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试

语文

2024.04

(试卷满分:1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在答题

卡上。

2.将每题的答案或解答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

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

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

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孔子崇

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

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

养有关。《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

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

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

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

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

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

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

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

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莫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

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

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

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

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

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

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

儒家修身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公、仁民爱物的博大胸

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

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

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

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礼”是按照“仁”

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这种以“仁”为魂、

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

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

在儒家看来,工人先耍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

“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

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

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

也有积极作用。

提倡尊师重教,注宣学行统一。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

家,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

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

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美、因材施教、循序渐

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

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

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

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

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崇尚道德,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看重礼乐中的仁爱精神,

把诗和礼乐作为教育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B.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

等内容潜移默化的教化,才能对人进行道德规劝。

C.儒家要求君子要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独立的人格和坚强

的意志,勇担使命,是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D.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

用,“礼”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重在其内核“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诗在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他把诗置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层面。

B.孔子的“诗教”观,奠定了儒家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

核,后来的学者都要认真研究《诗经》,从中汲取思想资源。

C.儒家主张君主要实行德政,反对暴力强制,并且指出君主要以修

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I).儒家学者总结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中的一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

意”。

B.陈子昂《感遇诗》中的一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C.《论语・泰伯》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D.《论语•宪问》中的一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结构安排上有何异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观古鉴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的哪些儒家

智慧值得我们传承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妈拉着女儿的手,四凤就像个小鸟偎在她身边走进来。后面跟着

哥贵,提着一个旧包袱。他骄傲地笑着,比起来,这母女的单纯的欢欣,

他更是粗鄙了。]

四凤妈,您坐下。(鲁妈坐)您累么?

曾侍萍不累。

四凤(高兴地)妈,您坐一坐。我给您倒一杯冰镇的凉水。

鲁侍萍不,不要走,我不热。

鲁贵凤儿,你给你妈拿一瓶汽水来(向鲁妈),这公馆什么没

有?一到夏天,柠檬水,果子露,西瓜汤,桔子,香蕉,鲜荔枝,你要

什么,就有什么。

鲁侍萍不,不,你别听你爸爸的话。这是人家的东西。你在我身

旁跟我多坐一回,回头跟我同同这位周太太谈谈,比喝什么都强。

鲁贵太太就会下来,你看你,那块白包头,总舍不得拿下来。

鲁侍萍(和荡地笑着)真的,说了那么半天。(笑望着四凤)连

我在火车上搭的白手巾都忘了解啦。(要解它)

四凤(笑着)妈,您让我替您解开吧。(走过去解。这时,鲁

贵走到小茶几旁,又偷偷地把烟放在自己的烟盒里)

鲁侍萍(解下白手巾)你看我的脸脏么?火车上尽是土,你看我

的头发,不要叫人家笑,

四凤不,不,一点都不脏。两年没见您,您还是那个样。

[鲁贵下。母女见鲁贵走后,如同犯人望见看守走了一样,舒展地吐

出一口气来。母女二人相对默然地笑了一笑,刹那间,她们脸上又浮出

欢欣,这次是由衷心升起来愉快的笑。]

鲁侍萍(伸出手来,向四凤)哦,孩子,让我看看你。

[四凤走到母亲前,跪下。]

四凤妈,您不怪我吧?您不怪我这次没听您的话,跑到周公馆

做事吧?

鲁侍萍不,不,做了就做了。——不过为什么这两年你一个字也

不告诉我,我下车走到家里,才听见张大婶告诉我,说我的女儿在这儿。

四凤妈,我怕您生气,我怕您难过,我不敢告诉您。——其实,

妈,我们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就是像我这样帮人,我想也没有什么关

系O

鲁侍萍不,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不,孩子,妈

最知道认命,妈最看得开,不过,孩子,我怕你太年轻,容易一阵子犯

糊涂,妈受过苦,妈知道的。你不懂,你不知道这世界太——人的心太

——o(叹一口气)好,我们先不提这个。(站起来)这家的太太真怪!

她要见我干什么?

四凤嗯,嗯,是啊(她的恐惧来了,但是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

不,妈,这边太太没有多少朋友,她听说妈也会写字,念书,也许觉着

很相近,所以想请妈来谈谈。

鲁侍萍(不信地)哦?(慢慢看这屋子的摆设,指着有镜台的柜)

这屋子倒是很雅致的。就是家具太旧了点。这是——?

