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卷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本卷共6页,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2.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3.用黑色水性笔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1—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下)1.《礼记》是孔门弟子讨论礼的理论和行为准则的文献,主要反映西周、春秋以至战国的礼的制度和思想,对祖先的庙祭和对天地诸神的社祭被视为国典。这种礼制文化()A.明晰了商周各阶层的宗法关系 B.推动了秦朝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C.摧毁西周分封形成的等级关系 D.影响中国古代各地思想观念的融合【答案】B【解析】材料“西周、春秋以至战国的礼的制度和思想,对祖先的庙祭和对天地诸神的社祭被视为国典”有助于礼制的统一,推动秦朝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礼记》主要反映西周、春秋以至战国的礼的制度和思想,并没有明晰商各阶层的宗法关系,排除A项;材料和“摧毁西周分封形成的等级关系”无关,排除C项;D项“古代各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古代中国较早就形成一种用空间定位疆域世界观,因而出现“天下”“九州”等说法。战国时期,不少思想流派都在自己的学说中融入这种观念。如孟子认为天下一家,韩非多次强调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这种观念()A.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提供理论来源 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C.受西周分封和宗法制度影响而形成 D.造成了古代中国民族观念相对模糊【答案】B【解析】题干“用空间定位疆域的世界观”“天下”“九州”“天下一家,韩非多次强调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强调了国家的整体性,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B项正确;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理论来源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题干“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以知道天下观并非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排除C项;题干强调国家的整体性,虽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民族观念相对模糊,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幸国学、观释奠,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博士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曰:“三人者诚辩矣,然德明一举则蔽。”这说明当时()A.统治阶层重视儒学发展 B.三教共存适应统治需要C.佛道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儒学思辨推动三教合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高祖幸国学、观释奠,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可知,唐代国学中有儒道释,说明当时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意在通过三教共存来适应统治需要,B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儒学,还有道家和佛教,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统治阶层,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佛道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三教合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创作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期“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唐末“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唐代诗歌风格的变化说明()A.诗歌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 B.诗歌受科举制度的影响C.诗歌创作受社会变迁影响 D.唐诗类型众多风格各异【答案】C【解析】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因此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因此讽喻诗作大量涌现;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唐诗风格凄婉悲怆,这说明时代发展变迁会影响唐诗的创作,C项正确;诗歌是文学作品,不能真实还原历史场景,排除A项;唐诗风格在变化,但科举制并未不断变化,用常量无法解释变化的现象,排除B项;D项是材料本身描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5.北宋早期,火器尚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特殊的火攻方式;北宋晚期,燃烧性火器开始向爆炸性火器转型,出现用火药、陶瓷和竹筒形成的“霹雳炮”,杀伤力大为提高;近代民族国家间在频繁的战争冲突中,为了争取制胜权,不断研发新型火药武器。火器的变化()A.助推了战争烈度与科技发展 B.使战争从分散走向集团作战C.说明火药武器成为主流武器 D.使宋军用火器取得作战优势【答案】A【解析】材料“出现用火药、陶瓷和竹筒形成的‘霹雳炮’,杀伤力大为提高”体现了演变后的火器杀伤力更大,材料“不断研发新型火药武器”则体现了武器的研发助推了科教的发展,综上可知,火器的变化助推了战争烈度与科技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火器的发展,推动了战争烈度和科技发展,没有强调作战的具体方式由分散走向集团作战,排除B项;C项“主流”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宋军在对外战争中败多胜少,D项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成为流行于19世纪中后期的一种文化观。核心内容是西学源自中国,中国人学习西学,只不过是“礼失而求诸野”,并非“用夷变夏”。“西学中源”说()A.侧面说明西学成就得益于借鉴中学 B.促进了清朝时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C.客观上减轻了引进西学社会阻力 D.为中国变革社会制度创造思想条件【答案】C【解析】“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国人学习西学,只不过是“礼失而求诸野”,并非“用夷变夏”,这样首先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能够吸收西学,减轻了引入西学的阻力,A项正确;“西学中源”学说不是正确的学术,排除A项;工商皆本思想和西学中源无关,排除B项;明末清初社会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7.19世纪末,康有为曾说:“愚而不学,无以广才,小民不学,则农、工、商贾无才”。受此影响,维新派认为人的智慧愚钝与否是后天教育决定的,故大力提倡兴办学校,为“开启民智”拓宽道路。上述主张()A.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B.彻底否定了洋务派的主张C.推动清政府取消科举制度 D.完全改变中国人思想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愚而不学,无以广才,小民不学,则农、工、商贾无才”“维新派认为人的智慧愚钝与否是后天教育决定的,故大力提倡兴办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民智的开启,进而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洋务运也主张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促进教育的发展,故“彻底否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提倡教育,和“推动清政府取消科举制度”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D项“完全改变”的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主张:“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对于古代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对于社会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胡适的主张()A.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B.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C.促进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确立 D.