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推广方案_第1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推广方案_第2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推广方案_第3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推广方案_第4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推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推广方案TOC\o"1-2"\h\u20028第1章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3323201.1绿色建筑材料定义及分类 3239631.1.1生态建筑材料 3191391.1.2节能建筑材料 454571.1.3环保建筑材料 493531.1.4循环利用建筑材料 4315951.2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4137231.2.1政策支持 495241.2.2技术创新 4112231.2.3市场需求 4183871.2.4国际合作 450251.2.5产业链整合 56781.2.6智能制造 5269391.2.7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善 522970第2章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 576672.1国内外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 5186462.1.1国际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 5305832.1.2国内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 5235262.2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指标与方法 589782.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45322.2.2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5255122.2.3评价方法 65903第3章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 6144973.1节能型墙体材料 6305363.1.1硅酸盐复合保温材料 633693.1.2聚氨酯泡沫材料 6251443.1.3保温砌块 6149543.2节能型屋面材料 665003.2.1橡塑保温材料 7155393.2.2高分子防水卷材 7279673.2.3绿色植被屋面 7150103.3节能型门窗材料 7271593.3.1断桥铝合金型材 7140253.3.2纳米涂层玻璃 765783.3.3中空玻璃 7182863.3.4节能型门窗密封材料 726244第4章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 7197954.1低甲醛释放板材 7219884.1.1概述 7106624.1.2技术特点 8145144.1.3应用领域 8134494.2无机非金属环保材料 8118404.2.1概述 82164.2.2技术特点 8295734.2.3应用领域 879544.3生物质绿色建筑材料 822704.3.1概述 8247204.3.2技术特点 8191814.3.3应用领域 925965第5章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9162125.1太阳能热水系统 9212065.1.1系统原理与组成 972615.1.2系统设计要点 9155055.1.3应用案例分析 927675.2地源热泵技术 9255935.2.1技术原理与分类 10234235.2.2技术优势 10163365.2.3应用案例分析 10303065.3风能和光能利用技术 1070515.3.1风能利用技术 10141185.3.2光能利用技术 10209935.3.3应用案例分析 1019357第6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1017096.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1026926.1.1管理体系构建 1166226.1.2施工过程控制 11116186.1.3绿色施工评价 11142216.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83176.2.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175956.2.2废弃物利用技术 11217486.2.3废弃物利用政策与推广 11241086.3绿色施工新技术及装备 11327636.3.1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 11169216.3.23D打印建筑技术 1195536.3.3绿色施工装备 12241656.3.4建筑信息化技术 1211427第7章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 12123937.1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 1222427.1.1能耗监测技术 1218357.1.2能耗优化技术 1277537.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12265807.2.1环境监测与调节 12196327.2.2安全防护与紧急应对 13202427.3建筑物联网技术 1353127.3.1设备管理与维护 13322997.3.2建筑环境监测与优化 13286017.3.3能源管理与调度 1314864第8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3175888.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体系 13214358.1.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356358.1.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195898.2绿色建筑认证流程及要点 1437398.2.1认证流程 14159878.2.2认证要点 1460968.3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4121548.3.1项目概况 1486818.3.2绿色建筑评价 14287458.3.3绿色建筑认证 1524147第9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5271749.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15247079.2地方政策与法规 1573859.3绿色建筑激励政策 15707第10章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与展望 162168710.1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 16575110.1.1绿色建筑产业链现状分析 16878310.1.2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目标与原则 162551710.1.3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路径 161031910.2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趋势 162301810.2.1政策驱动下的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161472810.2.2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16935810.2.3市场需求引导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172055610.2.4企业竞争力提升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171006610.3绿色建筑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72904410.3.1国际绿色建筑产业合作现状 171936110.3.2绿色建筑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前景 172478010.3.3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17第1章绿色建筑材料概述1.1绿色建筑材料定义及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负荷小、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量小,且具有良好使用功能和功能的建筑材料。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1.1生态建筑材料生态建筑材料是指采用天然材料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的建筑材料,如竹材、木材、麻纤维等,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环保等特点。1.1.2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建筑材料是指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能耗的建筑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岩棉、玻璃棉等。1.1.3环保建筑材料环保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的建筑材料,如低辐射镀膜玻璃、无毒无害涂料、抗菌瓷砖等。1.1.4循环利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是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生产的再生建筑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再生木等。1.2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我国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以下是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的现状及趋势:1.2.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为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2.2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材料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如高功能环保涂料、绿色隔热材料、3D打印建筑材料等,为建筑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2.3市场需求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材料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关注度和认可度逐渐提高,为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2.4国际合作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在国际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1.2.5产业链整合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整合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2.6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生产过程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绿色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1.2.7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绿色发展水平。第2章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2.1国内外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2.1.1国际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范围内广泛认可的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体系、欧盟的生态标签(EcoLabel)体系、以及国际可持续建筑联盟(SBAlliance)的SB认证等。