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2.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3.史料记载:“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该史料可能出自()A.《史记》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4.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5.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6.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A.唐蕃会盟碑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7.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是()A.稻 B.粟 C.黍 D.玉米8.如下思维导图中“?”处内容应该是()A.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B.中国经济负担减轻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10.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图1、图2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变化。下列对根据地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图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图21937-1940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A.革命时期:从国民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B.军队名称:从工农革命军到人民解放军C.斗争对象:从国民党反动派到日本侵略者D.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政权1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这里,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是()A.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C.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2.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C.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3.九年级(1)班同学以“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为主题,制作了相关知识图谱。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对历史上水陆交通发展带来的共同影响,表述正确的是()项目发展演变路线范围陆、海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欧、亚、非三大洲→欧、亚、非、美全球航路交通工具动力:自然力→机械力工具:骆驼、帆船→蒸汽轮船、火车重要人物中国:张骞、郑和等世界:哥伦布、麦哲伦等贸易往来A.密切了各地经济文化联系 B.促进了人口向非洲的迁移C.实现了全球经济共同繁荣 D.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落后14.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英、美、法共同致力于()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用国民最高主权代替君主最高主权,用法律代替了专制A.追求民主政治 B.反抗殖民压迫C.推翻封建制度 D.实现三权分立1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A.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B.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C.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D.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16.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工厂企业经由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实行联合和兼并,向巨型企业转化。这说明美国()A.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 B.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C.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1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的实物、历史活动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记述。下列属于研究十月革命的一手史料是()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文物 B.英国BBC新闻评论C.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电影《列宁在1918年》18.伊恩•布鲁玛在《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中说:“塑造我父母和我的生活的不是1945年结束的二战,而是1947年开始的冷战。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A.1945年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B.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C.“柏林危机”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D.美、苏两国的对抗、冲突不断缓和19.自1948年联合国发起维和行动以来,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共有71次。截至2023年9月,联合国仍在进行的维和行动有12项,轨迹覆盖了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该材料旨在强调联合国()A.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B.助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C.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快速发展D.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0.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下表反映出()时间名称主要内容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1997年《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5年《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A.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环境压力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C生态问题需要世界共同应对 D.世界粮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每题10分,共30分。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和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民俗宋代《岁朝图》①清代《元宵灯市图》②清代《龙舟盛会图》③清代绘画作品中的祭扫场景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名称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2)材料二中图三、图四所示的是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两项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项,简述其入选的理由。(3)请任意选择表格中两幅民俗图片,写出所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并说一说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22.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这一东方睡狮逐渐觉醒,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二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材料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前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结合所学,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尝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表现。(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什么?为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建国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什么?(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意义。23.治国思想和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1783年独立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新国家的建成,因为在北美这片土地上从未存在过一个统一的国家。在邦联条例控制下的脆弱的中央政府,甚至缺乏满足国家最低需要的权力支持……直至1789年——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产生了联邦政府,这一中央政府凌驾于各州之上,它有足够的力量建立并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摘编自詹姆斯·柯比·马丁《美国史》等材料三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其每次社会转型的结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也潜伏下祸国殃邻之隐患。——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从“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2)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宪法实施的意义。(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三次社会转型都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为例加以佐证。(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二措施能体现出美国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5)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上述国家治理的史实中得到哪些启示?
