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1.如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2.学生们来到大兴城遗址,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到:隋统一后,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这一系列举措()A.加快了人口流动 B.巩固了隋朝统治C.扩大了隋朝疆域 D.促进了文化交流3.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4.经考古发掘,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史载,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以上材料说明隋朝时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6.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A.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B.在位期间,开通了大运河C.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正式设置进士科,开创科举取士制度7.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 B.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C.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 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8.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9.唐太宗求贤若渴,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人数,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这体现了唐太宗()A.注重吏治 B.重用人才C.虚心纳谏 D.发展生产10.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绘制的时间轴,请你帮他补齐时间轴①②处的相关内容()A①唐高宗②贞观遗风 B.①唐太宗②开元盛世C.①唐中宗②文景之治 D.①唐穆宗②光武中兴11.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认同的女皇帝,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代唐高宗执政,初显管理才能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C.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D.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1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13.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和平稳定的环境C.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贤臣能将的辅助1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A.铁器牛耕的初现B.棉花种植的普及C.生产技术的改进D.玉米甘薯的推广15.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16.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这一时期应该是()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1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18.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忆昔(节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节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A.先南后北统一 B.由繁荣转向衰落 C.由开明到专制 D.经济重心南移19.唐穆宗时期(9世纪前期),唐朝与吐蕃会盟,并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强调“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表明()A.唐蕃之间已无矛盾 B.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汉藏友好关系得到发展20.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为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辇图》,这幅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阎立本《步辇图》A.唐朝政治制度 B.唐朝的科技建筑 C.唐朝的民族关系 D.唐朝的对外关系21.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区域是今天的()A.西藏 B.新疆 C.辽宁 D.台湾22.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其中,回纥首领被封为()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云南王 D.怀仁可汗23.丝绸产品一直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唐朝时,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居纺织业之冠,其中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的是()A.吴锦 B.滇锦 C.蜀锦 D.苏锦24.《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25.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二、辨析改错(每题2分,共10分)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隋文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唐太宗在位时期,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大臣宋璟敢于直言。(3)持续八年之久的藩镇割据,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4)唐太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5)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三、材料解析(共4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以哪里为中心?(2)看图填空,请将答案填写在图片空格内和横线上。(自上而下填写)(3)结合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材料二:项目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①人口数量激增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②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③材料三: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请将材料二中的结论②③进行补全,并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4)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四、活动与探究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曲辕犁图2唐三彩图3唐代女子骑马图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从大唐帝国的兴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七年级历史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1.如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605年,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始开凿大运河,“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学生们来到大兴城遗址,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到:隋统一后,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这一系列举措()A.加快了人口流动 B.巩固了隋朝统治C.扩大了隋朝疆域 D.促进了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统一后,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管理,巩固了隋朝统治,B项正确;采取了编订户籍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不会导致加快了人口流动,排除A项;隋文帝统一全国就奠定版图基础,排除C项;编订户籍属于人口管理,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属于经济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3.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又能够“照顾全局”,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治统治,B项正确;虽然建造东都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体现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单纯炫耀,排除A项;交通的便利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征伐往往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4.经考古发掘,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史载,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以上材料说明隋朝时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等信息可以看出,隋朝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因此粮食才会有所富余,故C项符合题意;对外战争要消耗粮食,排除A项;材料只说洛阳有储备,并不能证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B项;横征暴敛无度是隋炀帝,排除D项。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可知,诗人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见证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同时根据材料中“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人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首诗可用于研究大运河开凿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隋朝统一后开凿的大运河的影响,不是隋朝统一的条件,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不是赵州桥,是大运河的开通,排除B项;题干和科举制的创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A.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B.在位期间,开通了大运河C.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正式设置进士科,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A符合题意;隋炀帝在位期间,于605年开通了大运河,B不符合题意;由于隋炀帝实行暴政,暴虐无道,引发了隋朝末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A。7.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 B.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C.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 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就是由于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社会矛盾激化,隋朝行将灭亡的史实,C项正确;589年南方陈朝被灭,隋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知道作为一个君主,必须体恤百姓,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在,A项正确;从“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唐太宗认为残酷的剥削百姓是在自取灭亡,所以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创立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创立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均不是唐太宗,并且这两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也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9.唐太宗求贤若渴,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人数,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这体现了唐太宗()A.注重吏治 B.重用人才C.虚心纳谏 D.发展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求贤若渴,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人数,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反映的是唐太宗用人和选拔人才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注重吏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虚心纳谏,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绘制的时间轴,请你帮他补齐时间轴①②处的相关内容()A.①唐高宗②贞观遗风 B.①唐太宗②开元盛世C.①唐中宗②文景之治 D.①唐穆宗②光武中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时间轴在位皇帝,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的历史。①对应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对应②。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B项正确;贞观遗风指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盛世局面,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1.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认同的女皇帝,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代唐高宗执政,初显管理才能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C.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D.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时期。