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
常用实词含义及用法汇总
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
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
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迂;安居乐业;安身立
命
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
“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
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
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
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
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自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
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
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宫育: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
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
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明察秋亳;习焉不察;静观默察
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ao;占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
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
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班师回朝;杓腹终朝
曾
限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6ng;。
1
似曾相识;曾经沧海:曾几何时;曾母投杼:曾参杀人
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
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
“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因利乘便;有机可乘
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i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开诚布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
除
“除”本义为“台阶”。乂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清宫除道:安良除暴
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
言辞、既是“活)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
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辟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一辞莫赞: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
死不辞:一面之辞;义不容辞:以文害辞:溢美之辞
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
“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从长计议;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一而终;过从甚密;合从连横:三从四德;力
不从心:弃笔从戎:何去何从:择善而从
殆
宪”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
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殆无孑遗: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
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锐不可当;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
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长歌当哭:对酒当歌;豺狼当道;快意当前: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旗鼓相当:万夫不当
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
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
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东道主:分道扬镣:安贫乐道:问道于盲:师道尊严;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
道姓;筑室道谋;津津乐道;里经叛道;明修栈道,咕渡陈仓;文以我道;头头足道;坐而论道;•人得道,
鸡犬升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
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中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得不偿失: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进尺:得不偿失;得陇望蜀:得其三昧;得
心应手;得天独厚:得鱼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难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满;傲睨得志;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福蚌相争,湎翁得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百思不得其解;不入虎穴,焉得虎
2
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无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
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宽宏大度挥霍
无度度长紫大暗度陈仓
非
“非”木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非亲非故:非我族类: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
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全非:东隅己逝,桑榆非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更”(话回来)“报更”(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
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万劫不复
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二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
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
“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清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决一胜
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
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
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盖棺论定:官盖如云:软盖弥彰
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
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
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见如故;明知故犯;故步自封;故界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平白无故
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
是作为副词用。
顾此失彼;顾名思义;顾盼生姿;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
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君子固穷: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
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了于归;归心似简;反璞归真;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完璧归赵;宾至如归;镒羽而归;众
望所归
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
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3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3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先出于柳,龟玉毁于桢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诂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_L谐音】
铤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处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鲤,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
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耍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稣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
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黯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
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何”
_[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_1谐音]
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杳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
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
什么是福星呢?”
-[释义举例]
“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5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
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兼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
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其”
工速记口诀】
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_[谐音]
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
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
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
“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
“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
“那里”。例如: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11记》)(指示代词,其中的)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
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
“若”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_[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_[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
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
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6
-[释义举例]
“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因”
」速记口诀】
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_!谐音]
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
“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俅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
一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为”
,速记口诀】
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
苦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_[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
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
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度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一
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
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释义举例】
“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足”“足”“做”“成为”“担任”等。例如: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
②若止印三二木,未为简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
7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触龙说赵太后》)(对)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二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所”
」速记口诀】
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口凭因
_L谐音】
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杨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姆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
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
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
_[释义举例]
“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
i、“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
地方”等。例如: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中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句论》)(被)
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
“以”
_1速记口诀】
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_[谐音]
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_[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由于我带领•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刷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
“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今天咋这么不顺呢?
_[释义举例]
“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二)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8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
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归去来辞》)(修饰)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则”
工速记口诀】
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_[谐音]
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
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
远亲不如近邻嘛!”
,释义举例】
“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井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是”等。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
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
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掰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二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而”
_1速记口诀】
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一谐音】
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_[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的班主任。
,释义举例】
“而”字用法有两种: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①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
①慢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
②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
③死而有知,其儿何离。(《祭十二都文》)(假设关系)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
9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
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
“且”
」速记口诀】
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_[谐音]
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莲花池里开了i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
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
,释义举例】
“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鸿宴》)(让步,尚且)
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
①有息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旦报府。(《孔雀东南飞》)(哲旦)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乃”
,速记口诀】
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_(谐音]
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_[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
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I」。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_(释义举例]
“乃”字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
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
等。例如: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④刿F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
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箍。(《示儿》)
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之
,速记口诀L
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_[谐音1_
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年奇思妙想工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
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
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
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
」释义举例J_
“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
(它们)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
③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
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
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份第3季度《观察鱼》群体智能算法在捕食行为教学中的应用
- 2025年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点评意见
- 护士不良事件书写规范
- 尿潴留中医护理
- 多模式镇痛新理念
- 人员管理与工作分配培训
- 第5章 动态标志设计
- 德国培训总结
- 护理高血压指南
-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化学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保安员资格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 社区儿童托管服务收费方案
- 2024年高速数据传输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
- 阀门行业数字化转型
- 旅游车司机服务质量培训
- 宾馆装修明细合同模板
-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双语)》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八年级学生学情分析-20211031092110
- 林下经济项目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