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津教育联合体2025年2026届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3月20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红山文化中胡头沟牛梁河两处遗址和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图形图。据此可知()A.中国已经进入古国阶段 B.玉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C.地区之间存在文化交流 D.华夏认同进入成熟阶段2.相传辟雍是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所设立之“大学”,在周末消失。但在东汉明帝时,“帝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材料反映此时()A.社会秩序重新稳定 B.儒学复兴初步实现C.实践以礼入法原则 D.重视基层教化政策3.唐代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为二丈丝织品及生丝三两,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按每日三尺(一丈为十尺)收其庸(丝织品)。贞观中一匹(四丈)绢可换粟十余石,可知()A.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B.财政收入获得保障C.国家注重对农民人身控制 D.商品经济萎缩严重4.熙宁四年(1071),朝廷宣布进士科考经义,罢试诗、赋,是后曾诗赋与经义兼行,甚至再度取消诗赋科目。诗赋与经义兼行的原则在南宋总体上得到延续。这说明()A.城市经济发展促进诗赋繁荣 B.宋代科举转向注重经世致用C.理学丰富中华文化理论思维 D.宋代科举立法分类细化周密5.中国一词自古多指中原地区,康熙帝自称“天下中国之主”。《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明确了外兴安岭与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是“中国”范围。据此可知()A.中国一词内涵得到拓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统治阶级证明其合法性 D.近代化外交制度建立6.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世界地理的划分仍以“洋”为准,将全球分为东南洋、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六块。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则将泰西人分为四土,曰亚细亚、曰欧罗巴、曰阿非利加一作利未亚。在亚细亚下,介绍亚洲诸国,其他各洲同此法。两者的差异表明晚清()A.西学东渐的起步 B.中华文化的拓展C.师夷长技的提出 D.华夷观念的突破7.下图为1869-1918汉口茶叶各出口方式占总出口额百分比图,1890年后呈现的总体趋势是由于()A.海关自主权的丧失 B.国内口岸之间竞争C.汉口成为贸易中心 D.近代工业发展有限8.1935年,据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乡村教育调查,新式学校的学生能画汽车飞机,却不能写借据田契,能算先令佛(法)朗,却不能计田亩忙漕,以至于私塾仍占农村教育机关的30.3%。这反映出()A现代化脱离国情 B.思想解放亟待深入C.工业化进展艰难 D.新式教育发展受阻9.1938年10月武汉面临不守形势,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敌占武汉后“必定还想向广州、西安、宜昌、长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头、福州等地及其附近地区进攻”。据此推知()A.国民政府逐渐消极抗日 B.人民战争得到广泛认同C.抗战即将转入战略相持 D.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10.1971年至1980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翻译出版国别区域史著作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这套书有亚洲50种,非洲62种,欧洲42种,美洲36种,大洋洲6种,原文语种有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波兰、匈牙利、朝鲜、越南等十余种语言。该项目表明我国()A.确定对外开放政策 B.注重与亚非拉关系C.纠正“左”路线 D.出现全新外交局面11.贵霜帝国约存在于1世纪至3世纪(见下图)。鼎盛时其领土西起伊朗东部,东至恒河中游,北至咸海、锡尔河、葱岭,南达纳巴达河。可见贵霜帝国客观上()A.架起了东西文化桥梁 B.推动了丝绸之路拓展C.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 D.传播了基督教会主张12.成书于中世纪的《列那狐传奇》中,列那狐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聪明机智,不仅自身无事,更敢于对抗代表封建势力的狮王,同时对那些弱小动物也有各种残酷行为,如假装躺倒,趁小鸟布鲁不备将它吃掉等。列那狐的故事表明()A.城市文学出现 B.市民阶层兴起C.城市自治实现 D.教会权威衰落13.在17世纪早期伦敦市的巡夜体制更多地依赖市民对约定义务的履行,至17世纪后期由伦敦的各个教区或选区雇佣巡夜人进行巡夜,而到了19世纪初,伦敦巡夜由接受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职业化的大都市警察负责。以上变化说明()A.工业化的进展 B.犯罪率的上升C.基层治理提升 D.社会保障健全14.尼日利亚的主要农作物原为种植时需要较多田间管理的草本植物薯蓣。但在1919年之后,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改为种植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强的灌木状作物木薯。以上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本薯高产耐旱耐涝C.农业机械化已实现 D.交流带来物种传播15.1992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奠定了气候外交的基调;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巴黎协定》生效。近几年,多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阐明立场、要进行气候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气候外交()A.体现联合国多边外交体制 B.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构建国际高质量伙伴关系 D.面临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二、非选择题16.【选官制度与两汉统治】材料一晁错为陇西太守公孙昆邪所举,错非陇西人,又未尝为陇西官属,而陇西太守举之,一也。诏列侯九卿郡守举人,而错为平阳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举,则是一人之身,必备有三项举主,方许其对策,二也。错时已为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又应试,唐、宋亦仿此,非如明制一赐及第出身,终身再无对策之事,三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举贤良》材料二东汉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部分诏书情况表时期内容来源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诏曰:“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三月丙寅,诏曰: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镳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后汉书》卷4《和帝纪》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闰三月戊戌,诏曰:灾异蜂起,寇贼纵横,重以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辅不逮。