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设计意图本节课以《走近科学》为主题,旨在激发一年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科学现象,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释。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并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降低探究难度。
2.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5.强化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尝试和反思,逐步突破难点。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运用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科学概念,如“物体的沉浮”。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一科学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通过实例讲解,如“为什么汽车在行驶时看起来是静止的?”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
3.实验探究(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运动状态。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小组合作: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鼓励创新和团队合作。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学生总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回顾学习内容。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课后作业(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预习下一课:提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学习效果一、知识掌握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物体滚动等。
3.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提升
1.观察能力: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致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提高观察能力。
2.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操作简单的实验器材,提高实践能力。
3.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
1.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愿意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3.勇于探索: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价值观形成
1.科学精神: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形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创新意识: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新想法,培养创新意识。
3.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物体运动与静止,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五、综合应用
1.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2.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如利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1.实验记录:
-完成以下实验记录表,记录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计时器、标记物
-实验步骤:
1.将小车放在斜面的顶部,释放小车,观察小车从斜面滑下的过程。
2.使用计时器记录小车从斜面滑到斜面底部的时间。
3.在斜面上设置标记物,观察小车是否触碰到标记物。
-实验结果:
1.小车从斜面滑下,速度逐渐加快。
2.小车在规定时间内滑到斜面底部。
3.小车触碰到斜面上的标记物。
2.应用题:
-问题:小明在公园里看到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请问小鸟是运动还是静止?为什么?
-答案:小鸟是静止的。因为相对于树枝,小鸟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3.判断题:
-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绝对的,不受观察者的影响。
-答案:错误。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4.简答题:
-问题:请简述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答案:物体运动与静止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是物体位置的不变。
5.讨论题:
-问题:为什么在火车上,当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时,你会感觉自己在向前移动?
-答案:这是因为你选择了火车作为参照物。相对于火车,树木的位置在变化,所以你会感觉自己在向前移动。
6.实践题:
-问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答案: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计时器、标记物
实验步骤:
1.将小车放在斜面的顶部,释放小车,观察小车从斜面滑下的过程。
2.使用计时器记录小车从斜面滑到斜面底部的时间。
3.在斜面上设置标记物,观察小车是否触碰到标记物。
4.重复实验,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观察小车滑下的时间和是否触碰到标记物的情况。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教学反思今天上了《走近科学》这一课,感觉整体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些地方觉得可以改进。
首先,我觉得课堂氛围挺活跃的。孩子们对于科学探究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在实验环节,大家都积极参与,观察、讨论、记录,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说明我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比如水滴在荷叶上的滚动,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让我意识到,贴近生活的例子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新课呈现部分,我采用了讲解结合实验的方式。我发现,当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物体的沉浮”实验中,孩子们通过调整物体的密度,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实验环节,有些孩子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此外,有些孩子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似乎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或者害怕说错。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以下几点改进:
1.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房温控节能项目发展计划
- 2025版航空航天数据处理设备采购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股权转让与联合开发投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场所空调安全使用规范合同
- 2025版离婚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协议书
- 二零二五房地产策划推广五大步骤效果评估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豪华房产出售广告合同范例
- 2025年度文化艺术场馆保安巡逻与文物保护合同
- 2025年度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托管服务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商砼产品定制化生产及销售合同
- 2025年高考英语复习专项突破:阅读理解之词义猜测题(解析版)
- 2024年西藏自治区中考化学试题卷(含答案)
- 常用经典日语句子大全
- 2024年中国全屋定制行业市场调查、产业链全景及市场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 “四标四实”项目建设方案
-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第二中学2024届物理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新生儿二月闹课件
- 天然气制氢方案
- 锅炉A级检修炉膛架子三措两案
- 高考自招题库-卓越联盟历年自主招生真题及模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