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0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1页
第一单元 0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2页
第一单元 0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3页
第一单元 0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4页
第一单元 0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板块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1.回顾一下上节课,你有哪些学习收获?2.了解了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要求。3.梳理了本单元重点字词的读音。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知了本单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理解四篇课文所采用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要把课文读熟。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2-4课两遍,努力做到正确、流利。体会课文所采用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完成后和学习伙伴交流交流。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课题要求《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阅读时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2.引学《古诗三首》,梳理课文主要内容。(1)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泛,关注国计民生。著有《石湖居士诗集》,另有《吴郡志》《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其诗题材丰富,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诗风独具特色,世称“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雷震,南昌(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说说每一首诗的意思。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聚焦核心问题。问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后作业一题)。(课后作业一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可以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句可以语速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朗读《稚子弄冰》时可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朗读《村晚》时,前两句可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2)背诵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时,可以先人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还可以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出来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句的体会,自然而然就可以背诵下来了。(3)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默写时,一方面注意标点符号;另一方面注意“陂、衔、浸、漪、笛”的写法,不要写错别字。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问题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说说每一首诗的意思。

首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然后边读边思考,三首古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再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意思。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问题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首先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解诗题,明诗意。(1)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解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年中的四个季节随性而写的诗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明诗意白天初夏在田间除草把麻搓成线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夏季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资料链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释义:尊重自然种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明诗意

总结:这首诗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和孩子们学种瓜的天真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理解,懂得树荫从事靠近儿童学种瓜的景象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2)学习古诗《稚子弄冰》解诗题稚子弄冰玩耍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明诗意幼小的孩子一般指铜盆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接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明诗意

总结:《稚子弄冰》描写了儿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古代常指一种玉石(小孩)轻轻敲打,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清脆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儿童自得其乐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3)古诗《村晚》。乡村解诗题傍晚幽静的乡村傍晚美景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明诗意池岸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水中的波纹口里含着幽静的傍晚美景青草茂盛池水高涨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明诗意横坐在牛背上曲调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随口可爱的牧童骑牛吹笛回家的景象

总结:《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4)结合注释,归纳三首古诗的大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和孩子们学种瓜的天真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稚子弄冰》一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现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3.在学习《古诗三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祖父的园子》的主要内容。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学习单: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再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简介《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了解腊八节:

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腊八粥在不同地区选用的食材有所不同,但均十分丰富,基本上都包括谷类、豆类和各种干果,寓意着“合聚万物、调和千灵”。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保养脾胃的养生佳品。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聚焦核心问题。

问题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首先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色彩鲜艳、快乐自由……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问题2:再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写“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写园中的景物写园中的景物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你对本文的脉络有了怎样的认识呢?课文的第1-3段和15-19段分别写了园中有哪些景物,4-14段则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总结: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三部分侧重于写景,第二部分侧重于叙事。第一部分:描写景物第二部分:叙述活动第三部分:描写景物。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问题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2)归纳总结: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平静、自由的园子在“我”眼中是一个乐园。课文的语言别具韵味,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1)我们通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可引导学生从对昆虫、草木的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第二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展开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景物的抒情化的语言,融入想象,体会思想感情。4.在学习《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月是故乡明》的主要内容。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学习单:1.默读第2-4自然段,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2.默读第5、6自然段,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成年经历。3.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回顾有关思乡的诗句。月亮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是一种诗意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人们总是以月为象征,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你知道哪些有关思乡的诗句呢?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了解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聚焦核心问题。问题1:默读第2-4自然段,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①扣住课文对趣事的描述感受快乐。如:“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树摇知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体验,多么惬意啊!②从文中的“乐此不疲”这个直接表达感受的词语中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心情。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③扣住“相映成趣”展开想象,读懂正是这小月亮使作者心中萌发了诗兴,使得故乡的苇坑、天空、月色构成的浪漫图画永远定格在了作者的心中。总结:伴着故乡的小月亮,季美林先生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那时他是小孩子。月亮也是小月亮,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最深刻的记忆。(故乡的小月亮)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问题2:默读第5、6自然段,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成年经历。首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理清楚文章脉络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1234567童年趣事成年经历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问题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2)归纳总结: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幼时在故乡的童年生活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和感受。(1)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摇知了、在坑边望月亮的趣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5.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梅花魂》的主要内容。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学习单: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2.用横线标划出表示时间的词句,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那几件事。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梅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有关梅花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你能想起哪些呢?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理解课题:“魂”是什么意思呢?“魂”的几种解释,那么你认为“梅花魂”的“魂”应该是哪种解释最恰当?“梅花魂”是什么意思?

“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魂”指像梅花一样的精神。

了解作者:

陈慧瑛,1946年出生,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省,生于新加坡。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其作品《无名的星》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散文集大奖。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聚焦核心问题。问题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2345126789101113151416由梅花引出对外祖父的回忆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外祖父爱国思乡的五件事情点出外祖父寄托在墨梅图和梅花中的爱国情怀板块二:阅读课文,梳理内容问题2:用横线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