其令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诸侯相举贤良方正、不道术、达于政化、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及至孝与众卓异者,并遣诣公车,朕将亲览焉。《后汉书》卷5《安帝纪》(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举贤良的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汉举贤良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7.【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材料一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三条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第四条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中共中央注:本条所称应予废除之债务,系指土地改革前劳动人民所欠地主富农高利贷者的高利贷债务)第五条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节选材料二贵州黄平县土地改革前后各阶层占有耕地比较表

户数土改前占地土改前占地比例%土改后占地土改后占地比例%增减幅度%地主1757300301.537.5772508.45-288富农46046125.55.830609.53.34-50.7中农6354211708.526.5228107.524.96+7.78贫农86498230610.3284930.531.2+246.2雇农210915080.9144793.54.9+2870.4小手工业者61212780.1654390.59+325.6宗教职业者10314640.1813250.41-1.49——摘编自《黄平县志》(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背景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如何“打破乡土伦理,重构农村权力结构”。18.【旅店与社会发展】材料一据统计,1577年英格兰共有3600家旅店,此时旅店的住宿群体包括为国家政事出行的国王、政府官员等。16、17世纪英国旅店以庭院式的空间结构为主,院子通常用来接待客人及马匹、马车,庭院中还设有一些商业店铺,如铁匠铺子、药店、酒馆等。院子周围,还有谷仓、厨房、服务室、客房。为了在1695年的选举中顺利当选,候选人之一托马斯卡特赖特在55家旅店和酒馆中花了1216英镑来拉拢议员。——摘编自鲍云梦《近代早期英国旅店的演变及其功能研究》材料二18-19世纪旅店发展至黄金期,一方面旅店数达到最高峰,另一方面旅店不仅要满足商贩自身的住宿需求,还要为需要流转的商品与货物提供空间。这一阶段,旅店的功能还扩大到新领域,18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乔治旅店召开了关于扩大内恩河航行的会议。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还会举办舞会、展览、讲座、音乐会、戏剧是主等活动,以此扩大声誉。——摘编自J.A.Chartres《十八世纪英国旅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至16、17世纪英国旅店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国旅店新功能,分析其影响。19.【建筑风格与时代变迁】图一为米兰大教堂,坐落于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于1386年开工建造,1965年完工。其高耸的尖塔、尖拱和精致的拱顶,精美雕塑和内部装饰的彩色玻璃画展现出哥特式建筑的灵巧与精美。图二为比萨建筑群,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比萨斜塔而闻名世界。整个建筑群采用拱券廓作为装饰,风格统一、外部装饰洁白的大理石,展现出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的特点。图三为1851年建成的水晶宫,是当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场地。以钢筋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整座建筑晶莹剔透是万国博览会最成功的展品。图四为上海2010年举办的第41届博览会的主体场馆中国国家馆。该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为设计理念,是中华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典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建筑风格与时代变迁”,提取两幅或两幅以上相关联的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问津教育联合体2025年2026届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3月20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红山文化中胡头沟牛梁河两处遗址和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图形图。据此可知()A.中国已经进入古国阶段 B.玉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C.地区之间存在文化交流 D.华夏认同进入成熟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山文化中胡头沟牛梁河两处遗址和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图形,从形状上可以看出较为类似,说明地区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互相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此时已经进入到了国家形态,国家出现主要标志是出现管理机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内容的论述,不能得出玉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排除B项;华夏认同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其开始出现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相传辟雍是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所设立之“大学”,在周末消失。但在东汉明帝时,“帝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材料反映此时()A.社会秩序重新稳定 B.儒学复兴初步实现C.实践以礼入法原则 D.