有利于国人打破旧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圣贤教训以及社会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是否有价值的疑问会引发人们的思考,进而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打破旧思想的束缚,D项正确;胡适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只是提出了疑问,排除A项;B项与题无关,排除;胡适的主张并不是政治主张,与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确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1935年8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共产国际在决定任何问题时,都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避免直接干涉各国的内部组织事务。据此推论,共产国际“七大”的这项决议()A.增强共产国际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 B.减轻干涉中国内政促进国共两次合作C.更有利于中共独立解决革命道路问题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共产国际要求国际在制定决策时,要依据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避免直接干涉各国内部事务,这一决定给予了各国共产党一定的自主权,为各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解决本国革命问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共独立解决革命道路问题,C项正确;共产国际的这一决定削弱了国际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排除A项;共产国际对于中共的指导不属于干涉中国内政,排除B项;中共七大标志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0.1950年,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国内高等教育进行文理分校、理工分院的改革调整,使高等院校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到1952年底,全国有工业院校47所,农林院校33所,师范院校34所,医学院32所。这次改革调整()A.改变了中国义务教育落后的面貌 B.重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C.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1952年,工科以及农林医师类高等院校的数量增加,说明国家在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B项正确;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才改变了中国义务教育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十年探索时期,排除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1956-1966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苏格拉底认为人需要学习广博且实用的知识,透过知识才会有智慧、正义等美德,成为有思想力的人,才能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材料强调()A.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觉醒 B.重建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C.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冲破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的这种思想造成个人私欲的泛滥,道德水准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苏格拉底提出“有智慧、正义等美德,成为有思想力的人,才能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强调了知识、美德的重要性,B项正确;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就标志着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觉醒,排除A项;材料和哲学无关,排除C项;材料和“冲破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钱乘旦认为:中世纪的教会是有功绩的,在那样一个文盲的时代,是教会保存了文化;只有教士特别是修道院里的人是识字的,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书籍,大多是修道院修士们一字一句抄下来的。这意在说明()A.文艺复兴存在全盘否定教会的倾向 B.教会的文化传承束缚了思想发展C.教会传承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D.教会文化主导了文艺复兴的发展【答案】C【解析】钱乘旦认为中世纪的教诲保存了文化,尤其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书籍主要得益于传教士的作用,这说明当时的教会传承了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对教会传承文化持肯定态度而非否定,排除B项;文艺复兴批判教会的腐朽,其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文化而非教会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17世纪西欧学者对世界的研究是描述性的,当时影响极大的笛卡尔和培根也没有与政治秩序发生冲突,反而向政治权威表达敬意;18世纪却截然不同,哲学家们讨论的中心是社会如何构建,充斥着对政治权威的不满。这一转变()A.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禁锢 B.有利于世俗政权向天主教会夺权C.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出现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答案】D【解析】18世纪的哲学家更多的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进而构建新的社会,这种转变有助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D项正确;文艺复兴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禁锢,排除A项;宗教改革促进了世俗王权的强大,排除B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工业革命以来,变革的不仅是生产、生活,还有人们的思维和感知。下图典型反映了交通工具变革对人们空间和距离感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发展()A.推动世界文化的统一 B.使世界联系不断加强C.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逐步消除了国家界限【答案】B【解析】从人们对空间和距离感知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都在缩小,这意味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世界联系不断加强,进而使得人们对距离和空间的感知缩小,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文化范畴,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5.理性指导社会变革之时,有着一批表现“非理性”作品的产生。这些作品有的把中世纪作为黄金时代与当下主题对立;有的高呼回归人最本真的感受;描写中或表露忧郁感伤,或有着对时代的叛逆形象。具有这些特色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C.《约翰·克里斯朵夫》 D.《等待戈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材料中的“理性指导社会变革之时,有着一批表现‘非理性’作品的产生”“他们的笔下流露出忧郁感伤,也有着超凡的叛逆形象”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描述,《巴黎圣母院》是其代表作,A项正确;《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B项;《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C项;《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现代主义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6.二十世纪20年代,电影中“伤风败俗”的内容增加,引起教会的抵制。好莱坞片商行业公会为避免政府干预,开出电影中不可出现的诸多事项清单,即《海斯规范》,绝大部分电影公司在制作中认真落实。《海斯规范》的制定()A.反映教会加强了对政府的控制 B.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C.说明电影评价受到立法的规范 D.有利于当时美国社会道德的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教会抵制电影中“伤风败俗”的内容,电影行业公会《海斯规范》的颁布,规范了电影领域的道德,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国的社会道德,D项正确;此时教会没有能力加强了对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此时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盛行,没有体现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排除B项;电影行业公会的行业规范不属于立法,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共40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摘编自闫春新《<论语>礼乐思想新探》材料二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源于哪里?》