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_第1页
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_第2页
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_第3页
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_第4页
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TOC\o"1-2"\h\u32551第一章概述 2126931.1背景与意义 3100631.2目标与任务 3247711.3方法与流程 324432第二章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分析 4126662.1电力需求侧管理概述 491112.2现状分析 4238752.2.1政策法规及标准制定 4261562.2.2技术手段与应用 4142952.2.3电力市场建设 448832.2.4用户参与程度 441862.3存在问题 511395第三章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 564643.1大数据技术 5224833.1.1数据采集与整合 5298043.1.2数据存储与管理 586023.1.3数据分析与挖掘 5116033.2人工智能技术 5153083.2.1机器学习 5310143.2.2深度学习 6198983.2.3自然语言处理 654513.3云计算技术 6279363.3.1资源池化 678603.3.2弹性计算 6206543.3.3服务化架构 620690第四章电力需求预测与负荷分析 640004.1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6207884.2负荷分析技术 780444.3预测与负荷分析应用 75399第五章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 819355.1需求响应策略 862515.2节能减排策略 8176565.3优化配置策略 86689第六章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 9250016.1平台架构设计 9285996.1.1整体架构 9108866.1.2技术架构 9210916.2功能模块设计 9318446.2.1数据采集模块 10231096.2.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10109756.2.3需求预测模块 10165286.2.4负荷控制模块 10221346.2.5能效评估模块 1019246.2.6用户管理模块 10299576.2.7报表统计模块 10244966.3平台实施与运营 1098796.3.1实施步骤 1071306.3.2运营策略 10538第七章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 11208527.1电力市场概述 1183287.2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 11290777.3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展 118830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2181188.1政策法规体系 1229008.1.1政策法规概述 12261488.1.2政策法规制定原则 12261688.1.3政策法规主要内容 12221818.2标准体系 1332868.2.1标准体系概述 1319278.2.2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13257518.2.3标准体系主要内容 13141288.3监管与评价 13200918.3.1监管体系 13138288.3.2监管措施 13100088.3.3评价体系 1333288.3.4评价方法 1424394第九章试点项目与案例分析 1436129.1试点项目概述 14152439.1.1项目背景 14175959.1.2项目目标 14304979.1.3项目内容 14119659.2案例分析 14126589.2.1项目实施过程 14109829.2.2项目实施效果 15325779.3经验与启示 15122179.3.1经验 1517069.3.2启示 1513819第十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3610.1发展趋势 162367110.2面临挑战 161825310.3展望未来 17第一章概述1.1背景与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与高效管理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技术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应用逐渐深入,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对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调控,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智能化背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目标与任务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基于智能化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方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促进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具体任务包括:(1)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策略制定提供依据。(2)研究智能化技术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其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方面的作用。(3)构建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框架,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技术。(4)结合实际案例,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验证与分析,评估其效果。1.3方法与流程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与流程:(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现状分析: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策略制定提供依据。(3)技术调研:了解智能化技术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优缺点,为策略制定提供技术支持。(4)策略构建:基于智能化技术,构建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框架,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技术。(5)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验证与分析,评估其效果。(6)成果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第二章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分析2.1电力需求侧管理概述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SideManagement,简称DSM)是指在电力系统中,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用电设备以及用电需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以达到优化电力资源分配、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涉及电力市场、用户行为、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是我国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2.2现状分析2.2.1政策法规及标准制定我国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如《电力需求侧管理暂行办法》、《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相关标准,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2.2.2技术手段与应用在技术手段方面,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需求响应、负荷预测、能效评估、智能调度等。这些技术手段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2.2.3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力市场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电力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供电商,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2.4用户参与程度电力需求侧管理涉及电力用户的行为和利益,用户的参与程度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用户参与程度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3存在问题尽管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管理体系不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足。(2)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脱节: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部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3)电力市场机制不成熟:电力市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影响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效果。(4)用户参与度低:电力需求侧管理涉及用户利益,但用户参与程度不高,影响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推广。(5)数据共享与信息安全: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但目前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第三章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3.1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中扮演着的角色。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3.1.1数据采集与整合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电力需求侧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包括用户用电信息、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基础。3.1.2数据存储与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涉及到的数据量巨大,大数据技术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案,如分布式存储、列式存储等,保证数据的高效读取和写入。3.1.3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对电力需求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可以发觉用户用电行为规律、设备运行特性等有价值的信息,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3.2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机器学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对电力需求侧数据的自动分类、预测和关联分析,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智能化决策依据。