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与创新(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_第1页
专题06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与创新(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_第2页
专题06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与创新(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_第3页
专题06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与创新(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_第4页
专题06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与创新(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近现代中国政治的演进与创新2023-2024学年

高中历史

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网络』第三部分『核心考点』第五部分『真题体验』第四部分『通法悟道』第二部分『主题线索』目录第一部分知识网络第二部分主题线索第三部分核心考点第四部分通法悟道第五部分真题体验知识网络第二部分主题线索第三部分核心考点第四部分通法悟道第五部分真题体验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专制政权的灭亡(1)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1912-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国民党的一党专政: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本质上就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2、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2年,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杀。二次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派继续为争取民主政治而斗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4、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⑴初步建立⑵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完善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晚清民国新中国科举制废除: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了以考试制度为主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北洋政府: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但是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国民政府: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指导,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但是,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干部制度①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完善:改革开放后,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三、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2)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外交思想。(2)主要内容①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中国方案:针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发展目标。③着眼世界: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并积极践行中国方案。四、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1.发展历程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是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第三部分核心考点第四部分通法悟道第五部分真题体验1、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复杂多样,变化剧烈:◎深受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新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都受到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引进的政治制度大都经过了有选择的改造。◎制度的实际运行仍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如专制集权与分权制衡)。2、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建交的原因美国方面:①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②美苏争霸的需要,美国处于守势③经济衰退,受到来自日本、西欧的挑战④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不能自拔中国方面:①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②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③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阶段特征原因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遏制与对抗(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激烈(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要求,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张与缓和并存,未发生较强对抗(1)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3)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综合国力政权性质国际形势灵活选择国家利益国内形势领导决策3、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基本原则①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②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特点①不结盟。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②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③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的是最起码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④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第四部分通法悟道第五部分真题体验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通识性表述历史的通识性表述包括对史学理论的表述和对被学界认可的大多数历史结论的表述。对史学理论的表述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表述,对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表述等。对历史结论的表述有: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通识性表述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但也要注重和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印证。例:1684年,理学名臣汤斌出任江苏巡抚,颁布告谕,以“化民成俗”“正人心”为首务,对日常生活中逾礼越制的奢侈之风加以禁止。但陆楫为社会趋奢之风进行辩护,提出了“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后来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思想。这表明清代()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废弃

B.江南经济结构实现转型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D.市民兴起瓦解伦理道德【解题思路】材料中陆楫提出“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甚至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思想,这种观念的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B项,“江南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D项,清代,儒家伦理道德仍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瓦解”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清代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C项正确。C演练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A.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形式多样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点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本题C项和D项属于通识性表述,那么其中一个选项很可能是正确选项,应先分析这两个选项。【解析】材料“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故选D项;材料中的机构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的,故排除A项;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第五部分真题体验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的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A(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A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根据材料,其中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项正确。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C项。D根据材料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项正确(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