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间或(jiàn)

行状(xínɡ)

舂米(chōnɡ)

托庇(bì)B.虫豸(zhì)

口讷(nè)

鄙薄(bó)

诧异(chà)C.踉跄(qiànɡ)

小觑(qù)

敌忾(kài)

哭丧棒(sāng)D.奚落(xī)

唾骂(tuò)

垣墙(héng)

赧然(nǎn)【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D.“垣墙”中的“垣”应读为“yuán”。故选D。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废离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③不矜名节④愿陛下矜愍愚诚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废离”与“废远”的“废”都当“废止”讲,都是动词。“不矜”的“矜”当“自夸”讲,动词;“矜悯”中的“矜”当“怜惜”讲,动词;两个“矜”字意义不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结合“远涉重洋、寄身美国”“中国弱女子”“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可知,该女子是无依无靠,很孤单的,使用正确。B.“气息奄奄”使用不恰当,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停止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应改为“日薄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将终,修饰“暮年”恰当。C.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结合“人质”一词,可知此人的所处环境很危险,难以预料,使用正确。D.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结合“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七星刀到解放,可知石家母子俩互相依靠着生活,使用正确。故选B。4.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皇天厚土,实所共鉴。B.外无期功强进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D.臣以险畔,夙遭悯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形近字的能力。A.“皇天厚土”的“厚”应写作“后”。后土:古代称地。句意: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B.“强进”的“进”应写作“近”,亲近的意思。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D.“险畔”的“畔”应写作“衅”,祸患的意思。句意: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故选C。5.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抱养刘之日短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催”应写作“摧”;“勾”应写作“钩”;B.“褥”应写作“蓐”;D.“抱”应写作“报”;故选C。6.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臣欲奉诏奔弛,则刘病日笃。B.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C.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D.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汉字以及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A.“臣欲奉诏奔弛”的“弛”应改为“驰”;B.“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常”应改为“长”;C.“又闻子规啼月夜”的“月夜”应改为“夜月”。故选D。7.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殒首所能上报。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蚕从”的“从”应为“丛”。B.“殒首”的“殒”应为“陨”。D.“隔夜”的“夜”应为“叶”。故选C。8.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扶膺坐长叹。B.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D.凡在故老,犹蒙衿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扶”应写作“抚”;C.“渡”应写作“度”;D.“衿”应写作“矜”;故选B。二、选择类9.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

祚薄(zuò)

床蓐(rù)

茕茕孑立(qióng)B.冼马(xiǎn)

逋慢(b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C.优渥(wò)

期功(qī)

郎署(shǔ)

逮奉圣朝(dài)D.伪朝(wèi)

矜悯(jīn)

悯凶(mǐn)

猥以微贱(wèi)【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B.“冼马”的“冼”,应写作“洗”。C.“期功”的“期”,应读作“jī”。D.“伪朝”的“伪”,应读作“wěi”;“悯凶”的“悯”,应写作“闵”;“猥以微贱”的“猥”,应读作“wěi”。故选A。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原名蒋正涵,当代文学家、诗人。他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B.《茶馆》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茶馆》主要写裕泰茶馆从清末到解放前夕五十余年由盛到衰的变迁。C.《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D.归有光,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桐城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桐城派’”错误。应为“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等,皆为安徽桐城人。故选D。11.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A.修葺:修造

扃牖:关闭窗户阖门:关门

大类:大的分类B.长号:大哭

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宁:女子出嫁

自禁:自己忍不住C.洞然:明亮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偃仰:安居、休息

儿息:子嗣D.斑驳:错杂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先是:先前就这样

兀坐:端正的坐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大类:太像。

B.归宁:女子回娘家。

D.先是:在这以前。故选C。12.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围绕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有效果 D.比去,以手阖门

比:比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比:比较”错误。应该译为“等到”。句意:等到她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故选D。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C.当侍东宫

当:应当D.形影相吊

吊:安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当:担当。句意: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故选C。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B.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润泽C.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D.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郎中”是官职名,尚书省的属官。秦、汉时“郎中”为皇帝侍卫,管理车、骑、门户,有时也从军出战。晋代称尚书曹司之长为郎中。故选C。1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不薄今人爱古人(看待)B.夙遭闵凶(早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早晨)C.行年四岁(经历)