3.2.2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复杂非线性关系的建模,提高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3.2.3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文本信息的自动解析,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持。3.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在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3.1资源池化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将电力需求侧管理所需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池化,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优化。3.3.2弹性计算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弹性计算能力,根据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际需求,自动调整计算资源,降低运行成本。3.3.3服务化架构云计算技术支持服务化架构,将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的功能模块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将更加高效、精准,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电力需求预测与负荷分析4.1电力需求预测方法电力需求预测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电力需求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该方法主要利用历史电力需求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如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RIMA)模型等。(2)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电力需求与其他影响因素(如天气、经济、政策等)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常见的回归模型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3)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聚类分析等,它们在处理非线性、时变和不确定性问题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电力需求预测,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4.2负荷分析技术负荷分析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电力系统负荷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电力需求预测、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提供依据。负荷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负荷特性分析:负荷特性分析是对电力系统负荷的时空分布、负荷曲线、负荷率等进行分析,以了解负荷的基本规律和变化趋势。(2)负荷分类与聚类:根据负荷特性,将负荷分为不同类型,如居民负荷、商业负荷、工业负荷等。负荷聚类分析是对负荷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负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负荷建模与仿真:负荷建模是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数学描述,建立负荷模型。负荷仿真则是利用负荷模型,模拟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化过程,为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提供参考。4.3预测与负荷分析应用电力需求预测与负荷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以下为几个应用方向的简要介绍:(1)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可以提前了解电力系统的负荷需求,为电力系统运行和调度提供依据。负荷分析有助于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2)电力系统规划:电力需求预测与负荷分析可以为电力系统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如电力系统规模的确定、电源布局、电网结构等。(3)电力市场交易:电力需求预测与负荷分析有助于电力市场参与者了解市场供需状况,为市场交易决策提供支持。(4)需求响应与节能:通过负荷分析,可以发掘电力系统的节能潜力,制定相应的需求响应策略,实现电力系统的节能减排。(5)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电力需求预测与负荷分析有助于提前识别电力系统的潜在风险,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第五章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5.1需求响应策略在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中,需求响应策略是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信号或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在特定时间调整其电力使用行为,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本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电价响应:根据电力市场供需状况,实时调整电价,引导用户在高电价时段减少用电,低电价时段增加用电,从而实现电力需求的削峰填谷。(2)可中断负荷响应:对于可中断负荷,通过签订可中断负荷合同,约定在系统高峰时段中断部分负荷,以降低电力需求。(3)需求侧管理项目:推广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如节能改造、分布式能源等,降低电力需求。5.2节能减排策略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节能减排策略的几个方面:(1)电力需求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准确预测电力需求,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依据,降低无效发电和输电损耗。(2)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根据电力需求预测结果,优化电力系统调度策略,提高发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浪费。(3)分布式能源利用:鼓励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4)电能替代:推广电能替代其他能源,如电动汽车、电采暖等,减少化石能源消费。5.3优化配置策略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优化配置策略的几个方面:(1)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力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优化配置。(2)跨区域电力调配:加强跨区域电力调配,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3)储能技术应用:推广储能技术,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优化电力资源配置。(4)电力需求侧管理与服务:通过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引导用户合理使用电力资源,提高电力利用效率。第六章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6.1平台架构设计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是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平台架构设计。6.1.1整体架构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整体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1)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各类电力系统的数据,包括用户用电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气象数据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清洗和存储,同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应用服务层提供数据支撑。(3)应用服务层: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提供的数据,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各项功能,如需求预测、负荷控制、能效评估等。(4)用户界面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便于用户实时了解电力需求侧管理情况,并进行相关操作。6.1.2技术架构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采用分布式技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组件:(1)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2)数据存储与处理: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3)应用服务: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各功能的独立部署和扩展。(4)用户界面:采用前端技术框架,实现友好的用户交互体验。6.2功能模块设计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如下:6.2.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各类电力系统的数据,包括用户用电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气象数据等。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6.2.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清洗和存储,同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应用服务层提供数据支撑。6.2.3需求预测模块需求预测模块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采用预测算法,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为负荷控制提供依据。6.2.4负荷控制模块负荷控制模块根据需求预测结果,实时调整电力系统的负荷分配,实现电力需求的优化。6.2.5能效评估模块能效评估模块对电力需求侧的能效水平进行评估,为用户提供能效改进建议。6.2.6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负责对平台用户进行管理,包括用户注册、登录、权限分配等。6.2.7报表统计模块报表统计模块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各类报表,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6.3平台实施与运营6.3.1实施步骤(1)确定平台建设目标和需求。(2)设计平台整体架构和技术方案。(3)开发平台功能模块。(4)集成和测试平台系统。(5)部署和运行平台。6.3.2运营策略(1)建立完善的运维团队,保证平台稳定运行。(2)定期对平台进行升级和维护,保持其功能先进性。(3)加强用户培训,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4)深入挖掘平台数据,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第七章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7.1电力市场概述电力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交易者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电力交易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活动。