菩萨的搭救,才免除了人们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时,人们见面时总要互道"新喜"。在历史上春节的时间并不一致。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采用公历历制,把公历(即阳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或"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一年的第一个早晨的节日-新年古时人们悭吃俭用,却很重视大除夕的年夜饭,至今老一辈的农民仍如是。(摄于2001年浙江)春节期间,人们兴高采烈,在春节食品方面自然也很讲究。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各有其特别喜爱的名菜佳肴和花色品种,不过吃饺子、汤圆、年糕和年粽等都是春节共同的习俗。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春节食品。据专家考证,最迟在五代十国的北齐时,就有"形如偃月"的饺子食品了。到明清时代,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已经相当盛行。一般在除夕夜包成,待到子时(即午夜12时)吃,此时也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因外形似元宝,意味着有好运气的意思。民间流传着吃饺子与女娲造人的传说:由于天寒地冻,女娲所造的黄土人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娲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住,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粉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线(谐音:馅),用嘴咬吃。年糕

年糕是全国性的春节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吃年糕是取其年年高升之吉祥寓意。据说年糕最初用作年夜祀神、岁朝供奉祖先之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多用糯米磨粉制成,样式很多,如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广东及闽南地区则爱以糯米粉加白糖或黄糖、猪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其他糕点方面,广东的萝卜糕、芋头糕和马蹄糕亦别具特色。汤圆

汤圆,因它“飘”在碗里,象是一轮明月挂在天边,象征团圆吉利之意,主要是南方人爱吃的春节食品。在糯米粉中包以豆沙、果仁或肉馅等。旧时在江浙地区还流行在汤圆中包一个小钱,谁吃到,谁就有“好运道”。不少地区都流行吃汤圆,但以宁波汤圆和成都汤圆最为有名。年粽

俗语云:"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幅员辽阔,有的地区还有过年吃粽子的习惯,象征"天天都足食,岁岁有余粮"的意思。在不少地区春节初四之前,吃的都是头几天做好的: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则吃年前蒸煮好的"陈饭",名叫"万年余粮",意思是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有余粮。春节期间,中国各地都盛行燃放爆竹,充满节日欢愉的气氛。

春节的习俗活动,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的"闹元宵",时间跨度之长,节日内容之丰富,胜于其他节日,现略述如下: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的意思。因此,临近春节,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和洒扫庭除,都成了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习俗,古今如是。办年货

办年货即是春节前购买及准备过年用品的活动。以前在北方,家家户户多于除夕夜前准备供奉桌(亦称天地桌)上的素祭品"蜜供",预备把一堂"平安吉庆"(苹果、橘子的谐音)及各类新鲜果品作供品。故春节将临,人们均忙于购买神马、香烛等敬神用品和过年各种吃食,并多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六日前置办齐全。那情景就如现今岁晚将近时,各商店挤满购物的人潮一样。年夜饭

差不多与置办年货的同时,家家户户多忙于杀猪宰羊,准备除夕夜的"年夜饭"。中国人会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围炉,起源于古人皆围着炉子吃饭,围炉时不分长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员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以开动,也要为未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家人摆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贴春联、年画

春联即是"对联",又叫"门对"或"对子",是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吉祥语,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春联起源于五代"桃符"的对子,古时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内有神荼、郁垒二神,有驱鬼的能力,于是古时百姓相信鬼怕桃木,便每于除夕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成了古代的门神。画像后来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写上了字数较多并更能反映心愿的对子。据说春联由"桃符"的对子发展成型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因后蜀国主孟昶于公元964年的除夕,不满学士辛寅逊所写的两句应节吉语,乃亲自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既工整又饶有寓意,此后题春联的风气就在文人学士开始流传开来。年画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瘟辟邪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绘画艺术,年画起源于门神画,与"桃符"具有同样的历史。鲜红的春联,崭新的年画,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点缀出一派喜气洋洋的盎然春色。开门爆竹

燃放鞭炮庆贺春节,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起源于古代的"庭燎",一说是为了驱逐"年兽",另一说是为了驱除山鬼。人们为了岁岁平安,子时燃放鞭炮烟花称为"开门爆竹"。现在春节爆竹兼有吉庆和除旧布新的双重意义,无论在通衢大邑,还是穷乡僻壤,爆竹声的此起彼伏,给节日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拜年

拜年是从家里开始的。小辈起床后必须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在接受年礼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用红纸包着的礼金给未成年的小辈,称为"压岁钱";民国时期长辈多以红纸包一百文铜元作为压岁钱,寓意为"长命百岁",货币改用纸钞后,长者则喜欢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于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从家里出去,人们相遇时总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禧,说些"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新年快乐"和"新年好"等吉祥话。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更需登门拜年,互致祝福。舞龙和舞狮

新春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多的是四处闲逛,观看街头的百艺杂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舞龙和舞狮。据说舞龙起源于汉代,最先是为了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仪式,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至宋时期,舞龙已经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表演活动。舞狮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据说起源于南北朝,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和春节的庆典活动。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

大抵古人相信舞龙舞狮有驱邪镇妖之效、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舞龙舞狮,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舞龙和舞狮,都是春节的两项传统文娱活动。其他还有许多社火杂耍、变戏法等娱乐活动。冬节早于春秋时代已为古人所测定,乃24个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也称"冬至节"。冬至的"至"是极之意,"冬至"是说寒冷阴森的天气达到了极点,通常过了这天,阳气初萌,白昼便会逐渐增长,所谓"冬至阳生",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开始,古时民间在这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它还是许多契约签订和履行的日子。

冬至节作为节日由来已久。相传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冬至前一天为岁终。秦朝沿袭了周代的习俗,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汉朝称冬至为"冬节"、"日至"。宋朝以后,官场要举行贺节的仪式,并且放假休息,民间更为热烈庆祝。历代帝王为禳灾祈福,预祈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冬至时必须举行祭天大典的仪式。民间历来也很重视冬节。外出谋生的人,千方百计要在冬节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表示年终有归宿。闽台有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唔("不"之意)返无祖宗"。用一句文学家说过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节是春节的前奏和序幕。

冬去春回的节日-冬至图为明代钱贡的<岁寒图>冬节是一个重视食品和滋补的节日。尽管各地食俗有所不同,其特点是:江南多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北方诸省则吃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西北一带则喜欢吃饺子;陕西还有吃红豆米粥的习俗;在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则注重冬至进补。汤圆

汤圆是宋朝以后元宵节的节令食品。明清以后,江南诸地在冬节也常常以汤圆祭神祭祖,祭祀过后,当然给人享用了。有些地方吃汤圆必须成双地入口,吃到最后一口,若剩下两粒,预示已婚的人来年将万事如意,若剩下一粒,则预示未婚者来年万事吉祥。冬节的前夜,全家人围坐一起搓圆仔,充满了过节团聚的欢乐气氛。馄饨

馄饨可视为皮薄的水饺。其皮为方形,托于掌心放馅后以手捏成。中国冬至吃馄饨有悠久的历史,南宋人周密撰写《武林旧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