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 (一)_第1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 (一)_第2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 (一)_第3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 (一)_第4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楚王曰:〃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

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

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A.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

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

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

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

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

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

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

"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

"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故选B。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

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

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

奈其士众何?"……邵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奈何?"周公

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

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

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

德也/

C.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

德也

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

德也

解析: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

个"日"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

前面断开,排除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

"……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

"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o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

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

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

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

行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2022•全国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

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

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

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泰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魏欹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魏国和秦国献血结盟,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平〃即屈平,"伐"动词,”平伐其功〃构成主谓宾完整句

子,应在〃平"前断开,排除Do故选Ae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

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

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

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2•山东潍坊一模)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

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

为之泣祜好游蜿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

涕因谓之堕泪碑。

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

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

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

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

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

之泣/祜好游蜿山/霆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

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

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

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解析:"吴守边将士〃是吴国戍边将士,名词性短语,作句子

的主语,不能与前面内容相连,排除AC。

"于其地"作"建碑立庙"的后置状语,两者不可断开,排除

D。故选Bo

句意: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停止集市买卖,巷里哭声

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觇

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

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MC)

(2022・湖南岳阳•一模)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靖

骑渡浙来追。已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

又谓张俊日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

A.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

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

B.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

谓张俊日/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

C.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

又谓张俊日/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

D.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

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

解析:"乘楼船""次定海县"是两个动词性短语,各自独

立,中间断开,排除AB;

“范宗尹"与〃赵鼎”是并列人名,中间稍作停顿,“金使”

是"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

句意: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

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

加封王爵。"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2•江苏省一模)谢方叔疏奏:"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

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

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

A.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

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B.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

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C.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

/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D.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

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解析:"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中"怠〃的意思是"变得怠

惰",其主语为"畏者〃,意思是“害怕的人变得怠惰"。

"喜"的意思是"变得高兴",其主语为"忧者",意思是

"忧愁的人变得高兴"。

"玩"的意思是"变得玩世不恭",其主语为“虑者",意思

是“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

"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结构相同,三句之间断开。

排除ACD。故选B。

句意为: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

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忧

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

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MA)

(2022•河南六市联考•一模)严安上书日:"昔秦王意广心逸

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

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A.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

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汜/

穷兵之祸也/

B.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

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

/穷兵之祸也/

C.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

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

穷兵之祸也/

D.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

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

穷兵之祸也/

解析:句中"意广"与"心逸"是并列结构,表明秦始皇的特点,

应连在一起,不可断开;且"欲威海外"的主语应为秦始皇,句意

完整,故排除BD。

"苦不聊生"的意思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且"行十余

年”是补充说明"蒙恬将兵以北攻胡"的时间之长,语意完整,不

能与"苦"相连,否则语意不通。排除Co故选Ao

句意: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

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

于路旁树上,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

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照武造成的祸害。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2022•成都模次)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

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

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

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

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

若一言乖于道理/贝L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

若一言乖于道理/见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

若一言乖于道理/见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

若一言乖于道理/见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解析:"言存左史〃,〃言"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C;

"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陛下",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

开,排除B。故选Do

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

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

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

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

10.(2022•河南安阳模拟预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句,正确的一项是(B)

十二月,翰林学士司黜郎中李绛面陈吐突承璀专横,语极恳

切,上作色日:"卿言大过。"绛泣曰:"陛下置臣于腹心耳目之

地,若臣畏避左右爰身不言,是负陛下,言之而陛下恶闻,乃陛下

负臣也。"上怒解日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

日尽言皆应如是

A.上怒/解曰州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

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B.上怒解/日/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

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C.上怒解/日/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

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D.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

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解析:〃上怒解〃是个主谓短语,意为皇帝的怒气消解,语义完

整,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

"所不闻"为所字结构,其主语是"朕",故"使朕闻所不闻"

之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o故选B。

句意:宪宗的怒气消除了,便说:"你讲的全是人们不能讲的,

使朕听到了无法得知的事情,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啊!你以后尽情而

言,完全应该像现在这个样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预测)杨廷和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

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

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A.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

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B.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

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C.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

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D.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

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解析:"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是四个对称

