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

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一」

一、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1、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

2、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Q

能力目标

1、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

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2、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方面

1、使学生对梁启超产生无限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做一个热心肠的人

三、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四、教学难点: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

㈠知人论世(略讲)

同学之间交流查阅的梁启超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介绍: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C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

其内热与?”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

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

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铸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

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

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㈡品人品文

1、提问;“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板书;热心肠)

明确: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6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

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

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明确:真性情。梁实秋是一个真实的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

眼前,不做作,不掩饰Q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

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富有感情。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炽热的爱国心。梁实秋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

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

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c

总之,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

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

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

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

(5段)深情的《箜篌引》(意韵丰厚)

(3段)肖像特点一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立

外貌

神态特点一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

可爱)

动作特点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

脱)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

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

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

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约十二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

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

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

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一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

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

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

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㈢触类旁通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一个个性突显笔下人物

的独特魅力呢?

1、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不长

不短的剪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睹,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

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额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

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

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0

设想回答: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

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

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

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

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

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

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

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

2、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

怎样做。”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一处的动作描写最精妙?为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

例子?

设想答案:

本文:敲头回忆、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课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类极富魅力的行动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

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对同样一只

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和动作,将一个惯于见风使舵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

尽致Q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

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

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3、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

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什么样的语言最能够显现人物性格

呢?

设想答案: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

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

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而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一可是也有一点

喽”,让我们如见其人。

4、教师点播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

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

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

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

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

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

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兴波起浪”成功了。

六、教学反思

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既需要作者有

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有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七、随堂练习

试以《XX老师的一堂课》或《XX人的一次讲话》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

一种或儿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叙的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

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八、布置作业

完善随堂练习,揩《XX老师的一堂课》或《XX人的一次讲话》写成一篇

800字的记叙文。

九、板书设计

①真性情

②富有感情

③炽热的爱国心

①描语言

②立外貌

③举行动

④抓侧面

十、教后记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探索的是重视自读课文的开发和利用。本单元侧

重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前面的讲读课文中,已经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圈点勾画阅读习

惯;也讲解了写出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先,以模仿写作为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节奏快了,学生释疑耗时过

多,学生练笔时间过于仓促,如果只讲人物的性格或只练笔,那又与我对自读课文

的理解相违背,看来探索的东西还很多,希望得到同仁的赐教。

胡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记事、描写、议论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

2学习梁任公的治学风格和作者对他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一梁启超

那好同学们都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

的功绩?”(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大家都知

道他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那大家可知他同样也是文学界的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如

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后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这一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0

二、作家作品

1、首先我们先来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内容,再系统了解一下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

主人Q198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的著名的“公车上书”,1896年3月在上海创办

《时务报》,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

年策动蔡铐组织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

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颇丰,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问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

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

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C

2、本文作者梁实秋,原名梁治华。散文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创作以散

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主要著作有《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

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等,其中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译著《莎士

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正字音,积累词语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再快速浏览全文,注意生字词,等一会请同学上台注

音。

戊戌w€ixu叱咤chizhd莅临lilin迥异jiUng精悍hdn

激亢kdng箜篌konghdu酣畅han蓟北ji[齐读两遍)

四、讲解正文

作者梁实秋是一位名人,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当这篇文章是

普通人写的,比方说大家写的,请同学们试着批改文章,给他写点评语,作一些旁

注。两桌一组,单数行的同学请你回头,跟后面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一起来

批改这篇文章。

给梁实秋的'文章写评语,作旁注,首先想干啥呀?生1:(跃跃欲试

地)找问题!

师:他说他想找问题,什么问题呢?不容易呀!要想找问题,我看光有一双慈

眼还不够,还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双“火眼金暗”o(学生互相讨论)

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找出了很多问题。其他还没有找完的同学请继续。咱们

现在就开始,把刚才同学找到的、文章“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来,由你们发现问

题、反映问题,再由你们来解决问题。谁来?

生2,第一段,我发现两个问题。(师,好的,看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约在

民国十年左右”有“大约”就不用“左右”了,这里重复了。还有第三句“我很幸

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演讲是“一次”,没有“一篇”这样的说

法。师:如果说“一篇”呢?生:那是一篇演讲稿。师:那演讲稿是

“听”吗?生:不是,是看°师:对!是看,是读。对不对?这里是量词使用

错误。

生2:还有第二段中,有同样的错误,最后一句“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

篇讲演”,把这里的“篇”也改成“次”。

师:同样的毛病,他犯了两次。还有吗?

