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A级基础过关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反动统治者的丑态。虽然有的人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为人民一生着想,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永驻人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著,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①。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了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他用()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虽然鲁迅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那“②”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锐利 特立独行 路人皆知 犀利B.犀利 特立独行 家喻户晓 锐利C.锐利 标新立异 家喻户晓 犀利D.犀利 标新立异 路人皆知 锐利2.文中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①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所谓的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很著名,很铁血。我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高度,可我也不会轻易反对鲁迅先生说过的话。然而,从具体的写作感受来说,我和鲁迅的看法又稍有偏颇。在我的悲剧书写里,最让我感到痛心的并不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是“把我所爱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有价值”和“所爱”,它们是等值的吗?不能这么说。③“有价值”很可能是你的“所爱”;但“有价值”未必就一定是你的“所爱”。我不想就“有价值”和“所爱”发表什么长篇大论,作为作者,④我只想排列一个次序,——小说家首先面对的其实是他的“所爱”,然后才是“价值”。说到底,小说家不是机器,不是人工智能,他无法规避他的情感。4.上文标序号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B.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D.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资源。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C.⑤③②④⑥① D.⑤③①⑥②④7.请将下面文段中转述的话变为直接引用的话。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正确;③不属于直接引用的话语可以适当删减。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忆刘半农君 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钅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有删改)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分明。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10.【本课特色突破——深度理解文本】“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11.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为了忘却的记念1.B解析第一处,锐利:(刃锋等)尖而快;(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犀利:表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具有说服力、洞穿力,语言直观,深入中心。此处指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应用“犀利”。第二处,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此处形容鲁迅的为人,应用“特立独行”。第三处,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贬义词。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谓人人皆知。此处是说鲁迅的名声之大,应用“家喻户晓”。第四处,此处说的是眼光尖锐,应用“锐利”。2.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永驻人间。3.①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②俯首甘为孺子牛4.B解析A项,引号内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因为引文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外。C项,分号应改为逗号,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而此处“但”表明是转折关系。D项,破折号前面的逗号应删除,因为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排列一个次序”的具体解说,应紧跟其后。故选B项。5.D解析“小说家不是机器,不是人工智能……”是比喻,属于否定式比喻。D项,使用比喻,把母亲比作“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故选D项。6.C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由此可排除D项。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7.示例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我很悔和你相见,我的话多,你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你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你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8.D解析D项,“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误,在“这憎恶”的后一句中,有“因为”一词,告诉读者作者“憎恶”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知,“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也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