四凤这是老爷用的红木书桌,现在做摆饰用了。听说这是三十

年前的老东西,老爷偏偏喜欢用,到哪儿带到哪儿。

鲁侍萍那个(指着有镜台的柜)是什么?

四凤那也是件老东西,从前的第一个太太,就是大少爷的母亲,

顶爱的东西。您看,从前的家具多笨哪。

鲁侍萍咦,奇怪。——为什么窗户还关上呢?

四凤您也觉得奇怪不是?这是我们老爷的怪脾气,夏天反而要

关窗户。

鲁侍萍(回想)凤儿,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

四凤(笑)真的?您大概是想我想的梦里到过这儿。

鲁侍萍对了,梦似的。——奇怪,这地方怪得很,这地方忽然叫

我想起了许多许多事情,(低下头坐下)

四凤(慌)妈,您怎么脸上发白?您别是受了暑,我给您拿一

杯冷水吧。

曾侍萍不,不是,你别去,——我怕得很,这屋子有鬼怪!

四凤妈,您怎么啦?

鲁侍萍我怕得很,忽然我把三十年前的事恃一件一件地都想起来

了,已经忘了许多年的人又在我心里转。四凤,你摸摸我的手。

四凤(摸鲁妈的手)冰凉,妈,您可别吓坏我。我胆子小,妈,

妈,——这屋子从前可闹过鬼的!

鲁侍萍孩子,你别怕,妈不怎么样。不过,四凤,我好像我的魂

来过这儿似的。

四凤妈,您别瞎说啦,您怎么来过?他们二十年前才搬到这儿

北方来,那时候,您不是还在南方么?

鲁侍萍不,不,我来过。这些家具,我想不起来——我在哪见过。

四凤妈,您的眼不要直喳喳地望着,我怕。

鲁侍萍别怕,孩子,别怕,孩子。(声音愈低,她用力地想,她

整个的人,缩缩到记忆的最下层深处)

四凤妈,您看那个柜干什么?那就是从讨死了的第一个太太的

东西。

鲁侍萍(突然低声颤颤地向四凤)凤儿,你去看,你去看,那柜

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

四凤妈,您怎么啦?不要这样疑神疑鬼的。

鲁侍萍凤儿,你去,你去看一看。我心里有点怯,我有点走不动,

你去!

四凤好,我去看。

[她走到柜前,拉开抽斗,看。]

鲁侍萍(急问)有没有?

四凤没有,妈。

鲁侍萍你看清是了?

四凤没有,里面空空地就是些茶碗。

鲁侍萍哦,那大概是我在做梦了。

四凤(怜惜她的母亲)别多说话了,妈,好一静吧c妈,您在

外受了委屈了,(落泪)从前,您不是这样神魂颠倒的。可怜的妈呀。

(抱着她)好一点了么?

鲁侍萍不要紧的。——刚才我在门房听见这家里还有两位少爷?

四凤嗯!妈,都很好,都很和气的。

鲁侍萍(自言自语地)不,我的女儿说什么也不能在这儿多呆。不

成。不成。

四凤妈,您说什么?这儿上上下下都待我很好。妈,这里老爷

太太向来不骂底下人,两位少爷都很和气的。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

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厚道的。

鲁侍萍周?这家里姓周?

四凤妈,您看您,您刚才不是问着周家的门进来的么?怎么会

忘了?(笑)妈,我明白了,您还是路上受热了。我先跟你拿着周家第

一个太太的相片,给您看。我再跟你拿点水来喝。

[四凤在镜台上拿了相片过来,站在哥妈背后,给她看。]

鲁侍萍(拿着相片,看)哦!(惊愕地说不出话来,手发颤)

四凤(站在鲁妈背后)您看她多好看,这就是大少爷的母亲,

笑得多美,他们说还有点像我呢。可惜,她死了,要不然,——(觉得

鲁妈头向前倒)哦,妈,您怎么啦?您怎么?

鲁侍萍不,不,我头晕,我想喝水。

四凤(慌,掐着鲁妈的手指,搓着她的头)妈,您到这边来!

