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年级2017年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理科)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包括33道小题,共100分,考试时90分钟.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3.做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计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那么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C。《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2.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有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各类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其中有一种设备被作为镇馆之宝,3。《朱子大全》云:“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发展是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5。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先进B。古罗马人青睐中国丝织品C.丝绸经丝绸之路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丝织技术精湛6.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的生产关系出现7。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8。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解释“重农抑商”,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时代的必然选择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10.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12.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13.老舍的著名话剧《花馆》中有一位秦二爷,19世纪末他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立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14.影片《三毛流浪记》中的主人公三毛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流浪,他看到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A.三毛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商品也大量充斥市场
B.四大家族官僚企业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C。美国经营商业水平高于他国,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D.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货输入中国15.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由此可见A.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B.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C.民族资本家间自由竞争日趋激烈D。近代民族工业未摆脱外来势力控制16。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当时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B。通货膨胀严重是蒋介石倒台重要原因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有限D.表明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17.“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18。政治宣传画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下列所示宣传画,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标题比较匹配的是19.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20.商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21.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农业是经济发展基础22。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A。深圳特区 B。海南特区C.港澳特别行政区 D.上海浦东23.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A。彰显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B。改革开放的深入,助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C。计划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应该抛弃D。我国正努力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端的经济体制24。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5。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26.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升B。妇女在近代得到解放C。报道不符实际,《申报》主要报道政治新闻D.反映出封建礼教受到很大冲击27.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A。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 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C。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28。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变化2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30.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A。清政府和外国商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B.此条铁路的修筑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开端C。清政府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D.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铁路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第=2\*ROMANII卷(选择题共计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唐景龙元年(707年)的敕令材料二“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材料三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草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草市发展概况(3分)(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6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2分)(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原因.(10分)33.(19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踏上了近代化的征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材料二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摘编自《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场“自救”运动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场“自救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两场运动的结果。(10分)石家庄市十五中学2017年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理科班)答案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题眼是“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C选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D选项;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B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牛耕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中的叙述,镇馆之宝是有关丝织业发展的,因此排除B选项水排、D选项曲辕犁和C选项筒车,A选项是花楼机,体现出的是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的纺织工业的发达,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花楼机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D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B、C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B、C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工业5.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关键词“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丝织业历史悠久,丝织业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古罗马学者对中国丝织品的赞美,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中国通过路上丝绸之路与古罗马进行贸易往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丝织业6.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众多农民改行,不再从事传统农业”。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改变了”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D两项明显没有依据,直接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状况及其影响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可以分析出晋商商帮的兴起是与国家的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帮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市井成员的来源比唐朝广泛得多,不仅有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员,还有文化娱乐、饮食、旅店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众多文人,这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比唐朝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宋朝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即政府的商业政策发生了变化;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9.A【解析】试题分析:做为经济基础一部份的经济政策是有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起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因素,在材料中“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故B项错误;到明清之际,顺应历史潮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由商鞅提出,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0.C【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朝,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使得中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是双方平等贸易的产物,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属于自由平等贸易,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以彰显天朝大国的风范,故C项正确;清朝“海禁”: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只有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最多只是给外国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并没有影响贸易额,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体制11.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的“旧轨”是指封建制度。洋务派主张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所以说“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所以说“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影响。12.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1927—1936年间,以华商纱厂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原因是该时期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大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B、C项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实际;D项与民族工业的繁荣无直接联系.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原因1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他也确实创力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可以看出秦二爷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是在一战期间,原因包括了B、C、D三项表述的内容;而A项的内容发生在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原因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得出的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上海”“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根据所学知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经济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张謇依仗清政府取得垄断权”“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属于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C项中的“自由竞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外来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6.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表明1948年时的通货膨胀严重,是导致蒋介石完蛋的重要原因,由百姓顺口溜可知民众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C项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大跃进的认识。材料“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的信息体现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大跃进运动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共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之后为了响应此号召,中共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与口号时间不符。考点:中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正法。苏联的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实行集体农庄,BCD正确。苏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有化,中国是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选择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特点20.C【解析】试题分析: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所以商品贸易关系在不断的减少.1958年后,中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更高,社会生产都是由国家主导按计划进行生产,所以不存在商品贸易关系。文革期间工业生产被政治运动冲击,物质生产产量更是不断减小,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2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此题并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建国后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22.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浦东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上海浦东的确也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对“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表述符合史实,正确。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片面理解,具有片面性。“探索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并不代表就要抛弃计划经济体制,而且题干材料内容也体现不出来,也不符合当时史实。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探索24.D【解析】试题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了企业活力;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深化改革,之后的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创业激情高涨,进取心勃发,主要原因应该是国内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政策的宽松,排除D项;A项出现在1992年,B项也是出现1992年,所以排除AB两项.C项既属于内因,也符合史实。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发展表现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考察的申报的相关知识。申报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新闻,同时也就社会大众的底层生活进行了描写,实质上是社会史观的代表.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申报2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可知,材料所体现的是中国的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变更备注说明
- 保教常规培训
- 商品质量纠纷处理协议(2篇)
- 保洁仓库管理制度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课件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们有新玩法》说课课件
- 会议视频制作服务合同
- 施工现场材料耗损责任协议
- 德育主题教育
- 剖宫产疤痕憩室护理查房
- 知名连锁汉堡店食安QSC稽核表
- 数字货币调研报告范文
- 渤海大学学位英语考试真题
- 川教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2024生鲜及冷冻食品加工车间地面工程技术规程
- 《微信平台著作权侵权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220807013156
- 2024年无线电台管理局招聘97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开展体能大循环活动》课件
- 1+X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