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素养提升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时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时空定位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东周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阶段)(1)春秋五霸: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②东方的________、北方的晋国、南方的________、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战国齐国楚国(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历史上称“____________”,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历史上称“____________”;②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________吞并。卿大夫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国2.华夏认同——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1)春秋时期,____________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中原各国(2)进入战国之后,____________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戎狄蛮夷【判断正误】1.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诸侯纷争的出现,说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3.在《战国形势图》上已经找不到西周分封的“晋”了。(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1)农业的发展:①冶铁技术出现,_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成都的__________、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工商业的繁荣:①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如齐国的________出现了“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的景象。②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铁制都江堰临淄2.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1)各国的变法运动: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____________,各国努力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②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________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富国强兵地主(2)商鞅变法:①时间: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②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________;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_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在民间实行____________,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军事奖励____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什伍连坐县制军功③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判断正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变法成为潮流。(

)√2.战国时期各国开展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

)√3.商鞅变法内容中对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措施是重农抑商。(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的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______”,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___________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__________,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仁为政以德礼乐制度(2)孔子教育方面的显著成就。①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②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③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________》当中。私学论语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老子的哲学思想。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______”,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蕴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____________。②老子思想包含着_________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2)老子的政治思想。①老子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唯物史观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②老子的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判断正误】1.孔子出身于春秋后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

)√2.私学的兴起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3.孔子思想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思想侧重于人与人的关系。(

)×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2)阶级关系:新兴的______阶层崛起。(3)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4)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士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认为人性恶,提倡____________。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仁政隆礼重法(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____________”,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相生相胜(4)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法家。①墨家代表____________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________”的政治主张。②法家代表____________利益,适应新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专制,反映了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下层平民尚贤地主阶级中央集权3.影响(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____________运动。(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_________________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思想解放

中华思想文化【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主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是儒家学派。(

)×3.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士阶层的利益。(

)×课堂篇

素养提升【唯物史观】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4)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通过变法,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2.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引发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1)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3)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士阶层非常活跃。(4)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针对练下表为部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地位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C[解析]

孔子认为粮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将农业视为本业,墨子、商鞅同样强调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地位,故C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是否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错误;B中“共识”表述不符合史实,B错误;题干强调粮食的重要性,不能由此得出工商业被忽视,两者不是因果关系,D错误。【时空观念】读教材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教材第10页《战国形势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1)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与《春秋列国形势图》相比,战国时期在政治和民族关系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①政治方面:三家分晋,韩、赵、魏取代晋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国家统一趋势更加明显。②民族关系方面:少数民族匈奴族兴起,秦、赵、燕等北方各国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族进攻;长城以南的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加强,民族融合趋势明显。针对练下图是先秦时期局部地区政区的演变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分封制日益濒于瓦解C.诸侯国数量明显增多

D.中原地区的战乱连绵B[解析]

图的最大变化在于晋国被韩、赵、魏三个新的诸侯国所取代,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D;C与史实不符。【史料实证】

针对练右图为侯马盟书中的一片。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等。该盟书反映的政治现象是(

)CA.文明精粹,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B.诸侯争霸,诸侯国数目减少C.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

D.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解析]

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等信息说明晋国卿大夫已经敢于挑战诸侯的权威,并且有争权夺利的行为,所以说明当时已经礼崩乐坏,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开始使用和推广,但并没有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排除A;侯马盟书记载的内容里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等,但并没有诸侯争霸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反映诸侯争霸导致诸侯国数目减少,排除B;题干中的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不属于甲骨文,没法反映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排除D。【历史解释】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1)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3)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实行县制。2.比较老子和孔子的主张和贡献老子孔子(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老子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孔子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4)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练孔子认为人生应扎根于社会现实,极力主张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他们的人生观(

)A.蕴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折射C.体现出思想核心的差异

D.适应了统治者统治需要C[解析]

孔子的主张是从“仁”衍生而来,主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的核心主张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因此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可见是二人思想核心的差异导致了其主张的差异,故C正确;老子的主张并未体现出社会责任感,A错误;孔子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B错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不适应统治者统治需要,D错误。【家国情怀】1.变法图强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实验、要谨慎;改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2.孔子思想的民本情怀: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儒家推崇“德治”,强调道德感化、仁政,政治稳定;在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时期,以“德治”为主。法家提倡“法治”,主张严刑峻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顺应民意,休养生息,以恢复经济;在政权建立之初,以道家思想为宜。针对练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B

随堂练

学以致用1.右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BA.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C.北方战乱大量汉族士人南迁

D.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解析]

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故B正确;A、C、D都不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源,故不能填入空白处,排除。2.据《管子·大匡》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

)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

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区域分工

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C[解析]

据材料可知,官员住在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说明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区域分工,故C正确;“严格”说法片面,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农业的主导性,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城市职能,D错误。3.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

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

D.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A[解析]

题干述及了两种现象,其一,在东周初期,士人只要在“华夏”范围之内做官,就不算“违背道义”,其二,到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说明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得到加强,故A正确;题干两个现象主要述及士人的“出仕”观念的变化,其重点在于“士人”,而不是“统治者”,B错误;题干之意着重在于论述“士人”的出仕观,而不是百家争鸣,C错误;题干仅是述及“士人”出仕观的变化情况,而没有涉及其出仕的结果如何,D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商鞅变法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故C正确;诸侯争霸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体现了分封制的瓦解,不符合题意,A错误;土地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合题意,B错误;商鞅变法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D错误。5.春秋时期,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王势衰微

