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复习探究课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复习探究课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复习探究课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复习探究课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复习探究课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探究“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学习目标】:1、通过史料解读,尝试依据史料多角度思考“清朝人口迅速膨胀”的原因2、勾连历史时空,结合思维图式,实现横向上中外历史知识体系、政治经济专题知识的融通,理性认识清代人口迅速膨胀带来的隐忧和理解17世纪英国的“人口革命”出现的原因。3、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认识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得出历史启示。培养高中生历史通感像史家一样探究历史感悟历史发展的逻辑

一、缘起:人口量的激增————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迅速膨胀。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万,到1840年已增至4.1亿。”清朝人口的增长相比前代太快了,显得有些不正常,到底有哪些因素助推了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

二、溯因:人口何以激增人口史研究专家葛剑雄先生指出,影响我国历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战争、政治制度、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政权稳定边疆开发民族融合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空前的疆域拓展了大规模开发边疆的热潮西跨葱岭西北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1、疆域的空前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材料:从十七世纪下半期以来,中原经历了清康熙、雍正、乾隆的统治,中原地区一百多年没有发生战争,边疆的割据先后平定,国家得以统一……人口激增。

————戴逸《近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迁徙》清朝的有效管理体系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建都1662年

最后一个南明政权瓦解1681年

平定三藩1683年

收复台湾1727年1757年1762年清朝内外的和平态势带来了人口快速增长

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彻底击败准噶尔部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序号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①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乾隆年间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②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道光九年(1829)《宁陕厅志》③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陕西《留坝厅志》④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绪十九年(1893年)四川《奉节县志》

⑤(清朝前期)引进了高产作物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以其可利用闲置之山坡旱地种植,“不与五谷争地”的特点,给贫民带来了福音1997年石蕾《试论清代人口膨胀的成因及其后果》2、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思考】1、材料中所讲番薯、洋芋、玉米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思考】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农作物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清朝前期,玉米再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选必二P8)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材料展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即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此后得以种植推广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后,甘薯先从美洲传入欧洲,此后传入亚洲等地,通过民间的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纲要下P40)“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表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玉米引植对“气候—治乱循环”的影响渠道示意图A.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B.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B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容易产生人口压力,进而提升动乱概率,而实际粮食产量增加的话可以缓解这一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而这一时期人口膨胀迅速.A、汉到隋唐时期就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C、明清时期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D、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材料:我国自汉代始以迄清初,人口数字一直停留在五、六千万之间,这显然是人口不实及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而在地丁合一实施之后,人口数字则急剧增加。

————张仁忠《明清简史》【思考】:“地丁合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项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人口的急剧增加?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人头税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税种。“摊丁入亩”政策实行后,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按照人口数量来征收丁银,刺激了人口增长,另一方面让人们不再需要以逃亡和隐匿的办法来逃避丁银,带来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3、政策的接续改革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助力材料:自圣祖以来,休养生息百年,民生其间,自少至老……年丰人乐,无有夭札(遭疫病而早死)疵疠(疾病)……其户口繁庶。

————赵尔巽《清史稿》材料:盛清时期较为重视民生保障,在仓储建设方面,清代建立了一个以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为核心的,常年储粮达数千万实的仓储体系。

———朱浒《明清时期中国的内在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再认识》》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历史的通贯意识疫病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思考】:解读下列史料,思考还有哪些原因助推了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高三联考·5)1、据《清代前中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辨析与重估》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约1.43亿,乾隆七年(1742年)约1.60亿,年增长率高达114%,乾隆四十年(1775年),人口大约2.65亿,年增长率高达197%。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②《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③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④康熙和雍正以来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C文献

内容摘录《痘科金镜赋集解》“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种痘心法》“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癸巳存稿》1688年俄国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种痘法由俄国传入土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学得种痘法,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以下是清朝刊印出版的文献中关于“种痘法”的记载。材料说明①明清医学得到发展②“种痘法”已广泛使用③明清时期瘟疫横行④古代中医的世界影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C材料: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材料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思考】:结合材料思考,清代的疫病与医疗技术发展取得哪些新成就?新成就:对瘟疫疫病原的认识更科学;改善公共卫生;人工免疫技术时人对疫病的认识更加科学理性;时人的预防、卫生观念和行为也取得了进展;产生了公共卫生的观念与意识;官僚和社会对疫病治疗活动有所发展;促使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后世疫情防控提供宝贵经验。4、医疗技术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年代

人口数

1651年(顺治8年)1063万(丁口)1661年(顺治18年)2107万(丁口)1770年(康熙49年)2331万(丁口)1734年(雍正12年)2642万(丁口)1741年(乾隆6年)14341万(名口)1762年(乾隆27年)20047万(名口)1783年(乾隆47年)

30746万(名口)1834年(道光14年)40101万(名口)清朝初年人口统计“变态式”的增长还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周源和《清初人口统计析疑——读<清代前期人口数字勘误>》【思考】:1、根据表格内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关键时间点在哪里?【思考】:2、你觉得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关键时间点上的人口迅速增长?1741年人口的陡增是因为从“丁口”到“名口”单位变化的缘故。“丁”:在古代中国一般是指16——60岁的应征差义务的成年男子。唐宋以来通行的田赋、徭役以男丁起科而盛行‘男丁’‘丁口’的统计单位。自乾隆六年后,国家的人口统计不再是只计丁不计口,而是男女人口均计。【提醒】:凡是涉及到数据统计的材料内容,一定要主义观察和考证统计的方式和口径,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则数据统计材料的效度。

三、明辨:东西殊途启思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洪亮吉《治平篇》1793年在社会安定时代,人口的激增,必然酝酿着社会的大动乱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1、危机感——农业文明“内卷”的困境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明至清粮食生产与需求演变示意图———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清人洪亮吉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这反映出()A.商人囤货导致市场混乱 B.土地兼并威胁农业生产C.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 D.人口压力影响社会发展D材料:在1651~1751年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从522万增加到577万。18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41~1751年人口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人口增长速度为7%,之后一直保持这一增长速度。1780~1790年,英国人口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达到16%的高峰。特别是从18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英国人口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呈突飞猛进之势,尤其是1811~1821年,英国人口增加了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的“人口革命”。————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英国“人口革命”出现的原因。(6分)原因:工业革命和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持续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提高了社会人口承载力;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育龄男女抚养子女的能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6分,答出三点即可)2、转型期——工业文明“革命”的突破人口必须要受生活资料的限制;凡生活资料增加的地方,人口也必然会增加;要使人口恢复到生活资料的水平,须靠道德抑制、罪恶和灾祸这三种“特殊的障碍”。针对马尔萨斯将剩余人口及其导致的贫困归因于自然现象,恩格斯指出:与其他商品一样,人口在经济繁荣时相对稀缺,经济衰退时则过剩。这是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征,而非劳动本身的特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A.肯定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B.将贫困归因于人口过快增长C.揭示了资本主义贫困与剥削的关系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C3、启示录——人口增长“规律”的思索人口的增长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要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历史时期施行不同的人口政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认识?清朝人口迅速膨胀【知识结构】政府的政策因素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边疆开发国家政权大一统农业生产大发展疫病与医疗技术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历史合力的作用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人地冲突的加剧(地少人多)粮食供应的不足(人多粮少)社会发展的乏力(以农为本)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开发)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民纠纷)统治危机的出现(乱象萌生)劳动资源的增加商品市场的扩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下“内卷”的困境英国“人口革命”工业化就业率医疗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