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产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方案TOC\o"1-2"\h\u26517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329792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19081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5277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318979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3168941.2.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220401.2.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36139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174562.1生态优先原则 4257642.2节能环保原则 4256002.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55112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流程 5187783.1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 5110173.2设计阶段的实施策略 5193053.3设计后期的评估与优化 631024第四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626008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61024.1.1设计原则 6206534.1.2设计内容 7219234.2建筑设备节能设计 776184.2.1设计原则 7204994.2.2设计内容 7107544.3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8222084.3.1设计原则 8146764.3.2设计内容 819935第五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8141705.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 8127395.2室内光环境设计 8228955.3室内声环境设计 911109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9290636.1施工现场环保管理 9261776.1.1环保理念贯彻 92886.1.2施工现场污染控制 1066676.2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10216676.2.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1038416.2.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0294136.3施工安全与环保措施 10230206.3.1安全管理 10188636.3.2环保措施 1113582第七章绿色建筑新材料应用 1119017.1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应用 11178017.1.1绿色建材的定义及重要性 11213707.1.2绿色建材的选择原则 11227947.1.3绿色建材的应用实例 11249927.2新型建筑结构材料 11178517.2.1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概述 117087.2.2常见新型建筑结构材料 1299257.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91837.3.1建筑废弃物概述 12168777.3.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2301167.3.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121807第八章绿色建筑绿化设计 1327018.1屋顶绿化设计 13247118.1.1设计原则 13261518.1.2设计要点 139708.2室外绿化设计 1340468.2.1设计原则 13111818.2.2设计要点 1331308.3绿化植物的配置与养护 14128678.3.1配置原则 14318868.3.2养护管理 1428202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4222189.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460829.1.1概述 1427589.1.2标准内容 14237199.1.3标准实施 15164259.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5154559.2.1概述 15319949.2.2评价方法 15243539.2.3评价流程 15168209.3绿色建筑评价案例 15246009.3.1项目概况 16202319.3.2评价过程 1637389.3.3评价结果 1610931第十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6156910.1绿色建筑政策概述 162562710.1.1绿色建筑政策的背景与意义 161511810.1.2绿色建筑政策的主要内容 162419210.2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171906710.2.1绿色建筑法规的构成 172202110.2.2绿色建筑法规的主要内容 17349610.3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71585210.3.1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71376810.3.2政策与法规的监管 17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绿色建筑材料、智能化系统等手段,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旨在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1.1.2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节约资源: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状况。(2)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3)提高生活质量:绿色建筑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4)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效益。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2.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摸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建筑节能和环保问题,尝试采用一些节能技术。(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3)全面推广阶段(21世纪初至今):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建筑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广泛应用。1.2.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将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水平。(2)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3)市场驱动: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高,市场将逐步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4)国际合作: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建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水平。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即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场地选择与规划: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场地进行建设,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生态功能,采用本土植物,提高植物多样性,减少对异地植物资源的依赖,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3)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保护水资源。2.2节能环保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原则,通过优化建筑形态、结构、围护结构等设计要素,实现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下为具体措施:(1)建筑形态优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采用适宜的建筑布局和体形系数,提高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2)围护结构设计:采用高功能的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空调和采暖能耗。(3)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4)绿色建材应用: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2.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舒适、健康、美观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为具体措施:(1)室内环境优化:合理设计室内空间,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2)光影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创造良好的光影效果,提升室内环境的视觉效果。(3)绿色景观营造:在建筑周围营造绿色景观,提高绿化覆盖率,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4)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设计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室内空间和功能布局。,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流程3.1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背景调查:收集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分析项目特点及需求,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基础信息。(2)政策法规研究:研究国家和地方关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了解相关政策要求,保证设计符合政策导向。(3)市场调研:了解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及竞争对手情况,为项目定位和设计提供依据。(4)团队组建:组建具备绿色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团队,保证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提高设计质量。(5)技术准备:研究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如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为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2设计阶段的实施策略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理念确立:根据项目特点,明确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保证设计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2)方案设计:结合项目背景和市场需求,进行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包括建筑形态、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3)节能设计:针对建筑物的能耗特点,进行节能设计,包括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照明等系统的优化。