B.儒学形成

C.礼崩乐坏

D.中央集权C[解析]

八佾属于天子的规格,作为卿大夫的季氏使用八佾违背了礼制,说明当时礼崩乐坏,故C正确;王室衰微是现象而非本质,A错误;题干内容与儒学无关,B错误;当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D错误。课堂小结1.必会知识:

(1)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又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图强和百家争鸣的根本动力。

(3)百家争鸣推动思想文化大发展,其智慧在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2.方法归纳:材料解祈、历史理解、历史解释、比较分析。3.常见误区: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孤证、历史解释难度大。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

B[解析]

孔子承认追求财富的正当性,但是认为用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富贵就是不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儒家重义礼的道德原则,故B正确;题干内容与入世无关,A错误;孔子主张通过正常手段追求财富,如果需要,也主张积极地去追求财富,说明其并不是顺应自然,C更符合道家的主张,C错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说明孔子并不轻视利益,D错误。2.《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

)A.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

B.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D.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C[解析]

《墨子》中的“《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即这一流派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故C正确;法家思想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A错误;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道家奠定的,B错误;题干所列《墨家》篇章中不能反映出其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概括,而且墨家侧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注重理论概括,D错误。3.有学者指出,周初封建时代,虽同时有一两百个诸侯国存在,但它们均向着一个中心。“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的观念之一了。因此,在春秋时代,列国卿大夫莫不热心于“国际”的和平运动。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A.天下一统的观念孕育

B.宗法分封被破坏C.和谐的国际思想构建

D.国家意识的淡薄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初分封制下虽然有很多诸侯国,但是向着一个中心,由此形成一种观念,更注重整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这种观念下,春秋时代的卿大夫更热心于国际和平运动,即更关注统一,说明天下一统的观念早已孕育,故A正确;题干内容与宗法分封被破坏无关,B错误;题干中的“国际”与当前的“国际”内涵不同,C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较为浓厚的国家意识,D错误。4.以下先秦古籍记载的事件反映的实质是(

)时间事件公元前712年周桓王以王畿内之田交换郑国田地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卸至与周争鄙田公元前574年晋钟绮夺夷阳五田,御荤与长鱼矫争田公元前533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公元前528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部田A.贵族之间为田地争斗诉讼层出不穷

B.原有土地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C.周王室在政治上的地位正日益衰微

D.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分封制走向解体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贵族间换田和争田层出不穷。这反映的是实质问题是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井田制正走向瓦解,故B正确;A仅仅是表象,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周王室的政治地位如何,C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分封制解体,D错误。5.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礼乐学说

B.韩非以法治国精神

C.墨子兼爱主张

D.老子知足寡欲思想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思想家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宝货等于人不利,说明该思想家主张清心寡欲,是道家老子的主张,故D正确;题干内容与礼乐无关,A错误;以法治国精神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题干内容不符,B错误;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与题干内容无关,C错误。6.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朝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人文主义精神加强

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

D.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A[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人每遇事必示鬼神、问吉凶;周朝提出“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表明对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表明人文主义精神加强,故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鬼神态度的变化,未体现神权政治相关内容,B错误;中国古代神权是为王权服务的,并且材料没有强调王权对神权的冲击,C错误;材料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但不具有民主色彩,D错误。7.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凭借人伦道德、内在修行、外在教化来治理国家;韩非子主张以刑罚威慑、外在管制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二者的思想(

)A.内容完全对立

B.具有共同目的

C.脱离社会实际

D.强调君主作用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道德感化,韩非子强调刑罚手段,但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说明二者的思想具有共同的目的,故B正确;“完全对立”表述过于夸大,A错误;韩非子的主张受当时统治阶级青睐,C错误;材料体现了二人不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没有涉及君主作用,D错误。8.孔子以及儒家学者认为,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六经典籍融合了诸子百家学说

B.文明传承有助于社会转型C.儒学思想促进了价值观的整合

D.祖先崇拜推动了文化重构C[解析]

从材料中的“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的源泉”等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形成的儒学思想促进了不同价值观的整合,故C正确;从“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来看,孔子等人没有认为六经典籍融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A错误;材料不是反映文明传承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祖先崇拜,D错误。9.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

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C[解析]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儒家强调道德是个人生存的意义和根基,通过规范个体来规范社会,意在通过道德塑造一个有序的社会,故C正确;儒家强调道德的目的是重构社会,而非复古,A错误;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对个体的重要性,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指向社会变革,B错误;D只体现了儒家强调道德的一面,属于片面解读材料,D错误。10.《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D.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诗经》具有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正确。A、B、C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等级考提分练】11.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墓葬名称墓主身份墓道数墓道长(米)面积(平方米)附属设施周天子172146车马坑2魏王2125756?胡庄韩王陵韩王2?95424座陪葬坑邯郸二号陵赵王21600陪葬坑、陪葬墓

D[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作为诸侯的魏王、韩王、赵王的墓葬规模超过了周天子,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冲击,体现了社会变动剧烈,故D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的大动荡和大变革,没有体现这时期墓葬的规制问题,无法反映出墓葬规制的严整,A错误;材料内容只能体现这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分封制和等级制遭到冲击,但不能得出等级制消亡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战国时期的部分墓葬信息,没有涉及贵族阶层的信息,无法得出贵族阶层没落的结论,C错误。12.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