重视基层教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辟雍为周天子设立的贵族学校,但随着周末社会动荡而消失,在东汉时期重新恢复,说明此时社会秩序重新稳定,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此时儒学尚未受到冲击,不能得出儒学复兴初步实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对法律建设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教育的发展,未涉及基层教化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为二丈丝织品及生丝三两,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按每日三尺(一丈为十尺)收其庸(丝织品)。贞观中一匹(四丈)绢可换粟十余石,可知()A.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B.财政收入获得保障C.国家注重对农民人身控制 D.商品经济萎缩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题干可知,唐代规定了每丁具体的租粟数量、调的丝织品数量、服役时间以及不服役时缴纳庸的标准。这使得政府能够按照规定稳定地获取租粟、丝织品等物资以及劳役(或庸),财政收入有了较为明确的来源和保障,B项正确;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涉及租、调、役以及庸的相关规定,并没有任何关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发展的内容,排除A项;唐代实行庸制,即农民若不服役可以纳庸代役,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注重对农民人身控制,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一匹绢可换粟的情况,这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体现,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得出商品经济萎缩严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熙宁四年(1071),朝廷宣布进士科考经义,罢试诗、赋,是后曾诗赋与经义兼行,甚至再度取消诗赋科目。诗赋与经义兼行的原则在南宋总体上得到延续。这说明()A.城市经济发展促进诗赋繁荣 B.宋代科举转向注重经世致用C.理学丰富中华文化理论思维 D.宋代科举立法分类细化周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诗赋与经义兼行,甚至经义在科举考试中有重要地位,反映出宋代科举从单纯注重文学创作(诗赋)转向注重对经世致用能力的考查,因为儒家经典义理对治理国家、处理政务等方面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B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科举考试中诗赋和经义科目的变化,未提及城市经济发展与诗赋繁荣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重点在于科举考试科目的变动,与理学丰富中华文化理论思维无关,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诗赋和经义在科举考试中的设置变化,并没有体现出科举立法分类细化周密,“细化周密”在题干中没有足够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5.中国一词自古多指中原地区,康熙帝自称“天下中国之主”。《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明确了外兴安岭与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是“中国”范围。据此可知()A.中国一词内涵得到拓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统治阶级证明其合法性 D.近代化外交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自古多指中原地区,而《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明确了外兴安岭与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是“中国”范围,据此可推断,这是是对中国内涵的拓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一词的内涵变化,没有涉及边疆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一词的内涵变化,与统治阶级是否合法无关,排除C项;近代化外交制度建立是在近代中国,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世界地理的划分仍以“洋”为准,将全球分为东南洋、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六块。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则将泰西人分为四土,曰亚细亚、曰欧罗巴、曰阿非利加一作利未亚。在亚细亚下,介绍亚洲诸国,其他各洲同此法。两者的差异表明晚清()A.西学东渐的起步 B.中华文化的拓展C.师夷长技提出 D.华夷观念的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源一“洋”来划分世界地理,还带有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认知痕迹,而徐继畬以世界通行的大洲概念来划分,更加客观,这体现了对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念的突破,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划分到相对客观的世界大洲划分,反映了晚清时期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华夷观念逐渐被打破,D项正确;西学东渐的起步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强调中华文化的拓展,排除B项;师夷长技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抵御西方的侵略,材料未涉及此内容的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图为1869-1918汉口茶叶各出口方式占总出口额百分比图,1890年后呈现总体趋势是由于()A.海关自主权的丧失 B.国内口岸之间竞争C.汉口成为贸易中心 D.近代工业发展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1918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图表可知1890年之后,汉口国内出口比重整体上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出口外国的比重也在下降,原因是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基础薄弱,汉口缺乏先进的加工、运输和仓储设施,导致本地茶叶产业难以有效提升效率和竞争力,汉口无法有效优化出口,导致出口比重向其他口岸倾斜,D项正确;海关自主权自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丧失,不是1890年茶叶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排除A项;国内口岸之间竞争究其根本还是成本的竞争,取决于工业发展的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汉口与其他港口城市的比较,无法得出汉口成为贸易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8.1935年,据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乡村教育调查,新式学校的学生能画汽车飞机,却不能写借据田契,能算先令佛(法)朗,却不能计田亩忙漕,以至于私塾仍占农村教育机关的30.3%。这反映出()A.现代化脱离国情 B.思想解放亟待深入C.