九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不同动物的化石”可知,大量的树籽、孢粉及动物化石说明植物北京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北京人用火信息,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项;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不能说明北京人种植农作物,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A项。2.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并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这有利于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所述秦统一文字,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格式、程序等的统一有利于适应专制统治,不会推动思想文化的高度发展,排除A项;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战争混乱的局面,而不是材料所述文字、文书等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后文字、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等的统一,与财政改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史料记载:“魏主(孝文帝)下诏,以:‘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该史料可能出自()A.《史记》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和所学可知,材料记载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的内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录了从战国至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北魏正处于其中,所以该史料可能出自《资治通鉴》,C项正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录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史事,不包括北魏的史事,排除A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三国之间各种矛盾冲突,没有涉及北魏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4.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和所学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取人才,把取士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朝廷,反映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科举制的作用之一,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有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推动了教育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官范围”与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在唐朝墓葬中发现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黑人俑,体现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B项正确;唐蕃和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外交往,没有涉及到人口流动,与北人南迁无关,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外交往,没有涉及边界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6.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A.唐蕃会盟碑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及所学可知,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根据中央政府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颁发两个金瓶,通过金瓶掣签,然后报请朝廷批准,体现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D项正确;唐蕃会盟碑体现唐朝与吐蕃的会盟的友好关系,与材料的清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宣政院印是元朝时期,与材料的清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机构,与材料的清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是()A.稻 B.粟 C.黍 D.玉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它们不属于原始农耕文化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和黍,这些作物都属于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排除ABC项。故选D项。8.如下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A.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B.中国经济负担减轻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属于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深入沿江地区;《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以上体现了列强侵略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涉及开放的通商口岸,没有涉及具体的特权,无法看出列强特权领域是否减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赔偿,无法得出中国经济负担减轻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开放通商口岸,不涉及割地等条约,无法看出中国割地面积是否在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中国开始对西方的冲击做出积极的回应,有了一种向西方学习的倾向,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起了洋务运动,A项正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民族危机加重,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变法图强,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10.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图1、图2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变化。下列对根据地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图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图21937-1940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A.革命时期:从国民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B.军队名称:从工农革命军到人民解放军C.斗争对象:从国民党反动派到日本侵略者D.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国革命根据地变化由农村革命根据地演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反对日本侵略者,C项正确;图1为土地革命时期,图2为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从国民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说法错误,排除A项;图2时期军队名字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排除B项;政权性质从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民主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这里,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是()A.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C.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直接触及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则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一政策对于决定人民在“两种命运”中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与题干“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C.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家通过调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进入到社会初级阶段,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A项正确;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是指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中,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在题干图片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1961年起,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题干图片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13.九年级(1)班同学以“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为主题,制作了相关知识图谱。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对历史上水陆交通发展带来的共同影响,表述正确的是()项目发展演变路线范围陆、海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欧、亚、非三大洲→欧、亚、非、美全球航路交通工具动力:自然力→机械力工具:骆驼、帆船→蒸汽轮船、火车重要人物中国:张骞、郑和等世界:哥伦布、麦哲伦等贸易往来A.密切了各地经济文化联系 B.促进了人口向非洲的迁移C.实现了全球经济共同繁荣 D.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路线范围看,无论是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非,还是新航路开辟后欧、亚、非、美全球航路的形成,都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交通工具从骆驼、帆船到蒸汽轮船、火车的发展,也为地区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因此选项“密切了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符合题意,A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是人口从非洲向美洲的迁移,而不是向非洲迁移,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掠夺等,并没有实现全球经济共同繁荣,广大亚非拉地区遭到掠夺和破坏,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的落后主要是由于西方的殖民侵略等多种复杂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水陆交通发展,水陆交通发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积极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英、美、法共同致力于()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君主的权力,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用国民最高主权代替君主最高主权,用法律代替了专制A.追求民主政治 B.反抗殖民压迫C.推翻封建制度 D.实现三权分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法国颁布《人权宣言》,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以立法形式确保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民主政治,A项正确;只有美国能体现反抗殖民压迫,排除B项;只有英国和法国体现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只有美国实现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A项。1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A.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B.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思想体系C.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D.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的社会所取代,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BCD项均与题干“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16.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工厂企业经由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实行联合和兼并,向巨型企业转化。这说明美国()A.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 B.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C.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一些工厂企业经由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实行联合和兼并,向巨型企业转化”可知,一些工厂企业变成巨型企业,说明了美国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与材料时间“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不符,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中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抗的世界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的实物、历史活动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记述。