(4)环保设计: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影响,进行环保设计,如绿化、雨水收集、废弃物处理等。(5)可再生能源利用:根据项目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6)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关注室内环境质量,采用环保材料,优化室内空气、光照等环境条件。3.3设计后期的评估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后期的评估与优化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绿色建筑指标的达成情况,如节能、环保、室内环境质量等。(2)优化设计:根据评估结果,对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绿色建筑指标的表现。(3)施工图设计:根据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编制施工图纸,保证施工过程中符合绿色建筑要求。(4)施工过程监督: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施工质量,避免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偏差。(5)验收与评价:在项目完成后,对绿色建筑效果进行验收与评价,总结设计经验,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第四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4.1.1设计原则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提高室内舒适度;(3)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环境污染;(4)结合建筑特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4.1.2设计内容(1)外墙节能设计:采用高功能外墙保温材料,提高外墙保温隔热功能;优化外墙结构,减少热桥效应;合理设置窗户比例,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2)屋面节能设计:采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屋面材料,降低屋面传热系数;设置架空层或通风层,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效果;采用绿色屋顶,增加屋面绿化面积,降低屋面热岛效应。(3)地面节能设计:采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地面材料,降低地面传热系数;设置架空层或通风层,提高地面保温隔热效果。(4)门窗节能设计:选用高功能门窗,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合理设置窗户比例,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采用遮阳设施,降低窗户的太阳辐射得热。4.2建筑设备节能设计4.2.1设计原则建筑设备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建筑能耗;(2)优化设备系统配置,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自动调节;(4)注重设备运行维护,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4.2.2设计内容(1)冷热源设备节能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冷水机组、热泵、锅炉等设备;合理设置冷热源系统,降低设备能耗。(2)通风空调设备节能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通风空调设备,降低空调能耗;优化空调系统设计,提高空调运行效率。(3)给排水设备节能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给排水设备,降低给排水能耗;合理设置给排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4)电梯设备节能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电梯,降低电梯能耗;优化电梯控制系统,提高电梯运行效率。4.3建筑照明节能设计4.3.1设计原则建筑照明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照明能耗;(2)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提高室内照明效果;(3)合理设置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率;(4)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自动调节。4.3.2设计内容(1)灯具选用:选用高效率、长寿命的灯具,如LED灯具;合理选择灯具功率,满足照明需求。(2)照明方式设计:采用分区照明、重点照明等照明方式,提高照明效果;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减少照明能耗。(3)照明控制系统设计: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照明亮度,降低能耗。(4)照明维护与管理:加强照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保证照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定期检查照明设备,及时更换损坏部件。第五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5.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绿色建筑室内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选用环保材料: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应选用低甲醛、低苯、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2)通风换气: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可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3)空气净化:配置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4)室内绿化:利用室内绿化植物吸附有害气体,提高室内空气质量。5.2室内光环境设计室内光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舒适度和身心健康。以下为室内光环境设计的要点:(1)自然采光:充分利用自然光,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设计时应考虑窗户大小、位置和朝向,使室内光线充足、均匀。(2)人工照明:合理配置人工照明系统,满足室内照度、色温、显色指数等要求。同时应考虑节能灯具的使用,降低能耗。(3)照明控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灯光亮度的调节和场景切换,提高照明舒适度。(4)光环境检测与优化:定期检测室内光环境,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照明方案,优化室内光环境。5.3室内声环境设计室内声环境设计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室内声环境设计的要点:(1)声学隔断:合理设置声学隔断,降低室内噪声污染。可选用隔音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和构件,提高隔声功能。(2)吸声材料:在室内空间中合理布置吸声材料,如吸声板、吸声地毯等,降低室内噪声。(3)声学处理:对室内墙面、天花板等部位进行声学处理,提高室内声音质量。(4)噪声控制:通过噪声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室内噪声,如安装隔声窗、使用减震器等。(5)室内音质优化:根据室内空间特点,合理配置音响设备,优化室内音质。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6.1施工现场环保管理6.1.1环保理念贯彻施工现场环保管理是绿色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应全面贯彻环保理念,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施工现场环保管理计划,明确环保目标、责任人和具体措施;2)加强施工现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3)选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6.1.2施工现场污染控制1)大气污染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噪音等污染;2)水污染控制:加强施工现场排水管理,保证排水设施正常运行,防止污染水体;3)固体废弃物处理: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噪音污染控制:合理布置施工现场,采取隔音、降噪措施,降低噪音污染。6.2施工过程质量管理6.2.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1)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责任人和具体措施;2)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施工过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3)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监控。6.2.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严格审查材料供应商资质,保证材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严格执行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3)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检查,对不合格工程及时整改;4)施工验收质量控制:按照验收标准进行施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6.3施工安全与环保措施6.3.1安全管理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和具体措施;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4)制定施工现场应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6.3.2环保措施1)施工现场绿化: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增加绿化面积,改善施工现场环境;2)节能降耗:加强施工现场能源管理,采用节能型设备,降低能源消耗;3)环保技术运用:推广使用环保施工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4)环保宣传教育:加强施工现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第七章绿色建筑新材料应用7.1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应用7.1.1绿色建材的定义及重要性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料采集、生产加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中,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健康、安全等特点的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选择和应用绿色建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1.2绿色建材的选择原则在选择绿色建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范;(2)选用具有环保、节能、减排等特性的材料;(3)选用可循环、可降解、无毒、无害的材料;(4)选用当地资源丰富、价格合理的材料;(5)充分考虑材料的生命周期,降低全过程的能源消耗。7.1.3绿色建材的应用实例以下是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几个应用实例:(1)绿色混凝土:采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作为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碳排放;(2)绿色保温材料:选用岩棉、玻璃棉等无机保温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功能和环保特性;(3)绿色装饰材料:选用低甲醛、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涂料、板材等,改善室内环境质量。