电力市场的核心是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电力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电力市场主要包括发电市场、输电市场、配电市场和零售市场四个层次。电力市场的特点如下:(1)电力商品的特殊性:电力是一种无法储存的商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实时性,电力市场交易需要实时平衡供需。(2)市场结构的复杂性:电力市场涉及多个市场主体,包括发电企业、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售电公司和用户等,市场结构复杂。(3)市场规则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力市场规则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7.2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需求侧管理(DSM)是指在电力市场中对用户用电行为进行引导和优化,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电力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一种管理策略。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电力供需:通过引导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行为,需求侧管理有助于实现电力供需的实时平衡,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风险。(2)降低电力成本:需求侧管理可以减少用户的尖峰负荷,降低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需求,从而降低电力成本。(3)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需求侧管理可以优化电力系统的负荷分布,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电力系统的线损。(4)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需求侧管理有助于提高用户对清洁能源的接纳程度,促进清洁能源的消纳。7.3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展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展是实现电力系统高效、清洁、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发展:(1)完善电力市场规则:在电力市场规则制定中,充分考虑需求侧管理因素,鼓励和引导用户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2)加强需求侧管理政策支持:应加大对需求侧管理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推动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3)建立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主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提高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效果。(4)推广需求侧管理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需求侧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促进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深度融合。(5)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8.1政策法规体系8.1.1政策法规概述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为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序推进,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8.1.2政策法规制定原则(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政策法规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充分考虑电力行业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3)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发展。(4)注重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8.1.3政策法规主要内容(1)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立法,明确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地位和作用。(2)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3)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促进电力市场公平竞争。(4)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监管,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8.2标准体系8.2.1标准体系概述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体系是指导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技术规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体系旨在规范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产品认证和评价体系。8.2.2标准体系构建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标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3)注重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4)及时更新和完善标准,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8.2.3标准体系主要内容(1)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规范,明确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2)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产品认证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3)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评价标准,指导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4)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最佳实践,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和效益。8.3监管与评价8.3.1监管体系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监管体系主要包括部门监管、行业协会自律、企业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督。监管体系旨在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促进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8.3.2监管措施(1)加强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2)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信息报送和披露制度。(3)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治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4)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投诉举报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8.3.3评价体系电力行业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电力需求侧管理绩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项目评价。评价体系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成效,为企业提供改进方向。8.3.4评价方法(1)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建立评价数据库,为电力需求侧管理评价提供数据支持。(3)定期开展评价工作,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指标。(4)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九章试点项目与案例分析9.1试点项目概述9.1.1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为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我国提出了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本试点项目旨在摸索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9.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2)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3)提升用户用电体验,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4)摸索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模式,促进产业发展。9.1.3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2)智能化用电设备推广与应用;(3)电力需求响应机制研究与实施;(4)用户用电行为分析与优化。9.2案例分析9.2.1项目实施过程本项目在某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实施。以下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1)调研分析:对试点区域内的电力需求、用户用电行为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2)平台建设:搭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监控、分析、预警等功能;(3)设备推广:推广智能化用电设备,如智能电表、智能家居等;(4)需求响应:实施电力需求响应机制,引导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行为;(5)效果评估: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9.2.2项目实施效果(1)降低了电力系统运行成本:通过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降低了电力系统的线损,提高了运行效率;(2)优化了电力资源配置:通过实时监测用户用电需求,实现了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3)提升了用户用电体验:智能化用电设备的使用,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用电信息,满足个性化需求;(4)摸索了商业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功引入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企业参与,促进了产业发展。9.3经验与启示9.3.1经验(1)政策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2)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3)企业参与:引入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4)用户参与:通过宣传培训,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