下列属于研究十月革命的一手史料是()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文物 B.英国BBC新闻评论C.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电影《列宁在1918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的实物、历史活动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记述”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起义爆发,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十月革命获得胜利。因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文物,是研究十月革命的一手史料,A项正确;英国BBC成立于1922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小说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且小说具有主观性,排除C项;电影是影视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18.伊恩•布鲁玛在《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中说:“塑造我父母和我的生活的不是1945年结束的二战,而是1947年开始的冷战。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A.1945年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B.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C.“柏林危机”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D.美、苏两国的对抗、冲突不断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B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排除C项;美、苏两国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19.自1948年联合国发起维和行动以来,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共有71次。截至2023年9月,联合国仍在进行的维和行动有12项,轨迹覆盖了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该材料旨在强调联合国()A.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B.助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C.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快速发展D.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共有71次。截至2023年9月,联合国仍在进行的维和行动有12项,轨迹覆盖了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可知,材料反映联合国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部署了多次维和行动,这践行了联合国世界和平的宗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联合国的维和运动维护了世界和平,不能说明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快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没有体现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20.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下表反映出()时间名称主要内容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1997年《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5年《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A.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环境压力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C.生态问题需要世界共同应对 D.世界粮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和所学知识可知,以上协议均涉及大气的温室效应等,属于全球的气候问题。所以,反映出生态问题需要世界共同应对,C项正确;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观点正确,但材料涉及人类生态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粮食短缺等问题,无法看出世界粮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每题10分,共30分。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民俗宋代《岁朝图》①清代《元宵灯市图》②清代《龙舟盛会图》③清代绘画作品中的祭扫场景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名称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2)材料二中图三、图四所示的是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两项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项,简述其入选的理由。(3)请任意选择表格中两幅民俗图片,写出所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并说一说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答案】(1)图一名称:活字印刷术。影响: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故图一名称:活字印刷术。影响: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图二名称:指南针。影响:指南针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2)示例一:都江堰。理由: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示例二:大运河。理由: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名称: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看待: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解析】【小问1详解】图一名称:根据材料一“图一泥活字版”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匠人毕异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所以,图一为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故图一名称:活字印刷术。影响: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图二名称:根据材料一“图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所以,图二为指南针。指南针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故图二名称:指南针。影响:指南针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小问2详解】示例一:都江堰。理由:结合所学都江堰的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示例二:大运河。理由:结合所学大运河的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小问3详解】名称:根据材料三“宋代《岁朝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岁朝图》是宋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主要描绘的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景象,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春天的到来,因此①是春节;根据材料三“清代《元宵灯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吃元宵、挂彩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因此②是元宵节;根据材料三“清代《龙舟盛会图》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因此③是端午节。看待:结合所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可知,如元宵节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光明的美好向往,端午节蕴含着纪念屈原等历史文化意义,这些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像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对待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22.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这一东方睡狮逐渐觉醒,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二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材料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前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结合所学,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尝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什么?为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建国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什么?(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意义。【答案】(1)变化:由麻木不仁到普遍觉醒。尝试: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2)表现: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青年学生充当了五四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罢工,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学生的感召下,广大市民及其他阶层也广泛参与进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由此得到升华。(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改革:土地改革。(4)意义:激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进取的民族自信心;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和“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由麻木不仁到普遍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探索。故变化:由麻木不仁到普遍觉醒尝试:根据材料一“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知识,可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小问2详解】表现: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从五四运动的性质、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市民阶层等角度分析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例如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青年学生充当了五四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罢工,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学生的感召下,广大市民及其他阶层也广泛参与进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由此得到升华。【小问3详解】道路:结合所学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此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改革:结合所学土地改革的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改革:土地改革。【小问4详解】意义:结合所学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可从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民族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激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进取的民族自信心;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23.治国思想和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高考政治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施工单位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
- 2025年终思想工作总结模版
- 图书角的布置与管理
- 阿坝职业学院《文学研究方法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陇东学院《拓展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中医药大学《幼儿园舞蹈创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智能交通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生作文纸模板
- 银行员工以案促改心得体会三篇
- 药学毕业论文5000字药学论文的5000字集合16篇
- 初中历史(六三学制)2021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 超粘磨耗层施工方案
- 急诊就诊流程图
- 阎立忠老师-产业园区规划招商运营实战
- 密封条范文模板(A4打印版)
- 五年级体育《体质测试: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教案
-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
- 兰吉尔电表DLMS集成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