工业化进展艰难 D.新式教育发展受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乡村新式教育不能解决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与实际相脱离,所以传统教育仍占有一的地位,表明此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脱离国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新式教育与现实的脱离,未涉及思想是否亟需解放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发展的问题,未涉及工业化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式教育发展受到阻碍,涉及的是新式教育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9.1938年10月武汉面临不守的形势,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敌占武汉后“必定还想向广州、西安、宜昌、长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头、福州等地及其附近地区进攻”。据此推知()A.国民政府逐渐消极抗日 B.人民战争得到广泛认同C.抗战即将转入战略相持 D.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战线过长,进攻放缓,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武汉会战后,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涉及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而非解放战争,且广泛认同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正面战场,没有涉及敌后战场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1971年至1980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翻译出版国别区域史著作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这套书有亚洲50种,非洲62种,欧洲42种,美洲36种,大洋洲6种,原文语种有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波兰、匈牙利、朝鲜、越南等十余种语言。该项目表明我国()A.确定对外开放政策 B.注重与亚非拉关系C.纠正“左”的路线 D.出现全新外交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1980年(中国)。据题干“1971年至1980年,我国启动大规模翻译出版国别区域史著作的项目……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多国历史,语种涵盖十余种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项目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局面的重大变化。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推动了全方位外交局面的形成,出现全新外交局面,翻译各国史著作为对外交往提供了知识支持,D项正确;对外开放政策于1978年后正式确立,与题干时间不完全重合,排除A项;亚非拉是翻译重点,但欧洲、美洲的著作同样占比较高,说明并非仅注重亚非拉关系,排除B项;纠正“左”的路线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干时间跨度存在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11.贵霜帝国约存在于1世纪至3世纪(见下图)。鼎盛时其领土西起伊朗东部,东至恒河中游,北至咸海、锡尔河、葱岭,南达纳巴达河。可见贵霜帝国客观上()A.架起了东西文化桥梁 B.推动了丝绸之路拓展C.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 D.传播了基督教会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贵霜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贵霜帝国鼎盛时期领土横跨中亚和南亚,连接了东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其控制区域覆盖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由于帝国对商路的保护和管理,促进了中国丝绸、印度香料、罗马玻璃等商品的流通,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得以延伸和繁荣,B项正确;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更多体现在文化融合,题干未提及东西文化交流具体情形,更侧重于地理范围对商路的影响,排除A项;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主要依赖亚历山大帝国遗产和后来的拜占庭帝国,贵霜虽受希腊化影响但未能完全保存希腊罗马文化,排除C项;贵霜帝国不信奉基督教会,并未传播基督教会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2.成书于中世纪的《列那狐传奇》中,列那狐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聪明机智,不仅自身无事,更敢于对抗代表封建势力的狮王,同时对那些弱小动物也有各种残酷行为,如假装躺倒,趁小鸟布鲁不备将它吃掉等。列那狐的故事表明()A.城市文学出现 B.市民阶层兴起C.城市自治实现 D.教会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题意和所学内容可知,狮王等凶猛动物代表了封建势力,弱小动物则代表了被压迫的底层民众。由此推知列那狐代表的应该是正在崛起中的市民阶层,他们与王权进行斗争和合作,因此列那狐的故事表明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项正确;列那狐的故事受到欢迎实际上体现的是正在崛起中的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城市文学的出现是在列那狐的故事之前,排除A项;仅根据列那狐的故事也不能就此表明城市自治实现和教会权威衰落,排除CD项。故选B项。13.在17世纪早期伦敦市的巡夜体制更多地依赖市民对约定义务的履行,至17世纪后期由伦敦的各个教区或选区雇佣巡夜人进行巡夜,而到了19世纪初,伦敦巡夜由接受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职业化的大都市警察负责。以上变化说明()A.工业化的进展 B.犯罪率的上升C.基层治理提升 D.社会保障健全【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据材料可知,题干材料展示了17世纪至19世纪初伦敦巡夜体制的演变:从市民义务到教区雇佣,最终发展为中央集权的职业警察,这一变化与工业革命的时间高度吻合,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化推动伦敦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传统以教区为基础的分散治安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城市治理需求,中央政府主导的职业警察体系更适应工业化社会对高效、专业化管理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犯罪率的具体数据或犯罪现象加剧的描述,治安体制转型更多源于社会结构变化而非犯罪率波动的直接结果,排除B项;巡夜权从基层教区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增强,并未直接体现基层治理提升,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伦敦市的巡夜体制的变化,未涉及社会保障的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4.