(扶鲁妈到一个大的沙发前,鲁妈手里还紧紧地拿着相片)妈,您在这

儿躺一嫡。我跟您拿水去。

[四凤由饭厅门忙跑下。]

鲁侍萍哦,天哪。我是死了的人!这是真的么?这张相片?这些

家具?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

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

(哭泣)

(节选自《雷雨》第二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幕剧以鲁侍萍与四风母女亲呢的方式开场,表现母女俩的欢欣

愉悦心情,也为本幕剧奠定了欢快的感情基调。

B.四凤让母亲坐下,给母亲去倒冰水,而鲁侍萍在见到女儿后,“和

蔼地笑着”“笑望着四凤”等,表现母女相见时的快乐。

C.鲁侍萍本来是打听着周公馆找来的,但后来又反问这家是否姓周,

这一矛盾表明她一路上受热了,脑子有些混沌。

D.鲁侍萍开始拒绝四凤倒冰水,最后又主动找四凤要水喝,表现了

鲁侍萍进入周家后由拘束不安到逐渐放松的心理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剧本对白手巾的细节描写及鲁侍萍怕自己头发脏了被人家笑话的

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鲁侍萍作为下人的自卑羞怯心理。

B.“鲁贵走到小茶几旁,又偷偷地把烟放在自己的烟盒里”一句采

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鲁贵贪财好利的性格特点。

C.剧本中绣花虎头鞋没有直接出现,但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减缓了人物的紧张情绪,让情节具有了一定的波澜。

D.“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一一他的家里”与课本节选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形成呼应。

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十情节的部分,

即突转和发现”。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国郑,以其无礼于普,且贰于楚也c晋军函陵,秦军沱

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卷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缝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

《左传》)

材料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圆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

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

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

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

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

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

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

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

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杀其身而三分其国。黑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赞首。群臣请日:“晋

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

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选自

《淮南子・人间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智伯军救水©而乱同韩魏目翼目而击之目襄子目将卒叵|犯其前0

大败智伯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是数量词作动词用法,意为“重

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与“智伯之为人也”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

法均相同。

C.“唯君图之”与“君其图之”两句中的“图”意思相同,都是仔

细考虑之义。

D.“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与“且同情相成”中的“同情”均

是古今异义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

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

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

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缓,

挺身而出,一个夜缱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

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祗,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二君乃与张孟淡阴谋与之期,张孟淡乃报襄子。(4分)

14.烛之武和张孟谈均成功劝服君王,请结合文本简耍概括他们成功的

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己漫游十年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一开始就描写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

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

B.诗人采用疑问句式向新安江发出问询,表现出对新安江水色如此

清澈的疑惑,无理而有趣。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群

山,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D.本诗音节和谐流畅,语言生动,真正达到了诗人标举的“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

16.后人曾评价李白此诗所盆含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

志,而是先用温和白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

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

(2)窦巩在《南游感兴》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

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鹅料飞上越王介。”《桂枝香•金陵怀占》中,

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游园》(皂罗袍)中“▲,▲”两

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

时间,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①,坚持打卡,

成为“忠将”o批评者则认为这类短视频以“读书”之名行的是“娱乐”

之实,算不上阅读。

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是不是乐意接受,眼下短视频正②,已经

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新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

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占据公众的闲暇时间之多,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

人群之广,都超过传统的报刊书籍。与特殊年代书籍等文化资源的紧缺

不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书籍③的时代,读书类短

视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清醒

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

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

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等,不是短短

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

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要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

自己的感悟、理解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

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

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18.下列各项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趋之若鹫方兴未艾汗牛充栋

B.争先恐后方兴未艾凤毛麟角

C.趋之若鹫死灰复燃凤毛麟角

D.争先恐后死灰复燃汗牛充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

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太空长时间飞行的宇航员,大脑中的脑养液分

布发生了改变。在他们的头颅当中,大脑下部区域比上部区域有着更多

的脑补液。①?可能是由于方向感应系统失灵。我们知

道,人类主要依靠耳石感应方向。耳石位于内耳深处,耳石周围有着笑

杂的感觉器官,可以依靠重力、惯性来那助人们判断方向,保持平衡。

然而,②,耳石也“飘”了起来,这么一来,大脑就会找不

到方向,自然也无法判断环境产生了哪些改变。于是,脑脊液分布就产

生了错乱,进而导致大脑位置的变化以及大脑脑乔液代谢的混乱。在太

空待久了,在大脑深处产生脑奔液结构——脑室会产生扩张。

③。脑白质帮助人类处理视觉与空间、平衡感、垂直

感知,以及运动控制信息。科学家认为,脑脊液增加带来的压力导致脑

中的水分被“压”进了脑白质,从而造成了脑白质的膨大,进而影响了

宇航员的平衡感等。脑脊液和脑白质的扩张挤占空间,需要有其他结构

进行缩小。缩小的就是宇航员的脑垂体,这是一种分泌各种重要激素的

结构。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猿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