而非武则天时期,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代唐高宗执政,初显管理才能,后来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AB项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D项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可知,唐朝后期的官员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推进科举取士。如: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A项正确;“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完善三省六部制”与官员的来源无关,排除C项;“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与官员的来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和平稳定的环境C.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贤臣能将的辅助【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表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合理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原因,A项是盛世局面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出现了盛世局面,而不是和平稳定的环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出现了盛世局面,材料没有涉及贤臣能将的辅助,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A.铁器牛耕的初现B.棉花种植的普及C.生产技术的改进D.玉米甘薯的推广【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所示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壁画中牛拉的犁,正是曲辕犁,C项正确;铁器牛耕的初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棉花种植的普及是在元朝,排除B项;玉米甘薯的推广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15.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开放与互鉴,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这一时期应该是()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元朝的中央官制包括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机构,排除C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权的信息,排除AB项;东汉中期以后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掌握大权的太后重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为亲自执政,依赖宦官,造成宦官专权现象,这样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18.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忆昔(节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节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A.先南后北统一 B.由繁荣转向衰落 C.由开明到专制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B项正确;宋朝时期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诗歌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景象,与由开明到专制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与题干中诗歌《忆昔》描述的盛世景象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唐穆宗时期(9世纪前期),唐朝与吐蕃会盟,并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强调“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表明()A.唐蕃之间已无矛盾 B.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汉藏友好关系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唐穆宗时期(9世纪前期),唐朝与吐蕃会盟,并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建立唐蕃会盟碑……”可知,唐朝时期与吐蕃会盟,强调双方“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汉藏友好关系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会盟,因此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藏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20.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为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辇图》,这幅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阎立本《步辇图》A.唐朝的政治制度 B.唐朝的科技建筑 C.唐朝的民族关系 D.唐朝的对外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会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朝的民族关系,C项正确;《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交往,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步辇图》与科技建筑无关,排除B项;《步辇图》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1.唐朝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区域是今天的()A.西藏 B.新疆 C.辽宁 D.台湾【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B项正确;唐朝时期西藏称吐蕃,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排除A项; 渤海国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朝时期中央还没有对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排除D项。故选B项。22.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其中,回纥首领被封为()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云南王 D.怀仁可汗【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D项正确;天可汗是少数民族人民对唐太宗的尊称,排除A项;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排除B项;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排除C项。故选D项。23.丝绸产品一直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唐朝时,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居纺织业之冠,其中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的是()A.吴锦 B.滇锦 C.蜀锦 D.苏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课本基础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很高成就,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C项正确;经以上分析,唐朝时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的是蜀锦,而不是吴锦、滇锦、苏锦,排除ABD项。故选C项。24.《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隋朝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它在历史上地位比较重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开凿的大运河直到现在仍发挥重要作用,唐朝经济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标志着当时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故隋唐时期总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A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统一国家的建立一般指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25.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人们反抗军阀割据,渴望建立统一国家,B项正确;西晋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军阀混战,没有体现政权频繁更迭,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二、辨析改错(每题2分,共10分)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隋文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唐太宗在位时期,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大臣宋璟敢于直言。(3)持续八年之久的藩镇割据,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4)唐太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5)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答案】(1)错误,隋文帝改为隋炀帝。(2)错误,宋璟改为魏征。(3)错误,藩政割据改为安史之乱。(4)错误,唐太宗改为唐高宗。(5)正确。【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原题错误,将隋文帝改为隋炀帝。【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大臣魏征敢于直言。故原题错误,将宋璟改为魏征。【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原题错误,将藩镇割据改为安史之乱。【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故原题错误,将唐太宗改为唐高宗。【小问5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原题正确。三、材料解析(共4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以哪里为中心?(2)看图填空,请将答案填写在图片的空格内和横线上。(自上而下填写)(3)结合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答案】(1)黄帝:隋炀帝。中心:洛阳。(2)填空:涿郡;北京;通济渠;余杭;杭州。(3)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具智慧和创造力,开凿出了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长大运河。【解析】【小问1详解】皇帝、中心:根据材料一“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故皇帝:隋炀帝。中心:洛阳。【小问2详解】填空:结合所学大运河的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依次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故答案为:涿郡;北京;通济渠;余杭;杭州。【小问3详解】体会: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二“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得出,但大运河的修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可以写出如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具智慧和创造力,开凿出了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长大运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材料二:项目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①人口数量激增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②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③材料三: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请将材料二中的结论②③进行补全,并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4)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答案】(1)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②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③粮仓丰实。原因: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3)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4)认识: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故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小问2详解】②:根据材料二“一千九百多万顷”和“五千五百多万顷”可得出,垦田面积大幅度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肚皮舞课程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武术表演团队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除尘设备清洗服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小学生端午节知识竞赛
-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知识点
- 机加件质量管理
- 2025年物料搬运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食品行业科创板IPO申请步骤详解
- 科技教育机构疫情后项目实施计划
- 智能制造行业设备及人力投入计划范文
- CJJ89-2012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2024年内蒙古中考地理生物试卷(含答案)
- 股权转让通知函协议书
- 初中数学说题比赛1
- 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危大安全管理措施
- 装饰装修工程监理细则
- MOOC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河南省许昌市九年级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 (2024年)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指南
-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两茎灯草》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 县商务局某年商务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