通过对比分析,为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提供借鉴。2.1.2国内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如《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分析这些标准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不足之处,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提供参考。2.2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指标与方法2.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节从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功能功能等五个方面构建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每个方面,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2.2.2评价指标权重分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反映不同指标在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中的重要性。2.2.3评价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方法:(1)指标评分法:通过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按照权重计算综合得分,以评价绿色建筑材料的功能。(2)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评价指标的模糊性,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分析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找出影响绿色建筑材料功能的关键因素,为改进材料功能提供依据。(4)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以效率评价为基础,分析绿色建筑材料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对效率,为优化材料选择提供参考。通过以上方法,为建筑业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与发展。第3章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3.1节能型墙体材料墙体作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其材料的保温隔热功能对建筑物的能耗有重要影响。节能型墙体材料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特点,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3.1.1硅酸盐复合保温材料硅酸盐复合保温材料是一种以硅酸盐为主体,添加纤维、聚合物等辅助材料制成的轻质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好,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3.1.2聚氨酯泡沫材料聚氨酯泡沫材料具有优异的保温功能、高强度和良好的耐候性,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墙保温。其施工方便,可现场喷涂,形成连续无缝的保温层。3.1.3保温砌块保温砌块是一种集承重、保温于一体的建筑材料,其内部含有轻质保温材料。保温砌块可提高建筑物的整体保温功能,降低能耗。3.2节能型屋面材料屋面材料在建筑节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节能型屋面材料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有助于减少建筑物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的能耗。3.2.1橡塑保温材料橡塑保温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和良好的弹性,适用于各类屋面保温。其施工简便,可降低屋面系统的整体重量。3.2.2高分子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防水功能和一定的保温效果,可用于屋面防水和保温。其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好,适应屋面变形能力强。3.2.3绿色植被屋面绿色植被屋面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还能吸收大气污染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绿色植被屋面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3.3节能型门窗材料门窗作为建筑物的透明部分,其材料的保温功能对建筑节能具有较大影响。节能型门窗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3.1断桥铝合金型材断桥铝合金型材通过隔热条将内外两部分铝合金连接,有效降低了窗户的传热系数,提高保温功能。3.3.2纳米涂层玻璃纳米涂层玻璃在玻璃表面涂覆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功能和良好的透光性。其可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提高室内舒适度。3.3.3中空玻璃中空玻璃由两层或多层玻璃组成,中间为干燥空气层或其他惰性气体层。中空玻璃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可有效降低窗户的能耗。3.3.4节能型门窗密封材料节能型门窗密封材料包括橡胶条、密封胶等,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和耐老化性。其能有效防止室内外空气交换,降低能耗。第4章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4.1低甲醛释放板材4.1.1概述低甲醛释放板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型胶黏剂或其他替代材料,使得板材甲醛释放量达到或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绿色建筑材料。此类板材有助于降低室内环境污染,保障人们身体健康。4.1.2技术特点(1)采用环保型胶黏剂,降低甲醛释放量;(2)板材功能稳定,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候性;(3)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减少环境污染;(4)可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4.1.3应用领域低甲醛释放板材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室内装饰、建筑隔断等领域,有助于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4.2无机非金属环保材料4.2.1概述无机非金属环保材料是指以天然矿物质或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的绿色建筑材料。这类材料具有无污染、环保、节能等优点。4.2.2技术特点(1)原料来源广泛,降低生产成本;(2)生产过程中无有害物质排放,环保功能优良;(3)产品功能稳定,使用寿命长;(4)可替代传统建筑材料,降低资源消耗。4.2.3应用领域无机非金属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材料等领域,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功能和节能效果。4.3生物质绿色建筑材料4.3.1概述生物质绿色建筑材料是指以植物纤维、农作物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方法制备的绿色建筑材料。这类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环保等特点。4.3.2技术特点(1)原料可再生,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2)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产品具有生物降解性,降低环境污染;(4)力学功能优良,可替代传统建筑材料。4.3.3应用领域生物质绿色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隔断、家具制造、室内装饰等领域,有助于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第5章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5.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本节将重点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5.1.1系统原理与组成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管道、控制器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能,将水加热,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储热水箱,供用户使用。5.1.2系统设计要点在绿色建筑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以下要点:(1)结合建筑物特点,合理选择太阳能集热器的类型和安装位置;(2)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提高热能利用率;(3)考虑建筑物的热水需求,合理配置储热水箱容量;(4)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5.1.3应用案例分析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介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该系统在节能、环保和经济性方面的优势。5.2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地源热泵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本节将探讨地源热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5.2.1技术原理与分类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制冷剂在地下换热器与地面建筑之间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根据地下换热器形式,地源热泵可分为垂直地源热泵和水平地源热泵。5.2.2技术优势地源热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节能,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能效比更高;(2)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经济性,长期运行成本低;(4)稳定性,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小。5.2.3应用案例分析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运行数据,验证了地源热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节能效果。5.3风能和光能利用技术风能和光能是两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利用风能和光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3.1风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和自然通风。在绿色建筑中,风力发电可以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自然通风则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居住环境。5.3.2光能利用技术光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建筑一体化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为建筑物提供绿色电力,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建筑一体化设计则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物外观相结合,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实用性。