九岁不行(走路)D.终鲜兄弟(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芳草鲜美(鲜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薄”是“看不起”之意。句意: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故选A。16.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婴疾病”是“被疾病缠绕”,表示被动。句意: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B.被动句。“得不焚”是“能够不被焚烧”,表示被动。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C.状语后置句。“于星火”做“急”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星火急”。句意: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D.被动句。“所见明知”是“被……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表示被动。句意: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亲眼目睹、内心明白。故选C。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告诉”,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句意: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句意: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C.“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劳苦。句意: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D.“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的事,与现代汉语相同。句意: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故选D。18.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A.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身体还不行,孤苦伶仃,直到长大。B.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C.我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九岁身体还不行,孤苦伶仃,直到长大。D.我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少”指小时候;“多”指经常;“少多疾病”指小时候经常生病。排除CD。“不行”,古今异义词,指不能行走;“成立”,古今异义词,成人自立。排除A。故选B。19.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A.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使圣上知道,辞别家人却不去赴任。B.我具体地用奏表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C.我具体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D.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使圣上知道,推辞不去赴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辞别家人”错误,“辞”是“推辞”之意。B、C.“具体地”错误,“具”,详尽地。“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句中没翻译出。故选D。20.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A.我想要姑且迁就私情,却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我想要姑且迁就我的私情,却不允许申诉。C.我想要苟且迁就我的私情,就被告知不允许。D.我想要苟且迁就私情,就告知我不被允许。【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苟”,姑且;“顺”,迁就;“告诉”,报告申诉;“许”,词语本身表被动,被允许。句意:我想要姑且迁就私情,却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排除BCD。故选A。21.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A.我的辛苦,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B.我的辛苦,不仅仅只被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C.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被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D.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只有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辛苦”,古今异义词,辛酸苦楚,排除AB;“……,非……”,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排除D。故选C。22.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A.先前是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B.先前是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C.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D.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后来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先是”,在这以前;“迨”,等到;“异爨”,分家;“往往而是”,到处都是。句意: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排除ABD。故选C。2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C.中“除”应翻译为“任命”,“洗马”为官职名,是太子的侍从官。句意: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我)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洗马。故选C。三、名著阅读24.对下面句子的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祖父失信的极其生气的心理。)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恼怒。)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祖父详细的问话,表面看是祖父关心别人家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祖父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错误。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了渡船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B.“表现了翠翠对祖父失信的极其生气的心理”错误。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翠翠对祖父失信的嗔怪,而不是“极其生气”。C.“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恼怒”错误。表现了翠翠在祖父面前撒娇的神态。故选D。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妣事略归有光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摘编自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注)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纑(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B.室靡弃物

靡:没有C.喑不能言

喑:哑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二子肖母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孺人之吴家桥

顷之,持一象笏至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十六年而有妇

呱呱而泣27.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2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29.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答案】25.D26.C27.C28.B29.D【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遇”,对待,句意:对待佣人有恩惠。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句,连词,因为;句意: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后句,介词,根据;句意: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B.前句,动词,到;句意: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后句,衬音助词,无义;句意: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C.都是副词,那么;前句句意:儿女们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后句句意: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D.前句,语助词,无义,句意:十六年后,我娶妻。后句,表修饰,连词,可不译,句意:呱呱地哭泣。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③体现了母亲节俭持家。⑤体现了母亲对奴仆好,善良。⑥体现了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①②④体现了母亲的勤劳。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与从兄有嘉入学”中“入学”是谓语,不宜与前面断开,排除C。“有光意恋恋”中“有光”作“意”的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记忆不多”错,应该是从婚事方面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突出母亲的责任感。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并非因为年幼,对母亲记忆不多。故选D。参考译文: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病故。儿女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先母名桂。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材料二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佬二佬、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边城>为例》)材料三“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茶峒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如画的世界中,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边城>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3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B.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C.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多个领域。D.材料三,小说《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主旋律的转变。3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核心。B.《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C.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D.《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峒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32.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

)A.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语言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B.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自然风景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C.①人性美;②诗性美;

③自然风景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D.①人性美;②诗性美;

③语言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答案】30.B31.D32.A【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错误。原文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选项去掉“更多的”,过于绝对。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错误,二者之间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B.“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错误。由材料三“《边城》……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二者应该是解释关系,选项曲解文意。C.“激起了……”错误。依据“《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可知,应该是作家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创作追求,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结合“沈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