尼日利亚的主要农作物原为种植时需要较多田间管理的草本植物薯蓣。但在1919年之后,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改为种植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强的灌木状作物木薯。以上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本薯高产耐旱耐涝C.农业机械化已实现 D.交流带来物种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后(尼日利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尼日利亚在1919年之前已经处于殖民统治之下,1919年后种植作物的改变,很可能是殖民统治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殖民者为了满足自身经济利益需求,可能会推广更适合当地种植、更便于管理或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A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木薯对土壤和气候适应能力强,并没有明确指出木薯高产耐旱耐涝,排除B项;20世纪初的尼日利亚,农业机械化远远未实现,且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木薯原产巴西,通过殖民时期的跨大西洋贸易传播至非洲,但其大规模推广更直接源于殖民政策的需求,而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1992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奠定了气候外交的基调;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巴黎协定》生效。近几年,多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阐明立场、要进行气候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气候外交()A.体现联合国多边外交体制 B.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构建国际高质量伙伴关系 D.面临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各国通过气候外交,在气候领域进行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回应,B项正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虽然是在联合国框架下签订的,但气候外交不仅仅局限于联合国多边外交体制。气候外交涉及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多主体,在不同平台开展的各种关于气候问题的交流与合作,排除A项;构建国际高质量伙伴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广泛合作,气候外交只是其中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特定领域的外交活动,不能简单等同于构建国际高质量伙伴关系,排除C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各国在气候外交方面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并没有提及气候外交面临发达国家严峻挑战的相关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选官制度与两汉统治】材料一晁错为陇西太守公孙昆邪所举,错非陇西人,又未尝为陇西官属,而陇西太守举之,一也。诏列侯九卿郡守举人,而错为平阳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举,则是一人之身,必备有三项举主,方许其对策,二也。错时已为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又应试,唐、宋亦仿此,非如明制一赐及第出身,终身再无对策之事,三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举贤良》材料二东汉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部分诏书情况表时期内容来源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诏曰:“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三月丙寅,诏曰: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镳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后汉书》卷4《和帝纪》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闰三月戊戌,诏曰:灾异蜂起,寇贼纵横,重以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辅不逮。其令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诸侯相举贤良方正、不道术、达于政化、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及至孝与众卓异者,并遣诣公车,朕将亲览焉。《后汉书》卷5《安帝纪》(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举贤良的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汉举贤良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推举不定期;推举不以籍贯为限;推荐对象包含现任官员;往往需要多方推荐;皇帝常亲自考察被推荐者(2)背景: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影响:有利于体察民情,维护统治;有利于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推举中公平性公开性有待加强。(局限性必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两汉(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举不定期;根据材料“晁错为陇西太守公孙昆邪所举,错非陇西人,又未尝为陇西官属,而陇西太守举之,一也”可知推举不以籍贯为限;根据材料“错时已为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又应试,唐、宋亦仿此,非如明制一赐及第出身”,可知推荐对象包含现任官员;根据材料“诏列侯九卿郡守举人,而错为平阳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举,则是一人之身,必备有三项举主,方许其对策,二也”,可知往往需要多方推荐;根据材料“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可知皇帝常亲自考察被推荐者。【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根据材料“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镳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影响:根据材料“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体察民情,维护统治;根据材料“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可知有利于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根据材料“诏列侯九卿郡守举人,而错为平阳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举,则是一人之身,必备有三项举主,方许其对策,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举中公平性公开性有待加强。