知道。

B.呃一一我记不清了。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I).“好香的菜,一一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悲悯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悲悯情怀。古罗

马诗人尤维纳说:“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赌

予人类的礼物。“中国一位导演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

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B项错误。“只有,才”话语绝对,范围缩小,还可以

宣讲“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

2.(3分)D项。(A项,强加因果,且“最高层面”错误;B项,

“后来的学者都要认真研究《诗经》”话语绝对;C项,“完全是为了

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错。由原文“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

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可知,儒家德政主观上并不一定为改善民

生,发展生产,选项表述太绝对。)

3.(3分)C(A项,符合“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的儒家

政治.主张,选项正确。B项,符合“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的

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C项,“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

不符合“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错误。

【)项,符合“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儒家政治主张,选

项正确。)

4.(4分)①相同点: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

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②不同点:材料一主体

部分论述孔子把《诗经》作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的原因、孔子“诗教”

观成为中国后世重要的思想资源,两者之间形成顺承关系;材料二从四

个方面谈儒学给人的智慧和启迪,四个方面构成并列关系。(每点2分,

共4分)

5.(4分)①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②谦

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③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④德

教为先,因材施教。(每点2分,答出3点即为满分6分.其他答案若

言之成理,请酌情赋分,)

6.B项.A.“奠定了欢快的感情基调”错误。C.”表明她一路上

受热了,脑子有些混沌”分析错误。D.“由拘束不安到逐渐放松的心

理过程”错误。

7.A项.“展现了鲁侍萍作为下人的自卑羞怯心理”错误,应是鲁

侍萍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7.①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四凤听到母亲问她为什么太

太要见自己,她怕是因为自己和大少爷的私情被发觉了,此时的舞台说

明“她的恐惧来了,但是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表明了当时她的复杂矛

盾心情,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凤从好的一面分析繁漪找母亲来的原

因:听说母亲会写字,念书,觉着很相近。由此引出鲁侍萍以怀疑的目

光审视屋子摆设,逐步发现这就是周公馆的真相,推动情节发展。(每

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请酌情赋分。)

9.①突转,节选部分四凤让鲁侍萍看大少爷母亲的相片,鲁侍萍认

出那是当初的自己,情节突转,鲁侍萍惊愕地说不出话来。②发现,鲁

侍萍认出这一家所谓的周公馆正是自己当年受骗的周朴园家,从家具到

关窗户的细节,再到相片,是逐步发现的。③正是因为有了突转与发现,

使读者对鲁侍萍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点2

分,共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请酌情赋分。)

10.BEH

11.B项。前一句是结构助词“的”,后一句是取独,无实际意义。

12.C项。“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

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

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每个分句1分,

共4分)

(2)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阴谋1分,期1分,语义通顺2分,共4

分)

14.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②陈述厉害,以利

益打动对方;③提出正确的解决之法,帮助对方选择。(每点1分,共

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请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

(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

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

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

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

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

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

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

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乐了,这如何是好?”

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

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

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

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

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

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

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

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

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

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

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

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

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

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I》)

15.B项。诗人借问新安江,是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

澈。

16.①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表现诗人对清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②入晚时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

离家乡内心的孤寂之情,③被赐金放还,政治仕途破灭,表达了空怀济

世之才的落寞悲伤的情怀。(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

请酌情赋分。)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

烟衰草凝绿。(3)原夹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每

句1分,共6分。多字少字错字均不得分)

18.A项.①语境形容人们对读书类短视频的追捧,可用“趋之若鹫”。

趋之若鹫: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②语境形容短视频的蓬勃兴

盛,可用“方兴未艾”,③语境形容书籍丰富,可用“汗牛充栋”。

19.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

算得上是有效阅读。(关联词语错误,只有,才,2分;语序不当,理

解、感悟和收获,2分,共4分)

20.①“一座灯塔”“一缕阳光”“一个阶梯”,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阐释了有效阅读的巨大作用以及意义价值。②“指明方向”“照

亮旅途”“引领成功”,运用排比,与前面的比喻相呼应,增强了感染

力与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21.C项.C项和文中破折号都是解释说明,A项表示意思递进,B项

表示声音的延长,1)项表示话题转移。

22.①这是什么原因呢②在太空的失重条件下③另一个产生变化的

便是脑白质(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23.略。

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语文

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