结构,必须分别断开,意思分别是: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

木建筑,减少织造。由此排除AC两项。

"皆切至"是陈述杨廷和言辞的中肯,然而皇帝却不省察。“寻

以父卒乞奔丧"的主语还是杨廷和,故"寻"(不久)之前要断开,

故而排除B项。故选Do

句意:(杨廷和)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

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但武宗不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

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2•安徽合肥一中模拟预测)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

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

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

应募,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

骞持汉节不失。

A.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

/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

使者

B.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

/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

使者

C.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

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

能使者

D.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

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

能使者

解析:根据语境,应是匈奴打败月氏王,"月氏王〃是"破”的

宾语,因此在“月氏王"后断开,排除AC;

"月氏遁而怨匈奴"中"匈奴〃为"怨〃的宾语,月氏败后逃走,

无人联手反击匈奴,"无与共击之"前要断开,排除Do故选Be

句意: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匈奴投降过

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卢页做酒器。月氏因此

逃走而且怨恨匈奴,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

发动战争,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又必须经

过匈奴国,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

使月氏。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

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司马穰苴日:"将受命之日则忘

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

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

乎!"

A.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七味

/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解析:"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结构一致,都是主谓结构,各

自断开,而"邦内骚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悬于君"为动补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

句意:司马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

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营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自己的亲朋,

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

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动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

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

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2022•甘肃兰州一模)汉高帝十一年五月,诏立秦南海尉赵佗

为南越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

患害。……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高后四年夏五

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日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

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

A.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

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B.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

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C.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日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

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D.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日/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

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解析:"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南

越”属于兼语,既作"禁”的宾语,又是“关市铁器”的主语,其

中"关"为"市"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

"高帝立我"中"立"为使动用法,"我"作宾语,应在其后断

开,排除AB。故选D。

句意: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关官员奏请太后关闭南越和汉朝交易

的互市。南越王赵佗说:"高帝立我为王,使节往来,贸易不断。

现在高后听信谗言,视我南越为蛮夷之国,禁绝物品贸易交流。这

一定是长沙王的计谋,他想倚仗中原朝廷的势力击灭我南越国,然

后统治两国之地,作为自己的功劳。"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

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周州人请幸成都

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

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

后北伐耳!〃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

/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间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虎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

/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间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

/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间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

/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周州人/请幸成都/

解析:"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

前断开,排除AD。

"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闾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

和"周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e

句意: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

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

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间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

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

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

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

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

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

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解析:"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

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

除AD项。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

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

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

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故选

BCe

句意: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

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

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

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21・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

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

天下利乎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

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

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

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

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

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

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

"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

(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故选B。

句意: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

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

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

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MC)

(2021•新高考II卷•高考真题)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

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秋八

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

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

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

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间鸡

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解析:“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BD;

"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Co

句意: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

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

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MB)

(2021•天津•高考真题)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

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

未见其能一也。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

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

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

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

见/其能一也

解析:"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

"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

句意: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

魏武帝(一生纷乱的样子)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

到他统一天下。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杨大雅)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

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

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

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

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

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

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解析:史传类文章中,常会有传主"以……(官职)知……”的句

式,"避……讳〃也是固定说法,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对比C、D两项,区别在于"诏改之居二岁〃的断法,"诏改

之”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皇帝,"居二岁"作状语,二者中间应

断开,排除D项。故选C。

句意:(杨大雅)调任常州知州,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

院。后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还朝后,任职于纠察在京刑

狱,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掌管制诰。杨大雅原名杨侃,到这时,为了

回避真宗在藩王宅第时的名讳,皇上下诏让他改掉名字。任职二

年,被授予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亳州知州等官职,后去世。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

"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

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

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

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

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

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

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

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

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

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

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

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

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

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

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故

选Co

句意: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

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

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

算逃走。"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帝少事

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

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感变色,

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

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

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

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

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解析: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

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

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

项;

分析A、B,不同之处为"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

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

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o

句意: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

职务特点。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

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

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

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

的人"。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璟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

增损谖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A.父谖/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谖多驳正之以公/方

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璟/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谖多驳正之/以公方

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谖/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谖多驳正之以公/方

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谖/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谖多驳正之/以公方

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解析:把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尚

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

排除B、C两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