(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法文明取代礼乐文明的原因及礼法文明形成的积极意义。【答案】(1)内容: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全民教育思想;把西周的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将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通过长期的养成,把“礼”最终达成“仁”。(2)原因:儒法思想皆有缺陷;儒家礼乐不具备结构和组织化的效力;法家的威权之法没有灵活弹性空间;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对儒法的融合改造。积极意义:维护了汉代统治;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可知,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根据材料“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可知,提出全民教育思想;根据材料“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可知,把西周的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根据材料“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可知,将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根据材料“‘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可知,通过长期的养成,把“礼”最终达成“仁”。(2)原因:根据材料“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可知,儒法思想皆有缺陷;根据材料“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可知,儒家礼乐不具备结构和组织化的效力;根据材料“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可知,法家的威权之法没有灵活弹性空间;根据材料“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对儒法的融合改造。积极意义:礼法文明维护了汉代统治;礼法文明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礼法文明中,德法并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国防工业成为重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和重视知识分子的问题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五年内,从海外归国的科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多达1536人。周恩来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技术”。在“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央集中来自海内外的中国科学家共同制订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的集体攻关,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起步的。——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材料二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中国通讯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发展,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答案】(1)原因:新中国形成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爱国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中国人民的忘我奋斗精神;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的核威慑;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需要;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等。意义:奠定了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的基础;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打破了美国核垄断的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信的精神。(2)作用: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神舟号系列载人航天工程、5G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推动了我国信息、太空探月、通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上树立了“中国创造”的品牌,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技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引领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形成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根据材料“周恩来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可知,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国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忘我奋斗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的核威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等。意义:根据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可知,奠定了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的基础、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打破了美国核垄断的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可知,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信的精神。(2)作用:根据材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知,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根据材料“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神舟号系列载人航天工程、5G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推动了我国信息、太空探月、通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上树立了“中国创造”的品牌,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根据材料“中国通讯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发展,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可知,科技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引领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三、探究题(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17世纪中西方科学技术领域的代表著作简表中国西欧时间作者代表作时间作者代表作1578年李时珍《本草纲目》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1628年哈维《血液循环论》1639年徐光启《农政全书》1632年伽利略《两大体系的对话》1643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介绍地质地貌)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中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具有差异性阐述:16--17世纪的中国,专制集权的高度强化,思想束缚和文化专制日益加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出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一系列对古典科技的总结性科学著作;这些著作重在总结,缺乏创新,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相继出现,打破了封建神学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