生:(无奈地)我找不到了。

师;(欣赏地)好!请坐下,你已经有双慧眼了。发现了三个毛病!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罗嗦,我觉得。师:“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太罗嗦了,语言不简洁,又犯毛病了。(赞赏地)好,不错!连这个问题都

找出来了。

生4:第九段第三行“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发

生”与“爱好”搭配不当Q师;对!“发生爱好”,应该说什么?生;产

生。师:“产生爱好”,好像也不太对头噢。“产生兴趣”可以吗?这里是谓语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生5:我是发现了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和题目很不相符。师:文章内容和

题目不相符,怎么说?生5;文章题目是记一次演讲,应该是记叙他演讲的内容

或者是过程。然而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有一点评论的感觉,评论他怎么样,而且还夹

杂着一些记叙作者梁实秋的事情。我觉得没有紧扣到这次演讲。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她说,我仔细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发现,这个句子的中

心应该落在“记演讲”而不是记梁任公上。但仔细看文章,好像他是记梁任公,而

不是演讲,文题不对。好。

下面我们回到第一位同学所讲的搭配不当和用词不当的问题上。“大约”和

“左右”重复。类似的毛病在文章的后面有没有出现?

生:第六段“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也有错误。师:对!这一

句中“约”和“余”重复使用,还有“篇”字量词使用错误。看来,文学大家也会

犯错误,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有不同意见

吗?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口语化。就像我们平时讲话一样,我们也会说

“大约十块钱左右”,文章是写得很口语化,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去追究他的错误.

师:(很高兴他的新见)好!但我注意到你刚才强调了一个词“口语”,那这

里是什么?生:书面语。师:既然落笔成文了,就得要讲究语法规范了。

生7:可能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确切的语法。就像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很

多这样的语法问题。我们现在看来是问题,那时没有这么多规矩,可能并不叫问

题。

师:你能举例子吗?

生;

师:就好比说古文中的通假字。他们所说的通假字,在我们看来就是错别字.

所以说:在没有建立语法规范之前,他犯这样的毛病,那是允许的。但是建立了语

法规范之后,在犯这样的毛病可就叫“语病”了。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没有语

法规范?

生,有!

师:有了语法规范,就请你们循规蹈矩,别在你们的文章当中出现类似的语

病。文言当中的通假字,如果在你的文章当中出现,那就叫错别字了。刚才提到的

第二个问题“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罗嗦。改成“手舞足蹈”行不行?生:

行!师:这样我们是看明白了,但告诉你们:这八个字出自《诗经》,现在明白

了吗?生;明白。师;它不是罗嗦,它是什么?生;引经据典。

师:对,引经据典。现在我想知道被大家删去的四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

相同?生8:相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生9:“手”和“舞”、“足”

和“蹈”之间的两个“之”字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生10:另两个“之”

作助词,没意义。

师:好,你们听我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之舞,足之蹈”,哪一个更

好听?生:前面的。师:为什么呢?

生:

更有乐感。师:那二、四两个“之”到底起什么作用?生:是音节助词,

起凑足音节作用Q

生11:第三段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那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

物”,有贬义的意思。(出现断句错误,学生笑)

师;先看这个句子的断句,应该是什么?

明确:秃头顶/宽下巴。师: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这形象不太好,

是不是?(不是,真实呀。)

那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反驳地)作者在这里把梁任公的外貌、神态表现得淋

漓尽致,表现了他的特别之处C难道我们看到林肯就说他的形象不好吗?

师:如果我们改一下,让他在读者心目当中个个留下美好印象,像邹忌一样:

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把梁任公也写成这样,行吗?生:不行。师:对,

我们必须对他做真实地描写才对。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

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那好我们归纳一下这第三段对梁任公做了描写,那描写了他的什么呢?

明确: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

洒),眼神(光芒四射)°

师:那他演讲有什么特点,我们也一起看看。请同学们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

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等会请几个代表发言。

(1)他的开场白,就两句话,却很有意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一”“可是

也有一点喽”。(独特,谦虚而自负)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

解?

明确: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大学生作演讲,

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这是他自信°如果他真的是没有学问的人,怎么敢面对清华

学子做这次演讲呢?但我们也要抓住这句话当中的一个词,哪个词啊?

明确:一点喽。

师;要是说“不过也有很多喽”行不行?

生:不行!这是不谦虚地表现6

师:对,他谦虚但是不过分谦虚,因为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这是他自信,也

是他自知的表现。人贵在有自知,我也希望各位能够在这个庞大的人生坐标系当

中,找准自己所处的那一点。

(2)声音:“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沉稳、睿智)

(3)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

分他都能背诵的出。”(博闻强识、旁征博引)

(4)演讲表情:讲演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可见,他讲演的神态、语言、动作:一生动有趣幽默细节描写“他背到酣畅

淋漓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

由洒脱)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

谦逊的学者形象。

好,那现在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表演一下,注意动作和神态。谁来?