17.【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材料一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三条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第四条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中共中央注:本条所称应予废除之债务,系指土地改革前劳动人民所欠地主富农高利贷者的高利贷债务)第五条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节选材料二贵州黄平县土地改革前后各阶层占有耕地比较表

户数土改前占地土改前占地比例%土改后占地土改后占地比例%增减幅度%地主1757300301.537.5772508.45-288富农46046125.55.830609.53.34-50.7中农6354211708.526.5228107.524.96+7.78贫农86498230610.3284930.531.2+246.2雇农210915080.9144793.54.9+2870.4小手工业者61212780.1654390.59+325.6宗教职业者10314640.1813250.41-1.49——摘编自《黄平县志》(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背景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如何“打破乡土伦理,重构农村权力结构”。【答案】(1)相同点:土地问题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不同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亟待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需要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2)说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建立农村基层新政权奠定了基础;农会及农民代表的产生,瓦解了传统的保甲制农村权力结构,构建新型农村治理体系;划分农村社会阶级,废除祠堂占地,打击原有族权,塑造农民平等的主人翁意识;训练了大量的积极分子,学习法律、政策,深入基层工作,为农村基层建设和治理培养人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同点:据材料一《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材料二“贵州黄平县土地改革前后各阶层占有耕地比较表”可知,土地问题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不同点:根据材料“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节选”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材料“贵州黄平县土地改革前后各阶层占有耕地比较表”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亟待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需要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说明:根据材料“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可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建立农村基层新政权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可知,农会及农民代表的产生,瓦解了传统的保甲制农村权力结构,构建新型农村治理体系;根据材料“贵州黄平县土地改革前后各阶层占有耕地比较表”可知,划分农村社会阶级,废除祠堂占地,打击原有族权,塑造农民平等的主人翁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训练了大量的积极分子,学习法律、政策,深入基层工作,为农村基层建设和治理培养人才。18.【旅店与社会发展】材料一据统计,1577年英格兰共有3600家旅店,此时旅店的住宿群体包括为国家政事出行的国王、政府官员等。16、17世纪英国旅店以庭院式的空间结构为主,院子通常用来接待客人及马匹、马车,庭院中还设有一些商业店铺,如铁匠铺子、药店、酒馆等。院子周围,还有谷仓、厨房、服务室、客房。为了在1695年的选举中顺利当选,候选人之一托马斯卡特赖特在55家旅店和酒馆中花了1216英镑来拉拢议员。——摘编自鲍云梦《近代早期英国旅店的演变及其功能研究》材料二18-19世纪旅店发展至黄金期,一方面旅店数达到最高峰,另一方面旅店不仅要满足商贩自身的住宿需求,还要为需要流转的商品与货物提供空间。这一阶段,旅店的功能还扩大到新领域,18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乔治旅店召开了关于扩大内恩河航行的会议。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还会举办舞会、展览、讲座、音乐会、戏剧是主等活动,以此扩大声誉。——摘编自J.A.Chartres《十八世纪英国旅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至16、17世纪英国旅店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国旅店新功能,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欧洲城市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英格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2)功能:商品流转中心;政治活动中心;社交娱乐场所影响:促进了英国跨地区商品流动,推动英国经济专业化发展;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议政范围扩大,推动英国民主政治转型;促使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削弱了英国社会等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一“院子通常用来接待客人及马匹、马车,庭院中还设有一些商业店铺,如铁匠铺子、药店、酒馆等。院子周围,还有谷仓、厨房、服务室、客房”得出,欧洲城市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一“旅店的住宿群体包括为国家政事出行的国王、政府官员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格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18-19世纪(英国)。功能:根据材料二“要为需要流转的商品与货物提供空间”得出,商品流转中心;根据材料二“18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乔治旅店召开了关于扩大内恩河航行的会议”得出,政治活动中心;根据材料二“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还会举办舞会、展览、讲座、音乐会、戏剧是主等活动,以此扩大声誉”得出,社交娱乐场所。影响:根据材料二“一方面旅店不仅要满足商贩自身的住宿需求,还要为需要流转的商品与货物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