7.2新型建筑结构材料7.2.1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概述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是指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材料改进等手段,具有更高功能、更环保、更节能等特点的建筑材料。新型建筑结构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7.2.2常见新型建筑结构材料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新型建筑结构材料:(1)高强度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良好的抗震功能,可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2)高功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低渗透性等特点,可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和重要工程;(3)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可用于桥梁、隧道等工程。7.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3.1建筑废弃物概述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拆除、维修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废弃物产量逐年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因此,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任务。7.3.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以下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几种途径:(1)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将废弃的混凝土、砖块等材料进行破碎、筛分,制成再生骨料,用于制备再生混凝土、砌块等;(2)废弃金属回收:对废弃的钢筋、型钢等金属进行回收,重新应用于建筑领域;(3)废弃物综合利用:将建筑废弃物中的废塑料、废纤维等物质进行回收利用,制备新型复合材料。7.3.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以下意义:(1)减少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2)节约资源,降低建筑材料成本;(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绿色建筑绿化设计8.1屋顶绿化设计8.1.1设计原则屋顶绿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屋顶绿化系统结构稳定,满足建筑物的承载要求,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安全隐患。(2)生态性:充分利用屋顶空间,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美观性:结合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注重绿化景观的和谐与美观。(4)功能性:根据使用需求,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兼顾观赏、休闲、隔热等功能。8.1.2设计要点(1)绿化层次:根据屋顶承载能力和使用需求,合理设置绿化层次,包括草坪、地被、灌木、小乔木等。(2)绿化植物选择:选择耐寒、耐热、耐旱、耐阴、抗风、抗病虫害的植物,保证绿化效果的稳定。(3)给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保证绿化植物的生长需求和屋顶排水顺畅。(4)绿化设施:配置必要的绿化设施,如座椅、步道、照明等,满足使用需求。8.2室外绿化设计8.2.1设计原则室外绿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规划:结合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制定合理的绿化规划。(2)多样性:注重绿化植物的多样性,营造丰富的生态景观。(3)生态环保:优先选择本地植物,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4)美观实用:兼顾绿化景观的美观和实用性,满足不同使用需求。8.2.2设计要点(1)绿化布局:根据室外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布局绿化区域,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2)绿化植物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景观效果好的植物,提高绿化效果。(3)绿化设施:配置必要的绿化设施,如座椅、步道、照明等,满足使用需求。(4)生态景观:注重生态景观的营造,利用地形、水体、植被等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绿化景观。8.3绿化植物的配置与养护8.3.1配置原则(1)适地适树: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2)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3)色彩搭配:注重植物色彩的搭配,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4)季节变化:考虑植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保持绿化景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8.3.2养护管理(1)浇水:根据植物需求,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频率,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2)修剪:定期修剪植物,保持绿化景观的整洁和美观。(3)施肥:根据植物生长需求,适时施用肥料,提高植物生长速度和景观效果。(4)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植物健康生长。(5)绿化设施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绿化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9.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9.1.1概述我国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涉及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等多个阶段,旨在保证建筑在生命周期内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等目标。9.1.2标准内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设计标准:包括建筑布局、形态、结构、材料等方面的要求,以实现节能减排、环保、舒适等目标。(2)施工标准:涉及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降噪、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保证施工过程符合绿色建筑要求。(3)运营管理标准:包括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绿化等方面,以保证建筑在运营阶段实现绿色、低碳、环保。9.1.3标准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需要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学习、宣传和推广,保证标准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执行。9.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9.2.1概述绿色建筑评价方法是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9.2.2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法: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如能耗、排放、绿化率等,以数值形式反映建筑项目的绿色程度。(2)定性评价法:对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进行描述性评价,如环保、节能、舒适等。(3)综合评价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进行全面评价。9.2.3评价流程绿色建筑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项目申报: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或运营阶段,向相关部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2)评价准备: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如设计文件、施工记录、运营数据等。(3)评价实施:根据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形成评价报告。(4)评价结果公示: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9.3绿色建筑评价案例9.3.1项目概况本项目为某大型住宅小区,位于我国南方城市,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公共设施等。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均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9.3.2评价过程(1)设计阶段: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2)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降噪、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3)运营阶段:对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绿化等方面进行评价。9.3.3评价结果经过评价,本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均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兼职业务员聘用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汽车噪音与振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高纯度金属氢氧化物制备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社交礼仪图书出版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高纯金属铟提炼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社交媒体+智能家居联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泡沫染发剂创新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酯类项目合作计划书
- 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年终总结
- 2024年度四川省护师类之儿科护理主管护师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
- 大学课件-电路分析基础
- 2025年中国流行成分和原料消费深度洞察白皮书
- 2025年昆明长水机场勤务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八省联考)陕西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光电对抗原理与应用》课件第3章
- 二次供水水箱清洗操作流程
- AEO贸易安全培训
- 新建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推行注塑生产自动化改造计划
- 执行案件审计报告范文
- 长亭送别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