师:(高兴地)很好,可以说他的开场白很有意思,那语言、那语调,还有那

语气,再配上那神态、动作,非常传神,一个大家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

前了。

还有问题吗?(没有的话我来问大家)

生15;《箜篌引》这首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师:问的很好,首先想想作者要用这十六个字干什么?如果没什么作用,把它

删除行不行?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六段,捕捉出重要信息。(①这里说的是《古

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

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

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②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

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

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

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生5;我觉得作者引用这首诗是想表现这次演讲对他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从

第六段“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中看到,在演讲后二十余年,仍然想

起它,说明对作者的影响之大c师:说明先生的演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二

十余年后都能想起。

五、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

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

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

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而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两个,一个是品文,再一个是品人。这节

课,我们在品文上,主要是赏析了文章写人的技巧,作者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神态动作描写,对梁任公先生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对于品人,我们主要是关注

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认识了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一梁启超,梁

任公。

学习这篇文章,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写人如果

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

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耍凸显个

性”,我们布置一篇小作文:①、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②、模仿本文写作:记XX老师的一次讲课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不知道大家

还有没有问题。生:老师,文章最后讲梁任公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

肠的学者”至于说“有学问,有文采”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到,“有热心肠”在那里

可以体现出来?师;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没有依据,是吗?“幸福着别人的幸

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的人,其实也是一个有热心肠的人。现在找到了依据了

吗?生;找到了,第八段。师;对!没有问题了吧。生;没问题。师;

好,下课!生:谢谢老师!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

谦逊的学者形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

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

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

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

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讲》。(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集:《雅舍小品》(散文集)

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与鲁迅先生的文字论战

三、朗读整体感知

1、齐读生字词戊(wu)戌(xu)叱咤(zhd)莅(11)临迥

(jidng)异精悍(hdn)激亢(kang)箜(kdng)篌(hou)酣(han)

畅蓟(ji)北

2、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

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

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

么梁肩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

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

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

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

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精神气质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眼神光芒四射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说)

四、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

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

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五、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

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

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

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

爱戴°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人讲演时的片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霍邱第三中学王强

【三维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

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

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

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

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

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

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清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

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

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学生

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

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因比,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

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平常说到邀国主义,学生息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邀国主义

似乎离自己很远。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

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影响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

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

公的爱国精神上。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

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

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

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

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c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

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设计时段】

一课时6

【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PPT文件。(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

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等。)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板书:

热心肠

生:“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6”

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

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

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学生

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章。)

二、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热心肠”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文章,谁能说说文章中的‘然心肠'如何理

解?”

生1:“我觉得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

前,不做作,不掩饰。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

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

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师:“说得有道理,能从文中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板

书:真性情)“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2:“我认为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师板书:

富有感情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讲感

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

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师板书:

炽热的爱国心

师;“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同答的也是有

根有据。同学们是从先生在演讲时的表现得出的,且先生这样的表现和他演讲的内

容有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他演讲了些什么内容,让他如此动情。

三、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先来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

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

生:“喜」

师:“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那是喜极而泣°”

师:“是这样。(投影出示全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学生读诗)

师:“请同学说说,杜甫为何而‘快'?”

生:“河南河北原被叛军占领的土地现被收复,叛军被打败,所以杜甫很快

乐。“

师:“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

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

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师:“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

鸣。那么,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

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

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

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

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师:“同学们刚才还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有谁看过这部作

品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一时茫然。有学生举手,老师请这位同学来说。)

生:“我听说过,但没看过,不知道具体的内容。”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

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

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

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Q”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

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勒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

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

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6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

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

(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C)

师;“对Q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

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

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

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

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

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

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

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

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C”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

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关于《箜篌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除了这些之外,还讲了什么?9

生:“《箜篌引》。”

师:“刚才同学们在发言时都没提到这一点,为什么呢?”

生:“不大懂。”

师;“有疑问是好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疑惑。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

吗?”

(生摇头。)

既而,有学生说:“大概是一种乐器吧。”

师:“对的,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清代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有介绍,这种

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Q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c”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

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

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

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

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

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c”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

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

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

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

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

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

得敬仰。”

4、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

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一”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

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

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

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师:“你能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说明吗?”

生1;“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

好。”

生2:“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

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师:”的确,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

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

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

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

的!”

师:“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我们同学一定熟悉吧?中间有一段话跟着老师

一起把它背出来,不熟悉的请看屏幕。”

师背诵,并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疆!”

四、细节描写与体察人物情操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他是一位大散文家,也是一位大才子,13

岁考入清华大学Q(略停)”

(生惊叹不已6)

师:“梁实秋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活跃

在清华讲坛上至情至性,一腔爱国情怀的任公先生。大家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

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

生:“细节描写。”

师:“这就是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可以

作为我们同学写作上的借鉴,让细节使我们自己的文章生动起来。但我们也绝不能

仅停留于此。我们更应看到:这篇文章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

似写人记事,实则通过细节来传达人物的精神、品格。所以更重要的是通过文中的

细节来揣摩人物心理,体察人物之美、人物品格精神之美。任公先生就是这样一位

真性情的、一腔爱国情怀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五、言为心声“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

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

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生写。交流。)

生1:“任公先生,我曾对你有误解,认为您变法失败后就逃到日本去,是一

个贪生怕死的人。今天我对您改变了看法,您是一个让我敬重的人!”

生2:“任公先生,您的率真,您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您是一个伟大

的人Q我要学习您这种精神°”

生3:“任公先生,您对国家的挚爱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将来能够为国家的

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您的强国梦一定会实现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2、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1、赏析法

2、讨论法

3、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

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

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

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

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讲》O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

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C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

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

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C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

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

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

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

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境)O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

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