5.3.3应用案例分析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介绍了风能和光能利用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运行数据,证明了这两种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本章完)第6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6.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6.1.1管理体系构建在绿色建筑施工中,管理体系构建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应依据相关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形成涵盖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体系。6.1.2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保证各项环保措施得到落实。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现场管理、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方面。6.1.3绿色施工评价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改进。6.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2.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废砖、废混凝土、废木材等,并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破碎、筛分、再生等工艺,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建筑材料。6.2.2废弃物利用技术研究并推广废弃物利用技术,如废混凝土再生骨料制备、废砖再生利用、废木材改性等。提高废弃物利用率,降低建筑成本,减少环境污染。6.2.3废弃物利用政策与推广完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在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应用。6.3绿色施工新技术及装备6.3.1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质量可靠等优点。通过推广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钢结构等新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6.3.23D打印建筑技术3D打印建筑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施工技术,具有节省材料、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等优点。研究并推广3D打印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为建筑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6.3.3绿色施工装备研发并推广绿色施工装备,如节能型施工机械、环保型涂料喷涂设备等。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6.3.4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建筑信息化技术(BIM),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升绿色建筑施工水平。第7章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7.1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技术是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能耗数据,从而实现能源消耗的优化与降低。7.1.1能耗监测技术(1)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建筑内的电力、燃气、水等能源消耗数据;(2)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能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发觉能耗规律及潜在问题;(3)结合建筑特点,建立能耗预测模型,为能耗优化提供依据。7.1.2能耗优化技术(1)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能源设备的自动调节与优化运行;(2)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调整建筑内的能源使用策略,降低能耗;(3)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7.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集成各类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实现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管理。7.2.1环境监测与调节(1)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2)根据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空调、新风、照明等设备;(3)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室内环境参数设置,提高居住舒适度。7.2.2安全防护与紧急应对(1)采用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系统,提高建筑安全防护能力;(2)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实现紧急情况下的自动报警和应急处理;(3)结合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7.3建筑物联网技术建筑物联网技术是将物联网技术与建筑行业相结合,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环境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升建筑绿色功能。7.3.1设备管理与维护(1)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与预警;(2)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挖掘,优化设备维护策略;(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智能化水平。7.3.2建筑环境监测与优化(1)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建筑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环境变化;(2)通过数据分析,发觉环境问题,为环境优化提供依据;(3)结合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高建筑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7.3.3能源管理与调度(1)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设备的远程监控与调度;(2)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能源使用策略,降低能源消耗;(3)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第8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8.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是对建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资源节约、室内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体系。8.1.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这些标准从节能、环保、舒适、经济等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8.1.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和加分项。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建筑法律法规、规划与设计、施工与运营等方面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节能、环保、室内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分项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绿色建材应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8.2绿色建筑认证流程及要点绿色建筑认证是对建筑项目绿色功能的官方认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及要点。8.2.1认证流程绿色建筑认证流程主要包括:项目申报、资料审查、现场评审、专家评审、公示、颁发证书等环节。8.2.2认证要点(1)项目申报:需提交项目基本信息、绿色建筑评价报告等相关资料。(2)资料审查:审查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真实性等。(3)现场评审:对建筑项目进行现场勘查,核查项目绿色功能。(4)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绿色功能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5)公示: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6)颁发证书:对通过认证的项目颁发绿色建筑认证证书。8.3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以下是对我国某绿色建筑项目的案例分析,以展示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的实际应用。8.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要包括办公、商业、住宅等功能区。8.3.2绿色建筑评价(1)节能:项目采用高效节能技术,节能率达到%。(2)环保:项目采用绿色建材,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3)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空气质量优良,光照、噪声等指标符合相关标准。(4)生态保护:项目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绿化率达到%,提高生物多样性。8.3.3绿色建筑认证项目按照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自评,提交相关资料申请认证。经过资料审查、现场评审、专家评审等环节,项目最终获得绿色建筑认证。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9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9.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国家层面对于绿色建筑的政策与法规起到了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的作用。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1)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节能减排政策: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战略,加大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法。(4)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对建筑节能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9.2地方政策与法规地方在贯彻国家层面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