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国殇》(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同课异构)_第1页
第2.1课《国殇》(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同课异构)_第2页
第2.1课《国殇》(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同课异构)_第3页
第2.1课《国殇》(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同课异构)_第4页
第2.1课《国殇》(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同课异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单元导读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底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根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本单元均为古代经典诗歌,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意在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国殇《楚辞》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这首诗是一种祭歌、挽歌,也是颂歌。《楚辞·国殇》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屈原的出现,标志这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长生了深远影响。《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开创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用参差灵活的体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展现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人士以精神上的鼓励。解题《楚辞·九歌·国殇》《国殇》选自《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楚辞·九歌·国殇》何为“国殇”?

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中这样解释。殇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因此,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楚辞·九歌·国殇》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据不完全统计,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之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殓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这是在这一背景下,屈原创作了这首不朽名篇。诵读诗文音频赏析品味诗文精研细读【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两层:叙述:1——10句赞颂:11——18句1.全诗可以分为几层?精研细读【明确】叙述:激战的过程。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2.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精研细读【明确】战前、战中(前十句)——第一层;

战后(后八句)——第二层3.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总结】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前十句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层后八句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鉴赏诗文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注释:(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毂:(gǔ)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注释:(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用缰绳绊住马腿,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9)天时:天意。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①“操吴戈兮被犀甲”一句处于全诗开头,有何作用?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明确】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打下基础。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②哪一句说明战斗打响?【明确】车错毂兮短兵接。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②哪一句说明战斗打响?【明确】车错毂兮短兵接。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战中”部分(3-10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1)找出分别描写敌军和楚军将士的词或句子。敌军楚军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2)楚军将士是在如何的状态下“士争先”的?【明确】敌我悬殊、“箭矢如雨”(3)楚军将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援玉枹兮击鸣鼓”的?【明确】战阵被冲乱,队列被冲毁,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4)诗歌中描写楚国将士在最后关头仍不放弃,作殊死抵抗的两句是?试着描绘这两句所表现出的场景。【明确】“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两轮兮絷四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此战术“未足恃也”)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但为何楚国将士们仍要采用这一战术行动?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为何也在此刻擂响了战鼓?【明确】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5)描写敌军的诗句体现敌军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敌军强大,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6)赏析“旌蔽日兮敌若云”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一句的表达效果。【明确】这一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敌军比作逼近的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表现出敌军人数之众多,远远超出我军。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为下文我军寡不敌众而失败埋下了伏笔,反衬出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生动地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开篇两军厮杀的场面。(战前、战中)(7)接着写到战场的情景: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愤怒、呼号不止。景象很悲惨。但给人感觉并不悲惨、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8)5-10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着战车的骖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鼓槌,鸣鼓进攻。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注释:(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13)挟(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16)终:始终。(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1)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①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间接抒情②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直抒胸臆①的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②的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2)作者是怎样间接赞美楚国将士的?【明确】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和“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各表达了作者对亡去将士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3)诗人是怎样直接颂扬楚国将士的?【明确】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呼应上文对牺牲的楚国将士的细致刻画,再次赞美了将士们英武勇敢、刚强不阿的珍贵品质,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哀悼之情和对亡者的抚慰之意。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3)诗人是怎样直接颂扬楚国将士的?【明确】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死后的威灵显赫,永为鬼雄。卒章显志,高度颂扬了牺牲的将士们,将全诗的感情推至最高峰,同时也寄托了对楚国人民的鼓舞与激励,鼓励人们继承牺牲将士的英武精神和爱国之志,达到了“作士气,张国威”的效果。总结《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成功之处一是诗人本身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三是所勾画出的楚国英雄将士形象。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国殇》的爱国主义影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南渡后对南宋统治阶级怕死偏安,不顾北方人民被异族蹂躏痛心疾首,愤然写下了著名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鬼雄”之典系出自屈原的《国殇》。明末著名民族英雄夏完淳14岁随父起兵抗清,17岁战败被杀,他在著名的《别云间》中写道:“满目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相信我中华志士定能荡平胡虏。“毅魄”一典也出自《国殇》一诗,可见其非同凡响的影响力。拓展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